[佛學釋解] 維摩詰經直解 (網頁版)

欲 得 淨 土    當 淨 其 心
        隨 其 心 淨    則 佛 土 淨                                              
 孫 劍 鋒 居 士 編 解200404
                                                                     

  維  摩  詰  經  直  解 
(推介)
現代功利當頭,科學當道,中華人文化貧血,日益加厲;常見提倡『科學救國』國族無根,何以救為?時賢力主讀經,以求補救,大智大仁行也!維摩詰佛經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佛經,東晉羅什大師所譯,體宗老莊,文字典雅,含義幽遠。自晉隋以降迄今,騷客詩人無不研讀,否則、言詞無味也;民國梁啟超、胡適之二先生,亦曾列此經為國民必讀書之一,可見其重要性。爰特以簡明語體直釋,以饗現代讀者。


        目     次
一、本經譯本                        p.3
二、經題略釋                             p.3
三、經文直解
✽螢幕極左數字,係紙本書頁數字,目次可憑此查尋。✽

3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孫劍鋒居士編釋20040415
一、本經譯本
(1)古維摩經    後漢嚴佛調譯二卷  已佚失
(2)維摩詰說不思議法門經  三國吳  支謙譯
又名:佛說維摩詰經    佛法普入道門經
普入道門經     佛法普入道門方便經
二卷  存
(3)毗摩羅詰經            西晉竺叔蘭譯三卷  已佚失
(4)維摩詰所說法門經      西晉竺法護譯二卷  已佚失
(5)維摩詰經              東晉祇多密譯四卷  已佚失
(6)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三卷  本書即是現流行
(7)說無垢稱經            唐玄奘法師譯 
又名:無垢稱經        佛說無垢稱經
六卷  存,最精確縝密
     
二、經題略釋錨點
  (1)《維摩詰不思議經》 
 僧肇大師曰: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心有之境。眇莽無 (p.4)   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并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於我無為。而或者、睹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籍便謂之言,見變動乃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維摩於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矇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跡也。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為名焉。
   (2)《維摩詰所說經》
 東晉支敏度、合支謙、竺叔蘭二著為一,序曰:蓋維摩詰經者,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標;其文微而婉,厥旨幽而遠,可謂唱高和寡也。
 僧叡大師曰:此經以毗摩羅詰所說為名者,尊其人重其法也;五百應真之所稱述,一切菩薩之所嘆伏,文殊師利對揚之所明答,普現色身之要言,皆其說也。借座於燈王,致飯於香積,接大眾於右掌,內妙樂於忍界,阿難之所絕度,皆其不可思議也。高妙邁於十地,故彌勒屈之而虛已;崇墉超于學境,故文殊以還,并未有闚其庭者。法言恢廓,指玄門以忘期;觀品夷照,總化本以冥想。落落焉、聲法鼓於維耶,而十方世界無不悟其希音;恢恢焉、感諸佛於一室,而恆沙正覺無不應其虛求。
 鳩摩羅什大師曰:維摩詰居士乃金粟如來應世,協助釋迦佛教化娑婆眾生;身為妙喜國五百法身大士之首,將還本國之前,欲顯淳德以澤眾生,要必(p.5) 有由,故託疾以召眾聖以會。自說而觀,則眾聖齊功;推本而尋,則功由淨名,故曰,維摩詰所說也。
  (3)《無垢稱經》
      唐玄奘大師所譯經名。「垢」為煩惱之異名,指垢穢心之垢物也;無垢即是離煩惱之清淨心,即是佛心。
  (4)《淨名經》
「維摩詰」梵文為Vimalakirti 意譯為「淨名」,故玄奘大師譯為《無垢稱經》;唐代以後,大多以「淨名經」稱之。
 竺道生大師曰:維摩詰者,梵音,此云無垢稱也;其人、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貴名求實者,必重其說;說本表實,重之,則終得所求;因斯近接,有過聖言矣。
 僧肇大師曰:維摩詰、秦言淨名,法身大士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跡,釋彼妙喜,現此忍土,所以和光塵俗,因通道教;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故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至命寶積獨詣釋迦,自留現疾。所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說也。又、經者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故曰、常也。
  (5)《不可思議解脫經》
 鳩摩羅什大師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脩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隨意,於法自在,解脫無礙,故名解脫;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議。亦云:法身大士,念即隨應,非必入禪定然後能也;心得自在,不為不能所縳,故曰解脫也。
 僧叡大師曰:菩薩無心,應物有說,眾生但睹其教,莫測其所由,故名所(p.6) 說為不思議。雖說而無心,故不礙於有;雖無心而能說,故不礙於無。空有所不能累,故名之為解脫。
 僧肇大師曰:微、遠、幽、深,二乘不能測,不思議也;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此經,始自於淨土,終於法供養,其中所明雖殊,然其不思議解脫一也,故總以為名焉。上以人名經,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所以標榜旨歸;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竺道生大師曰:無垢之稱,或止形跡,心不必然,故復言其解脫。更為一名、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感情所圖;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若體夫空理,則脫思議之惑;惑既脫矣,則所為難測。維摩詰今動靜皆神奇,必脫諸惑;脫惑、在於體空。說空、是其所體,是以無垢之名,信而有徵;名苟有徵,其求愈到,到於求者,何患不悟乎!
譯  者:
鳩摩羅什法師 (公元344-413年)
祖籍中天竺(印度),其父移居龜茲(新疆庫車縣),公元四○五年,被後秦國主姚興用武力迎至長安,禮為國師,譯經講法;共譯有經論九十八部,三百九十餘卷。
大師被拘留西涼時,努力精讀漢文,因此所譯經論,全是漢文和莊子文體,文詞非常雅潔,因此極為我國士林所喜讀誦。其弟子們著作亦復如是,如僧肇所著〈肇論〉三篇,僧道生著〈佛性論〉,不但流行後世,且對佛家學理亦有極大影響。


(p.7)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 經文直解
[參考書目:維摩詰經集註    李翊灼校輯;語體文維摩詰經  圓香居士譯]

佛國品第一  [法會緣起,讚歎佛德。]  ─序  分

如是我聞,一時、
=本經經文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世尊和維摩大士所說;當時[信 聞 時成就]
[若不言聞,則是我自有法,則必情有所執,則必興起諍亂。][一時─說經之時]
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
=佛在毗耶離城附近的菴羅樹園,[主 處成就][菴羅樹─樹果似桃非桃]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在一起。[眾成就]
[比丘= 有三義:乞士.破惡.怖魔;故音譯。  大比丘= 大乘比丘,即大乘聲聞。]
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
=菩薩眾有三萬二千人,都是大眾所敬知仰識的;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他們都己具有道種智,都己以六度萬行度化眾生,具有圓滿成就。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他們在諸佛威神力的加被下,因為善根深厚,所以都有卓越的建樹;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因此能為護衛佛法的干城,能夠秉持佛陀正法篤實奉行;
[一切經法,皆名法城,護持弘揚,令不壞也。][外為護法之城,內有受持之固。]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宣講佛法 如同獅子大吼 能震懾邪魔 因之名聞十方 眾生信服得益。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他們心懷悲願,自動接近眾生,作不請之友,使聞佛法而得到安樂;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如此不但自化,且能不斷化人,人亦化物,俱皆成佛,(p.8)於是三寶隆盛,眾生無盡,佛法永不斷絕;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他們已得無生法忍,煩惱永斷,故能降伏欲魔身魔,制服死魔天魔,又能制伏一切外道邪說,不使毒害眾生。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他們身口意三業清淨,永遠脫離了五蓋十纏的束縛;
[蓋.纏即煩惱:五蓋= 貪 瞋 睡眠 掉悔 疑.
十纏= 無慚 無愧 嫉 慳 悔 睡眠 掉舉 昏沉 瞋 覆藏]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諸法通達無礙,所以心能安住於無礙解脫境界。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其正念 正定 持善不失惡念不生、與七辯之才,盡身不失,歷劫愈明;
[七辯= 捷疾辯 利辯 無盡辯 不斷辯 隨應辯 義辯 世間最勝辯]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且具足六波羅蜜功德,完成自度後,乃能
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 以各種度生之善巧方便法門,盡力普度眾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既證法身 以無生慧.知法體圓滿.無得無證 心相永滅. 不會再起法見;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故能從體起用 隨緣赴感 而隨順眾生根性 轉如來大法輪 而不退墮。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對諸法差異無不了解,對眾生根性深淺無不知曉;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因此他們超越大眾,能夠應機說法,隨根度眾,而無所畏懼。
[菩薩威德廣大,智慧高深,一切都高人一等,所以一切時地都無所畏。]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菩薩以功德智慧修飾自己的心身;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
=所以相貌端莊,行為嚴肅,令眾生產生敬仰親近之心;
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他們不用世俗使用的裝飾物品來裝飾自己。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因此他們的名聲高揚遠播,超越了須彌山那樣的高遠;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他們對佛法的深厚信心,猶如金剛寶石之不可毀壞。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他們以佛法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猶如甘露之普灑大地;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對大眾說法.善用適度鄉音.柔和巧妙,使聽眾歡喜信受。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因為他們都透澈了解、諸法從緣生,斷除了一切偏執的邪知邪見;
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沒有了執有執無執斷執常,以及生滅、來去等等習氣。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所以演教說法,無所畏怯,猶如獅子大吼,聲如雷震;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可以振聾啟瞶,也能震懾外道邪說,毋使危害眾生。
[菩薩說法四無畏= 總持不忘 盡知法樂與眾生根性 善能問答 能斷眾疑 故能說法無畏]
無有量,已過量;
=他們所講教義.無可限量;因為他們已入無為境界、 心智已超凡人所知;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他們積聚了一切的法寶與智慧,如同大海航行的舵手一樣,能夠領導苦海中顛簸的眾生,安全航登彼岸;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
=他們也深切了解、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微妙義理;
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澈底明白眾生在六道中來往的實情 以及眾生妄心之所嚮往。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他們的智慧、已接近諸佛無礙自在的智慧,所以也差近具備了如來十力、如來四無所畏、以及如來十八不共法。
   [如來十力= 知是處非處智力. 知三世業報智力.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知諸根勝劣智力. 知種種知解智力. 知種種境界智力.知一切行道因果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 知宿命與無漏涅槃智力. 知永斷習氣智力.]
[如來說法四無畏=有一切智故無畏.漏已盡無所畏.說諸佛法障礙無畏.說諸滅除苦道之理無畏]
(p.10)[如來十八不共法= 身無失 口無失 意無失 無異想 無不定心 無不知已捨 善欲無減精進無減 定念無減 慧無減 解脫無減 解脫知見無減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知過去世無礙  知未來世無礙  知現在世無礙]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他們已證法身,功德已近圓滿,所以關閉了一切惡趣門;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但為了化度眾生.仍以五道同類身份出生五道以攝度有情。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
=在五道中作大醫王,善於調治眾生各種身心疾苦;
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應症給藥,使眾生樂意服用,能夠依教奉行。
無量功德皆成就,   
=他們成就了無量功德,
無量佛土皆嚴淨。
 =也莊嚴清淨了無量的佛土。五道中任何眾生,凡因感應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或因緣,見到他們身形,或聞到名聲者,無不蒙受利益;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菩薩們所作所為,不但有利眾生,亦是自度功德的積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如上所說的一切各種功德,諸菩薩們通通都己具備,
其名曰: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 等不等觀菩薩 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 法相菩薩 光相菩薩 光嚴菩薩 大嚴菩薩 寶積菩薩 辯積菩薩 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 常下手菩薩 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 喜王菩薩 辯音菩薩
 他們的名稱是
[等觀= 以五塵 四大 色心 阿字觀眾生。 不等= 以智慧分別諸法。 等不等= 兼此二類。]
[常舉手=常舉手向人言:勿怖!以撫慰眾生。常下手=常垂下其手.示毋傷虫蟻物類以養慈心。]
(p.11)[常慘= 悲念眾生苦難也。]
虛空藏菩薩 執寶炬菩薩 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 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 無緣觀菩薩  慧積菩薩 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 壞魔菩薩 電德菩薩 自在王菩薩 功德相嚴菩薩  師子吼菩薩 雷音菩薩 山相擊音菩薩 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妙生菩薩 華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梵網菩薩 寶杖菩薩 無勝菩薩 嚴土菩薩 金髻菩薩 珠髻菩薩 彌勒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虛空藏= 實相慧藏如虛空。    執慧炬= 執慧寶炬 以除眾生闇冥。]
[山相擊音= 以大法音摧覆邪說,其聲震擊,如山相搏。]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為聽法;
 又有尸棄等一萬梵天王,分從其他「四天下」  而來佛所,專為聆聽佛法;
 [尸棄= 是色界初禪三天中之第三天─大梵天的梵天王,為初禪天主,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最先請轉法輪。]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還有一萬二千天帝,也從各四天下來,參加法會。
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悉來會坐。  
    除上梵、釋天王外,還有其他具有大威力諸天,以及 虛空龍 地龍 諸神(勝人但劣於天之受報者)、各類夜叉、天樂神、各類阿修羅、金趐鳥神、有角天伎神、大蟒神等天龍八部,也都前來參加法會。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此外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等四眾,都到法會聽宣佛法。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圍繞恭敬,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獅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p.12)  當時,佛即對恭敬圍繞他的百千萬眾,宣說教法;佛陀趺坐於眾寶莊嚴的獅子座上,就好像一座須彌山王,矗立在大海之中一樣,雄偉莊嚴超越四周一切。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那時,毗耶離城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名叫寶積,陪同城內五百位長者兒子,各帶七寶傘蓋,來到佛前,以頭面頂禮佛足後,同以寶蓋供養佛陀。
[寶積亦法身大士,常與維摩詣如來,共弘教義;但今卻獨與里人詣佛者,將生問疾之由,而啟本經之門;此即發起序。]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 
佛當時就用不可思議的威力神通,把五百寶蓋合成一個大寶蓋,滿蓋三千大千世界;並且把這個世界的廣闊地相,完全在寶蓋中顯現出來。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
又如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多座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以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等等,都顯現在大寶蓋中。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還有十方諸佛 和諸佛說法 也都顯現在寶蓋中。
 [顯現十方佛土,優劣各各不同;因諸長者子都己久發道心,而未修淨土,故以寶蓋顯十方佛土,啟發彼等往生淨土之志。]
爾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這時,與會大眾看到佛陀如此偉大的神通威力,都讚歎這是前所未見;一致(p.13 ) 合掌禮拜,抬頭仰望著佛陀的慈顏,眼皮眨也不願眨一下。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脩廣如清蓮,心淨已度諸禪定;久積淨業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佛於諸法已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長者子寶積立刻在佛的面前 唱偈詩頌讚說:
佛眼清淨明亮,又長又大,猶如青蓮花一樣美麗,
 佛心清淨無垢,所以能渡過深廣無際的諸禪定大海;
 無數劫來、聚積了無量的身口意三淨業,
故能用無為寂滅正道,來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以致深得大眾禮拜。
現在親眼見到佛的威神變化,把五百蓋合成一個大寶蓋,
 在大寶蓋中顯現了十方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佛國都有無量諸佛,在演說佛法,
乃至於一切山河江海、日月星辰、天宮寶殿,都可以在其中看到。
佛是法王,能以無邊法力濟度無量眾生,
常用財施法施無畏施,廣濟十方諸有情。
 善能分別諸法種種不同的殊異形相,
 卻又能深契諸法實相之精義而不乖於一相;
隨機而應不二不一,無不合於實相法理,
所以深得大眾的禮拜與崇敬,
 他所說的諸法,不落有、無兩邊,
因為諸法都是從因緣而生,
 既無真正主宰的我,也沒有創造者,更沒有業報的承受者,
 但一切善惡因緣業報、並不會因此而不存在。
(p.14)  [肇大師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無,緣會即形。會形非謂無,非自非謂有。且有有,故有無;無有,何所無。有無.故有有;無無.何所有。然則自有則不有,自無則不無,此法王之正說也。
有亦不由緣,無亦不由緣,以法非有無,故由因緣生。前緣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論曰:法從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諸法皆從緣生耳。
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惡,受禍福;法既無我,故無造無受者也。若無造無受者,則不應有為善獲福,為惡致殃也。然眾生心識相傳,美惡由起,報應之道,連環相襲,其猶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無差毫分,復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起始佛在菩提樹下降伏外來的天魔兵,然後 證得味若甘露寂滅實相,完成大覺道行,結習與內魔乃永盡;這是 由於初學道時已經沒有了虛妄分別心、造作意、苦樂受、善惡行, 所以才能夠摧折降伏一切邪魔外道。
 於是佛從鹿苑開始,三轉法輪於娑婆世界, 所宣講的四諦法與十二因緣法,都是亙古不移的真理,至為清淨無染, 當時有憍陳如等五隨從與八萬天人得道,可以作法輪常清淨的證明,從此就有了佛、法、僧三寶,出現於娑婆世界;
(p.15)[三寶= 覺道既成,佛寶也;法輪既轉,法寶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寶也。] 
佛用四諦這種清淨妙法 來濟度眾生, 眾生祇要信受奉行,便可得到不退轉,終必入於涅槃寂滅;
 佛陀真是醫治眾生、生老病死的偉大醫王, 眾生都應該禮拜,法輪廣闊流潤與法海深妙的功德,無量無邊。
 如來在利 衰 毀 譽 稱 譏 苦 樂八風之前,絲毫不動,穩如須彌山,
 對於善與不善乃至諸惡,都能待之以平等無差別的慈愛,
 聖心如虛空廣大包容,對宇宙萬物一律平等,沒有差別觀念,
像這樣的人中法王,誰能不生崇敬禮拜之情呢?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眾睹希有皆歎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現在我們所供養的一些些微小傘蓋,卻被神力變成了大寶蓋,
 在大寶蓋中、就可顯現出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
 以及天宮龍宮,諸神所居宮殿,
 還有乾闥婆、夜叉等天龍八部,
所有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無不顯現在大寶蓋中,
 這一切都是如來哀愍眾生,運用十力神通變化所顯現;
大眾目睹這種希有的威力神通,無有不對如來欽仰讚歎者,
 所以我衷心禮拜、我們的三界佛世尊!
 偉大崇高的大聖法王,既為眾望所歸,
 大眾各以清淨心情,歡歡喜喜的瞻仰佛的慈容,
 但顯現於各人眼前的.佛陀莊嚴身相,也許各不相同,
(p.16) 這是因為佛陀的神力,與凡人二乘不相共同的原故。
 佛陀用他本有惟一的語音,來演說某一種教法時,
 不同的眾生(天 龍 虎 蟻 魚) 各自能聽得到各自的了解,
 它們每一類都說:世尊講的語言,就是我們那一種語言,
 這就是因為佛陀的神力,與凡人二乘不相共同的原故。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佛陀用他本有惟一的語音,來演說某一種教法時,
 各類眾生各隨其語言音,各自得到他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不管他的根機悟性如何,各隨所好修行,各自得到利益,
[如好施者 聞施;好戒者 聞戒;各異受異行 各獲異利,得人天樂果 或小乘涅槃 或究竟菩提;如一雨所潤 各草不同]
 這也是因為佛陀的神力,與凡人二乘不相共同的原故。
 佛陀用他本有惟一的語音,來演說某一種教法時,
 有的人聽了生恐畏之心,有的人聽了生歡喜心,
 有的人聽了生厭患生死心,有的人聽了則斷除本有疑惑,
[如說苦法,有人聞苦生怖畏,有人識苦生歡喜,有人聞苦則厭患生死,有人才知 這就是苦,斷了疑惘。]
這也是因佛陀神力與凡人二乘不相共同的原故。所以我們要:
至誠禮拜讚歎,我們具有無上威神十力,精進度生的佛世尊
 要以至誠禮拜和讚歎、我們的已得四無畏的佛世尊,
 要以至誠禮拜和讚歎、我們的已住於十八不共法的佛世尊,
(p.17)  要以至誠禮拜和讚歎、我們的一切人天大導師佛世尊,
 要至誠禮拜和讚歎、我們的能斷除眾生煩惱業障的佛世尊,
要至誠禮拜和讚歎、我們已證涅槃,已登彼岸的佛世尊,
 要至誠禮拜和讚歎、我們的能普度世間一切眾生的佛世尊,
 要至誠禮拜讚歎、我們的已經永離苦海,永脫生死的佛世尊,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他對眾生三世流轉,往來輪迴於六趣的狀況,無不了解,
 他能隨順諸法而一切都不沾染,故一切束縛都能獲得解脫,
 他雖示現五濁娑婆世界.卻像水中白蓮一樣.能出污泥而不染
 他常在如來大定中,佛心清淨毫無束縛,故出入自在,不乖空寂,
且能通達萬法實相 幽遠無際之處,毫無罣礙,
 所以我們要至誠,來禮拜和讚歎這位法身滿虛空遍法界的佛世尊!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當長者子寶積說完偈讚佛後,向佛請求道:  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世尊!我和五百長者子都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心,我們都願意聽到、如    何才能得到佛的國土清淨?希望 世尊能為我們宣講、應該如何修習菩薩     清淨佛土的法門?
 佛說道:太好了,寶積!你能為眾菩薩請求開示,要如何修持,才能夠建  立清淨佛土?你們專心的聽著,仔細的思維,認真的記住!我當為你們解  說。
(p.18)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於是寶積和五百長者子都歡喜高興,恭敬底聆聽。 佛說:寶積!一切眾生就是菩薩們的佛土。
[肇曰:夫至人空洞無象,應物故形,形無常體,況國土之有恆乎。夫以群生萬端,業行不同,殊化異被,致令報應不一。是以淨者應之以寶玉,穢者應之以砂礫,美惡自彼,於我無定;無定之土乃為真土。然則土之淨穢,繫於眾生,故曰「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或謂:土之淨穢繫於眾生者,則是眾生報應之土,非如來土。此、蓋未喻報應之殊方耳;夫如來所修淨土,以無方為體,故令雜行眾生,同視異見;異見故,淨穢所以生,無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淨穢,眾生之報也,本其無方,佛土之真也,豈曰殊域異處,凡聖二土,然後辨其淨穢哉?道生曰:淨土行者,行致淨土,非造之也;造於土者,眾生類矣。為免濫義,先明造本,然後說行。]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什麼道理呢?菩薩隨所化眾生之多少而取得大小之國土;隨對所有眾生之善惡多少調治而取得國土之好醜;隨應眾生之好善好惡根器,將在何種國度可以使入佛慧,而建立國土;隨應眾生善惡佛慧,將在何種國度,才能萌生六住位以下菩提心之菩薩根而建立其國。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  佛國者,非於空也。
(p.19)什麼道理呢?因為菩薩之所以要建立清淨佛國,都是為了要利益濟度眾生;譬如說,有人想要在空曠土地上,建築宮殿房舍,當然不會有什麼障礙;但若想在空中建築宮室,那就不可能了。菩薩也是一樣,必須攝受眾生, 成就眾生;成就了眾生,清淨佛土自能實現。若是菩薩脫離了眾生,不但國土無從建立,也沒有建立清淨佛土的必要。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寶積你們應當知道!
 有一顆坦白誠實的心,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定會有許多正直誠實的眾生來生其國;
有一顆深信堅固、積極精進的心,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定會有許多具足種種功德的眾生來生其國;
具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定會有許多大乘根器的眾生來生其國;
[肇師曰:乘八萬行兼載天下,不遺一人,大乘心也;上三心,是始學之次行。夫欲弘大道,要先直其心;心既真直,然後入行能深;入行既深,則能廣運無涯,此三心之次也。備此三心,然後次修六度。]
布施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能外捨國財身命,內捨貪愛慳嫉,且以布施法門教化眾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定有許多樂施行善,一切能捨的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嚴持戒律,並以之教化眾生,菩薩成佛時,必有許多普行十善業的眾生來生其國;
忍辱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能忍辱,經常和顏悅色,以此教化眾生,成佛20    時,必有許多相好端容的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精進不懈,並以此教化眾生,成佛時,必有許多勤修淨行,功德具足的眾生來生其國;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禪定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精修禪定,並施教眾生,將來成佛時,會有許多定力高深.攝心不亂的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勤求般若智慧,並以此教化眾生,成佛時,必有許多獲得正定的眾生來生其國;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勤修四無量心,成佛時,必有許多已成就慈悲喜捨的眾生來生其國;
惠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門.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多用,並以教化眾生,成佛時,必有許多曾受教化而得解脫的眾生,來生其國;
[什師曰:或有見佛而不能解脫者,功慧淺也,能行四攝,必慧深而功重,故於佛前得 解脫也;故能令眾生得解脫。]
[肇師曰:一者惠施(布施),財法二施隨彼所須;二者愛語,以愛心和言隨彼所適;三者 利行,隨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惡同惡而斷其惡,遇善同善而進其善。四攝所 成,無為果也;同行故,眾生皆為此果所攝;菩薩以此為解脫生死而攝眾生,不同於凡 夫為恩愛名利王法等、而相攝縛也。]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方便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善用善巧方便智慧,無為而無所不為,功就而不居,成佛時,必有許多曾受方便智化導、因而能於一切法方便無礙(p.21)  的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修習三十七道品,且能以此教化眾生,成佛時必有許多曾受他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 八正道教化的眾生,來生其國;
迴向心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把修行種種功德,迴向諸法實相,將來成佛時,就能成就一切具足莊嚴的國土;
常說去除八種障難的修習法門,成佛時,其國土一定清淨,沒有三惡與八難的眾生。( 難= 難處、難應讀第二聲)
[三惡者:貪瞋癡:貪招水災.飢饉.餓鬼報;瞋招火災.刀兵.地獄報;癡招風災.疾疫.畜生報。]
[八難者:地獄.畜生.餓鬼.生無想天(外道禪定所生).生北俱廬洲(長壽 富足 無佛)盲聾瘖啞.世智辨聰.生於佛前佛後。]
自己嚴守戒行,不譏諷他人缺失或犯戒,即是菩薩淨土,將來成佛時,國土清淨,不會有毀法犯戒之人參與其國;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十善業即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若能勤修十善業,並教導眾生修習十善業,將來成佛時,那些遵行十善業的眾生,必定長壽富貴、行為清淨、言語誠實柔和、家庭和睦、親朋友愛不起諍訟、言必益人、不生嫉妒、不生瞋恚、正知正見的人,都會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
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就是這樣,寶積!菩薩能:
因他的坦白誠實的直心,就能發起實行眾善;
(p.22)  因為積累眾善,見理愈明,道心更是堅固深厚而得深心;
 因道心堅固深厚,就能調伏其意志,遇善即行;
 因意志堅強,難行能行,必能遵佛教誨,依教奉行;
 因能依教奉行,必能將所修一切功德,迴向無上佛道;
 因能迴向佛道,便可善用慧巧方便法門;
 因種種慧巧方便法門,就能濟度無量眾生,成就清淨眾生;
因無量清淨眾生之得度,則佛土自然清淨;
 因國土清淨,就不會亂說雜教,必然所說都是清淨諸法;
 因祇說清淨諸法,眾生的智慧自然清淨純潔;
 因眾生智慧純潔清淨,他們的心自然也就更清淨;
 因眾生的心清淨,則佛土內的一切功德,自然都是清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所以,寶積! 若是菩薩想要得到清淨國土,應當先清淨自己的心;用清淨心去教化眾生,眾生的心清淨了,國土自然也就清淨了。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這時,舍利弗聽了佛陀開示後,受到佛陀威神力的啟示,心中忽然產生了疑念:如果說「菩薩心淨則佛土淨」的話,難道我師世尊當初為菩薩時,內(p.23) 心不清淨嗎?為什麼現在我們居住的這個佛土、如此穢濁不堪呢?
[肇師曰:土之淨穢,固非二乘所能及也;如來將明佛土常淨,美惡生彼,故以威神發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
[道生師曰:既聞事淨,便封在事,還昧無穢,謂石沙與妙行為乖,故示難而決之。舍利弗誠無不達,而居不足之地,可傍為不悟,故設斯念以伸眾懷;應機而作,本從佛慧中來,今示非已,豈虛也哉!]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佛陀當時就知道舍利弗起了這樣的疑念,便對他說:你的意見如何?太陽和月亮難道不明朗嗎,但瞎眼人卻看不見啊?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回答說:不是這樣的,世尊!那是瞎眼人自己看不見,不是太陽和月亮不明朗的過錯。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佛陀教訓說:舍利弗!眾生因為罪業的蔽障,所以看不見如來國土的莊嚴清淨,並不是如來的過咎;舍利弗,我的國土如此的清淨莊嚴,但、你卻看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當時同在會中的螺髻梵王、就對舍利弗說:你不要生這樣的疑惑念頭,以為這個佛土不清淨。為什麼呢?因為我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清淨莊嚴,如同自在天的天宮一樣。
[佛土清淨,等級不同,或如四王天,或如自在天,或如梵天,淨居天等等;螺髻梵王是法身大士,所見是其所應見,未盡其淨也;舍利弗是人,只見土石,梵王居天,所見則如六欲天宮,其他所見,各各不同,佛土殊應就是如此。 ]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舍利弗回答說:但我所看到的國土,遍地都是丘陵坑坎、土山石山、荊棘(p.24) 沙礫,充滿了污穢齷齪。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螺髻梵王說:那是仁者尚未具備佛的智慧,還有高低分別的對待心,所以才見到這個國土是不清淨的。舍利弗!菩薩對一切眾生,都應該一律平等,內心沒有對待分別,才是有了清淨心,就是有了佛慧,那樣才能夠見到這個佛土的清淨與莊嚴。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花。
 螺髻梵王雖然如此解釋,但舍利弗似乎並未完全釋去疑念,於是佛陀用足 趾按地,立刻使三千大千世界顯現出來,是由無數無量的珍寶莊嚴裝飾著,   就像寶莊嚴佛的無量功德寶莊嚴佛土一樣。所有與會大眾都讚歎、前所未見,而且發現自己都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佛陀便對舍利弗說:你看看現前的佛土,是如何的莊嚴清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舍利弗高興的回答說:是呵、是呵,世尊!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現在我佛國土的莊嚴清淨,通通都顯現出來了。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佛陀乃告訴舍利弗說:我的佛國土從來都是這樣清淨莊嚴的,但為了要度化這些劣根器眾生,才方便顯示出種種穢惡不淨的形相而已。這就好像各天的天人,用同樣的寶器吃同樣的飯,隨各人的福德大小,各人所看到的飯色,各各也就不同;舍利弗!同樣的道理,如果人心清淨,便會看到當前的國土功德具足、莊嚴清淨。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當佛陀用神力顯現國土莊嚴清淨時,寶積和五百長者子都證得無生法忍;與會的八萬四千人,都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陀收攝神足,這世界又恢復了穢惡的原狀。
與會求證聲聞乘的弟子們和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由此都了悟到一切有為現象,都是生滅無常,因而遠離塵垢,斷除煩惱,得清淨法眼,證須陀洹果。
八千比丘捨去一切執著,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菩提心= 立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出生菩提經》云:佛曰:有三種菩提心:①聲聞菩提心─聲聞人自發菩提心,而不勸眾生發菩提心。②緣覺菩提心─緣覺人已自發菩提心,而不勸眾生發菩提心,亦不習學大乘經義。③諸佛菩提心─若人自發菩提心已,復能勸眾生發菩提心,習學大乘法義,自既解脫,亦令眾生解脫,是名諸佛菩提。其③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無上菩提心」。
菩提」意為『覺』;道之極者,稱為菩提,即是正覺無相之真智。菩提心乃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亦即自覺覺他之心;換言之,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此為吾人未來成佛與否之主要關鍵。〈菩提心義〉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p.26)
方便品第二     [介紹長者維摩詰的方便法門 與示現有疾。]─正宗分始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詁;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當時,在毗耶離大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維摩詰; 他 非比尋常人,已曾供養過無量佛陀,培植了深厚善根,證得了諸法不生不滅的智慧;他辯才無礙,常用種種神通,遊戲人間以度化眾生;已掌握了一切修持法義,獲得了菩薩四無所畏,能夠降伏邪魔外道與塵勞惑障;證入諸法理體,故能善用智慧度化眾生,更能通達各種善巧方便,隨機攝化,所以已經完成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他明瞭眾生的心理需要與趨向,又能分辨眾生根器的利鈍;久遠精進趣向佛道,心智純潔,肯定深信大乘不會退轉;身口意有所作為,都由智慧前導,不會失誤;行住坐臥如佛一般,心量廣大如海,因此深得諸佛稱讚,為弟子們以及帝釋、梵天王、世間君王所敬重。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
 為了度化眾生,他才以居士身份寄居於毗耶離城中;他的資財極其富足,常周濟貧民以進行教化;他持戒非常嚴謹,以清淨戒行去感化教導那些毀壞禁戒的人;又以忍辱行、調伏那些瞋恚暴燥的眾生;用努力精進不懈的修行,來鼓勵教化嬾散鬆懈的人;他以一心禪定寂靜來教導那些身心浮燥(p.27) 的眾生;用自己的般若智慧化導那些愚癡的眾生。他雖然是在俗的白衣居士,但嚴謹奉持出家人的清淨戒律行為;雖然居家,卻不貪戀三界的欲樂享受;雖然示現有妻室兒女,但沒有世俗的兒女情;雖有六親眷屬,也不受俗情牽纏;雖然穿戴華服佩飾,祇是為了儀態端莊,表現自身嚴肅而已;雖也像常人一般飲食,但不計較精粗好壞,實際卻是以禪定中的輕安為食味;他若是去到睹場戲院,也全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有時會接觸外道異端,決不會影響其純正的佛法信仰;他對世俗典籍有高深的研究,但最愛樂的仍是佛法;雖然這樣,但他深深受到所有眾生的愛戴與崇敬,這卻是一切供養中最為殊勝的供養。他常用倫常道德的正法,教導男女老幼;他如從事謀生合作事業,縱然獲得利潤,也並不感到喜悅;他也遊街串巷,去找尋機緣,以佛法利益眾生。
入治眾法,救護一切;  他如從事公職,必定以愛民安民的工作為第一;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如果參加講演或討論研究時,必定闡揚大乘正法;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到了學校,必定用正法,誘導開啟學生的智慧。
他入妓院,是要對那裡的人,講述貪淫好色的過患;
他進酒店,是要勸醉生夢死眾生,建立重生的大志。
因此 維摩詰長者在任何階層中,都是居於主導地位: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在長者群中受尊敬,為他們說超特殊勝法門
居士群中受尊敬,就告知如何斷除貪欲執著;
在貴族受尊敬,就教導如何培養忍辱精神;
在婆羅門中受到尊敬.就教應除去我慢驕傲;
在大臣中受尊敬 就教導應該奉公守法 愛護百姓;
在王子群中受到尊敬,就教應該盡忠盡考;
在內官群中受到尊敬,就教導宮女太監應各守本分;
在庶民受尊敬 就教導他們多多培福惜福 堅固善根;
在梵天備受尊敬 就教不可貪著禪樂 應求出世勝慧;
在帝釋中受尊敬 就教不可貪著五欲 應知三界無常;
在四天王受尊敬 教應全力保護眾生不受惡鬼神侵害;
維摩詰長者就是如此的.用這些種種無量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使眾生獲得莫大佛法利益。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現在他又以方便.示現身患疾病。因他生病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以及王子們,百官臣僚官屬等,數以千計的人士,都去探視他的(p.29)疾病;於是維摩詰就藉此生病機會,向前去探病的眾多人們,廣說大乘佛法。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
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是身如蕉,中無有堅;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
是身如浮雲,須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諸位大德!我們這個身體實在是變化無常,剎那剎那在變老,既不夠強壯,也沒有足夠維護的能力,血肉構成不夠堅固,這個脆弱而極易朽爛的軀殼,是不可以信賴的;
它是痛苦、煩惱、和一切病痛的集中寄居體。
各位仁者!像這樣的肉體,凡是聰明通達的智慧者,決不會去依靠它,被它所役使的。
這個身體像是一團聚集的水沫,用手一撮,什麼都沒有了,真不實在;這身也像一個水泡,眨眼之間,就不見了;此身體蠻像陽燄 是太陽光照射下的地面反射 如同水汽一般,因口渴遂惑以為水 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因為我們熱愛才幻生的;這個身體很像芭蕉樹,沒有堅固的實體,一層一層剝光光, 全沒有了;這個身體像是玩魔術變幻出來的,我們的心顛顛倒倒的幻覺,就以為這個身體是有真實的存在;這個身體像是在夢中所見到的物體一樣 醒來就沒有了 全是虛妄;這個身體猶如影子,雲掩太陽,影子就沒有了,這是由於過去業緣所感的果,從六道輪(p.30)迴各種變化而來,並不實在;這個身體猶如山谷中回聲音響,全靠各種因緣和合才能產生;這個身體好比空中浮雲,頃刻消滅不見,人生百年瞬息逝去;這個身體好像天空閃電,一閃即逝,人生也是在一念一念中消逝。
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你不能主宰這個身體的生老病死,正像大地沒有永久的主人一樣;這個身體並不是真正的我,像火一樣,沒有燃料,火就熄了;這個身體並沒有固定的壽命,像風一樣的飄忽不定;這個身體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就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
這個身體並不實在,只是借用地水火風四大種湊合而成的一個軀殼;這個身體只是空幻 因為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也沒有我所有的一切;這個身體沒有真正的知覺,同草木瓦礫一樣 因為對自身沒有認識;這個身體沒有真正的動作,只是隨著如風力一般的因緣果投報而轉動;這個身體真是不潔淨,充滿了屎尿垢物,以及齷齪陰險的思想;這個身體虛偽不實,雖然經常澡浴,用華服美食的照顧,最後還是歸於消磨而滅亡;此身是上百災害的會集所,如四大不調,則四百病痛苦惱都會發作;
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 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 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所產生;
這個身子、就像一個畏罪逃亡,被醉象追殺的人,逃跑中只好跳進荒山中的一座枯井裡去躲避。幸喜墜到半途時,抓住了一根枯籐;他向下一看,井底卻有四條眼睛蛇昂頭吐舌;(p.31)向上一看,枯籐根處正有黑白兩隻老鼠在啃籐;井口上的醉象也在向下找他。正在飢餓害怕時,忽然井口枯樹上的蜜蜂窩,滴落下來幾滴蜂蜜,正滴在他的嘴裡;因為幾滴甜蜜,他也就忘記了死亡的恐怖。
枯籐代表命根,黑白老鼠代表白日黑夜,醉象代表無常,四蛇代表地水火風四大 甜蜜代表色聲香味觸五欲享受 枯井代表生死深淵;可知,這個身體是一定要歸於死亡,什麼時候死?倒不一定;因為這個身體是由四條毒蛇、五個怨賊、及強盜所居空曠廢村等所和合而成;即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色受想行識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空聚、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強盜、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十八界所和合而成的原故。
各位大德!這個血肉色身,確實令人討厭,應該捨棄,我們應該追求佛身;什麼道理呢?因為佛身就是法身。法身不是由父母所生,乃是從無量功德與智慧所產生;
[肇師曰:夫極妙之身必生於極妙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業也,此二 蓋是萬行之初門 泥洹之關要;此下皆是無為行也]
[五分法身= 修此五行功德,即能成就法身: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斷惑得解脫,斷惑破障返照觀心 即解脫知見。六祖云:解脫後,自心無所攀緣,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是為解脫知見。(p.32)又:此五 各自內熏,莫向外覓!]    
從慈悲喜捨生;從佈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足通漏盡通六通所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從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產生;從佈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及柔和.解脫三昧 多聞等法門所產生;(三三昧=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從善巧方便法門所生;從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從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所生;從止觀生;  從三十七道品所生;從止觀所生;從十力與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所生;從斷一切不善法與集一切善法所生,從真實所生;從持戒嚴謹不放逸所生;從如上種種無量的清淨法門,出生如來法身。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各位大德!如果你們想證得如來法身,斷除一切煩惱痛苦,就當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長者就是這樣,為前來探問疾病人,依據他們的根性,說相應的教理,使得無數的人,都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p.33)
    弟子品第三         [長者維摩詰對十位聲聞聖者的教示]
(此十段,以圓圈數字示之)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當這麼多人前往探病時.維摩詰長者心中暗想:我現在臥病在床,大慈的世尊為什麼不聞不問呢?長者的心意一動,佛陀立刻感知其意,馬上就對舍利弗說:你前往維摩詰長者住處,探問他疾病吧。
[什師曰:聲聞羅漢無漏智慧勝,菩薩世俗智慧勝,大乘菩薩二事俱勝;今先用聲聞,明大小,故先命弟子也。知諸弟子不堪而命之者,顯維摩辯才殊勝,發起眾會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舍利弗馬上回答說:世尊!我不能勝任,去探病的任務。為什麼呢?回憶從前,我有一次在林中的樹下安然靜坐(宴坐 禪坐),當時維摩詰來到我的座前,對我說:喂!舍利弗!不一定是要這個樣子、才算是宴坐呵。 真正的宴坐:是要身心俱超三界,才是真正的宴坐;
[肇師曰:法身之宴坐,形神俱滅,道絕常境,視聽之所不及,豈復現身於三界,修意而為之哉?舍利弗猶有世報生身,及世報意根,故以人間為煩擾而宴坐樹下,未能神形無跡,故致呵。凡呵之興,意在多益,豈存彼我,以是非為心乎!]
[道生師曰:宴坐于林中,隱其形也,若不隱必為事動,是以隱之使離於事,以為求定之(p.34)方;而隱者有患形之不隱。苟執以不隱為患,而隱者猶是為不隱所亂,非所以隱也。隱形者,本欲藏意也;意不藏,必為六欲所牽,是以藏之以不見可欲,得因以息欲。而藏者,有患意之不藏;苟執以不藏為患,而藏者尚為不藏所亂,非所以藏也。
若能於三界內,不見有不隱不藏之處,則不復為之所亂;如此,乃所以是隱藏之意耳。不隱不藏為現,現必不出三界,故言:不於三界現身意也。]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不必進入滅盡定,能在日常行動度化中,心常不動,才是真正的宴坐;
[肇師曰:小乘入滅盡定,形猶枯木,無運用之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永滅,而形充八極,順機而作,應會無方;舉動進止,不捨威儀;其為宴坐也,亦以極矣。上云,不於三界現身意;此云,現諸威儀。夫以無現,故能無不現;無不現、即無現之體也。參禪君子,當有以會其所以同,而同其所以異也。]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不捨棄無漏諸道法 卻能隨緣 從事一切世俗之事 如娶妻生子 經營事業 娛樂嬉戲 凡聖一如 才是真正的宴坐;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不著意攝心內歛,也不馳想於外境,內外等觀不內不外,才是真正的宴坐;
 [道生師曰:上言,若不捨道法、即是現凡夫事者,是則不見凡夫事異於道也;凡夫事、威儀者,即是身不正也,所病在心。若以馳外為亂,住內為定,此仍是為內外所馳,非所以攝念之意也;故心無內外之念,始為宴坐。]
 [肇師曰:身為幻宅,曷為住內?萬物斯虛,曷為在外?小乘防念,故繫心於內;凡夫多求,故馳想於外;大士齊觀,故內外無寄也。]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在各種邪見干擾之下,概不動心,亦不捨棄邪見,而能修三十七道品者,(p.35) 才是真正的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要知煩惱真性,就是涅槃;故能不斷煩惱而入涅槃者,才是真正的宴坐;
[道生師曰:若必以泥洹為貴而欲取之,即復為泥洹所縛;若不斷煩惱,即是入涅槃者, 是則不見泥洹異於煩惱,則無縛矣。]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若能依照以上所說的去宴坐,都必為佛陀所印可。
[肇師曰:若依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豈若仁者有(對)待之坐乎。]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當時我聽了他所說的這一番話,啞口無對,理出意外,不能答辯;所以我不堪去探看他的病。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佛陀於是轉對大目犍連說:那、你去探視長者的病吧。目犍連立刻回答說:世尊!我也不堪前往、去探視長者之疾啊。為什麼呢?回憶從前、我來到毗耶離大城,有一次,在里巷中為一些居士說法,當時維摩詰居士來到我的面前,對我說:喂!大目連!對白衣居士們說法,不應當像大德你那樣的講法;那樣講,所講的都是世間有相的虛妄現象。
[什師曰:居士智慧利根,應直聞實相,目連不明人根,依常說法,以施戒七事發悟居士;居士若聞施戒及生天受福,則起眾生想。起眾生想已,則於諸法妄生眾相,故首明`法無眾生',以破眾相,乃能返其所迷,應其本識。]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凡說法,應當依萬法實相而說,本來是什麼,就說什麼:
(p.36) [什師曰:本章以二義明畢竟空,一言離相,二言離見。惑者謂言有相,故以離相明無相;邪者雖起妄見,而法中無見,故以離見 明無彼妄見所見相也。後面凡言無名、無說、離識、離觀,類如離見也。]
 眾生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依實相說,並無實在的眾生,明此,就不會有執著此身為實有的、虛妄邪見的錯誤穢垢了;
 眾生的肉體精神、既是因緣和合所成,並無實我的存在,明此,就不會有、執著此身就是我 的邪見錯誤穢垢了;
壽命只是一段假定時間的幻相,是因空幻的眾生肉體而設定,所以眾生有生死,但空寂的真性超越時空,並沒有生死,故說「法性實相並無壽命」;
 我與人、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既無過去,也沒有未來,每一段短短的現在時間相觸,那有真正的人相能與我相對呢?
 法性(理體、真心)原本寂靜,如鏡照物,任他萬象皆現,鏡自寂然,根本未生一相,毋待滅也;
 [前四,言眾生空,即金剛經前半部所述「空我 人 眾生 壽者 四相」;此下廾六句,言法空,即金剛經後半之空四見也。]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法性如鏡照物,如如不動,從來不攀緣去照他物,萬法自照而有相也;
法性常寂,無有任何名相,可以形容界定,語言虛妄.立名亦不符實際;
 法性本寂,非眾生之虛妄分別,即知覺觀察所能辨覺,故無言可說;
(p.37)萬法萬形.但其法性均空寂如虛空,眾生不明,故為幻現之萬象所拘;
萬法之法性.妙絕言論,畢竟是真空的原故,凡有言論.都是戲論;
法既無我,那裡還會有、我所有的什麼呢?
分別 由眾生妄識而起,法性空寂,六識歸真,萬法同體,自無分別;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 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
萬法之萬象由對待而生,但萬法同一法性,故萬法實相乃超絕對待,無有任何分別;
前後相生曰因,現相助成曰緣,法性空寂本無三際,既無因亦無緣也;
宇宙萬法都是空性,即是空寂的法性,所以雖萬象,卻是同一法性;
如者不變 法性即如,萬法千變萬化,法性卻如如不動,不隨之變化;
真實到極點曰實際,即是如,即是法性;邊者邊界,有邊無邊中邊俱不動則如,故萬法雖變化無窮,而法性實相則如如不動;
[肇師曰:如、法性、實際,此三同一實也,但用觀有深淺,故立三名:始見法相,如遠見樹,知定是樹,名為如;見法轉深,如近見樹,知是何木,名為法性;窮盡法實,如盡知樹 根莖枝葉之相,名為實際。因新學、心隨物轉,觀時見同,出則見異,故名諸法同此三也。]
法性如如不動,因為本性空寂,不會追逐六塵境界的原故;
法性空寂,沒有時間與三際的虛妄去來,故法不常住於某一點;
法性順空故不著有,則空無空相,即是無相.空相非有意作,即是無作;
法性空寂,平等一如,沒有美醜.高矮.等等的差別現象;
法性滿虛空、遍法界,圓滿無缺,無從增加,無法減少;
法性空寂,亙古常存,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法性圓滿,無處不存,無處不在,不增不減,用不著有所歸趣;
法性空寂,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嗅之無香臭,嚐之無味,觸之無物,非意識分別之所能辨別,所以遠遠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之所能;
法無高下;  法常住不動; 法離一切觀行。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法性空寂,超絕對待,平等一如,沒有高下、貴賤、淨穢、男女的分別;
法性空寂,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不變不易,所以法性是常住不動;
雖然法性常住不動,但因本性空寂,遠非心意識的觀行所能及。
喂!大目連!世間法相實際的象狀,是如此的複離,你能夠用語言表達得出來嗎?
因此,所謂說法,實在是沒有什麼可說的,也沒有什麼可指示的;
聽法的人,當然也沒有什麼可聽的,更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
就像一個耍魔術的人,在對一群幻化人說法一樣,幻說幻聽,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以說法人、當先建立這種觀念,然後去說法,才不至於執著語言文字,才能方便善巧,隨機說法。
(p.39)也應當了解眾生根性利鈍,人人有所不同,或說小乘,或說大乘,總要自己先具有佛的知見為基礎,才能應機而說,才能無所罣礙。
說法尤其要本著大悲心,不厭不倦,讚歎傳揚大乘佛法,感念並報答釋迦佛陀教導我們的大恩大德,這樣才能使佛、法、僧三寶,永存世間,不致斷絕;能夠如此做到,再去說法,才是真正的說法。
維摩長者說完這些法要時,即有八百位居士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沒有這種辯才,所以我不堪勝任探問長者的使命。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佛陀於是轉向大迦葉說道:你去探視長者的疾病吧。
迦葉恭敬的回答說:世尊!我也不堪擔任、前往探問長者疾病的任務。
為什麼呢?回想從前,有一次我在一個貧窮的地區,托缽乞食的時候,當時維摩詰長者前來對我說:喂!大迦葉!你雖有慈悲心,但不能普遍,仍有差別心,捨棄豪富人家,專向貧窮人家乞食,使富人失去造福的機會。
   迦葉!你應當秉持平等法,不分貧富,順次乞食才對;
[大迦葉,婆羅門貴族,先佛出家,歸依後,學佛慈悲而專度化貧窮,意為、貧人前生未植福,致得貧窮報,今不度,來世益甚,愍其長苦,故多就乞食;因修頭陀苦行,已得滅盡三昧,能為世人作現地福田也。然窺其意,或以富人慢恣,難以開化,貧人厭苦,心易行故;從捨之生,必由異見,故淨名譏其不普,而誨以平等法也。]
[肇師曰:生死輪轉,貴賤無常,或今貧後富,或今富後貧,大而觀之,苦樂不異也;是以住平等之為,應次第行乞,不宜去富而就貧。何況乞食四事,次行為第一,則不次行,(p.40)已傷法矣。]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因為在家人飲食,罪惡多端;所以出家人不採「家式飲食」,故不得不乞食以保持弘法的肉體;又為了要破壞食物的色香味,以養成摧毀色受想行識五陰的和合相,所以乞食時,應將食物倒入鐵缽內,混成一團以食(摶食);尤其應懷著以無所受之食,無受食的我.的這種「無所受而受」的心理,去接受所施的食物。
[肇師曰:五陰、摶食,俱和合相;壞五陰和合,名為涅槃,應以此心而取摶食也;若然,則終日摶食,終日涅槃。]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在進入村莊聚落時,要存內不見我, 外不見人的空觀念頭,一切都是空幻,並不實在;要如同瞎子一樣,看不到一點東西,自然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人與事,就不會有避富就貧的想法了。
所聽到的聲音,就如同山谷裡的回聲一樣,並不是實在的聲音,就不會隨毀讚而喜怒了;嗅到的各種香臭氣味,就像嗅到風一樣、沒有什麼可以貪戀的了;對所受食物、不分別它的酸甜苦辣味道,就不會有所好惡了;受到任何一種、如冷暖溫柔的觸覺時,要保持由智慧所證得的:沒有受觸的我,也沒有來觸之物,就不會有所愛憎的感覺了。
總要明瞭,諸法因緣生,一切法都如同幻人所映出的幻影幻相一般─這一切的幻相都沒有自主的我性,當然也就沒有相對待的他存在,而且因緣和合的幻相,本自無生,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滅卻。能(p.41) 如此通達萬法自性空寂,不受六塵影響,就可以去到各地托缽乞食了。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
迦葉!既然知道萬法都如幻相,你若能不捨八邪而證入八解脫,即是就邪相法,直接證入正法;能悟此無礙法,就能以一食的布施,等於普施一切眾生,同時也供養了諸佛及一切賢聖;這樣,你就可以接受施食而無慚愧哪!
[八邪= 與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邪道─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精進)、邪念、邪定。
八解脫= 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生死繫縛的禪定:
1)內心有色(物質)想,觀想外面各種物質的種種不淨,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
2)內心無色想,也要觀想外面各種物質的種種不淨,使貪心不生更堅定;故叫解脫。
3)一心觀想珍寶的美麗,能夠不起貪心,且能安住不變,名淨解脫身作證具足性。

4)空無邊處解脫     ┐
5)識無邊處解脫     ┼       此四,是無色界人修定時,觀想苦、空、無常、無我,
6)無所有處解脫     ┤       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
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

8)滅受想定,即滅盡定。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五塵,就會生出種種妄想;若有滅盡定功,則一切皆可滅盡,故叫解脫。
肇師曰:八邪八解本性是一;善觀八邪,即入八解,曷為捨邪更求解脫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脫也。此誨以「無礙施法」也,苟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眾生,並供養諸佛賢聖者,乃可食人之食。無礙施者,凡得食,要先作意施一切眾生,然後自食。若得法身,則能實現大眾均(p.42)有食;未得法身,但作意等真施,如第十品、缽飯悉飽眾會,即是無礙法施。]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像這樣的平等心乞食,既不同於凡夫的有煩惱食,也不同於二乘的為求解脫煩惱而食;更不像小乘,入定就不食,食則不入定;大乘比丘食時,作不淨觀,這是觀食,雖入定沒有出入,既不見入,當然不是起定;法身大士則終日食,終日定,既無出入定,也沒有煩惱;像這樣吃人間食,使生命能生存世間,則可度化眾生而修得涅槃,這樣乞食弘道,既非求住世間以苟活,也不是真正的住在涅槃寂靜裡。
同時,若是具有平等心的布施主,他不計較得福的大小,也不計較得益或是有所損失,布施時沒有優劣喜歡與否的選擇;這樣的施主,是真正的進入了佛道,將來也不會是聲聞小乘之流。
迦葉!能夠像這樣的乞食,不單是使施者種了福田,救拔了他們的貧窮,也使得他們能進入佛道,才真是不空食人間的布施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當時我聽到了這一番前所未聞的道理,立刻對一切菩薩,升起了無限的崇仰恭敬心;同時想到:有這樣的在家居士,具有如此崇高的辯才和智慧,怎麼能不使聽到他開示的人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從那時起,我就不再勸人、修習聲聞緣覺小乘道了;所以我不能勝任前往探問疾病之行。
(p.43)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佛陀乃轉對須菩提說:那麼你去維摩長者處探視疾病吧。
[什師曰:須菩提,秦言善業、善吉,解空第一。當時維摩詰辯慧深入,五百應真(阿羅漢也)莫敢闚其門;善業自謂智能深入,辯足應時,故直造不疑,此有恃而往,招屈之由也;維摩以善業深入而乖於平等,乃誨之。]
須菩提也推辭的說:世尊!我實在不能夠去探視長者的疾病;為什麼呢?回憶過去,我有一次、到他家去托缽乞食,當時長者接過我的缽,盛滿了飯,然後對我說:喂!須菩提!若能了解貧家富家的食物,在空寂的性體中,是平等而無差別的,則能通達萬法的體性也是平等的;既然萬法皆平等,則對一切食物也全該平等一致。如果能用這種貧富一律平等的方式來乞食,才可以得到施捨的食物。
  [肇師曰:須菩提以一般長者豪富,多懷貪吝,不慮無常,今雖快樂,後必貧苦,愍彼等迷惑,故多就乞食,依次入淨名舍,維摩即取缽盛飯,未授而譏其不平等,並言:若平等乃可取我食。]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
如果你須菩提能夠不斷貪淫瞋怒 愚癡三毒,而又能不被三毒煩惱所纏縛;
[道生師曰:須菩提是斷淫怒癡的聲聞,以為斷、就是不俱(斷了、就沒有了煩惱),維摩故使其注意:若以斷為不俱者,即於三毒實仍未斷也。]
 如果你能夠不壞身滅體,破除身見,而能隨順萬物同體,是非同觀的平等44    一相的觀念;如果你能夠不斷除愚癡貪愛的束縛,而能獲得解脫;如果你能在五逆罪相下,能夠證得解脫;卻不執解脫為真有解脫,也沒有被束縛而不自由的感覺;
[五逆= 殺父 弒母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斷滅不等於解脫 煩惱原來是清淨;若能與煩惱共舞 而不覺其為煩惱 近乎不俱矣 這才是不滅癡愛起於解脫的清淨本相。]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你能既不刻意去追求苦集滅道四諦法,卻對四聖諦有真實的證悟;因此,(不見四諦)就不是刻意追求道果,(非不見諦)但卻獲證道果,於是你已不是凡夫,但並沒有捨棄一切凡夫法,所以看起來,你不是聖人,但已道超三界,也不能說不是聖人;你若能如此的成就一切諸法,卻能遠離一切功德名相的種種執著,你就可以拿走托缽取食了。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 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從反面來說:假若你須菩提、無佛可見,無佛法可聞時,你必定拜那些外道六人為師,隨他們出家,學習外道;他們因為邪見墮三惡道時,你也隨著他們墮三惡道,毫無疑問;有這種平等的觀念,你就可以取缽而食了。
(富蘭那迦葉─一切法斷滅,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賒梨子─眾生罪惡,無因無緣,自然而有。
 刪闍夜毗羅胝子─道不須求,經生死數劫,苦盡自得。
(p.45) 阿耆多翅舍欽波羅─行苦行道,謂今生受苦,後身常樂。
 迦羅鳩馱迦旃延─諸法有相亦無相,應物而起見。
 尼犍陀若提子─罪福苦樂 本有定因 要必當受 非得道可斷。
 此六師,佛未出世時,已在五天竺行道。 )
[什師曰:因其見異,故誨令等觀也,若能不見佛勝於六師,從其出家,與之為一,不壞異相者,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 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若拜了邪師,你須菩提進入了邪見林時,就不能到達彼岸;於是必定遭逢八難,也不會免於八難;八難若起,煩惱叢生,於是更遠離了諸清淨法;
你是解空第一,善順法相,無違無諍,已得無諍三昧,那末、一切眾生也都應該得到無諍三昧;
 由平等觀之,你與眾生無異,眾生布施於你,你不能叫做福田;
眾生之供養而種福田者,也只能得到因果報應、而墮三惡道;
這種因布施而得不到福報,且墮三惡道的勞苦眾生,就好像是你與四魔合作,共同造作眾生無盡煩惱的結果,等無差異;因此你會對眾生起怨恨之心,於是謗佛、毀法,終至不能進入賢聖行列,無法得到滅度;
如果你能知道這些過失,且能善惡兩捨,你就可以取缽就食了。
時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否?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
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當時我聽了這些話以後,不懂這些話的意義,真是茫然不知所措,又不知怎樣回答他;只想不拿缽子,趕緊離開他的家。
可是,維摩詰卻叫著我說:喂!須菩提!不要怕呀,拿著你的缽子吧!我問問你,如果是如來神力所變化出來的幻人,我也是這樣的詰難於他,他會害怕嗎?我回答說:當然不會!
維摩居士接著就說:一切諸法都是幻化的假相,所以你也不必有所畏懼。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言說,也都不過是假名,都是幻化之相;言說是幻相,聽也是幻相,何必害怕呢?至於有智慧的人,不會執著文字相,所以不會害怕。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文字語言,都無自性,虛幻假名而已;瞭解了這一點,當下就是解脫;所謂解脫相者,就是一切萬法的空寂真性啊!
當維摩詰說完這一段法要時,立刻就有兩百位天人,證得法眼清淨;所以我實在不能擔任前往探問疾病的任務。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佛陀轉而對富樓那 彌多羅尼子說:那就你去吧。(p.47)富樓那也推辭的說:世尊!我實在不能夠去維摩居士處,探問他的疾病。為什麼呢?回憶從前,我曾在大樹林中的一顆樹下,向一些剛出家的新進比丘講說教理佛法;此時維摩詰居士走過來,對我說道:
喂!富樓那!你應當先入定,觀察這些新進比丘的根性,然後再應根性向他們說法;千萬不要把粗穢食物,盛到珍貴的器皿中,那是不相配的;應當先了解比丘們、心中所希望的是什麼教理,千萬不可把水晶當成了玻璃;你既然不瞭解他們的根機和來歷,就不可以向他們亂說小乘法;他們原本沒有什麼瘡傷,切切不可亂搞,反而會傷害了他們。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如果他們希望走大路,就不可以向他們指示小徑;不要想把大海擺到牛蹄印窪裡;也不要把太陽光等同於螢火光。富樓那!這些比丘在很久以前,就發過大乘心,只因未得無生法忍,在行菩薩道中,忘退了菩提大願,怎麼可以教以小乘法義呢?我看你們小乘智慧微淺,就像瞎子一樣,不能分辨一切眾生的根性利鈍。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居士說完之後,立即入於正定,以神通力加被於那些比丘,使他們回(p.48)憶起過去世的因緣際遇;原來他們都曾於五百佛前,廣積功德,並迴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這些比丘頓時豁然開悟,恢復了原有的菩提本心。這些比丘非常感激,都向維摩居士頂禮致敬;當時維摩居士又向他們演說了大乘法要,使得他們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遠不再退轉。
因此,我常自思,像我們這類聲聞小乘,不善於觀察眾生的根機利鈍,就不應該妄對眾生說法了,所以我實在不適於去探視維摩居士的疾病。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諶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佛陀於是轉向摩訶迦旃延說:你去慰問維摩居士吧!
迦旃延也推辭的說道:世尊!我也實在不能去慰問長者的疾病;為什麼呢?因為從前有一次,世尊為眾比丘演說了教義大要以後;接著,我就對世尊所說,予以闡揚發揮,使他們能有進一步的了解。那次所說的是: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等義理。
當時在場的維摩長者,立刻就對我說:喂!迦旃延!你不可以用有為的生滅行相、來闡說實相法;你不要以為真有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的實(p.49)在體性。
[迦旃延,南天竺婆羅門種,善解契經,故稱解經第一。
肇師曰:如來說法未嘗有心,故其所說無相,弟子常不諭玄旨,則存有相之義;例如:如來去常、故說無常,非謂是無常;去樂故言苦,非謂是苦;去實故言空,非謂是空;去我故言無我,非謂是無我;去相故言寂滅,非謂是寂滅;此乃無言之教,無相之說。而迦旃延造極不同,聽隨心異,聞無常,則取其流動;至聞寂滅,亦取其滅相。此言同旨異,乃迦旃延所以致惑而招譴也。
夫心者惑相所生,行者造用之名。凡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則無影,無相則無心。心隨事轉,行因用起;見法生滅,故心有生滅;悟法無生滅,則心無生滅。迦旃延聞無常義,謂法有生滅之相,於是影響其心而同於生滅也。實相幽妙,妙絕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辯者之能言,如何可以生滅心行而說乎!
道生師曰:夫佛與迦旃延,所明是同,至於不達,取之亦不得不異;所以受詰者,蓋佛以窮理為主,言必在通;迦旃延未能造極,容有乖旨,故可寄之以貶諸闕焉。...諸比丘行心所行,故不解脫,超悟其旨,然後是也。]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迦旃延!佛陀這樣說法,是為了破除眾生偏計執著,方便而說;其實,所謂:無常、意指「無常與常、俱無」,因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根本沒有什麼「常與無常」的行相存在,所以不生不滅才是「無常」的真實義;
色受想行識五受陰也是本性空寂,本自無起,誰起苦?誰受苦?了解空無所起,不壞不苦,才是苦的真實義;諸法性既空寂,本來一無所有,說空是為了遣有,但也不可執著一個實有的空,畢竟諸法一無所有,才是空的真實義;
 五陰是因緣和合生,本來就無我,如果依小乘為遣我而立我,就成了對待法,仍然有一我在,即是「我與無我俱在」 的二我,所以說、於我不二立,才是無我的真實義;
萬法本來無生,當然無滅,不生不滅、才是寂滅的真實義。
長者說完這段法要,眾比丘的心靈立刻解脫了束縛,自在無礙;我沒有長者那樣的智慧,所以我不適宜前往探問。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 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佛陀轉對阿那律說道:那、就你去吧。
阿那律馬上回答道:世尊!我實在不夠資格去慰問長者。
 為什麼呢?回想從前,我在一處經行時,有一位名叫嚴淨的梵天王,率領上萬的梵天人,身上都放出清淨光芒,從天而下,來到我的面前,向我稽首行禮,問我道:阿那律!你是證得`天眼第一'的尊者,你能看得多遠呢?
我立刻回答說:大德!我觀釋迦佛土的全部三千大千世界,喏,(伸掌、(p.51)展示掌中果)就好像觀看我手掌中的、這枚庵摩勒果一樣的清清楚楚。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見。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當時,維摩長者聽到了我說的話,走過來對我說:喂!阿那律!天眼所看見的,是有所作意的取相呢?還是沒有作意的取相呢?假若作意取相,那與外道所證得的五通中的天眼通,沒有兩樣;若是沒有作意取相,那就是無為法,無為無相,就不應該有所見。
世尊!我當時啞口無言,無法回答。但是梵天王等聽了他的話,卻是前所未聞,隨即向長者行敬禮,並問道:世間可有得真天眼的人嗎?維摩長者回答說:有呀!佛世尊就得了真天眼;他常在大定中,既不作意取相(未嘗有見)也非不作意取相 (未嘗無見),十方諸佛國土卻無不在他的見中。
於是梵王嚴淨,和他隨行的五百天眾,都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他們在向維摩詰長者頂禮致敬後,都忽然消失不見了。 長者的智慧那麼高 因此我實在不配前往探問他的疾病。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佛陀於是對優波離(持律第一)說道:你去慰問長者吧!
優波離回答道:世尊!我實在不能去慰問長者的疾病。
為什麼呢?因為從前有兩位比丘,犯了戒律,感到非常羞恥,不敢問佛,
應該如何懺悔,才能消罪,便來問我,說:喂!優波離!我們犯了戒律,深以為恥,又不敢去請問世尊,應該怎樣懺悔;你能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消除罪業和恐懼嗎?我即時依照戒律規定,為他們解說了所犯過失的輕重,以及懺悔的方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當時長者聽到了我的解釋,就走過來對我說:喂 優波離!不要再增加這兩位比丘的罪過了,應當直接消除他們的罪惡恐懼,不要擾亂他們的內心。為什麼呢?因為罪業乃是因緣所生,不在我心;我心是空,即非我犯。
不在外境;外境是空,我亦無犯。內外皆空,罪業無從;正如佛陀所說:如果眾生的心不清淨(塵污),污垢就會累積,眾生就不清淨;如果心清淨,眾生自然清淨。可見眾生垢淨,都由心起;如今內心空,外境空,中間亦空,心既不可得,罪業當亦不可得了;其實,世間萬法萬象,莫不如此,都是如如性體所現幻相;迷則罪業有,悟則罪業空。就以你優波離來說吧,你初證阿羅漢果解脫時,你的心相會有塵垢嗎?
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我趕緊回答說:沒有!維摩居士接著就說道:眾生的心相本來就無垢,心淨與罪垢、完全要看個人的迷悟而定。
      喂,優波離!你應該懂得,什麼是垢穢,什麼是清淨?妄想就是垢穢,無妄想就是清淨;顛倒就是垢穢,無顛倒就是清淨;執著於我相就是垢穢,不執著於我相就是清淨。
    優波離!世間一切法都是忽生忽滅,剎那不住,如幻如化如閃電,念念不停,從不稍待;這一切都是妄見,如同夢境,醒了即空;如同陽燄,遠看像水,根本沒有水;如水中月影,鏡中影像,通通都是虛妄不實,妄想所生。懂得這個道理的,名為`奉持戒律';了解這個道理的,才是善解戒律的精義。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那兩位比丘聽了維摩居士這一番話,就讚歎說:真是上等智慧啊!優波離實在是比不上的,他雖說是持律第一,卻說不出這樣高深的妙義。
(p.54)因此我回答他們說:除了如來以外,是沒有那一個聲聞或菩薩能抗衡長者的無礙辯才的,他的智慧高明通達,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當時,兩位比丘對犯行的疑懼和憂悔,立刻消除,且萌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發願言說: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像維摩長者那樣的樂說辯才。因此,我實在不夠智慧,去探問他的疾病。
 [樂說= 四無礙智之一;四無礙智:①法無礙智─通達諸法名字及分別無滯礙。②義無礙智─了知一切法理通達無礙。③詞無礙智─通曉各方異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智─辯說法義,圓融無礙,為眾生樂說無礙。]
[瑜珈師地論云:垢者塵也、污也。①欲垢─欲者、希求之義,謂令他人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名欲垢。②見垢─見者、執著分別也,對諸所有功德生執著分別心,是名見垢。③疑垢─疑者、迷惑不了也,於諸所有功德,疑為功德耶,或過失耶?是名疑垢。④慢垢─慢者、恃己凌他也,以己功德與他校量而生輕他之心,是名慢垢。⑤憍垢─驕者、矜誇自高也,對己之功德生忻喜貢高之心,是名憍垢。⑥隨眠垢─依附不捨曰隨,五情(眼耳鼻舌身之情也)暗冥曰眠,對諸所有功德不加護念,常被煩惱習氣所蓋覆,是名隨眠垢。⑦慳垢─若對諸所有功德慳吝,不肯回施眾生,是名慳垢。]
[顯宗論云:有六法皆能穢污真心,故名為垢:①虛妄─以不實之言,欺己欺人。②諂倣佞─以巧言取悅於人,使親厚於己。③憍慢─重己輕人,無謙讓之德。④惱撓─無利樂他人之心,常懷侵擾,使人不安。⑤怨恨─一言忤意,即起瞋恨,常懷怨恨。⑥傷害─無慈憫之心,以慘毒之行,傷害眾生。]
[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被邪道人殺害,臨終際,教誨號哭的弟子們說:言諸法之實,誰冤?誰酷?誰割?誰截?諸法之實、實無受者,亦無害者。誰親?誰怨?誰賊?誰害?汝為癡毒所欺,妄生著見而大號咷,種不善業。彼人所害,害諸業報,非害我也;汝等思之。(提婆菩薩傳 ) ]

(p.55)佛告羅侯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侯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侯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佛遂對號稱密行第一的羅侯羅說道:你去探視長者吧。羅侯羅回答說:世尊!我也不能夠前往探視長者的疾病。
為什麼呢?因為以前,毗耶離城中有許多長者的兒子,來到我的住處,禮拜之後,問我道:喂!羅侯羅!你是佛世尊、在俗時的兒子,卻捨棄了轉輪聖王、如此崇高的地位,出家修道;究竟出家有些什麼利益呢?是時,我就依照佛說,為他們解說了出家的功德利益。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侯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侯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當時維摩居士卻走過來、對我說:喂!羅侯羅!你不應該對他們說、那些(p.56)形式上的出家功德利益;為什麼呢?不為求功德利益,才是出家的本意;一切有為法上、才可說有沒有功德利益。真正的出家,是指出三界煩惱的家,這是無為法,無為法無名無相,本性空寂,那裡會有什麼功德利益呢?羅侯羅!凡真出家的人,沒有出家不出家的觀念,沒有我的存在,也沒有二者中間的方便或利益的任何想法;要遠離六十二種邪見,而處於涅槃寂靜之處,這是智慧者所必信受,聖賢者行履必通,因此可以降伏四魔;於是乃能度化天、人畜生餓鬼地獄等五道眾生,證得清淨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得到信、進、念、定、慧五力而生長成為五根;不被家屬及世俗所苦惱,遠離俗世造善求福的各種雜惡;外道邪說自然消除,因緣生法都是虛幻假名,自能超越;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被俗世污泥所繫著;無我、亦無我所有,無所取著,亦無任何希求,自然沒有得失痛苦感受的心理擾亂;內心充滿法喜,就能隨順眾生而導彼等入正法,行住坐臥皆在定中,遠離一切過患;若能做到如此境地,那才是真正的出家。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隨後、維摩詰又對眾長者子說道:你們正值佛陀住世的正法時期,應該一起出家修道;為什麼呢?佛陀住世的時機,很難遇到,機會不可錯過啊!
眾長者子卻同聲說道:居士!佛陀曾經說過,如果父母不同意,就不能出家,這該怎麼辦呢?
維摩長者回答說:確是如此,我並不是教你們立刻剃髮離家而出家,你們(p.57)祇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出家,就是已受具足戒了。
當時三十二位長者子都萌發了無上菩提心;由此可見我實在不能夠去探視長者的疾病。
[具足戒= 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或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佛便對多聞第一的阿難說:那末,你去探問居士的疾病吧!
阿難趕緊回答說:世尊!我真是不能勝任這個問疾的工作。
為什麼呢?回憶從前,有一天清晨,世尊身體偶染小病,必須飲用牛乳,我立即托缽,去到一位婆羅門家,在門口站立,等待布施。當時,恰好維摩長者走過,便來對我說話:喂!阿難!這麼早,你就站在這兒托缽,等候布施呀?我回答說:居士!世尊得了一點點小病,需要飲用牛乳,所以我就一大早來此化緣。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言;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維摩長者立刻說道:不可這樣說!阿難,不可以這樣說!如來世尊乃是金剛不壞之身,惡業已經斷盡,諸善凝聚一身,還會有什麼病痛,還會有什麼煩惱呢?悄悄的閉著嘴回去吧,阿難!你是如來的侍者,切莫毀謗如(p.58)來;不可使那些不信佛法的人,聽到這種流言,也不可以讓那些具有威德的天人,和遠方淨土來此的許多菩薩,聽到你這樣的話。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
阿難!轉輪聖王不過是修十善業的果報,尚且不會有病了,如來卻是無量劫中,勤修無量福德智慧,廣大普遍,殊勝無可倫比,怎麼還會生病呢?回去吧,阿難!不要令我們佛弟子蒙受這種羞恥;如果那些外道和求生梵天的出家人,聽到你說的話,就會這樣想:稱什麼天人導師,自己的病尚不能救治,怎麼能救治、度化患病的眾生呢?趕快悄悄的回去吧,不要讓人知道你說了這樣的話。你應當知道,阿難!十方如來的身體,就是法身,
  [法身= 佛有三身:
①法身─積聚真如法性以為身;真如法性,無始無終,圓滿清淨,遍一切處。
②報身─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真智圓滿,有始無終,一切妄惑清淨。此乃法身理體之相。
③應身─積聚無量功德以成身;經三祇勤修以積聚福慧,歷萬劫以種相好,應緣出現,有始有終。乃法身理體之用也。]
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不是由妄想欲望所造成的肉體色身,所以佛世尊已超越了三界的生死;佛  身沒有任何煩惱,因為一切煩惱都己斷盡;佛身無為,超越生滅,不會墮入輪迴業報道中;像這樣清淨無為的身體,怎麼還會生病呢?
(p.59) 世尊!當時我聽了這番話,實在感到慚愧,他的話合情合理,難道是我常親近世尊,反而誤解了世尊的教示嗎?我正在猶豫思考的時候,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阿難!居士的話是不錯的;祇因佛陀降生於五濁惡世,故意顯示生病乞食等法,以度化眾生。安心的取了牛乳回去吧,阿難!不必自感慚愧。世尊!維摩居士的智慧辯才,是如此的高深,我實在不敢到他那裡去探問疾病。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佛陀一一問遍了五百個大弟子,每個人都說出一段、不能去問疾的理由,都讚歎維摩居士的智慧辯才,都說:不堪擔任前往探問長者的疾病。

(p.60)
     菩薩品第四    [維摩詰長者對四位菩薩的開示]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於是佛便對彌勒菩薩說:你去探問居士的病吧。
彌勒推辭的回答說:世尊!我不能去探問長者的疾病。
為什麼呢?想起從前,我為兜率天天王、和他的眷屬們,講說、在天上應勤修菩提道,以免因享受與美境而使道心退轉的道理。
[眷屬= 如來說法,必假彼緣;緣即受道之人也。此人受道已,因法為親,即成眷屬,猶如父母之與子女為眷屬一般也。]
[什師曰:兜率天分內外二院;彌勒菩薩居內院為淨土,等待接任娑婆世界為佛;外院為天人所居,有王管理。王常來內院聽法,預懷崇敬也。維摩見諸天、因彌勒受記為補處而崇敬,遂希求受記以成佛,故先說明、無受記可言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當時維摩居士便來質問我道:彌勒!世尊曾經為仁者你、受記,說你一生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請問你,是以那一生受記呢?
 是過去一生嗎?還是未來一生,或是現在一生呢?如果說是過去生,過去的已不可得,怎麼能為你受記身份呢?
如果說是未來生,未來生尚未生,為誰受記呢?
如果說是現在生,現在卻是念念生滅不停,生既不停 怎能受記?
 正如佛所曾說:比丘!你現在的當下,就處於亦生、亦老、亦死滅的剎那過程中。
(p.61) 如果說、是以無生而得受記,無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本性正位;在本性空寂中,一法不立,既無受記之人,也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為什麼說、彌勒一生受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什師曰:實相常定,故名正位。前面以因緣明 生非真實故無無生,今明生既非真,則無生,無生常定,常定中無受記也。]
[肇師曰:前段說明、有生無受記,此段說明、無生亦無受記也。]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你是從真如生時,得受記的嗎?還是在真如滅時,得受記的呢?如果說是從真如生時而得受記,當知真如本無有生;如果說是從真如滅時而得受記,真如本無有滅。
[肇師曰:如,非不生滅,非有生滅。非不生滅,故假以言記;非有生滅,以知無記。]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p.62)真如不生不滅,遍虛空,滿法界;所以一切眾生的本體是真如,一切萬法的本體也是真如,一切聖賢的本體也是真如,彌勒你的本體還是真如。
如果你彌勒能得受記的話,那末一切眾生也應當受記。什麼道理呢?因為真如是不二不異,一體平等的。
所以,若是你彌勒可得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眾生也應得到;什麼道理呢?因為一切眾生、本就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本就是菩提相。
若是你彌勒能得滅度而證入清淨涅槃境界,一切眾生也當得滅度而證入清淨涅槃境界;是什麼道理呢?諸佛都知道,一切眾生本性畢竟寂滅,這就是涅槃相,用不著等到成佛以後、再來一次寂滅涅槃相。
[肇師曰:本性常滅,今復何滅也。]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基於這些道理,彌勒!你不要用這個、可修得不退轉法門,去誘導眾天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發菩提心者,也沒有從菩提上退轉者。
[什師曰:誘,梵本云、誑也。肇師曰:平等之道,實無發心,亦無退者;而以不退之行 誘其發心,示其受記,誑也。]
彌勒!你應當告訴各位天人,捨棄那種是否覺悟,是否得道?的虛妄分別知見。為什麼呢?因為所謂菩提,不但不能以現前的色身證得,也不可以用虛妄的分別心去得到。
[肇師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其道虛玄,妙絕常境;聰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知,辯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故其為道也: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勤,不可為無。故能幽鑑萬物而不耀,玄軌超駕而勿夷,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濟群惑而無私。至能道達殊方,開物成務,玄機必察,無思無慮。然則、無知而無不知,無為而無不為者,其唯菩提大覺之道乎!此無名之法,固非名所能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強名曰菩提。斯無為(p.63) 之道,豈可以身心而得乎?
 生師曰:若見有菩提可得者 則有相情也;苟以相為情者 豈能不以之起身心行乎?若以身心行求菩提者 求之愈遠者也。 菩提一名,猶是假用強名也;必欲以中國語譯之,其惟「純白淨信乎」?純則無間,白則無住,淨則無等,信則無異。純白淨信,庶幾無至,而無所不至;一如,無二,而得謂之覺也。]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  是菩提,捨諸見故;  離  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  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  是菩提,順於如故; 住  是菩提,住法性故;至  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  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 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涅槃華譯寂滅;寂靜離一切相,滅生死及三毒,故涅槃即是菩提;
 菩提本就無相 萬法亦皆空寂 內外無緣,故不觀即是菩提;
 行生於憶念 若無憶念則無行 無行則無是無非故不行即是菩提;
 能斷知見邪思邪執,當下即是菩提;
 能斷邪知邪見 就能遠離一切妄想 菩提心自然現前 故離即是菩提;
 實相真心無欲無求,能遮障一切追求真心的願求,即是菩提;
 捨棄對六塵的貪求執著,不入六塵可欲境界,即是菩提;
 真如平等,任運自然,若能隨順真如本性,就是菩提;
 真如本性,常住不變,若能安住於如如不動,即 是菩提;
 真如法性真實到了極點,若能到達此實際理地,即是菩提;
 意與法都是對待,若能超離對待,能所雙滅,不二即是菩提;
 虛空平等遍一切處,若能如虛空平等一如,即是菩提;
有為法有生住滅三階段 若能行無為法 不隨境生滅,即是菩提;
若能如真心本性之如大圓鏡,了知眾生一切(p.64) 心行,即是菩提;
若能使內六根與外六塵不接觸,故不接觸(不會合)就是菩提;
若能保持心性清淨,自能不與一切煩惱相合,故不合是菩提;
 菩提覺性無形無色,無處不在,所以無處不是菩提;
 菩提既無形無色,所取名字,亦是假借,所以假名即是菩提;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菩提無取無捨,正如萬法之如幻如化,所以如幻如化就是菩提;
   菩提本性寂靜不變,自然無有紊亂,所以無亂即是菩提;
   菩提本性清淨寂滅,所以妥善隨順清淨寂滅之道,即是菩提;
   菩提本性無取無捨,若能對六塵外境不攀不緣,即是菩提;
 萬法同體 平等平等 若能對萬法萬物無有差異對待,即是菩提;
 菩提絕待,無有可喻,所以無有可以比譬者,即是菩提;
 菩提幽遠難測,非思量之所能到,非知識之所能解,故微妙是菩提;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維摩居士說此法時,兩百位天人證得了無生法忍;他的智慧辯才真是深不可測,所以我實在不適任去探問。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而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佛陀轉向光嚴童子說道:那,就你去往問疾吧。
光嚴童子恭敬的回答說:世尊!我也不行去;
(p. 65)  什麼緣故呢?回想以前有一次,我剛要走出毗離耶大城時,正好碰到維摩居士進城來,我立即向他施禮,並問道:居士!你從那裡來呀?他回答說:我從道場來。
[佛所坐處,於中成道,故名道場。肇師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光嚴志好閑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毗耶將求道場。淨名懸鑒,故現從外來,將示以真場,啟其封界,故逆云:吾從道場來。從道場來者,以明、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界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乖,舉動所遊,無非道場也。]
我又問道:什麼樣的地方,才是道場呢?他回答說:
答曰: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直心就是道場,凡內心正直的人,一定沒有虛假詐偽,這是萬行的根本,成佛的正因,所以直心就是道場;
 發心修行,篤實努力 才能成就成佛大事,故篤實修行是道場;
發心深遠廣大,才能修行日進,功德日增,故深心就是道場;
 有菩提心才能上求下化,不會錯行謬見,得證菩提道果,所以菩提心是道場
真布施是要不見能布施的我,所施物,受施的人,決不望報,就是無相布施,這是修佛道的正行,所以布施就是道場;
 能持戒清淨,一切誓願都可以具足,所以持戒就是道場;
 能忍辱,對眾生不會生瞋恨心分別心,則內心無所罣礙,所以忍辱就是道場
惟有精進不已,毫不鬆懈修行,才能圓成菩提,故精進是道場;
(p. 66)  以禪定攝心,心不外務,心境才能調適而柔順,故禪定是道場;
具有智慧,就能即事見理,事理分明,所以智慧即是道場;
 對一切眾生平等給予利樂,使趣向佛道,所以平等大慈是道場;
菩薩大悲,能忍受疲勞辛苦,平等的拔除眾生痛苦,故大悲是道場;
菩薩喜好佛法,見眾生亦喜修佛法而得快樂,故喜心就是道場;
若將愛與憎.捨得乾乾淨淨,就是菩提,所以捨就是道場;
[肇師曰:夫慈生愛,愛生著,著生累,累生悲,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雖善,而累想已生。 故兩捨以平等觀,謂之捨行。]
神通對度化眾生,有不可思議的妙用,六通運用達到究竟圓滿,就可得證佛果,所以神通就是道場;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若能背棄捨除、八種不能脫離三界的有為法禪定,繼續修習無為法,就可脫離三界生死束縛 獲得真正解脫 故解脫是道場;
      [八背捨= 八解脫;見本書第四十一頁註解。]
菩薩為隨根機而教化眾生,必定採用種種善巧方便法門,以使一切眾生都能趨向菩提,所以方便就是道場;
能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方法,可以獲得眾生信任和好
感,容易接受教化,所以四攝就是道場;
 佛法的聽聞與行持,二者相輔相成,多聞能使通達圓融,行持不會錯謬,所以多聞就是道場;
(p.67) 眾生妄心猶如野馬,若能多習禪定,使心靜止,則可生慧力以觀察諸法實相,就可證入菩提,故伏心是道場;
 修習三十七道品任一法門,可使其了解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生法,如夢幻泡影而予以捨棄,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場;
四諦確實說明世間無一不苦,修道確能解脫一切,故四諦是道場;
十二緣起,因緣相生,無有窮盡,若悟其連環而生,任斷一環,因緣自滅,修道必成,故緣起是道場;
若了知一切煩惱本性空寂,即是真如實相,故煩惱即是道場;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若了知眾生乃是五蘊假合而成,並無實我的存在,故眾生是道場;
 若知諸法因緣生,當體即空,故一切萬法都是道場;
佛界魔界本體都是一如,如如不為魔動,所以降魔也是道場;
了知三界本如空華幻影,當下即是清淨佛土,並沒有什麼生死輪迴,解脫超生的趨向,所以三界即是道場;
明瞭諸法實相後,隨時隨處說法,不會失誤,也不畏懼邪魔外道的引誘和干擾,所以獅子吼即是道場;
 佛證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後,說明佛智清淨圓滿,決無過失,因此十力等都是道場;
(p.68) 若證得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於世間一切已無任何障礙, 故三明是道場;
[三明= 宿命明─能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能明白自己或他人未來世的事。漏盡明─能以聖智斷盡一切煩惱。證此三明即成阿羅漢果位,在佛位卻名叫「三達」。]
佛智寂而常照,無所不知,所以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什師曰:三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具一切智也。
肇師曰: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暝俱照;澄若靜淵,群象并鑒。無知而無所不知,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能以一念、一時畢知一切法也。一切智雖曰行標,蓋亦萬行之一耳,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故前所列眾法(共32法),皆為道場也。]
善男子!菩薩如果能夠、依照以上所說的各種波羅蜜,去教化眾生,那末他的所作所為,舉手投足,無一不是道場,無一不是住於佛法中了。
當維摩居士說這一番法要時,在座的五百天人都萌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此我不能勝任前往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與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p.69)佛陀又對持世菩薩說道:你去問候維摩居士的病吧。
持世菩薩回答說:世尊!我也不夠能力去問候老人家的疾病;為什麼呢?回想從前,有一天我在靜室靜坐時,魔王波旬帶著一萬二千天女,扮成帝釋模樣,伴隨著鼓樂絃歌,來到我的靜室,先領著眷屬們向我頂禮致敬,然後雙手合十,恭恭敬敬的站立在一旁。
[什師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亦名惡中惡;惡有三種,一曰惡,二曰大惡,三曰惡中惡。若以惡加己,還以惡報,是名為惡;若人不侵己,無故加惡,是名大惡;若人來供養恭敬,不思報恩而反害之,是名惡中惡。惡中惡、魔王最甚也,諸佛嘗欲令諸眾生安穩,而反壞亂,故言甚也。
肇師曰:波旬,或名極惡,因斷人善根;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故名極惡也。
道生師曰:魔者,害人慧命之稱也;惡中之惡、謂之波旬也。夫善惡理隔,無相干之道,況乎至善之與極惡得相惱哉;而有其事者,皆大權菩薩託以為化然也。誠以為託,要使跡全是也;跡是為何?此、雖善,交是人,彼雖惡,居為天。天可以惡降跡,人亦標善致改,可假之良,不其然乎。狀若帝釋者,帝釋是佛弟子,常崇有道,故以其狀使持世不覺也;持世跡在沙門,而沙門以化人為體,彼有非法,必致教矣,可得因之有女事惑焉。]
我以為他是帝釋天王,就勸告他說:歡迎你好意來我這裡,憍尸迦!你雖然福報很大,應當享受,但也不可如此豪華奢侈呵!應當觀察了解、五情欲樂是無常的,還是多修福德,培植善本,運用這個色身、生命、和財物,來修習永恆堅固的出世解脫佛法為好。
[憍尸迦,姓也,字摩伽陀。道生師曰:以供養而來,故善之也;從女絃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罪之根也。
(p.70)肇師曰:身、命、財寶三堅法也,若忘身命、棄財寶、去封累而修道者,必獲無極之身、無窮之命、無盡之財也。此三,天地焚而不燒,劫數終而不盡,故名堅法。以天帝樂著五欲(財色名食睡),不慮無常,故勸修堅法也。]
他即回答我道:菩薩!你說得很對,這一萬二千天女就留在這裡,請你接受,供你使喚作掃灑工作吧。我立刻說:憍尸迦,不可以!不要用這些違反佛法的東西,送給我這個出家弟子,這對我是不適宜的事……話尚未說完,維摩居士突然走過來,對我說道:他不是真正的帝釋,是波旬變化,前來擾亂你的身心和清修的呀!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爾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 
他隨即轉向魔王道:這些天女都送給我這個居士吧,如數全收。
魔王聽了非常恐懼,心中暗想:這個維摩詰是不是故意來與我作對的呢?於是就想隱形逃走,可是、使盡神力,既隱不了形,也無法逃走;忽然空中有聲音說道:波旬!你把天女送給他,你才能脫身離去。魔王因為恐懼,祇好勉勉強強的答應了 送給維摩居士。
當時,維摩居士轉對那些天女說:魔王已經把你們送給我了,你們現在都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接著、他就依他們的根性,為他們說相應的教法,使他們都萌發了求取正道之心。又再叮囑他們說:你們已發求取正道之心,今後有法樂可以自娛,不要再迷醉在五欲之樂中了!
(p.71)    眾天女就問道:什麼是法樂呢?
維摩居士回答說:終生信奉佛法,禮敬佛陀,是為人生最大之樂;
以喜好聽聞佛法,開啟智慧為樂,
以供養僧眾,培植福田為樂,
以捨離五欲,嚴持戒律,獲得身心寧靜為樂,
[佛 法 僧 戒,四信也;深信此四,心常喜悅,可以寧神適性,非欲樂天樂所可擬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 樂觀四大如毒蛇, 樂觀內入如空聚,
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 樂敬養師,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 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罣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以觀察己身乃色受想行識五陰所成, 如五怨賊奪我功德、害我慧命為樂,
以觀察己身乃地水火風四大所成, 實如毒蛇、造作種種罪業為樂,
以觀察己身內六根,實如空聚落,常引來貪瞋癡,劫奪自己的功德為樂
[以上三樂,可參閱方便品第二。五陰、四大、六根,都是煩惱聚集之由,應對它們如實觀察,可得清淨之樂。]
以時時刻刻護衛自己的向道心,不使退失動搖為樂,
以利益一切眾生,使皆能趨向菩提道為樂,
以恭敬供養自己及一切眾生的師長為樂,
以廣行布施,普利眾生為樂,以堅持戒律,不犯威儀為樂,
以忍辱柔和,不生瞋恚心為樂,(p.72)  以勤勞精進,積集善根為樂,
以常在禪定,使心不散亂為樂,以遠離六塵污垢,增進清淨智慧為樂,
以使眾生能廣發菩提心,普度一切眾生為樂,
以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等四魔為樂,
以斷除一切煩惱為樂,以莊嚴清淨佛國土為樂,
以勤修一切功德,而成就相好為樂,
以勤修一切功德 去莊嚴道場為樂,
以深信佛法本係不可思議之法,故樂聞大乘深法為樂,
以漸次進修空 無相 無作三解脫法門為樂,不樂中途取證,
以親近同學道友為樂,
以與非同學或外道學人相處,心無嫌厭或妨礙其所修為樂,
以愛護惡知識,期其回向正法為樂,
以親近善知識,俾能切磋互勵為樂,
以喜愛身心清淨,遠離塵垢為樂,
以漸次進修、能夠取證菩提的各種法門為樂,這些都是菩薩的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  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 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p.73) 維摩居士說完,於是魔王波旬便對眾天女說道:我還是帶你們回轉天宮去吧!
  眾天女回答說:你已經將我們送給了居士,而且以後我們有法樂自娛,我們非常高興,所以我們不願再回天宮,去搞那些五欲之樂了。
 魔王祇好請求維摩居士說:居士!請捨棄這些天女吧,若能施捨一切所有,給予他人者,就是菩薩呀!
 維摩居士回答說:我已捨了,你帶他們回去吧!
 願一切眾生 願聞法而興願的希望,都能滿足。
 [天女得聞法之願滿足,魔王索還眾女願亦滿足;因事而興願,菩薩常法也,故居士亦願一切眾生,都能法願具足。]
此時,眾天女卻感到惶惑了,便問維摩詰道:我們今後在魔宮,應該如何生活與修道呢?
(p.74)    維摩詰回答說:各位師姐!有一種法門,名叫無盡燈,你們應當修習!所謂無盡燈者,譬如一盞燈點亮十盞燈,十燈各各點亮十燈,就成百燈;百千燈亮,於是黑暗皆明,而且光明永不中斷。各位師姐!菩薩教化眾生,也是這樣的、使得百千眾生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是輾轉教化,相繼發菩提心的眾生,不會減少,隨所說法的傳佈,必定日益增加,而且隨著佛法的廣傳,可以更增多其他的一切善法,這就是無盡燈法門。你們回去後,雖仍然住在魔宮裡,用這個無盡燈法門,可以使得無數的天人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樣,不但報答了佛恩,而且大大有益於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聽完維摩居士的開示後,眾天女立刻五體投地向居士頂禮道謝,即隨魔王回宮,忽然之間、他們就都消失不見了。
世尊!維摩居士有這種無比自在的神力、智慧、辯才,我和他相差太遠,所以我實在不適宜去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
佛陀又對長者子善德說道:你去維摩居士處問疾吧。
善德稟告佛說:世尊!我也是不能去,為什麼呢?因為我想起從前,有一次在父親房舍裡,舉辦布施大會,供養一切比丘、婆羅門和一切外道,還有許多貧窮、下賤、孤獨人和乞丐等貧苦大眾,當七日期滿時。維摩詰長者來到布施大會上,對我說:長者子!要設布施大會,不應當像(p.75)  你這樣做法,應當舉辦法施大會,法施可以增長眾生智慧,受益無可限量; 何必舉辦財施會呢?我就向他問道:居士!什麼叫做法施會呢?
 居士回答說:所謂法施會,就是沒有時間先後,在同一時間,同時供養一切眾生,就名為法施會。 我又問道:這話怎麼講呢?維摩居士為我解釋說:
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犁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
因為要使眾生覺悟 趣求佛道(菩提) 得到永恆的安樂(與樂) 所以生起慈心而施與菩提,
為要解脫眾生輪迴生死的痛苦(悲), 所以生起大悲心而施以無為法,
希望眾生與我一樣的能持行正法,所以高高興興的為眾生講說正法,
希望眾生都能獲得正智大慧故,為眾生講解應該萬有俱捨的大捨法,
[菩薩之所以要修慈 悲 喜 捨四無量心,並對眾生常常講解,使眾生也能慈悲喜捨,趣向佛道,這就是真正的法施]
為了攝化慳貪眾生,菩薩應廣行布施,並為說明布施的福報因果,
為勸化犯戒眾生,菩薩嚴正修持戒波羅蜜,作為眾生的榜樣,
菩薩當修忍辱波羅蜜,用無 我人眾壽四相 以消除眾生的瞋恨心,
菩薩當不顧身心疲勞,勤修精進波羅蜜,以避免眾生懈怠心,
菩薩修習禪波羅蜜,只為上求佛道,不為禪樂,使眾生瞭解禪坐 不為受福,是為菩提覺道,
菩薩當勤修般若波羅蜜,示範眾生,若得一切種智,即是菩提佛果,
[菩薩之所以勤修六波羅蜜,乃是示範眾生,這就是修習菩提正道;這就是法施之會。]
菩薩雖知萬有皆空,但不捨眾生而教化眾生,趣向菩提(p.76)即是法施,
菩薩了知萬有空幻,本是無相,但仍隨世間相以度化眾生 即是法施,
菩薩雖示現生死,只是隨感度生,並非造作生死(無作) 即是法施,
[菩薩修習此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若能瞭解:終日化 終日空;即無而有 即有而無;無造作 無生死;即是法施]
為護持正法,菩薩當善用各種善巧方便,並適應時代場所的要求,
為使眾生歡喜得度,菩薩當善用四攝法教化眾生,
菩薩當以謙虛恭敬心,服務社會人群,使眾生效法,以消除貢高我慢,
菩薩應常告知眾生:是身無常、應持守五戒、修習無上菩提之道、以證金剛不壞之法身;生命脆弱、應了知四諦、修習正法、超越生死、以續常住不朽慧命;世間財物聚散無常、若能捨財布施梵行、可遠求無上涅槃、或當來天人樂果之堅財。
[本事經卷七云:財、身、命三種不堅,應轉成堅財、堅身、堅命三種堅法,如右所述。]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 以無諍法起空閒處,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菩薩應教導眾生,安住於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中,令妄想不起,
菩薩應以坦誠正直之心,遵守六和敬,使眾生養成合作和順慈悲心,
[六和敬= 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佛對僧團共處眾所說也。]
菩薩教導眾生:凡所行善、不以邪心、必以清淨心無求心行之,
菩薩應勸導眾生:常常親近賢聖,眾生心必能清淨喜悅,
菩薩應勸導眾生:應憐憫惡人而設法予以感化、使其77改邪歸正,
菩薩應告知眾生:出家必須對僧團生活、佛法修習、具有深厚喜愛的心理、才能達成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任務,
菩薩應勸告眾生,要想實踐佛的教示,一定要多聞正法,才不致錯誤,
人聚嘴雜,必多是非,要想無諍,何如常居清靜場所,讀經念佛,
智慧由禪定生,常常修習正定,使心清淨,即能趣向佛慧,
菩薩之修習道業,建立道場,全為教化眾生,解除生死繫縛,非為己修,
菩薩應開示眾生:修福業在得相好,修德業在得清淨佛土,修行二者缺一不可,
菩薩應勤修智業,才能明了眾生根性心念,採取相應說法,使眾生趣向菩提,
菩薩之勤修般若妙慧,是因通達萬法性本空寂 平等不二 故能不取不捨 無所執著乃能入一實相門, 
菩薩應告知眾生:之所以要眾善奉行,廣積善業,目的是在、要斷一切煩惱除,一切障礙,諸惡莫作,惡業自然日消,菩提佛道自然可成,
(p.78)為使眾生能修習大乘無漏佛法(助佛道法) 必先修行 獲得智慧業與福德業。
 [以上五項=
⑴一切善法分為①福德─六度之前三屬之,可得相好 淨土果報;②慧明─六度之後三屬之 可得一切智報。
⑵大乘萬行可分①福德─如右述,五行亦屬此;②智慧─知念說法,三明均屬此。佛有十號,其「明行足」即指「三明五行具足」,故佛又被尊稱為「福慧兩足尊」。
三明= 宿命明─知過去宿命。天眼明─知本來命運。漏盡明─已斷一切煩惱。
五行= 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⑶眾生修行,若獲得智慧業與福德業,即是圓滿佛果,這就是法施成果,故此五項實乃總結。]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價直百千以上之瓔珞,不肯取。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如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 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善男子!如果能夠照這樣做,就是法施大會;如果菩薩能主持這樣一個法施大會,他就是一個大大的施主。也是人間的一塊大福田,能使眾生種福修慧,將來獲得大福報。
世尊!維摩居士說此法時,婆羅門當中就有兩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時我的心也感到非常清淨,讚歎前所未有。於是就向居士頂禮敬拜;並且解下身上所佩帶的、價值百千金以上的瓔珞,恭敬的供養於他,但他不肯接受。我就請求的說:居士!我是至誠的供養,務請接納,之後就是隨意施與他人也好。
 維摩居士這才接受了瓔珞,立即分為兩份:以一份布施給法會中一位最卑(p.79)賤的乞丐,另一份則奉獻給難勝如來。當時,一切會眾都親眼看到這位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也看到這串珠寶瓔珞、在佛的手上,頓時變化成為四柱寶臺,寶臺四面都用各種珠寶、裝飾得非常莊嚴,玲瓏晶瑩,交互輝映,也不會互相遮障其光耀。
維摩居士顯現了神通變化之後,又說道:若是施主以平等心,布施一位最卑下的的乞丐,其福德與供養如來、並沒有什麼兩樣;以平等的大悲心而行布施,並不企求任何果報,這樣的布施、就名為`具足法施'。
城中這一位最卑賤的乞丐,看到了這樣的神力變化,又聽到了居士所說的教法,也萌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像維摩居士這樣的高不可測,我實在不能夠前往問疾。
當時在座的聲聞菩薩們,一一都向世尊述說了、他們遇見維摩居士的經過和所說的法語,最後都說:不堪擔任前往問疾的任務。

(p.80)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講:生病菩薩應如何調伏其身心,何為菩薩?]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於是佛便對文殊師利說道:祇好請你去一趟了!
文殊菩薩回答道:世尊!這位大德確實是很難應對;他不但深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很會解說佛法的精義,辯才流暢無滯,智慧敏捷無礙;而且一切菩薩的法門形式,無所不知,諸佛的秘密法藏,亦已深入瞭解;能夠降伏外道邪魔,以神通遊戲人間,他的智慧和善巧方便,都己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雖然如此,我還是願意稟承佛陀的意旨,前往探視他老人家的疾病。
聽到了文殊菩薩的說話,當時在場的眾菩薩、諸大弟子、帝釋、大梵天王、四天王等,都暗自想:今天,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兩位大士,相見會談,一定會說大乘妙法,不可錯過;即時就有八千位菩薩、五百位聲聞、眾多的天人,都要跟隨前往。
於是文殊菩薩在眾多菩薩、大弟子們、以及一大群天人的恭敬圍繞下,浩浩蕩蕩的進入了毗耶離大城,向維摩居士的家進發。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何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從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p.81)這時維摩詰長者心念想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現在就要來探望了;於是就運用神通力,把室內家具全部搬空,侍候的侍者也遣走,使室內空無所有,只留下一張床,自己抱病獨自躺在床上。
文殊菩薩進入室內,但見室內空無所有,只有一床,維摩長者獨自一人睡在床上。
[什師曰:將欲明宗,故現空相,以發興也;盡敬致供,必稱其所安,以文殊樂虛靜,故應之以空也。]
維摩居士一見到文殊菩薩進來,馬上就說道:歡迎,歡迎!文殊師利!不以 有來相而來,不以 有見相而見。
[僧叡大師曰:文殊心棲實相,形貫法身,內外冥寂,都無來相;都無來相,能以之來,此明心冥至理,體絕去來,應物隨緣,不壞來去。
肇師曰:將明法身大士、舉動進止不違實相;實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而見。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法身若此,何善如之。法性本無去來,故不來而來;法身本無見,故不見而見也。]
文殊菩薩回答道:是呀,居士!若是已經來過了,也許就不再來了;若是已經去過了,也許就不再去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來的無所從來,去的也無所去處;至於所能見到的,也許緣份沒有了,根本就見不到了。
[肇師曰:夫去來相見,皆因緣假稱耳;未來亦非來,來已不更來,捨來已不來,復於(p.82)何有來去哉?見亦然耳。]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癒。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癒。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暫且不談這些事,居士的病痛還可以忍受嗎?經過治療,是否好轉一些?不至於加重吧?世尊非常關心,特派我前來問候你!
不知居士的病因何而起?已經病了多久了?要怎樣才能治得好呢?
維摩居士回答說:由於愚癡,就有貪愛執著,於是就有生死病苦,我的病也是由此而生;因為一切眾生有病,所以我也有病;如若一切眾生都不再有病,我的病也就好了。什麼道理呢?菩薩為了化度眾生,所以重入生死苦海,有了生死一定會生病;若是眾生能夠脫離生死大病,菩薩也就不會再生病了。譬如某長者只有一個兒子,兒子生了病,父母也會焦急成病;兒子的病好了,父母的病也就好了。菩薩也是這樣,愛護一切眾生,就像長者愛護他的獨子一樣,眾生有病,菩薩就會生病,眾生的病好了,菩薩也就好了。你問我生這個病,是因何而起?坦白的說,凡菩薩生病,都是由於大悲心、要度化眾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轉所引起。
[道融師曰:眾生受癡故有愛,有愛故受身,受身則有病;以眾生病故,我病生矣。]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
文殊菩薩又再問道:居士的房間內,何以空無一物呢?你在病中,何以連侍者都沒有呢?
(p.83) 維摩居士回答說:諸佛國土也都是空的呀,何獨我的房間空!
 文殊菩薩又問道:房內以無物為空,那諸佛國土、以何理為空呢?
 維摩居士回答說:以般若空智所空「法空」之空空為理,即是畢竟空。
[肇師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域妄想所存,故有無殊論,紛然交競者也。若能空虛其懷,冥心真境,妙存環中,有無一觀者,雖復智周萬物,未始為有,幽塗無照,未始為無。故能齊天地為一物,而不乖其實;鏡群有以玄通,而物我俱一。物我俱一,故智無照功;不乖其實,故物物自周。故經曰:聖智無知,以虛空為相,諸法無為,與之齊量也。故以空智而空於有者,則即有而自空矣;豈假屏除,然後為空乎?其言意謂、當以智慧空其性空也。
法空= 緣起諸法,自性本空,是為法空;為二空之一。( 另一為人空(生空、我空)= 色身本空也。)
空空= 色身空、外色空,內外空後,復以智慧破空執,是為空空(= 人空、法空、空亦空) ]
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又問:緣生諸法本性自空,為什麼還要用空智去空它呢?
答:眾生無智慧,故有種種分別,必須用無分別智(空智),才能得其所空;否則會成為「我有」。
 又問:空可分為法空與智空(般若智慧空即空智 或空慧)嗎?
 答:智(、慧)雖異於空,然智亦是空,故此分別仍是畢竟空。
 [肇師曰:若能無心於分別,而分別於無分別者,雖復終日分別,而未嘗分別也。須知,空相亦空,(p.84) 若空相不空,則空為有矣;空既為有,有豈無哉?則皆有而不空也。是以分別亦空,然後空耳。]
 又問:既然諸法皆空,那末,這個空性應當向那裡去求證呢?
 答:應當向六十二邪見中去求。
[肇師曰:夫邪因正生,正因邪起,本其為性,性無有二;故欲求正智之空者,當於邪見中求也。
六十二見= 出於大涅槃經。謂外道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則成二十見,又於過現未三世論之,成六十見,全以斷常二見為根本,總成六十二見。
四種見= 以色為例:①計色大我小,我(神我,指識神也)在色中。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③離色是我。④即色是我。受想行識四陰亦如是。
斷見= 此身滅已,更不再生。
常見= 此身雖滅,後報復生。]
又問:那麼六十二邪見又當向那裡去求呢?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答:當從諸佛解脫中去求;諸佛之所解脫的,就是這六十二見的束縛,也就是解除了萬有的束縛。
又問:諸佛解脫又當從那裡去求呢?
答:那就要從一切眾生的心行中去求了。一切眾生本有如來智慧德相,祇以妄想分別執著,即被各種邪見束縛而不能證得。
再者、剛才仁者曾問我:何以沒有侍候的人?我告訴你,一切的邪魔外道,統統都是我的侍者。什麼道理呢?眾魔貪戀五欲,沉迷生死海中,樂順人意而為侍者;菩薩為度眾生,不捨生死,但只與違道之人同事、愛語,不暇為我侍候。外道異學樂執邪見,喜與辯論者相處而為侍;但菩薩秉持正(p.85)念,雖常處邪見林中而不為所動,故不必屈己以為侍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文殊師利又問:居士的病,有些什麼症狀呢? 
居士答:我的病沒有什麼症狀,眼睛看不到什麼症狀的。
又問:是身體上的病呢?還是心理上的病呢?
答:不是身體上的病,身是因緣假合,當體即空,怎麼會生病呢?也不是心上的病,心本如幻,似有實無,不會生病。
又問:身體既是四大假合而成,居士在此四大之中,是那一大生了病呢?
答:我這個病不是由地大所引起,但也不能說、與地大完全沒關係;其餘水火風三大也是如此。但眾生的病是從四大而起,因為眾生有病,所以我病了。
[肇師曰:四大本無,病亦不有,而眾生虛假之疾從四大起,故我以虛假之疾,應彼疾耳;逆尋其本,彼我無實,而欲睹其形相,何耶?]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當時 文殊菩薩接著就再問道:既然如此,那麼、菩薩應該怎樣去安慰、開導患病的菩薩呢?
[叡師曰:凡夫之病為憂苦所惱:不安所病,則生愁憂;為病所逼,則生苦惱。憂心外慼,須聞法以自慰,苦心內切,宜觀空以自調。
肇師曰:慰喻有疾,應自文殊,而逆問淨名者,以同集諸人注心有在。又、取證於疾者,乃所以審慰喻之會也;此、將明大乘無證之道,以慰始習現疾菩薩,故生此問也。
(p.86)道生師曰:夫慰喻有疾,本是無疾所為,維摩既能無之,故次以問焉。雖為菩薩而未免病者 不能不為病所苦,以之戀生而畏死也;苟有戀生畏死之情,必以增生死也。是以同道之體,宜相慰諭,慰諭之方,除其此懷,此懷若除,生死幾乎息矣。]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安慰患病的菩薩,自然與慰問一般眾生不同:
可說五蘊之身常有疾病,要珍重復健,不可再勸他厭離此身;
[肇師曰:說無常,是去其貪著。不觀無常不厭離者,凡夫也;觀無常而厭離者,二乘也;觀無常不厭離者,菩薩也。是以應慰喻初學,令安心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
可說有身就有種種痛苦,不要勸他為解脫痛苦,而急於證入涅槃,自得其樂,總要利用這個有生死痛苦的身體,去化度眾生
可說此身雖是四大假合並無實我,但不可因無我而放棄眾生;
可說此身是因緣和合而成當體即空;決不可教他趨向畢竟寂滅;
[什師曰:利根者,聞上四句,則能處疾不亂;自此以下,為鈍根者說。]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可說 因病可懺悔以前所造的罪業,但不可說 罪業有常性 而追溯到過 去,且能延續到現在與未來,當知:罪業之性本空也;告訴他:要想到自己生小病有痛苦,在惡趣中眾生更是無量痛苦;也要想到:自己過去無數劫來,曾受無量苦,今生我已學菩提道,就要努力精進,常常想方設法去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善巧的述說,或促使他回憶、過去所作的善行福德,俾能心情愉快,仗福無所畏懼,不要想那些邪惡之事,所想都是光明清淨的事;不要因生病而憂愁煩惱,應該振作精神,毫不氣餒的精進不已;要發宏誓,願意作大法醫王,療治一切眾生疾病與死亡的痛苦。
      菩薩應當這樣的去安慰、開導患病的菩薩,使他心身都能歡喜快樂。
(p.87)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苦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文殊菩薩再問道:居士!生病的菩薩,身有痛苦,煩燥不安,應當如何調伏其心呢?
[肇師曰:前說慰喻之宜,今問調心之法;外有善喻(開導也),內有善調,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辛酸備經,而不以為苦,此即淨名居疾之所由也。將示初學處疾之道,故生斯問。]
維摩居士回答說:生病的菩薩應當這樣想:我今所患之病,都是由於前世的妄想顛倒等煩惱業障而起;我身已經不實,煩惱業障更是虛妄,究竟有誰在受痛苦呢?什麼道理呢?我身是四大假合而成,四大中並沒有一個是主宰,色身中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既然無我,所以說:誰在生病呢?可知此病之生,根本就是由於妄執色身為實我的原故;所以對於這個色身的我,確實不應該執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受滅而取證也。
既然知道了生病的根源,就應該斷除「我與眾生」的虛妄執見,應當生起法(p.88)想;即是這樣想:既是眾緣和合所生的色身,就不是我所能主宰;它生、是由緣聚而生,滅、也是緣散而滅;而且這個眾緣和合法,各個法緣也互不相知,生起時不會說、是「我」生起,壞滅時也不會說、是「我」壞滅了;可見這個色身並不是真正的我。
生病的菩薩不但是要遣除我執,而且還要以「空」來遣除這個、遣除我執的法想;所以他應當這樣想:這個、把諸法視為真實存在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顛倒妄想;既是顛倒,也是一個大禍害,我應該離棄它!
怎樣離棄呢?就是要捨離「我」與「我所有」。
怎樣捨離我與我所呢?就是捨離我與我所、相對待的二分法。
怎樣捨離二分法呢?就是不要把「我」看成內法,把一切法看成外法而形成相對二分法,要內外平等一如,超絕對待。
那應該怎樣平等一如呢?要我與我所平等,涅槃與生死平等。
為什麼呢?因為我空,我所空,涅槃空,生死空,一切皆空。
為什麼都是空呢?因為它們只有假定的名字,但自性本空,自身並沒有決定性的緣故。能證得這種平等的法性,一切病看似都沒有了,可還是有一個執空的病存在;把執空的病也除去,那才真正沒有病了。  (此即我空,法空,空空。)
(p.89) 生病菩薩既能了知一切皆空,就能以無所受的態度,來接受世間苦樂憂喜的各種感受,而不生愛憎的執著;在沒有圓滿具備佛果的一切功德以前,也決不會自取寂滅而證入涅槃也。
[肇師曰:善自調伏者,處有不染有,在空不染空,此、無受之至也。以心無受,故無所不受;無所不受,故能永與群生同受諸受(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佛法未具,眾生未度,不獨滅三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菩提慧利。
他應該以自身所感受的痛苦,去想念那些沉淪在惡道中的眾生、所受的更大痛苦,如是、大悲心念就會油然興起:我既能運用智慧觀空以調伏煩惱,解除生死疾病的痛苦,也當用善巧方法去教導眾生,使能斷除妄想執著,而解除生死疾病的痛苦;只是除去其妄想執著所生的病苦,並不捨棄緣起諸法,因為是我們妄想於法而致苦,這是根本要點,法並不是我們的禍害也。
眾生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就是眾生有一顆攀緣的妄心,一逕地向外攀緣諸法 於是美醜善惡對分,愛憎熾盛,這就是生病的根本。
攀緣些什麼呢?就是攀緣三界以內的一切境界,而產生惑 業 苦。那、要怎樣才能斷絕攀緣呢?知道一切萬物,都是緣生,當體即空,無一物實在,也就是無一物可得;了此無所得,就可斷一切攀緣了。
(p.90)那,什麼叫做無所得呢?這是指遠離「二見」說的。什麼叫做二見呢?即是內外二見:內不執著色身為真實的我,外不執著萬事萬物為實在的境界;如此,能執與所執兩皆不存,我與萬法俱滅,還有誰來得?還有什麼可得?
文殊師利!生病的菩薩就是要這樣子去調伏他的心,努力去斷除一切眾生的老病死等痛苦,才是菩薩所應行的心行;如果祇顧自己修行,自得解脫,那末他的一切修行所作所為,既不是智慧行,也得不到真實的解脫利益。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譬如我們與仇敵作戰,必定要打敗敵人,才能說是勇敢;菩薩也是如此,不但要努力調伏自己的心,無懼於老病死苦,同時也要度化眾生,使眾生也能脫離老病死苦,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
那些生病的菩薩還應當這樣想:像我這個病既是幻現,不是真有病,那末,眾生如果生了病,當然也是幻現,不是真有;眾生卻也是執以為真有病。
作這種觀想時,就會覺得眾生真可憐,於是對眾生起偏愛感而去救度,這種偏愛感的執著,名為「愛見大悲」,應即捨離。
為什麼呢?菩薩生起大悲,應該以斷除多如塵沙的煩惱為前提,如果對眾生產生偏愛,日久多見死亡,就會對生死產生失望厭倦的心理,以致煩惱紛起,無法斷除;如果能夠捨離愛見,行平等大悲,就不會有這種厭倦心(p.91)理了,則爾後無論在任何各道,天上人間、地獄餓鬼中受生化度,都能自由自在,就不會受到愛見之所矇蔽而生疲厭。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縳,有慧方便解。
他能隨處受生 不受愛見的束縛 才能為眾生說法解縛;正如佛陀所說:如果自己尚被束縛,而想替他人解除束縛,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自己無所束縛,說是能替他人解縛,那才是實話;所以菩薩不應該起愛見而被束縛。
什麼叫做束縛呢?什麼叫做解縳呢?如貪戀禪定中的輕安、舒適的味道,就是束縛。為濟度眾生而受生,為學法而習禪,隨緣運用,則菩薩自在解脫也。
又,沒有善巧方便以積聚功德、但有觀理伏心的智慧、仍有束縛,若會運用方便以積聚功德、且有觀理伏心的智慧,才得解脫;無智慧卻有方便 仍有束縛,有智慧也有方便、才得解脫。
[闕名曰:方便無慧,愛見行也;慧無方便,二乘智也;有慧方便,無緣悲也;有方便慧,寂照智也。]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何以說,無善巧方便、有智慧,仍有束縛呢?這是說,六住位以前菩薩,心尚未純,在有則捨空,在空則捨有,不能以平等真心,有無俱涉;表現之於愛見心,就以為真有佛土可以莊嚴,實有眾生可度,這就不是善巧的(p.92)方便。但是卻能夠在「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中,自我調伏,這就是慧;所以說:無善巧方便,雖然有慧,仍然有所束縛。
何以說,有善巧方便,也有慧,才叫做解脫束縛呢?菩薩進展到七住位以上後,就能觀空不捨空,見有不著有,也能在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中,自我調伏;如此二行俱備,就不會存有愛見偏心。常以般若空慧觀照,知道眾生並非實有,佛土亦是空華幻影,於是遊歷生死,大作夢中法事,度化眾生,不會感到疲厭;這就叫做:有善巧方便,也有般若智慧,就能解除束縛。
何以說,沒有般若智慧,卻有善巧方便,仍有束縛呢?這是說,七住以下菩薩,如不修正觀,就不能制滅煩惱,於是在修一切善行時,就會困在貪瞋癡邪見中,解脫不了生死束縛,這是無般若智慧;但是他能勤修種種善行 殖眾德本 迴向菩提 仰求佛果 這是方便;所以說:無智慧有方便,仍有束縛。
何以說,有般若智慧,也有善巧方便,才叫做解脫束縛呢?這就是說,菩薩能以空慧觀照,通達三解脫門,了悉萬法皆空,就沒有了貪瞋癡邪見等束縛;又能廣殖善本,無所執著,通通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有智慧有方便,才能得到解脫。
(p.93)[肇師曰:上有『方便慧解』,今有『有慧方便解』;致解雖同,而行有先後。始行者,自有先以方便積德,然後修空慧者;亦有先修空慧,而後積德者。各隨所宜,其解不殊也。]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那些生病的菩薩,應當這樣有智慧的觀察萬事萬法,不起愛見等束縛,並利用善巧方便去度化眾生,廣植善本。
[什師曰:前面四段,通說世出世間慧方便,後面四句,偏明出世間慧方便。]
他還要觀察此色身:是變化無常的,眾苦交集的,虛假不實的,並無一個真實的我作為主宰的;這種自我觀察是名為慧。有了這種智慧,就不會執假為真,縱然身體生病,知是虛幻,但仍能在生死海中 饒益一切眾生 永不厭倦,這就名為方便。
更要瞭解此色身:色身從未離病,疾病也不離身,它們剎那不停的生滅不已,是病是身、叫你分不清;是舊有是新生?叫你搞不懂;能通達這個道理,就叫做慧。既然如此虛假不實,所以就不要去厭惡生病之苦,也不要去想、為了永遠斷除疾苦,希求證取涅槃之樂;這就叫做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在於生死不為汙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雖過魔行而現降伏眾魔,是菩薩行;雖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生病的菩薩,應當照這樣子去調伏自心:但切不可安住在已調伏的清淨心中,而自得其樂;也不可以安住於未經調伏的煩惱心中,得過且過。什麼道理呢?因為安住在未調伏的煩惱心中,得過且過,是愚癡凡(p.94) 夫的行為;安住在已調伏的清淨心中,自得其樂,是小乘聲聞的境界。
   [肇師曰: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無者,其唯大乘行乎!?何者?欲言其有,無相無名;欲言其無,萬德斯行。萬德斯行,故雖無而有;無相無名,故雖有而無。然則、言有不乖無,言無不乖有;是以下段,或說有行,或說無行,有無雖殊,其致不異也。]
 所以菩薩應當離此二者,稟持中道而行;當知能離此二法,才是菩薩行。此外,還應當瞭解: 雖然住於生死欲界,卻要不受世間污染所染污;縱然已入涅槃,卻不希求永處寂滅,這樣才是菩薩行;
既不混同凡夫的愚俗行為,也不追求聖賢純潔至善 獨善其身的行為,這樣才是菩薩的行為; 既不因煩惱而起種種造作污業行為,也不為斷除煩惱 而追求一塵不染的清淨行為,這樣才是菩薩的行為;
 雖然已經超越了魔行,但仍然要偶或顯示一下降伏眾魔的形式,以示邪不勝正,這就是菩薩行; 雖然追求一切智以證佛果,但不存倖進心,妄想速成,祇是精進勤學,努力上進,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觀察萬法,性本空寂,無有生滅,但不急於取證正位,仍然普度眾生,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行於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 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雖然明瞭十二因緣法,是已說明諸法因緣生,萬法悉皆幻影空華,但仍然出入世俗邪見中,教化眾生,這樣才是菩薩行;
(p. 95) 雖用愛念眾生法的「四攝法」來攝受眾生,但決不對眾生產生偏愛的執著,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以遠離生死世間為修行的終極目標,但決不積極的追求入涅槃、而安於自身的寧靜,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出入三界,現種種身以度眾生,但卻不被三界萬相所迷惑,而致破壞三界原本空寂的法性,這才是菩薩行;
雖然觀空,知萬法本空而以滅除有相,但仍然眾善奉行,植眾德本,不壞有相,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行無相觀,是為滅除執著眾生相,以為真有眾生可度,但仍然不捨棄如幻眾生,施予普度,這才是菩薩行;
 雖然為了不再受生死,而行無造作解脫,但為了普度眾生,仍然在有情世間,不斷示現生滅,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了解諸法本自無起,但仍然對眾生普施一切善行,圓滿利生功德,如此才是菩薩行;
 雖然修行六波羅蜜、是自求超越生死苦海之法,但念念不忘眾生,仍遍知眾生心意及種種執著活動,這才是菩薩行;
 (p.96) 雖然已得六種神通力,但不急於斷盡煩惱,仍在度化眾生時,顯示煩惱之相,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目的是在普濟眾生,而不是貪圖往生於四禪梵天,如是才是菩薩行;
雖然修行四禪、四空定、八解脫、空 無相 無作三昧,但是不貪求往生於各相應之境界,如此才是菩薩行;
 雖然修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但為度生,不會真正永遠脫離這四念的境界,這才是菩薩行;
 雖然修行四正勤,已得止惡生善之法,但仍不放棄身心的精進修行,這樣才是菩薩行;
 [四正勤=①於已生惡不善處,努力勤修令斷,
②於未生惡處不善處,努力勤修,不使生不善念。
③於未生善念處,努力勤修,使生善念。
④於已生善念處,努力勤修,使善念繼續成長。]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
雖然修學小乘的四神足,但因為早已證得大乘的自在六通神力,用不著去作意才能神變,這樣才是菩薩行;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能得到。
①欲神足是希慕欲樂;②勤神足是精進無間;
③心神足是一心正念;④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而此四如意足乃是六通修因之一。]
 雖然修習信、進、念、定、慧等五根,不是祇求自利,卻善能分別眾生的諸根利鈍,適度予以教學,如此才是菩薩行;
  (p.97) 雖然正在修學五力法,但不以為滿足,更樂意的精進去求得佛果十力,這樣才是菩薩行;
[五根=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法乃是能生聖道的根本,如植物之根,能使其生花結果也。
五力= 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增長,能生此五力。       
十力= 見本書第九頁註解。
前後幾段,都在說明菩薩現在所修都是淺近法門,實則菩薩早已進入深法,表與眾生同事及謙虛也。]
 雖然修行七覺分,但不以五力所發的智慧為滿足,希求更進一步的進入佛的智慧,這才是菩薩行;
 雖然修行八正道,但不以解脫個人生死為滿足,卻樂於踐行無量佛道,以廣濟無量眾生,這才是菩薩行;
[七覺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是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智慧、覺悟:①擇法覺分,②精進覺分,③喜覺分,④除覺分,⑤捨覺分,⑥定覺分,⑦念覺分。
八正道= 又名八聖道。行此八正道,能令苦、集永盡,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①正見,②正思惟,③正語,④正業,⑤正命(正當謀生方法),⑥正精進,⑦正念,⑧正定。③④⑤⑥是戒學,⑦⑧是定學,①②是慧學。
從四念處至八正道,共為七科三十七品,稱為「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乃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全部;順此三十七品而修,即能脫離生死輪迴,證入涅槃;也就是能達到斷集,離苦,證滅的大路。]
 雖然修行助進佛道的止觀法門,但不會因止息了一切妄想分別,照破了愚(p.98) 癡,而墮入小乘獨自寂滅的境界,才是菩薩行;
 [止觀= 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的對象上,是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察此一對象,為觀。乃佛家重要修行法門,即是以定、慧二法相輔相成,進而達到圓滿的佛果。天台宗最勝此法,有三種止觀法門以教學學者。 ]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雖然修行不生不滅的無相法門,本係滅相,但為濟度眾生,卻仍講求容貌端正,行住坐臥嚴肅以莊嚴其身,才是菩薩行;
 雖然因教化眾生需要,示現了聲聞辟支佛的小乘形相,但決不放棄大乘佛法的修學,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已達到諸法的究竟淨相,應是無相、無形貌,但仍能為六道眾生所感,隨順其類而現其身,這樣才是菩薩行;
雖然洞悉、諸佛國土都是永遠寂靜,猶如虛空,但為了普度眾生,卻能示現種種清淨佛國以接引眾生,是為菩薩行;
 雖然已經證得佛果,轉大法輪,且已示現入般涅槃,但仍不棄慈悲的菩薩道,再入生死以度眾生,是為菩薩行。
 當維摩居士說這些菩薩法時,隨文殊菩薩同行的大眾中,有八千位天人,都發了無上道心,誓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p.99)
 不思議品第六  [顯示神通,及解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為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當時,舍利弗見到室中沒有坐床,心裡就想:這麼多的菩薩和大弟子們,該坐在那裡呢?
[什師曰:法身大士身心無倦,聲聞結業之形,心雖樂法,身有疲厭,故發息止之想;身子(舍利弗也)於弟子中,年耆體劣,故先發念。不用現其累跡,以維摩必懸得其心,故直念而不言也。
叡師曰:舍利弗寄跡聲聞,智慧第一,與釋迦佛配合演出,以興無求之談;然於眾中生念者,將以小乘結業之身,未免近累;心雖無勞,而形有疲倦,己居僧首,職司其座,所以生念;後之念食,亦然。]
維摩長者立刻就知道了他的心念,便對舍利弗說道:怎麼?仁者!你是為聽法來的呢?還是為了床座而來?
舍利弗祇好說:我為聽法而來,不是為了床座而來的。
維摩居士便說:對呵,舍利弗!凡真正求法的人,身體性命尚且不惜,何況床座呢?要知真正求法的人:不能有色、受、想、行、識、五蘊的任何要求;也不能有十八界十二入等內外境界的要求;也不能有關於欲界、色界、或無色界等三界的要求。
聽著,舍利弗!凡是真求法人,不可執相以求,所以:不可執著一位有相(p.100)的佛以求,不可執著實有成佛之法以求,不可執著真有僧伽眾而求。
凡真求法者,不可存有世間皆苦而希出離之求,不可存有斷盡一切煩惱聚集而得解脫之求,不可存有修道即可入清淨涅槃之求。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佛法是至真絕妙的真理,不是兒戲之論;如果存有:世間皆苦,我要離苦;世間煩惱多多,我要斷惑;我要修道以入滅等等,這都是兒戲之論,不能與正法相應,所以不是真正的求法。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囉!舍利弗!萬法本性寂滅,如果心隨著幻相生滅打轉,那是求生滅法,不是求真理的佛法;
法性不垢不淨,無有污染,若是執著於法,以至執著於涅槃,那都是污染,與法性清淨並不相應,所以不是真正求法;
法性絕對,心境皆泯,如果對外境有所攀緣,就會隨著幻相奔波,不是真正的求實相法;
法性不增不減,無所取捨,若以分別心有所取捨,就與法性相背,不是真正的求取實相法;
法性絕對,超越時間空間,若執著於有一定的處所,那是偏執,不是求法;
(p.101)法性空寂,無形無相,若是隨著萬有幻相而識取,那是求幻相,不是求真實相法;
法性空寂絕對,無空間時間可以安住,若說可安住於永不變易之處,那是住於其法,不是真正的實相法;
法性空寂絕對,無形無相,無聲無味,如果求見聞覺知,那是求色身的感受與意識,不是求實相真法;
法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若著心於有生有滅的有為法,那是求世間的有為法,不是求真正的無為法。
所以,舍利弗!若是要求真正的實相法,唯有一無所求,才是真求!
當維摩說這些話時,有五百位天人證得法眼清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言: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國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離耶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迮= 音則,擠迫也)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彼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當時,維摩長者請問文殊菩薩道:仁者曾經遊歷過無數無量的佛國,可知道那一個佛國,有最好最妙、功德成就的師子座位呢?
文殊菩薩回答道:居士!由此向東,經過三十六恆河沙數的國度,有一佛世界,名叫須彌相,佛號須彌燈王 現正住世說法中。這位須彌燈王如來 身高八萬四千由旬 他的師子座也高達八萬四千由旬 最是莊嚴。
(p.102) 於是維摩長者立刻顯現神通力,請彼佛即刻送三萬二千個師子座來,安放在維摩臥室中;這些師子座都是高大廣闊,莊嚴潔淨。
這種神變,是所有的菩薩、大弟子、帝釋、梵王、四天王等,從來沒有見過的事。臥室也變得非常寬敞,把三萬二千個師子座都安放在裡面,一點也不擁擠;也沒有把毗離耶城和閻浮提,四天下等地方,壓擠得變為窄小,看起來都還是老樣子。
[維摩神變,在使眾人知曉大小乘優劣,如此之懸也。此亦顯示`須彌納芥子'之現場景況,如此真實,非一人見也。]
師子座安頓好了時,維摩長者對文殊菩薩說:請就師子座!也請諸位菩薩上人,一齊就坐;祇要把自己的身體伸長到座位一般高度,就可以了。於是、已得神通的菩薩,即刻變形,伸長自己的身體到四萬二千由旬高,坐上師子座;但是那些新發心的菩薩與大弟子們,尚未得到神通,無法就座。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 此座高廣吾不能昇。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座。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離耶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這時,維摩長者又催促舍利弗道:請就師子座!舍利弗只好老實說:居士 這個座位太高了 我上不去。
(p.103)喔!舍利弗!你祇要向須彌燈王如來頂禮,就可以上座了。於是,新發心的菩薩與大弟子們,即刻都向須彌燈王如來頂禮致敬,乃得就師子座。
當時舍利弗不禁歎服的說道:居士!真是前所未見!一間小小的臥室,居然能夠容納這麼多的高大座椅,而且對毗離耶城,毫無妨礙,也沒有使閻浮提的村落城鎮,以及四天下諸天王、龍王、鬼神等等的宮殿,受到擠壓。
 維摩居士回答說:是呀,舍利弗!諸佛菩薩有一種解脫,名叫`不可思議法門';如果菩薩安住於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時,就可以把高大的須彌山,放到一粒最微細的芥子裡面去;芥子不會增大,須彌山也不會縮小。須彌山王本相 還是一點不變,住在須彌山的四王天和忉利天,一點也感覺不到、他們已被納入芥子裡面去了;祇有那些因見到這個神變 而應該得度的人,才能見到須彌山被納入芥子的這件事,這就叫做、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什師曰:須彌,地之精也;此說地大,後面將說水、火、風三大。外道云:四大有神;或云:四大最大;或云:有常。現在制以道力,明不神也;內之纖芥,明不大也;巨細相容,物無定體,明不常也。凡此皆反其所封,拔其幽滯,以去其常習,令歸宗有塗焉。
(p.104) 叡師曰:此後皆所以辯於神通也,不思議、即是神通;有神通非不思議。何者?若減須彌而入芥子,增芥子而受須彌 是神通,二乘亦有,非不思議。故此中言,大小相容、而無所增減,遍至十方、而不動本處,據事而觀,淵不可測,故曰不思議也。]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鼇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嬈= 擾)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將四大海水灌入一個毛孔中,並不會擾亂到海水中的魚鼇黿鼉自在的悠游生活,也不會改變大海的形相;住在海中的龍王、鬼神、阿修羅等,也不會感到他們已被灌到毛孔裡去了,毫不影響他們的生活起居。還有,舍利弗!住於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可以在宇宙中,截取任何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掌中,像製陶機的輪盤一樣,飛快的旋轉,然後把它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去,住在這個世界上的眾生,並不會感覺到自己有所被擲而他去;再又把它收回來,放在原處,上面的眾生也不會有、曾經有所去去來來的感覺,而且這個世界的本來形相,也沒有任何的改變。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還有,舍利弗!如果有一些可以得度的眾生,卻喜歡長壽,高興久住世間的話,菩薩便可以運用神通,把七天的時間,延長為一劫,使這些眾生覺得、真是過了一劫那麼長的時間;相反的,如果那些可以得度的眾生,卻(p.105)不喜歡長住這個世間,菩薩也可以把一劫的長時間,縮短為七天,使他們感覺到,住世才不過七天之久而已。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
又、菩薩以一切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
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
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還有,舍利弗!住於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能夠把宇宙一切諸佛國土的美好、勝妙的莊嚴飾品,集中在某一佛國,展示給眾生觀看。
還有,菩薩也可以把宇宙一切佛國的所有眾生,放在右手掌上,飛行十方,讓他們能夠看到宇宙各佛國的景況,而且這些眾生並沒有覺得、是在飛行瀏覽的感覺。
還有,舍利弗!菩薩能夠把宇宙十方各國眾生、所供養諸佛的供品器具,集中在一個小小的毛孔中,使得大眾都能看得到。
還有,菩薩也可以把宇宙十方國家天空的日月星宿,集中在一個毛孔裡,使眾生普遍的都能看得到。
又、舍利弗!菩薩能把十方世界所有的大小風,都能吸入口中,身體不會有任何損害;把風吸入或吹出時,外面的樹木一點也不會受到摧折損傷
菩薩也能在十方世界,當壞劫大火燃燒時,把一切火吸入肚腹內 大火繼續在腹內燃燒 但菩薩身體不受損害。
(p.106)菩薩也能在我們的下方,越過恆河沙等無量佛國,任取一個佛土,用手高舉升向上方,越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就像用針尖去頂著一片棗樹葉一樣的輕鬆,絲毫不會擾亂那被舉世界中眾生的生活。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聲,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還有,舍利弗!住於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能夠用神通使自己化現作佛身,或化現作辟支佛身,或化現作聲聞身,或化現作帝釋身,或化現作諸天梵王身,或化現作大自在天王身,或化現作轉輪聖王身。
[〈唯識述記〉:世主即是大自在天,為世間主。]
 還有,菩薩也能夠把十方世界的各種聲音,無論是甜美的和音,溫柔的細聲,嘈雜的剌耳聲,都能使它們改變成為佛陀說法的妙音;並演說出無常、苦、空、無我的法義聲,以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正法的聲音,使得十方眾生都能普遍聽聞而受益。
 舍利弗!我現在只是簡略的說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威力,如果要詳細的講,無數的劫時都講不完喱。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大迦葉說此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個時候,大迦葉聽完「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開示以後,十分讚歎這個(p.107)   法門、前所未聞,就對舍利弗說:這譬如有人,在盲人面前,展示各種色彩鮮明的圖像,瞎眼人是看不見的;一切聲聞聖者、今天聽到了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是不能了解,就與盲人看不見色相,是同一個道理。若是有智慧的人,聽到了這個法門,怎會不立即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這些小乘眾,為什麼要永絕大乘根器,而不趕緊迴小向大呢?相對大乘來說,我們真是有如永不發芽的敗種一樣!所有的聲聞眾,今天聽到了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以後,都應該號啕大哭,要聲桭三千大千世界,來表示我們的悲痛;所有的菩薩聽到了這個法門,應該大大的歡喜慶幸,而頂禮接受這個無上法門。要知,若有菩薩能夠信解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一切魔王鬼卒都對他、將是莫可奈何的啊!
大迦葉說完這些話後,有三萬二千天人都萌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接著,維摩長者又對大迦葉說道: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有眾多的魔王,都是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他們是為了運用方便力,以教化(p.108)眾生,所以示現作魔王的行相。
[肇師曰:因迦葉云:信解不可思議者,魔不能嬈,而十方亦有信解菩薩為魔所嬈者,故特明不思議大士所為自在,欲進初學,故現為魔王,此非魔力之所能也;此段明不可思議作為,亦完成迦葉言意。]
還有,迦葉!十方無量初學菩薩,行布施不能盡力,或會有人向他們乞求布施他們的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等等,這樣的嚇人乞求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運用方便力,故意去試驗這類初學菩薩,以提高他們的慈悲心,而堅固他們的道心。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具有神通變化力,又能觀知眾生根性,所以能用這種威德力,行強迫截手斷腳的難事,給眾生看看、菩薩難行必行;而一般凡夫俗子是不可能、具有這樣的威德力量,去逼迫菩薩行這種艱難布施的;譬如龍與象那種踏步邁進的氣勢,就不是一般驢子所能比得上的。這樣子的度化方式,就叫做「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法門」。
[肇師曰:智慧遠通,方便近導;異跡所以行,眾庶所以成。物無不由,而莫之能測;故權、智二門,為不思議之本也]

(p.109)
     觀眾生品第七      [如何以空觀於眾生?及其行法;無所得故得。]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 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接著,文殊菩薩便請教維摩居士道:
住於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諸菩薩、應該如何去觀察眾生相呢? 
[什師曰:眾生若有真實定相者,則不思議大士不應徒行逼試,令其受苦;以非真實,易可成就,故行逼惱也。
又、佛法有二種: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則累於想著;若常觀空,則捨於善本。若空有迭用,則不沒二過,猶日月代用,萬物以成;上已說有,今明空門也。]
維摩居士回答說:就像幻術師看他所幻化的人,知其非真,不思議大士要觀察眾生,就是如此去觀察:
也如同有智慧的人,看到水中的月亮一樣,那不是真月亮;
如同在鏡面中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樣,那祇是反映的影子;
如同看到炎熱沙漠中的陽燄一樣,聽到山谷中的回聲一樣,
如同空中的浮雲一樣,如同水中所聚集的泡沫一樣,
如同水面浮著的水泡,如同看似堅固的芭蕉樹芯一樣,
如同稍稍停留在空中的閃電,這些都是幻影,一瞬即滅;
如同地水火風四大外之第五大,如同色受想行識外之第六陰,(五大?六陰? )
如同第七情,[六情= 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經云:心處六情,如鳥投網。] (七情?)
如同十三入,如同十八界外之十九界,這五種都是亂說,是不存在的事物;菩薩觀察眾生,也應該是如此去觀察:一切都是幻相,了不可得。
如無色界色,如焦榖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
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
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
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如無色界之色,如燒焦榖子的新芽;
 如須陀洹聖者的身見, 如阿那含聖者會再去投胎;
 如阿羅漢尊者竟有三毒,如得忍菩薩因貪瞋而毀戒;
 如佛陀仍有煩惱習氣,如瞎眼的盲人可以看見顏色;
 如已入滅盡定者還有出入息,如飛鳥留下的飛行痕跡;
如石女生的兒子,如幻化所生人竟有煩惱;
    如在夢中見到自己醒來了,如已證涅槃者竟又受身;
  如同無煙竟能冒出火來;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
   菩薩也應該如此去觀察眾生,他們也都是了不可得。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文殊菩薩再問道:若是菩薩這樣去觀察眾生,都是如幻如化,那他們怎樣去對眾生行慈呢?
 維摩居士回答說:菩薩如此對眾生做過空慧觀察後,就應該自已想清楚:眾生自無始劫來,就錯把四大色身當成真正的我,所以才有無限苦惱、與生死輪迴;我應當為他們說明事實真相,使他們覺悟 才能離苦得樂,這樣 才是真實的無緣大慈啊!
菩薩瞭解萬法本自無生,萬行亦皆無相無緣 所以行慈,不妨寂滅;
 在寂滅中並無能起煩惱的愛見,所以行不熱順愛見慈不會生煩惱;
 (p.111) 對他已三世行平等之慈,今世仍如是平等,自自然然是真實之慈;
 寂滅性中,人我皆空,法無所起,無有對立,何來諍訟?故觀眾生空,無礙所行無緣大慈為真實慈。
 內心行無緣慈,外緣六塵境界,但因寂滅性中一切皆空,內外俱空無合,所以是真實的無緣大慈。
 寂滅法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由此行慈,永恆不壞,所以是真實的無緣慈行;
 慈心不捨眾生,心性不動不搖,何由傷毀?故是真實慈行;
 法性究竟清淨,無念無相,所起慈心,自是真實清淨慈行;
 法性廣大無邊,猶如虛空,所生慈心廣被眾生,的是真實慈行;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阿羅漢意為破除煩惱結賊,慈心不與煩惱相應,當是真實慈行;
菩薩以安樂眾生為心,慈行即是給予眾生以安樂,故是真實慈行;
真如實相,無所不容,隨順如來以行慈,即是真實的如來慈行;
自覺覺他即是佛,今以佛心覺眾生 如此偉大慈心 自是真實慈行;
菩薩無求無得 祇以萬物同體而行無緣慈 自自然然的真實慈行也;
菩提乃是平等一味無相之道 今平等一味行慈 當然是真實的慈行;
 凡夫有愛結,凡事不平等;菩薩已斷愛結,一味平等,以此行慈,即是無有等級差別的真實慈行;
 悲者拔苦,引導眾生趣向大乘,得究竟解脫,是真(p.112) 實慈行;
有我必有疲厭,觀空已知無我,只有眾生,則度濟眾生永不厭倦,所以是真實慈行;
 菩薩一心為化導眾生,毫無保留的為眾生說法,故是真實慈行;
 以慈心嚴謹持戒,示範化導毀戒犯律眾生,是真實慈行;
以慈心忍辱,心無結累,外不傷物,彼我均護,當是真實慈行;
菩薩已經無我,一切祇為度濟眾生,無緣大慈,自是真實慈行;
菩薩既然一心濟度眾生,決不貪著五欲之味而亂心,此即禪定之用,亦即真實之慈行;
菩薩常以般若智慧,觀察眾生根機 適時予以化度 是真實慈行;
菩薩有智慧,能隨緣示現,隨機攝化,方便度眾,是真實慈行;
菩薩直心清淨,正言直說,無所隱瞞,這是真實的慈行;
菩薩一心度眾,純淨無私,毫無雜念雜行,即是真實的慈行;
  菩薩持戒嚴謹,不會用虛假語言欺騙眾生,即是真實的慈行;
   慈是給予安樂,但菩薩卻希望眾生得到涅槃永恆的安樂,當然是真實的慈行;
   菩薩所行的無緣大慈 就是如上所說 這些都是真真實實的慈行。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p.113) 文殊菩薩接著又再問道:那末,什麼叫做「悲」呢?
維摩居士回答說:凡是菩薩所作的一切功德,以及功德果報,通通施與眾生,以救其苦;先人後己,乃是菩薩大悲。
 又問:那什麼叫做「喜」呢?
答曰:自己得到任何法益,施與眾生,大家都得到喜悅;這表明菩薩內心歡喜,沒有懊悔的意念。   
又問:什麼叫做「捨」呢?
答曰:菩薩做了任何利益眾生的功德福祐,事過就了,從不希望有所回報;行、報俱亡,大乘之正捨也。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世間最恐怖的就是生死,菩薩有結業身體,在生死苦海中度化眾生 應當依恃什麼作為依靠,才對生死無所畏懼呢?
答曰:菩薩在生死苦海中,應當依恃如來功德威力的加被,一心趣向菩提,精進不已,則眾苦自滅,恐畏消除。
又追問:菩薩如要依靠如來功德威力的加被,應當把心安住在什麼地方,才能得到如來的加被呢?
答曰:菩薩若想依恃如來功德威力的加被,應當全心全意的安住在度脫一切眾生上,才能與佛心相應。
又問:要想度脫眾生,應當先為眾生脫除什麼呢?
(p.114) 答曰:應當先解脫他們的煩惱。
又問:眾生要想解脫煩惱,應當如何著手去做呢?
 答曰:應當堅持「正念」;因煩惱出於迷惑而生邪見,若能堅持只以聖道為念,即是正念,邪見自消,煩惱不生矣。
 又問:如何才能做到「正念」呢?
答曰:應當一心祇以聖道為念,實行不生不滅之法。
又問:什麼法不生,什麼法不滅呢?
答曰:不善之法不令生起,善法則令不滅而日益增廣。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又問:所謂善與不善的標準,究竟是以什麼為根本呢?
[世俗說善說惡,因境界不同,並無一定標準,永遠無解,所以文殊菩薩要求追其根本而予以確定。]
答曰:應以五蘊之身為根本。
又問:此五蘊之身、又是以什麼為根本呢?
答曰:是以欲愛貪著為根本;愛是生本,執著於愛則生一切煩惱。
又問:欲.貪又是以什麼為根本呢?
答曰:是以虛妄、分別為根本,因分別而有好惡, 因好惡而起貪愛執著。
又問:虛妄、分別又是以什麼為根本呢?
 答曰:以顛倒想為根本;萬有本屬虛幻,那有美醜善惡?眾生執以為實在,是美是醜,全憑主觀幻想,這就是顛倒想。
(p.115)又問:顛倒想又是以什麼為根本呢?
 答曰:以無住為本;此無住,意指妄心盲動,癡愛邪風,涌溢波蕩,從未暫住,於是倒想乃生;即是妄心不停的變化也。
 又問:那,無住又是以什麼為根本呢?
 答曰:無住無有所本了。文殊師利!法無自性,眾緣會合而生,眾緣未合,無「法」就無所住,無住即是絕對空寂;由於體性空寂,所以萬法萬物得以建立。眾生若能通達、一切萬有都是眾緣和合的幻影,就不會去虛妄分別,顛倒夢想了。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  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
當時,維摩居室中有一位天女,眼見眾菩薩、聲聞與天人等,聽聞維摩居士講說妙法,便現身形,以天華散佈諸菩薩及聲聞大弟子身上,作為供養;天華飄揚到菩薩身上,華即掉落地面。但飄落到大弟子們身上時,便不掉落,即使大弟子們運用神通力去抖落,也抖不下來。
[天女,法身大士也,常與居士共弘大乘不思議道;前以諸菩薩嫌室空,今見居士說法畢,故現身散花,既表己卑法崇,兼欲因事顯理。先明弘法利生,當不畏生死,始能入而不染;若畏而避之,愈益著之難退。次則以此室從無雜教,故藉機諷賤小乘,以顯揚大道,激勵迴小向大也。後面經文只用「天曰」,一則以省字,實則表尊重法身大士意。
以神力去華,由於成全戒律;然著意順律,小乘用心,大乘則順客意,無情於好飾,無所用心,豈有犯哉。]
  當時,天(女)問舍利弗道:你為什麼要抖去這些華朵呢?
(p.116) 舍利弗回答說:出家比丘依法不能佩華,所以要抖去它們。
天女說:不要說 佩花是不合戒法的話;為什麼呢?身上佩華不佩華,華性無實,無有分別,祇是仁者你自己生了分別心啊;依照佛法出家,佛法平等無二,不應有分別心。若有分別心,是真不如法;若沒有分別心,才是真正的如法。你看諸位菩薩,華不會黏在身上,就是因為他們斷絕了一切分別心的緣故。譬如人當有了畏懼心時,鬼神等非人就能乘虛而入,擾亂其心神;同樣的道理,聲聞弟子以為真有生死,因而對生死產生了畏懼,深怕遇到修道的障礙,於是色聲香味觸五欲塵境,便能乘機引誘其人;但那些已經了解生死本空,無所畏懼的人,一切五欲塵境,對他就無可奈何了。由此可知 凡是煩惱結習未斷盡者,天華就會黏著不落,煩惱結習斷盡者,天華落身便掉下去了。
舍利弗聞此高論,便問道:你在此室待了很久吧?
  答:我在此間的時間,正好與你老修解脫道的時間一樣長。
    舍利弗接著說道:那麼久啦!(舍利弗解脫以來,久矣。)
    天曰:你老得解脫的時間,也還不是那麼久嗎? 舍利弗卻是默默無言。
天曰:如何耆舊 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p.117) 天曰:你是年高德劭 智慧第一的長老,為什麼不答問題呢?
    舍利弗回答說:解脫一事,難領難知,言語道斷,無可言說,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說才對。
天曰:你祗知解脫無可言說,其實、言說文字也都是解脫相,為什麼呢?`解脫'意指`我解於縛';若不偏於我,即不內;若不偏於縛,即不外;合成解脫,即是去其兩邊,而有假名解脫,故不在內外之間。文字亦如是:我為內,所說為外,合之`我所說'已不在兩間了;可見、文字相與解脫相並無差異。所以,舍利弗!不要以為離開文字,別有解脫相啊!為什麼?
一切諸法當下就是解脫相啊!文字也是萬法之一喱。
舍利弗疑惑的問道:依你這樣說,豈不是不再以遠離淫怒癡三毒為解脫了嗎?( 二乘以結盡無為為解脫。)
天曰:佛陀之教人遠離淫怒癡,以求解脫,是為那些未證言證,未得說得的增上慢人說的;但對不犯增上慢人,則說、淫怒癡三毒結性即是解脫,別無其他解脫了。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聽了這番解釋,讚歎的說:你說得太好了,天女!你到底得到了什麼,證得了什麼,才能有這樣的辯才呢?
(p.118) 天女答:我正因為無得無證,所以才能如此說法無礙。為什麼呢?若是以為自己有得有證,就會以為他人未得未證,於是在佛法平等性上,就是犯了增上慢了。
又問:天女!你在三乘法中,有志於那一乘呢?
答曰:我並不一定要修那一乘:若是遇到那些適合聲聞法得度者,我就現身為聲聞;若是適合十二因緣法得度者,我就現身為辟支佛;若遇到有適合從大乘法得度者,我即為大乘;大乘之道,無乘不乘,為彼而乘也。
舍利弗!這就好像人們進入黃花林中,只嗅到黃花香氣,聞不到其他的香氣一樣;如果人們進入維摩居室,也祇是聞到佛陀的功德真香,不再喜歡那聲聞與辟支佛的功德香了。舍利弗!像帝釋天王、大梵天王、四王天以上 諸天人、龍、鬼神等,進入本室,聽了維摩上人講說大乘正法,無不樂聞佛陀功德真香,並發無上道心,歡歡喜喜的離開。
 [瞻蔔= 梵文:開黃花的小樹,在海岸邊成群生長,中國沒有。讀音如`占婆'ㄓㄢ ㄅㄛ  Zhanbo']
舍利弗!我住在這室中,已經十二年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維摩居士演說聲聞、辟支佛的小乘教法,祇聽到他常講說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的諸佛(p.119) 大乘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麤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這室中經常顯現有八種、從未曾有過的難得法象;是那八種、從未曾有的難得法象呢?
第一,室內、晝夜常有金色光照耀,不用日月光照明。
第二,凡進入此室者,煩惱自息,自然不受一切塵垢煩惱所擾亂。
 第三,此室常有帝釋天王、大梵天王、四天王以及十方世界的許多菩薩,經常聚會於此。
第四,經常演說六波羅蜜,及不退轉於無上道心諸法。
第五,室內經常演奏天界第一的美妙音樂,樂音中常奏出無量法音,以教化眾生。
第六,室內有四個大寶藏庫,積滿各種珍寶,隨時救濟貧窮困難的眾生,有求必應,庫藏則取之不盡。
第七,十方世界諸佛經常來此聚會,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粗佛、(p.120) 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等諸佛,祇要維摩上人憶某佛,某佛就會立即來到此室,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完了就回轉去。
第八,一切諸天莊嚴富麗的宮殿,以及諸佛佛國淨土,都會在這室中顯現。
舍利弗!這室中經常顯示、這樣八種從未曾有的難得法象,又有誰見過這種不可思議法象後,還會再去樂求聲聞小乘法,而不志求大乘法呢?!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
 舍利弗問道:你有無礙智,卻受有礙身,為何不捨女身轉成男身呢?
天女回答說:我在此室十二年,所聞正法,從未覺得女人有異於男子,有什麼好轉的呢?譬如有一位魔術師,幻化出一個女人,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轉變她為男人呢?你看,這個問題對不對呢?
答曰:不對啊,萬物幻影,無有定相,好好醜醜,也無一定,有什麼好轉的呢?!
(p.121) 天女說:世間萬事萬物,也都是這樣的,因緣和合,並無定相;你為什麼還要問我:為何不轉女為男呢?
天女說完話後,立刻運用神通力,把舍利弗變成天女,天女自己卻化成了舍利弗;於是,也問道:你何以不轉變為男身呢?
 舍利弗以天女身相回答說:我現在根本就不知道、何以會轉變為女身,又如何能轉回為男身呢?
天女說:舍利弗!若是你能轉此女身為男身,則一切女人也都能自由轉變;若你不能轉回,一切女人當然也做不到,因緣所定,不能自在轉變也。又如你本非女身,現在卻現為女相,則一切女人也是這樣的,雖然是現女 相,實際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女身,也和你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男人身相一樣,因為男女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在體性也。所以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正是因為非男非女,才能可男可女,隨各人的造作,隨緣幻現啊!
接著,天女又收回神通力,舍利弗恢復了原來的形貌。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p.122) 天女再問道:你的女身色相,現在到哪裡去了?
答曰:女身色相,虛幻不實,沒有、在與不在的分別。
天說:這就是了,一切諸法也都是如此,無所謂、在與不在的分別;緣聚則在,緣散則不在,這是佛陀所說的啊。
舍利弗又問天女道:你今生結束以後,將往生何處呢?
  天女回答說:就像佛陀的化身一樣,隨類示現而生。
 舍利弗說:佛陀示現化生,並非真死此而生彼,只是無生而示現生相呀。
 天女進一步說:眾生也都是一樣的,並沒有真正的此死而生彼的那回事。
舍利弗又問天女道:你還要多久、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天女善巧的回答道:等你舍利弗再變為凡夫的時候,我就可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舍利弗不明天女的用意,就說:我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了,決沒有再退為凡夫的道理。
天女說:那「我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也是一樣的毫無道理;
(p.123) 為什麼呢?菩提祇是圓明湛寂,無為無相的性體,無所住處,從何而得?得個什麼?何人能得?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舍利弗再說道:可是現在諸佛已得無上正等正覺,以及過去已得的,或將要得的,多如恆河沙數那麼多,這又怎麼說呢?
天女解釋說:這都是世俗文字的名數所定,所以才有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的說法,菩提那有過去、現在、未來?
 啊!舍利弗!你不是得了阿羅漢道嗎?得了個什麼呢?
 舍利弗回答說:因為我無所得,所以假名得阿羅漢道。
天女說:諸佛與菩薩也都是這樣,因為無所得,所以用世俗文字來說明:證得菩提;其實那有菩提可得呢!
天女說完以後,維摩居士就對舍利弗說:這位天女過去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對於菩薩的神通運用,已是自由無礙;凡自利利他的願行,他都能如願實現;他已經證得無生法忍,安住不退轉位;因為要濟度一切眾生的本願,所以常隨類示現於各界、以教化眾生。

(p.124)
     佛道品第八       [說:隨機應化,善巧方便,成佛之道也。]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接著 文殊菩薩又請教維摩居士道:天女能隨願六道受生 以廣傳佛法;不知菩薩應該如何修行,才能順利的達到成佛境界?
維摩居士回答說:菩薩必須投身於「非清淨道」中,才是他們進入佛道的正確途徑。
[綜合諸師云:天女以內體妙慧,託質漏形,未達之流,定必有惑;又云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此道虛玄,非常行能通,必須說明其所由,更應明、應化無方,全憑善巧方便,投身於非道,即是四攝中之同事攝,乃可通達佛道。
非道有三: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三者世俗善業及善業果報;凡非其本實而處之,皆名非道。處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因非道以弘道,則能通達佛道也。
肇師曰:夫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則愛惡並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於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乘非無非非之意,故能美惡齊觀,履 逆常順,和光塵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通達無礙平等佛道也。]
    又問:菩薩應該怎樣行於非道呢?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 無諸罪垢,至於畜生 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 不以為勝,示行貪欲 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 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答曰:如果菩薩能投身於五無間地獄中,同受那種劇烈的痛苦,而能不起煩惱,不生瞋恨心;
投身於地獄道中,卻沒有各種地獄因的罪業穢垢;
投身於畜生道時,卻沒有畜生那樣的愚癡、憍慢過失;
(p.125) 投身於餓鬼道時,卻具有餓鬼所缺乏的福報與功德;
投身色界無色界時,不以為殊勝而滿足,仍精進不已;
或示現貪求財色名食睡等等時,內心卻毫無污染執著;
或示現對眾生憤怒時,但內心決沒有真正的瞋恨與隔障;
 或示現愚蠢癡呆時,卻能以智慧、時時調伏彼我心理狀態;
 示現慳吝貪求時,卻能施捨一切內外所有與自己生命;
 示現毀戒犯律的行為時,實則內心安住在清淨戒律中,甚至對輕微小過失,都懷有戒慎恐懼的心理;
示現瞋恨憤怒的行為時,內心卻是永懷仁慈與忍耐;
示現懶惰懈怠時,內心卻能精進不已的化度與上求;         
示現心神散亂,惶惶不安時,其實內心常在定境中; 
示現愚癡糊塗時,內心卻是具有般若智慧,通達世事;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示現諂媚偽善時,實際是遵行經義的善巧方便,以利眾生;
       示現驕傲自大,實則是令人仰慕,作為接引眾生的橋樑;
      示現煩惱重重,種種不滿,實則內心非常清淨,沒有污染;
      示現進入魔道,擾亂眾生,但實質上卻是隨順佛教,不為邪說異端所迷惑;
      示現聲聞身份,卻為眾生講說他們從未聽過的大乘法;
  (p.126) 示現辟支佛身份,卻能啟發他們的大悲心、去教化眾生;
     示現貧窮人形相,卻以無盡財寶普濟窮困,無盡功德;
     示現殘疾,卻是為接近他們以便導化,實際菩薩早已修具相好,法相莊嚴;
 示現出生賤民種族中,這是為了教化下愚眾生,實際菩薩早已得證無生法忍,為佛真子,具備一切功德;
     示現瘦弱醜陋的身形,是為了某種化導的方便,實際菩薩早已具備天金剛力士(那羅延)不壞身,人見人愛;
 示現衰老多病形態,實則菩薩已經永斷病根,超越生死;
 示現富有龐大資產事業的人,但知道世事無常,一無所貪;
示現擁有妻妾美女,卻是遠離五欲淤泥,不受污染;
示現木納遲鈍,實則辯才無礙,把持正法原則不會失誤;
     示現用邪惡手段救濟眾生,實際這些手段都是合乎正道;
      示現遍入六道,似乎隨波逐流,實際是隨緣赴感,化導眾生,使其萌發菩提心,斷絕六道輪迴罪惡因緣;
    示現證入究竟涅槃,實際未斷生死,仍在生死海中度生;
文殊師利!菩薩如果能夠像這樣所說的,在非道中,行菩薩行,就是通達成佛之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  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 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 八邪法為種, 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p.127) 於是,維摩居士反問文殊菩薩道:什麼才是「如來種」呢?
[綜合:種,根本也,因緣也;如來種、意指:成佛因緣,或佛道之根本所在也。前述法身大士隨類化身,通達佛道,因知積惡眾生能發道心;能發道心,則是佛道因緣。又初學欲得佛,亦必知佛因;二者皆須問明佛種何在也。]
 文殊菩薩回答說:
 有身見,就是佛種;因有身,就有我;有我就能發心學佛以成佛。
 無明與愛欲是佛種;此二是生死根本,眾生畏死,故求解脫而學佛。
 貪瞋癡三毒是佛種;眾生為三毒所逼,不得自在,故發心求菩提道。
 四顛倒之常、樂、我、淨是佛種;
[四顛倒= 凡夫四顛倒:無常認為常,苦認為樂,無我認為實我,不淨認為淨。
 二乘四顛倒=計涅槃之常為無常,計涅槃之樂為無樂,計涅槃之我為無我,計涅槃之淨為無淨。]
    五蓋之貪欲 瞋恚 睡眠 掉悔 疑惑為佛種;
[四顛倒為因,五蓋為果,因果為生死兩輪,兩輪既具,六趣斯遊。]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為佛種;六入即六種情愛;
 七個 識念得以安住處所為佛種;
[初禪天有二,二禪天有一,三禪天有一,無色前三天各有一。]
 八個邪法為佛種;(邪見 邪思 邪語 邪業 邪命 邪精進 邪念 邪定)
 九種煩惱處為佛種;(貪 瞋 癡 慢 疑 見 取 慳 嫉)
 十不善道為佛種;(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惡口 兩舌 綺語 貪欲 瞋恚 愚癡)
 總而言之:六十二邪見以及一切煩惱,都是成佛的種子。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能復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果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p.128) 維摩居士問道:這種以塵勞為如來種的道理,怎麼講呢?
答曰:若是一位菩薩行無為法,證到無生法忍,進入了聖人的涅槃境界,即是進入了正位,生死已斷,他就不會再發菩提心、去生死苦海救度眾生了;如果不去化度眾生,又如何能圓滿完成菩提道呢?
 這就好像、在高原陸地上,不會生長出蓮花來;一定要在低下潮溼的淤泥中,才能生長出蓮花的道理是一樣:菩薩行者若是見到了無為法性,證入了聖人正位,生死已斷,得小為足,就不會再發菩提心,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了;所以只有在充滿煩惱的眾生苦海中,才能上求下化,完成佛道。
 又如、你將種子種在空中,根本不會發芽生長;如果種在肥沃的糞土中,一定生長得繁茂茁壯。同樣的道理,見無為法性而入正位的聖人,不再生菩提心;然而,那些執著我見、如須彌山那樣高大的行者,還是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最後終能完成佛道。
 由此可知:一切煩惱即是如來種因。就好像,如果不肯親自下去大海水中,(p.129)  就得不到海底的無價寶珠;修行如果不進入煩惱苦海,也得不到佛法中的無上妙法。
[肇師曰:二乘既見無為,安住正位(羅漢果位),虛心靜漠,宴寂恬怡,既無生死之畏,而有無為之樂;淡泊自足,無希無求,孰肯蔽蔽以大眾為心乎?凡夫沉淪五趣,為煩惱所蔽,進、無無為之歡,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勝是慕,故能發跡塵勞,標心無上,樹根生死,而敷正覺之華。自非凡夫沒命洄淵,遊泳塵海者,何能致斯無上之寶乎?是以凡夫有反復之名,二乘有根敗之恥也。]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敗根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當時,大迦葉聽了文殊菩薩這一番話後,讚歎的說:好極了!妙極了!文殊師利快人快語,說得一點也不錯,一切塵勞煩惱之類,就是如來種,就是成佛因。可惜我們這些小乘人,現在已經不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p.130) 了;而那些造五逆十惡重罪,墮入無間地獄的眾生,有緣聞到佛法時,還能夠發心上求佛道,但我們卻永遠不會再發菩提心了。看來我們真像一個六根衰朽的凡夫,對於五欲的快樂,再也不能享受了一樣;一切煩惱結縛都己斷除的聲聞聖者,卻不想再求上進,於是再也享受不到大乘佛法的利益了,永遠失去了上求下化的悲願。所以,文殊師利!我們反而不如凡夫,他們得聞佛法後,還能回報佛法,顯揚三寶,但聲聞就不行。為什麼呢?因為凡夫聞法以後,能發無上菩提心,上求下化,能使三寶永住世間;這一點、正好使聲聞,即使終其一生能夠聽聞到大乘佛法,十力,四無畏等等不與小乘所共法,但他們因煩惱已斷,生死已了,覺得眾生與我何干,所以永遠也不肯再發無上菩提心了。
[肇師曰:凡夫聞法,能續佛種,則為報恩,有反復也;聲聞獨善其身,不弘三寶,則於佛法為無反復也。又,法華云:二乘中止,終必成佛;而此經以根敗為喻,無復志求。夫涅槃者,道之真也,妙之極也;二乘結習未盡,闇障 未除,如之何以垢累之神,而求真極之道乎?以其三有分盡,故假授涅槃,非實涅槃也。此經,將以二乘疲厭生死,進向已息,潛隱無為,綿綿長久(前進之意願已熄 潛形隱居於禪天 時間綿綿無盡);方於凡夫,則為永絕。 又,抑揚時聽,卑鄙小乘,至人殊應,其教不一,故令諸經有不同之說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妓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  佈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這時,法會中有一位名叫普現色身的菩薩,見居士生活習慣,與世俗相同,居室內卻空無一物,便問居士道:居士的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官吏平民、知識朋友,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你的奴婢僮僕、象馬車乘,又都在那裡呢?
 於是,維摩居士就以偈詩回答說:
 般若智慧是菩薩之母,善巧方便則是菩薩之父,    世出世間一切導師,無不由此智慧和方便而產生。
[什師曰:智度雖以明照為體,成濟萬行,比其功用不及方便,故以為母。方便有二:一者、(p.131)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者、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可知,方便義深而功重,故為父也。
肇師曰:智為內照,權為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之所因出;故菩薩以智為母,以權為父。又曰:方便、即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違  法相而能不證,處有 不失無,在無 不捨有,冥空存德,彼我兩濟,故曰方便。 
又曰:智慧以內解為用,有母義焉;方便以外濟為用,有父義也。]
 見佛法與善法而內心喜悅 便同妻妾,外現慈悲心就是女兒,
 善心誠實是我親生兒子,畢竟空就是我 障蔽非法結賊的房舍。
 塵勞眾生都是我的弟子,可以隨我之意 來轉變他們的愚矇,
 三十七道品是我最好的善知識,因他們可以成就佛道正覺。
 六波羅蜜是我終身有益的伴侶,四攝法卻像取悅於人的妓女,
朗誦佛陀法言就是我唱歌,這是我最喜歡的美妙音樂。
 總持一切真法是我的林園,樹木都是根深高挺繁茂的無漏法,
七覺支妙華 能開悟凡聖成佛道,解脫煩惱,結成智慧之果。
 八解脫是我華麗的浴池,池中裝滿了清淨湛然的禪定水,水中佈滿七淨花,無塵垢人入浴,快樂無比,有煩惱人則洗淨一切煩惱而得清淨。
[七淨華= ①戒淨  ②心淨  ③見淨  ④度疑淨(見解未深而生疑,若見深時則疑解)⑤道 非道分別淨 ⑥行知見淨(行謂苦難 苦易 樂難 樂易 得無生智 能知其行)⑦斷知見淨(得無生智 能知諸煩惱斷否)
肇師曰:總持強記,萬善之苑也;於此苑中,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嚴八解之池,積禪定之水,湛然充滿,布七淨之華,羅列水上;然後無垢之士,游此林苑,浴此華池,閑宴嬉遊,樂之至也。]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p.132)  駕御五種神通如象馬奔馳,大乘佛法則為高大莊嚴的轎車, 以一心不亂來駕御此車,優遊於八正大道上。
 三十二瑞相莊嚴我容貌,八十好修飾我姿態, 以慚愧心做我的服裝,用深切的道心,作全身的裝飾華鬘。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自修功德,無待外求而莊嚴者也。慚愧為衣,能防非止惡。深切道心如華鬘在首,使不亂心故。]
 富有七種法財寶,可以教化眾生長善,滋生了廣大的利益;  眾生若如說修行,都能迴向佛道,更可以使他們得到大利。
[七法財= 信、戒、聞、捨、慧、慚、愧。信善→持戒止惡→聞法→能捨→慧生→內慚外愧,防非止惡;其理無窮。]
 以四禪天為我的禪座,因為所有的內外粗細過患都己斷除,這都是由於修行得到清淨心所致, 多聞佛法 讀誦大乘 以增加智慧,並以此作為自覺的法音。
 以涅槃為甘露味食物 充我之體,以八解脫法漿 潤我之身,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旛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眾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游八解脫池以潔淨心靈上的塵垢,以諸清淨戒律為塗身的香料。
 摧毀煩惱諸結賊,勇猛剛健無比倫, 降伏障道四種魔,勝利旗高揚建道場。
 明明知曉法本無生無滅,但隨機示教、卻說是有滅有生,
 也為眾生展示十方佛土,正如無人不見之太陽 朗照天空。
 虔誠供養十方 諸國的無量億數佛如來,諸佛之身即我身,無有任何分別想。
 明明知曉佛國與眾生,(p.133)都是空空無自性,[知空 不捨有也]
 卻顯常修清淨心,以示往生諸佛淨土,來教化眾生。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其形貌聲音、舉止行為,各各不相同,
 但具有四無畏與十力的菩薩,都能神變顯示出他們的類型。
 了知諸魔所作所行,有時故意示現追隨他們的魔行,
 這只是以一種善巧方便智,隨意隨機任運而行。
 有時會示現一個人的老病死諸相,在使眾生明白人世苦無窮,
 要了解到,人生宇宙都是如幻如化,
 才能脫離生死苦海,以獲得永生。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眾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或者示現劫末天火來臨,把天地萬物焚燒得蕩然無存, 眾生一直以為 天地乃是永遠不壞 是常態,從此他們才了解宇宙萬物也都是變幻與無常。
 無數億萬各類眾生,蜂擁前來禮請菩薩教導;菩薩以神通分身,隨類赴感到其家舍,使眾生都能受教,轉向佛道。
 菩薩精通各類經書、禁咒法術、諸般工藝技巧,能在各行各業中,示現其材藝,成為同事,以攝化眾生,使其獲得佛法利益。
 對於世間各種不同的道法,菩薩也在其中示現出家修行,隨應機緣,解決信徒邪見疑惑;但自己從不墮入外道邪見。
 劫初時,日與月尚未出生,地球黑暗,菩薩乃示現作太陽與月亮,以照明大地;稍後星球大量(p.134)產生,則示現為大梵天王,以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各類眾生。
眾生繁殖後,為濟救其生存,在多水或大海中,菩薩化身為陸地;或在內陸缺水之處,化身為河川或大雨;或化作大風涼風或化作火燄,使各類眾生都能獲得機會生存; 若是發生疾病或瘟疫災難時,菩薩示現能治疾疫的藥草醫生, 使眾生相信服用者,眾毒消除,疾疫獲得痊癒; 若是發生饑饉災難時,菩薩則示現 為供應飲食的救難人員, 先用飲食救濟災民的饑渴,再為他們宣講救苦救難的佛法; 若是發生刀兵對打劫難,菩薩為之大發慈悲心, 乃運用各種方法,勸導雙方息爭,使他們都能夠不再鬥爭; 若是有大軍對陣血戰時,菩薩運用神力,先使兩方力量相等, 再展示強大的威勢,使雙方降伏而得到和平,眾生得到安全。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所有佛國中各有種種地獄處所,菩薩常常前去各地獄,隨機教導他們歸依佛法,接引他們脫離地獄苦難;一切國土中的畜生道,多是弱肉強食,菩薩則示現於各畜生道,隨機以佛法化導,使它們歸依佛法,能夠脫離三惡道。
在穢亂的社會中,菩薩也示現參加五欲酒色(p.135) 徵逐,在聲色場合中,隨機展現佛法禪定,使得欲樂諸魔糊裡糊塗,手足無措;
可見:大火之中生蓮華,固是世間希有事; 若能聲色場中作禪堂,也是世間希罕行!
菩薩也示現充作妓女,引誘那些好色登徒子, 先用淫欲心為鉤釣他.再用佛法導他改邪歸正。
 菩薩也會示現為城市長官,或示現為大商業袖,或是國務顧問,或是國家  大臣等等,都是為了謀求群眾利益的善巧方便。
菩薩對那些貧窮困苦的眾生,則示現為無盡寶藏的大富翁,先用財物給予賬濟, 隨機以佛法化導,使他們能發無上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者,居前而安慰,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淫欲,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眾生,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於無數億劫,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對於一些貢高我慢的人士,菩薩就示現為比他本領更高強的人士,使其欽佩服貼,而消除其驕慢心,逐漸歸依三寶無上道。
若是遇到惶惶不安、心懷某種恐懼的眾生,菩薩立刻上前予以安慰,為其解釋不必害怕的理由, 並保證予以大力護衛;茲後再隨機導化,使其歸依三寶,發無上菩提心。
 為了要勸導犯淫眾生斷離淫欲,菩薩就化作通曉五種神通的神仙,先顯示神力,使其驚服, 再勸導其人不可侵犯婦女,婦女就是自己的母親或女兒一般,做人應該持有忍耐心與慈悲心。
 如果有人徵用僕人者,菩薩就示現應徵、為其136                         僕役或書僮,服務非常熱心週到,使主人滿意    喜悅,乃應機勸導 使其歸依佛門。
祇要眾生人人都有所需求 菩薩就可以用善巧方便法門,逐一的導引他們進入佛道, 佛法可以滿足他們離苦得樂的一切要求;    這樣的方便法門無數無量,所施行的有情對象無際無涯, 般若智慧之深無邊無際,那末 可被度脫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
 菩薩這種善巧方便度生的功德,即使十方一切佛在無數億劫 這麼長的時間裡, 同聲讚歎,祇怕還是難以說完 數完喱。
 誰人聽了這麼多、這麼妙的、菩薩度生方便事跡,還能不發菩提心呢? 除非是那些冥頑不肖的人,和愚癡無智的人!

(p.137)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如何 由相待 證入絕對理體?共33說。]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當維摩居士說完偈詩以後,又對眾菩薩說:諸位仁者!什麼是菩薩 證入絕對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呢?請各位隨自己的開悟心得,述說出來,互為參考吧!
[什師曰: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於二法;二法既廢,則入於玄境矣。問曰:云何不破一耶?答曰:不二,非一也;其以一為一,未離於二;遣二,則一斯盡矣。(意謂:若歸納之為一,一與○仍是相對,不二排除了一,即是絕對本體==玄體也。)]
會中有菩薩名 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會中的法自在菩薩首先發言道:各位仁者!生與滅是相對法,諸法本來不生,自然也就無滅;若能證得這一個不生不滅的實性,即是證得無生法忍,就是進入絕對本體的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接著說:我與我所是相對法;因為執有實在的「自我」,就有 與之對待的「我之所有」。若是能夠了悟自我並非實有,也就沒有我所了;這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說:受與不受是相對法;若是了解萬法本來虛幻,就不會有所真實獲得。因無得,所以也就無取無捨,無造業行動,這就是證入絕對的不(p.138) 二法門。(眴=轉動眼睛 音炫ㄒㄩㄢˋ  XUANˋ)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說:污垢與清淨是相對法;若能了悟污垢的實性本空,也就了解並無垢、淨的對待。萬法都是不生不滅的寂滅相,這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說:對境妄心動,心動起念而分別,故動與念是相對法;如妄心不動,就無念,無念就無分別。通達這個道理者,就是證入絕對本體的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說:世人執著凡物都有一相,所以一相與無相是對待法;其實萬法皆空,所以一相就是無相。如果能夠不執著有(一)相 也不執著無相 一切平等 就是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說:菩薩發大心,聲聞發小心,此二是對待;如果了解心相本空,幻化不實,既無菩薩心,也無聲聞心,就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說:善與不善是對待法;如果了解通達善、不善體性本空,一切原本無相,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弗沙 梵文 廾八星宿中鬼宿名,菩薩生時當值,故名)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說:罪業與福報是對待法;若是通達罪業實性本空,與福德毫無分別。用金剛智慧觀察此二實相,平等一如,罪業無縛,有漏福德亦無解脫,這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說:有漏法與無漏法是相待法;若通達萬法體性本空,一切法平等一如,就不會生起有漏無漏的分別。既不執著於有相,也不住(執著)於無相,即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說:有為法與無為法是對待法;無為本來無相無名,因有為而假立無為之名。如果能夠捨棄世間名數的分別計較,則心如虛空無有執著,在清淨智慧觀察下,則有為無為、平等一如 毫無障礙 即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說:世間與出世間是相對法;其實世間乃因緣法構成,當體即空,與出世間無二無異。二者無入,所以不會溢流;無出,所以不會散滅,平等一如,超然絕待,這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說:生死與涅槃是相對;若能悟解到生死本是虛幻,實性本空,與涅槃無異。既然沒有生死煩惱 (無縛無燃 ),也就沒有涅槃解脫(無解無滅),這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p.140)現見菩薩說:煩惱滅盡與未盡是相待;若是證入究竟涅槃,盡與未盡無異,都是無盡相。無盡相體性本空,並沒有盡相與不盡相的分別,若能體悟到這一空,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所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說:我與無我是對待;非我本從我而來,我尚不可得,自然也就沒有非我的存在。若知「我」性本空,就不會起此對立的觀念,這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說:明與無明是對待;無明從明而來,若離虛妄名相,就知二者無異。能見無明,即是明慧;若見明為明,即是無明,二者不可相待;這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空滅色,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說:色與色空是相對;色的本性即是空,並不是色滅之後才是空。五蘊中的受想行識,都是同樣的道理,體性本空,並非受想行識滅後才空;通達了它們的空寂性,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p.141)明相菩薩說:地水火風四大各異、與空大異是對待;其實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全是空,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不管它們是在生成前,和合中,散滅後,通通都是空;通達這個七大種的本性,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 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 意法 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說:眼根與色塵是相對;若是了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當體即空。如是,空性的六根不會對空性的六塵、生起貪瞋癡三毒,這就叫做寂滅;安住於一切皆空的寂滅中,如如不動,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說:布施與迴向一切智的佛果是因果對待;若是了解六度是妙因,佛果是妙果,二者同是空寂性。所以通達了 因行與果德 平等不二,悟入了同一寂滅無相的一相,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說:空、無相、無作名為三解脫門,若以為此三各自獨立,那就成為相待的二法;其實 空就無相,無相就無作。如果能了解此三,是三(p.142) 即一,一即三的真義,心 意 識就不會再起分別作用,那就是三即一;那就由對待進入了絕待,這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說:佛、法、僧三,如分立 是對待;實際上,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此三寶都是無為相,和虛空一樣。一切萬法都是如此,如果能夠隨順此理而行,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說:色身與身滅是相對;其實,色身即是身滅。為什麼呢?在實相中,因緣生法,當體即空,根本就沒有色身與身滅二見,色身與身滅無二無別;通達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對生死、有所驚疑和畏懼,這就是能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說:身、口、意三業清淨,如各自分立,就是對待;須知三業本性皆空,都沒有造作之相,所以都是空寂相。如是身無作相、即是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是意無作相,三業無作相、即是一切法無作相;若能如此隨順無作智慧之行,就是能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說:福行、罪行、不動行,如分立為三,則是對待;在實相體性(p.143) 中,此三都是空性,空性中沒有福行罪行不動行。若能通達此三行不可得,且不起妄想執著者,即是能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說:從我而生起彼一切,是為對待;若能了知實相中,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就不會產生相對的彼一切。若是不住二法,就不會產生主觀的妄識,就能契入平等一如的絕待境界,這就是我的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說:有所得相可分為:所得與能得,是為相對;若是無所得,就沒有好惡取捨的煩惱。故無能得,無所得,就無取捨,這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說:暗與明是相對;若無暗,就無明,可知暗之與明,原本不會相對。為什麼呢?譬如二乘入「滅受想定」(滅盡定),六根盡廢,心想全滅,雖經晝夜,無暗明之分別,對一切境相也是如此的沒有分別;故若能由此契入平等一如的空性,即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說:二乘樂涅槃之清淨,與不樂世間的惡濁是相對;若是不樂涅槃,不厭世間,此二法就不會相對了。為什麼呢?因為有所繫縛,才有解脫之說;若是本來就無繫縛,誰來求解脫呢?所以,若是無縛無解,就(p.144) 不會有樂涅槃、厭濁世的分別,這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說:正道與邪道是相對;但如果真正能安住於正道的人,就不會有正邪的分別。若能不執正與邪的分別,這樣、就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說:實與不實是對待;實相乃是空寂相,是不能用肉眼見到的。既然實相見不到,那末虛幻的非實相更是見不到了。什麼道理呢?實相必須用慧眼才能見得到;因為慧眼是、無見而無所不見的;這也就是證入絕待的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諸菩薩各各陳述了自己的證入見解後,便問文殊菩薩道:什麼才是菩薩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呢?
文殊菩薩回答說:依我的見解看:對於一切法在無辯論前(無言),無解說前(無說),無批判前(無示),無 認識 前(無識),一切問答還未開始前,這樣才是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云:文殊師利菩薩曰:施設文字 皆為魔業,乃至佛語 猶為魔業;無有言說,離說文字,魔無能為。若無施設,即無我見 及文字見;以無成故,則於諸法無有損益。如是入者,則超魔境。
 (p.145)《金剛般若經》云: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密嚴經》云:遠離諸言說,及以一切見,若有若無等;如是四種邊,是名最清淨。
肇師曰:上來三十一人,所明雖同,而所因各異;且直辯法相,不明無言。今、文殊總眾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於法相;斯之為言,言之至也。而方於靜默,猶亦後焉。
道生師曰:前諸菩薩各說不二之義,似有不二可說也;若有不二可說者,即復是對一為不二也。是以文殊明無可說,乃為不二矣。]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接著,文殊菩薩便問維摩居士:我們各個都說完了,該請仁者你說說:什麼才是能夠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呢?
 當時,維摩居士祇是默然無語。
文殊菩薩不禁讚歎的說道:妙極了!太好了!在絕對本體上,乃至於沒有一個字,一句話能夠用得上,這才是真正的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
[肇師曰: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於法相,文殊有言於無言,淨名無言於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跡有淺深;所以言後於無言,知後於無知,信矣哉。]
道生師曰:文殊雖明無可說,而未明說為無說也;是以維摩默然無言,以表言之不實。言若果實,豈可默哉?
當大眾述說證入絕對的不二法門時,會眾中就有五千位菩薩,證入了不二法門,證得無生法忍。
[宋代雪竇禪師對本品有頌說:咄!這維摩老!悲空生懊惱。臥疾毗耶離,全身太枯槁;七佛祖師來,一室且頻掃。請問不二門,當時便靠倒。不靠倒,金毛獅子無處討。
這首頌一開始,就說出:這維摩老聽到、諸菩薩說了這麼多的「無」,感到很懊惱,所以來了一個「默然無言」,予以閃電般的一擊;於是後來禪家人都說:維摩一默,聲如雷吼。
當時,維摩詰裝生病於毗耶離城,七佛的老師 文殊菩薩來探望他;他趕緊把居室打掃乾淨,其實是把一切都搬空,用來代表絕對理體本空,任何思想言說都不能表達。最後才引伸到「什麼是入不二法門」的問題,就是要把一切的思維、言說,全部都打掉─靠倒;如果不把文字言說全打掉,所得到的只是現象(形相與作用),不是絕對本體,也就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金毛獅子代表絕對理體,頌的結尾句就是結論:不把這些打掉,就找不到絕對理體,因為諸菩薩所說的,全是現象,不是肯定的本體。
什師曰:默然無言,一事可例:佛泥洹後六百年,有一人年六十出家,未幾時,頌三藏都盡;次作三藏論議。作論已,思惟佛法中復有何事?唯有禪法,我當行之;於是受禪法。自作要誓:若不得道,不具一切禪定功德,終不寢息,脅不著地,因名脅比丘。少時,得成阿羅漢,具三明六通,有大辯才,善能論議。有外道師名曰馬鳴,利根智慧,一切經書皆悉明練,亦有大辯才,能破一切論議。聞脅比丘名,將諸弟子往到其所;唱言:一切論議, 悉皆可破,若我不能破汝言論,當斬首謝屈。脅比丘聞是論,默然不言;馬鳴即生憍慢:此人徒有虛名,實無所知,即與弟子捨之而去。中路思惟已,語弟子言,此人有甚深智慧,  我墮負處;弟子怪而問曰:云何爾?答曰:      我言,一切語言可破;彼不言,則無所破。即還到其所,語脅比丘言:我墮負處,則是愚癡,愚癡之頭,非我所需,汝便斬之;若不斬我,我當自斬。
脅比丘言:不斬汝頭,當斬汝結髮,比於世間與死無異;即下髮,為脅比丘作弟子。智慧辯才世無及者,廣造經論,大弘佛法,時人謂之為第二佛。夫語默雖殊,明宗一也,所會雖一,而跡有精麤;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故默然之論,論之妙也。]

147
香積佛品第十       [香積佛以香氣作佛事。]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不二法門結束,於是舍利弗心裡念道:正午時刻快到了,這麼多菩薩到哪裡去吃飯呢?
 維摩居士立刻就知道了舍利弗的吃飯念頭,便批評他說:佛陀曾對你們說過八解脫法門,仁者你既然信受奉行,怎麼可以在這裡聞法時,卻夾雜著世俗要吃飯的念頭呢?如果想進食的話,請稍等片刻,我會讓你吃到,你從未吃過的好食物。
接著,維摩居士立即入定,運用神通力,向全會大眾示現了上方世界的景相;從本世界、過四十二恆河沙數佛土處,有一佛國名叫眾香國,佛陀名(p.148) 號 香積如來,現今正在世。
這個佛國的香氣,和十方各佛世界人天的香氣來比較,最為殊勝,可稱第一,所以稱為「眾香國」。這個佛土,沒有聲聞、辟支佛的二乘,全都是清淨的大菩薩眾,佛陀也祇為他們演說大乘佛法。
眾香國內無處不香,樓台亭閣都是香木構成,經行是在香地上,花園後苑充滿了香花香草香樹,他們的食物香氣,更是會散發到十方無量世界;這個時候,香積佛正與許多菩薩共坐進食中。還有許多天人,名號都稱為「香嚴」,都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供養香積如來和眾菩薩。在維摩居室內的大眾,都看見了這些景相。
時 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此時,維摩居士問眾菩薩說:各位仁者!哪一位能去香積國,取一些飯食來供應大家呢?
因為文殊菩薩有大威神力,尚未說話,所以大眾都默然不語。
維摩居士便說:諸仁者!這麼多的人,竟沒有一人敢去香積國取飯食,未免有點可恥吧?
文殊菩薩立刻回聲說:如佛所說,不可輕視初學者!
於是維摩居士就在座位上,在大眾的面前,運用神通力,化現出一位、法相莊嚴,光明閃耀,威德殊勝的菩薩來,使得全會大眾都相對失色,無能與比;維摩又告訴他說:你到上方世界去,經過四十二恆河沙數佛土後,有一個香積國,佛號香積如來,正與許多菩薩在一塊共坐進食;你到了那裡,就照我的話說:維摩詰頂禮世尊足下,遙致無限的尊敬!問候您的起(p.149) 居,祝您健康愉快,一切吉祥!非常希望世尊,能把你們吃剩下來的飯食,讓我帶回娑婆世界,當以之施作佛事,使娑婆世界樂學小法的二乘,能夠弘揚大道;也可以讓您香積如來的大名,傳揚於娑婆世界。
時 化菩薩即於會前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
這位化現菩薩聽完指示,立刻在大眾面前,向上方飛昇而去;所有大眾都看到他、到達眾香國,向香積如來頂禮佛足,又聽到他說:維摩詰頂禮世尊足下,遙致無限的尊敬!問候您的起居,祝您健康愉快,一切吉祥!非常希望世尊,能把你們吃剩下來的飯食,讓我帶回娑婆世界,當以之施作佛事,使娑婆世界樂學小法的二乘,能夠弘揚大道;也可以讓您香積如來的大名,傳揚於娑婆世界。
香積如來座前的諸大士,見到這位化身菩薩,都很驚歎、前所未見:這位菩薩是從哪裡來的?娑婆世界在何處?什麼叫做樂小法呢?
 他們就把這些疑問,請問香積佛陀;佛陀回答說:從這裡向下方,經過四十二恆河沙數佛土,有一世界名叫娑婆,其佛、號釋迦牟尼,他正在(p.150) 那個五濁惡世中,為那些只喜悅世俗樂事 而不顧生死的人,和只求自己解脫 而不樂度化眾生的聲聞 辟支佛二乘人,演說聖道教化他們。
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那裡有一位菩薩,名叫維摩詰,早已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現在正為諸菩薩說法。所以派遣化身使者前來,稱頌我的名號,讚歎眾香佛土,以使娑婆那邊的菩薩增長功德和信心。
香積國的菩薩又問道:維摩詰是何許人也?竟能變出這樣一位化身 神速的來到這麼遠的地方,真是威德神力不小!
香積佛說道:他的威德神通確是很大!所有的十方世界,他都派遣化身前往,廣作佛事,弘揚正法,以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於是,香積佛就用眾香缽,盛滿香飯,交給了化身菩薩。
這時,香積國的九百萬菩薩,同時向香積如來要求說:我們也想去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探望維摩詰居士,以及那裡的諸菩薩眾。
香積佛回答說:去吧!但要先把你們身上的香氣,暫時收攝起來,以免娑婆眾生、聞到香氣而著迷起惑;也要改變一下你們高大、莊嚴、相好的本形,免得娑婆求菩薩道的行者,自慚形醜,又少威德,而感到羞恥。
(p.151)你們對於他們,切莫產生輕賤的心理,這樣會妨礙你們自己的修業;什麼道理呢?因為十方世界,本如虛空;加上諸佛為了要化導那些愛樂小法的眾生,不肯把清淨國土,全部都現示出來,所以看起來,似乎娑婆都是濁惡之地。
時 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力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庾之間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薰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化菩薩在接受了缽飯以後,立刻與九百萬眾香國菩薩們一起,在香積如來及維摩居士的威神力加持之下,忽然從眾香國消失不見,剎那之間,就出現在維摩居士居室中了。
此時維摩居士已經運用神通力,化現了九百萬張師子座,莊嚴美好,一如以前所化,於是九百萬菩薩各個就座。
這時化菩薩才把滿缽香飯,交與維摩居士;缽中飯的香氣,不但瀰漫於毗耶離城,連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了飯的香氣。
時 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其時,毗耶離城的婆羅門和居士們,都聞到這種飯香,感到全身舒暢,精神愉快,讚歎前所未有。於是,本城管理輪值長者月蓋,就率領八萬四千市民,也來到了維摩精舍;看見室內有那麼多的菩薩,所坐的師子座,是那樣的高大寬廣,莊嚴美好,大家都非常歡喜;他們向菩薩及大弟子們頂禮致敬後,就肅立一邊。
還有眾多的地面神、虛空神,以及欲界色界諸天天人,都是因為聞到這種香氣,也先後來到了維摩詰精舍。
時 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然後,維摩居士便招呼舍利弗等聲聞大弟子們說:各位仁者!可以進食了!是香積如來的甘露味飯,為大悲所熏,請不要用小心小意來吃此飯,否則會消化不良的!
[大悲所熏= 此飯熏義有三:①大悲果報 ②悲心所念 ③應以慈眼視之。 故食此飯,應發大心,建大業,是名報恩;報恩,名為「銷」也。(什師所言)
肇師曰:此、先示受食法也。此飯、大悲之果,悲意所設,悲心所興,故曰、大悲所熏;以限意食之,則不能消。 若知此飯大悲所成,不可思議,發道心而食者,則消;報施主恩,無限礙意也。
道生師曰:大悲所熏者,我心感報,所濟靡涯,大悲熏修,福慧無盡。食者、當誓求福果,普利群生;若局於己身,自調自度,既背施心,則不消也。] 
另有一些聲聞,卻是心裡在滴沽:就這麼一點點飯,法會大眾這麼多,怎麼夠吃呢?
(p.153)化身菩薩應念說道:不要用聲聞的小德小智,來衡量如來的無量福德智慧!四大海水有枯竭的時候,但這一缽飯,卻是永遠吃不完;即使令天下人都來吃,每個人吃一團、像須彌山那樣大的一團,吃上一劫長的時間,也吃不完。什麼道理呢?因為具有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如來,就具有無盡的功德,香積如來所吃剩餘的甘露味飯,也是無論多少人來吃,是吃不盡的。
果然,這一缽飯讓全部會眾都吃飽了,缽中飯還有多餘(經文「儩」 音四 盡也)。
所有吃過此飯的菩薩、聲聞、天、人等,都感到身心十分輕安快樂,就像那些`樂莊嚴國'的菩薩一樣;而且,吃過此飯的諸大眾身上毛孔,都會發出妙香,就與眾香國內的香樹、所發出的香氣一樣。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飯後,維摩居士問眾香國諸菩薩道:香積如來是用什麼方法說法的呢?
眾菩薩回答說:我國如來從不用文字說法,祇用各種香氣熏習諸天、人等,使他們自然的合符戒律行為。菩薩修行,則各各坐在香樹下,祇要聞到香樹發出來的香氣,多多熏習,就可以獲得具足一切功德的定力,即是德藏三昧;得此三昧,凡菩薩所應具備的一切功德,全都具足了。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 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
眾香國諸菩薩也問維摩居士道:今此娑婆世界的世尊,又是用什麼方法說(p.154)法的呢?
維摩居士回答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個性剛強,難以教化,因此我佛就以嚴峻強烈的話,來調伏他們;譬如說:什麼是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這些苦難的地方, 就是愚癡、作惡、邪行邪說等眾生所往生的去處:
色身行邪行、必得色身邪行的惡報,口舌行邪行、必得口舌邪行的惡報,意念想邪行、必得意念邪行的惡報(以上身口意三業);
殺害眾生的生命、必得殺生的惡報,犯不與而取、即是偷盜、必得偷盜的惡報,犯婚外姦淫,即是邪淫、必得邪淫的惡報,犯說不真實的話以欺騙他人、必得妄語的惡報,犯挑撥是非、即是兩舌、必得兩舌惡報,犯用惡毒下流語言罵人、必得惡口惡報,犯講花言巧語 吹牛拍馬的話 必得綺語惡報(以上四大性戒);
犯貪財和嫉妒、必得貪財嫉妒的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犯瞋恚而使人生煩惱、必得瞋恚惡報,犯因愚癡而產生邪見、必得愚癡邪見惡報(三毒);
(p.155)不肯幫助或周濟他人、必得慳吝不肯布施惡報,毀破清淨戒律、必得毀戒惡報,脾氣不好,不能忍辱,常常瞋恚、必得瞋恚惡報,精神懈怠 不能精進、必得懈怠惡報,妄想紛飛,三心二意,必得亂心 無禪定的惡報,沒有智慧,事理不明,善惡不分,必得愚癡的惡報(六度);
也要告訴他們:為什麼要結成這些戒法?要如何持行這些戒法?怎樣就是犯戒?
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 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 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愣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那些事是應該做、那些事是不應該做,那些是修學正道的障礙、那些是不會構成修學的障礙,那些行為是構成罪業、那些行為是可以經由懺悔而離罪;也要說明:如何是清淨、何者為塵垢?什麼是有漏、什麼是無漏?何以是邪道、為何是正道?什麼是有為、什麼是無為?那裡是世間、如何是涅槃?
(p.156)這種剛硬堅強、難以化導的人心,就像難以控制的猿猴一樣,所以要用許多方法,去加以控制駕御,才可以調伏。譬如凶象與烈馬,桀驁難馴,有時須加以毒打,使它們痛徹骨髓,然後方聽調教;同樣的道理,剛強難化的眾生,也要用種種極其痛苦的形容語言,使他們心生畏懼,才能使他們走上持守戒律的正途。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生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眾香國的諸菩薩、聽了維摩居士這番話以後,都讚歎說:這真是前所未聞過的事!像世尊釋迦牟尼佛這樣,隱藏自己無量自在的佛力,卻與世俗眾生同過貧苦的生活,順用眾生最喜歡的世俗法、來度脫他們;諸位輔助世尊弘化的大菩薩們,也是不辭勞苦,謙虛忍辱,秉持無量大悲心願,下生娑婆佛土,來輔助世尊、化度這些苦難的眾生。
維摩居士接著說:確實如你們所說,這些大菩薩、對一切眾生的大悲心願,確是非常的堅強;不過,這對他們自己也有利益,他們在這裡一生、饒益眾生的功德成就,要比在任何佛國淨土、修行百千劫的功德,高出許多。
      甚麼道理呢?因為娑婆世界有十種善法,是其他任何淨土所沒有的。
何等為十?  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毀禁, 以忍辱攝瞋恚, 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 以諸善根濟無德者, 常以四攝成就眾生; 是為十。
是那十種呢?
第一能以布施攝受貧窮的眾生,淨土根本沒有貧窮的對象;
第二能以淨戒攝受毀戒的眾生,淨土根本沒有犯戒這種事;
第三能以忍辱攝受瞋恚,感化眾生,並完成自己的功德,自他兩利(p.157),淨土都是諸上善人,沒有修行忍辱的機緣;
第四能以精進攝受懈怠眾生,淨土不會有菩薩懈怠的機會;
第五能以禪定攝受妄想紛飛眾生,淨土菩薩經常攝心不亂;
第六能以智慧攝受愚癡眾生,淨土菩薩無機緣遇愚癡行者;
第七能為眾生說、解脫八種學道困難的道法,解除他們的痛苦;
第八能以大乘法,來度脫那些喜樂小乘法門的行者,使其迴小向大;
第九能以三種淨業勸導無福慧眾生,修集福慧善根,使漸入佛道;
第十能以佈施 愛語 利行 同事等四攝法來攝受眾生,度化他們;
這十種善法,可以使自行與化他,兩得其利,所以說菩薩能在娑婆修行一世,勝過在淨土百千劫的時間修行。
[三種淨業= 《觀無量壽佛經》佛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施與之;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眾香國的菩薩又問道:在這個濁惡世界修行,淺行菩薩要修具那幾個法門,才不致使行為偏差,而能往生淨土呢?
維摩居士回答說:淺行菩薩在此修行,祇要遵行八個法則 就不會行為偏158   差 而能往生於淨土。那八個法則呢?
⑴饒益一切眾生,決不存有、要獲得任何回報的希望,代一切眾生承受種種苦難與煩惱、沒有怨尤,所作一切功德都迴向布施給一切眾生;
⑵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怨親不殊,自己則謙卑恭敬,互不阻礙;
⑶尊敬凡夫及諸菩薩,應如尊敬佛陀一樣;
 ⑷聞到、前所未曾聽過的佛說經文,毫不懷疑的信受奉行;
 ⑸大小乘修法雖不同,但歸宗不異,故決不輕視小乘而與之對立;
 ⑹不嫉妒他人獲得豐富的供養(自己應該多多修善),也不以自己受到供養而現驕傲,總要在這得失之間、去調伏自己的心念;
⑺常常省察自己過失,不說他人過失;(若真修道人 不見別人過)
 ⑻塵垢易增,功德難具,所以應該一心一意的去做各種功德善行;
 就是這樣的八種法則,菩薩做到了,就可以往生淨土。
當維摩居士和文殊菩薩,在大眾中、講說這些佛法時,有百千位天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有上萬的菩薩獲得無生法忍。

(p.159)
     菩薩行品第十一    [釋迦佛對菩薩行處的教示]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當維摩居士與文殊菩薩、論道將要結束的時候,釋迦佛正在菴羅樹園為大眾說法,忽然之間,整個園苑變得廣闊莊嚴美好,會中大眾身體都變成了閃閃發亮的金色。
阿難便問佛陀道:世尊!是什麼原因,發生了這種瑞相,園苑忽然變成廣闊 莊嚴 美好,一切會眾的身體都變成了金色呢?
佛陀回告阿難說:這是維摩詰與文殊師利論道、已將結束,在大眾恭敬圍繞之下,發心要到我這裡來,所以先以祥瑞相應,俾能啟發大眾對莊嚴淨土的企求啊。
就在此時,維摩居士對文殊菩薩說:我們可以去參見佛陀了,也可以與諸菩薩一同去禮敬、供養世尊囉。文殊菩薩說:好極了!走吧,現在正是走的時刻,世尊正在為大眾說法喱。
於是,維摩居士立刻運用神力,把全體大眾,連同師子座一齊托在右掌之上,凌空前往菴羅樹園、佛講法處;既已著地,放下大眾,他立刻向佛陀(p.160) 頂禮致敬,然後右繞七匝,合掌一心,以示專誠,在一旁站立。
其他所有的諸菩薩,也都從師子座站立起來,一同向佛陀頂禮致敬,也右繞七圈後,站立在一旁;隨同文殊菩薩前往的諸大弟子、帝釋、梵天王、四天王等也都站立起來,向佛陀頂禮後,站立在一旁。
[右繞七匝= 從右繞行佛座七圈,是最高的皈依敬禮;一般對親教師或和尚致敬,繞行三圈。]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座,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唯然,己見。
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於是世尊依照禮法,慰問了諸菩薩,並請大眾分別就座;大眾這才遵命就座。
  等到大眾紛紛都己坐定了,佛陀就問舍利弗道:你看到菩薩維摩大士、自在神力的所作所為了嗎?舍利弗回答說:是的!弟子見過了。
佛又問:你有什麼感想嗎?答:世尊!大士的神通力實在是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弟子的意識所可想像,也不是小小智慧所可測度的。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 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這個時候,阿難向佛說:世尊!我現在聞到一股香氣,是從來沒有聞到過的,不知道是什麼香氣?
佛陀便告訴阿難說:這是從他們、眾香國的菩薩毛孔中,所散發出來的一種香氣。(p.161)   於是,舍利弗也告訴阿難說:我們的毛孔也會發出這種香氣哩!
阿難就問:你們這種香氣是從哪裡得來的呢?舍利弗直爽的說:是維摩長者從眾香國,取來香積佛的剩飯,凡在他居舍中吃飯的人,毛孔都會發出這種香氣。
阿難就問維摩居士說:這種香氣能夠保持多久呢? 維摩居士答道:直到這飯完全消化了,香氣才會消失。 又問:那末,這飯要多久才能完全消化呢?
答曰:一般來說,這飯的力量要七天,才能完全消化。但、若是聲聞人尚未證得、無漏境界正位者,食此飯,必須等到證入正位以後,才能消化;若是已入正位者,食此飯,必須等到證得十六心解脫後,才能消化。
[心解脫= 見諦十六心也。見諦者,證悟真理也,聲聞在預流果(初果須陀洹)以上,才能見諦;菩薩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諦。十六心者: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以上八忍八智,皆因觀四聖諦而生,皆是無漏忍智。]
若是沒有發大乘心的、吃了這飯,要等到發大乘心以後,才能消化;已經發大乘心的、吃了這飯,要在證得無生法忍以後,才能消化。已經證得無(p.162) 生法忍者、吃了這飯,就要到一生補處佛果,才能消化。這、譬如有一種藥,名叫上味,若因病服用它,一直要等到身上的一切病毒,全都沒有了,藥性才會消失一樣;這飯也是如此 要滅除了一切的煩惱毒,然後才會消化。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 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阿難聽了這番話,歡喜讚歎的向佛說道:真是前所未聞啊,世尊!這樣美妙的香飯,也能用作佛事,利益眾生。
[諸師曰:神足變化,說法度人,化之常也;飯本充體,乃除結縛,未曾見聞也;佛以化人為事,凡是化人,皆名佛事;而香飯能之,故阿難歎:佛事之妙,妙盡於此矣。]
佛陀說:是啊 是啊!阿難! 此外還有許多 可作佛事的事喱:
譬如有的佛土,是以佛光明作佛事,在佛光照耀下,眾生就能離苦得樂;有的是以菩薩廣弘佛法,化度眾生,而作佛事;有的以佛所化現的人,服務利益眾生,來作佛事,使入道;有的以菩提樹而作佛事(如本土世尊 於菩提樹下,示現成道);有的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如昔日閻浮提王,得佛大衣,逢大疫,王以佛衣高懸桿上,眾生歸命,病皆得癒,使人入道。);有的以飯食而作佛事,使人入道;有的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如極樂世界之 園林流水說法使入道。);(p.163)有的以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眾生企慕而入道;有的以佛身而作佛事;有的以虛空而作佛事;使好有者,現像以示感應,如觀世音各地各現;使好空者,則滅一切色相以顯虛空,於其中顯神通變化,使眾生因企慕而入道;眾生根機不一,故所顯不同,但眾生卻能因此而進入佛道。但 有些眾生卻又難悟正言,必須用各種巧喻,才能導使開悟,於是: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 熱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 無識.無作 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有的以夢境、幻術、光影、回聲、鏡中人像、水中月影、炎熱地面的汽燄等等譬喻,而作佛事,使人們了悟即是;也有以音聲、語言、文字等,而作佛事,如娑婆的法會與經文即是;也有一些清淨佛土,以法身寂靜導化,外示無言無說、無作無為,內則無情無識,而作佛事。
就是這樣,阿難!諸佛一切的威儀示現,進退止對,一切所作所為,無一不是佛事,無一不是在求導化眾生。
阿難!就因為有了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於是無量無數的煩惱門,困擾一切眾生,沉浮於生死苦海,無有盡期;諸佛如來因勢利導,遂說無量無(p.164) 數的對治法門,而作佛事,就名為「入一切諸佛法門」。
[四魔=①煩惱魔指貪、瞋、癡三毒習氣,能惱害身心。②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五蘊,能生一切苦。③死魔 指死亡,能斷有情之生存命根。④天魔 指破壞善事的天魔與其眷屬,以及外道邪說邪行。
諸師曰: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諸佛即以之為藥;如淫女以欲為患,乃極其情,然後悟道;毒龍以瞋為患,更增其怒,然後受化。此皆以欲除欲,以瞋除瞋,猶良醫以毒除毒,固知佛事之無方也。但須知,若投藥失所,良藥亦成毒矣;大聖為一切心病之醫王,故觸事皆法之良藥也。]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因此,菩薩修習這一個法門時,若是見到美好清淨的佛土,不可以特別喜愛與貪戀,也不可以產生貢高我慢的想法。若是見到污染而不清淨的佛土,不可生起憂慮之心,也不可以產生這是修道障礙,因而厭惡,亟求出離之心。總是要對十方一切佛土的諸佛如來,生從未有過的歡喜恭敬的清淨心;因為諸佛如來對眾生的功德,是絕對平等不二,有時是為了教化不同根性的眾生需要,所以把佛土顯示出、有淨有穢的不同境況而已。
[肇師曰:佛無定所,應物而現,在淨而淨,在穢而穢,美惡自彼,於佛無二;曷為自生憂喜於其間哉?是以豫入此門者,見淨不貪,己分不高,睹穢不礙,乖情不沒,故能生真淨心,知佛平等,應跡不同耳。然闚窬之徒,非平等信也,自不入佛事門者,孰能不以淨穢為心哉!( 闚窬= 小心小眼求法,只求自度自了者。 )
道生師曰: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好惡在彼,於我豈有異哉?所貴唯應,但歎「應」生之為奇也]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皆悉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p.165) 阿難!你所見到的諸佛國土,有種種的差別,但虛空、就沒有種種差別;
同樣的,你見到諸佛的外現色身,也有種種差別,但是他們的無礙智慧,卻並沒有任何差別啊。阿難!不但諸佛的無礙智慧同等,其實諸佛的顯現色身、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威儀行止,以及他們的示現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清淨佛土所具備的一切佛法,通通都是平等無二,完全一樣的,因此才稱之為`正等正覺'(正遍知)(正遍覺),又稱為:「如來」(多陀阿伽度),也稱為「佛陀」(大覺聖者)。
阿難!若是我廣說這三個名稱的意義,就是你有一劫長的壽命,也是聽不完的;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都像你阿難一樣的多聞第一,都具有記憶總持力,通通都有一劫長的壽命,還是接受不了的。確實是這樣的,阿難!諸佛的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限量的,是無邊際的,其智慧辯才是不可思議的。
(p.166)[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古譯)無上.正遍知= 最高(無有更上)+正智(見法無差)+遍(無不周)+知(決定法相)。多陀阿伽度= 如來,亦云「如去」;如法而來,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聖同轍。]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阿難聽到佛的開示,感到非常慚愧,就向佛說道: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敢自稱是多聞了。
佛於是安慰他說:千萬不要萌生退意啊!為什麼呢?你在聲聞弟子中,的確是多聞第一,我並沒有說,你在菩薩中是最多聞啊;不說這個了,阿難!一個真有智慧的人,是不應該對菩薩的一切功德,作有限度的測度。所有的大海深淵,都可以測出其深度;但菩薩的甚深禪定、智慧、辯才等等一切功德,是沒有辦法去測度的。
阿難!由於你們捨棄了大乘的菩薩行,於是像維摩詰向來所顯示的各種神通力量,你們聲聞與辟支佛,縱然在百千劫中,盡力變化,也是做不到的事啊。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此時,從眾香國來的菩薩們,都雙手合什,向佛陀說:世尊!我們剛剛來到這裡時,曾經對此地的濁惡,生了輕視的想法;現在聽到了世尊的這一番開示後,深感慚愧和懊悔,已不敢再存那種輕視心了。(向佛懺悔滅罪  也)為什麼呢?(p.167)因為已經了解、諸佛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是太不可思議了;為了眾生的心性不同,隨應眾生的不同根機,所以才顯現了不同的淨穢國土。
世尊!是否能請您賜給我們一些教示?讓我們帶回眾香世界,我們會永遠感念如來教誨之恩。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生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
佛陀對在場的所有菩薩開示說:有一種名為:有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都應當學習。
什麼是有盡法門呢?就是一切的有為法;什麼是無盡法門呢?就是一切的無為法;菩薩行處,既不可完全捨棄有為法,也不可安住於無為法中。
要如何做,才是不盡有為呢? 就是說:一個菩薩行者,永遠不會捨離大慈心,放棄大悲心,要深切的發大菩提心,不可稍有鬆懈稍有忘失,因為慈悲乃是佛道的根本;教化眾生,煩惱困難多多,所以要以大悲為本,決不厭倦。以慈悲為根,發菩提心為心,然後遵佛所示的四攝法去度化眾生;不遺餘力以護持佛法,為法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要不斷的培植自己的善根福德,永不疲厭。矢志安住於化度眾生的宏願,隨時將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p.168) 佛法無邊誓願學,決不懈怠,盡所知為眾生說法,毫不保留。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殷勤供養諸佛,多增智慧,故能出入生死苦海 而無所畏懼;且於個人獲得榮譽時,不以為喜,遭受羞辱時,亦不以為憂。因為眾生皆有佛性,終必成佛,所以不可輕視未學,對已學菩薩,則敬之如佛;對正在煩惱中眾生,要導之以正念,使其脫苦。
獲得出家離欲、禪定、智慧等等輕安快樂時,不以為這些是可貴;不貪戀執著一己的樂事,若見到聞到他人有樂事,就要高興慶祝。
禪定固有輕安或清靜之樂,但安之則佛道難成,故應作處地獄想;在生死輪迴中雖然很苦,但這是菩薩成佛之因,故應作遊林園想。
凡見有眾生來求我者,會引發我的布施心,所以應視他為善師想;施捨我一切所有包括身命財寶 作這是深明因果具足智慧的人想。
見到有人毀戒,就要生起救護之想,使其能改邪歸正;六波羅蜜能生法身,菩薩要成就佛果,必對諸波羅蜜作如父母想;三十七道品是助成佛道之法,所以應想之為己眷屬,助我修行故。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國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
多種善根要不停的修習,沒有時間劫數、等級或程度的限制之想;取諸佛淨土最美好的裝飾為榜樣,來創建自己未來國土。
廣行無限布施,可以具足一切莊嚴法相;斷除一切惡行惡念,永續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p.169) 在生死苦海中,為度化眾生,歷經無數劫,意志堅定勇猛無畏;諸佛具有無量功德,應矢志追求,毫不怠倦。 要以般若智慧金剛寶劍,大破危害法身慧命的諸煩惱賊;然後突破三界生死,俾能永恆的度化眾生,使其獲得解脫。菩薩修行道中,天魔百般阻擾,菩薩必須奮勇精進,才能摧伏魔軍;不斷的修習遠離虛妄的無念法門,以求證悟「實相無相」智慧。日常生活行為、固然少欲知足,但仍要和光同塵,不捨世法; 嚴守行住坐臥諸威儀,但仍要隨和世俗,不標榜獨異於人群。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為導化愚頑眾生,在適當時機運用神通智慧,令其首先生起信心;然後使他們保持正念,那麼他們對所聞佛法,就不會忘記而歸依。要善於分別眾生的根性,應其根性分別教導,以解決他們的疑難;要用樂於說法的辯才,為眾生多演說佛法,且圓融無礙。
菩薩勤修清淨十善業,是為了眾生,自己不可存心要享人天之福;同樣,菩薩修四無量法門,是為眾生開通上生梵天之路,不是為己。因勸請諸佛如來演說佛法,又能隨喜讚歎,必能得到如佛一樣的音聲果報;經常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必得如佛一樣的威儀。
菩薩如深修一切功德,日行必日益增多且殊勝,無有止境;(p.170) 因是修習大乘佛法,必然引導眾生,成為普度眾生的菩薩僧團;於是道心清淨、不會放逸,就不會放過一切行善的機會,功德日增。依上說諸法,奉持篤行,就叫做「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怎樣才是菩薩「不住無為」呢?就是:菩薩修學空觀,不可以證入空寂為目的,沉空滯寂,乃小乘的無我;同樣,修學無相無作,也是不可以證入無相無作為目的;二乘無相,唯在盡諦,大乘無相,卻在一切法;二乘無作,只在不造生死,大乘無作,諸法不造也;修學無起,不可 以證入不生不滅的性體為目的,雖知諸法因緣生,性本空寂,無起無滅,但仍應隨順眾生世俗,普度眾生。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
觀知世間萬象生滅無常,仍應普度眾生,廣積眾善,以為修道根本;觀知世間皆苦,但仍應不斷的在生死苦海中,普度眾生;觀知諸法無我亦無人,但仍應隨順世俗存在幻相,教化不倦;觀知萬法原本寂滅,但不應永居寂滅、以享寂滅(涅槃)之樂;
[肇師曰:二乘以無常為無常,故厭有為善法;以苦為苦,故惡生死苦;以無我為無我,故怠於誨人;以寂為寂,故欲永寂。菩薩不以無常為無常,故能不厭善本;不以苦為苦,故不惡生死;不以無我為無我,故誨人不倦;不以寂為寂,故不永寂也。]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觀知諸法性空,必要遠離一切有為,但仍應依據現有身心以修善;(p.171) 觀知諸法性空,一切無所從來,亦無所歸,但仍以善法為依歸;觀知一切無生無滅,但仍以有生法,擔負起化度眾生工作;觀知佛道清淨無漏,但仍不斷諸漏(煩惱),以利濟度眾生工作;萬法空寂,本無所行,卻仍能以無行而行,以教化眾生;諸法皆空,眾生當體即空,但仍不捨大悲弘願,拔除眾生痛苦;了知正位法可迅速證入小乘初果,但不追隨小乘人的做法;觀知萬法虛妄不實,不能牢固長存、無我、無人、無名、無相,但菩薩的四弘誓願沒有圓滿成就以前,仍應勇猛精進,不斷的積修福德、禪定與般若智慧,決不虛度歲月;菩薩依照如此修學,就名為「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總而言之:菩薩因為要具備一切福德,所以不住無為; 菩薩要具足智慧故,所以不盡有為。
菩薩因為大慈悲心故,所以不住無為;因為要圓滿成就本願故,所以不盡有為。因為要積集救濟眾生煩惱的法藥故,所以不住無為; 因為要對眾生施藥治療心病,所以不盡有為。菩薩因為要澈底了解眾生的病症,所以不住無為;菩薩因為要治療眾生煩惱心病,所以不盡有為。
諸位正士!菩薩必將修習的這一個、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法門,(p.172) 就名叫:「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必當學習!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這時,眾香國諸菩薩、聽到了佛陀的說法以後,都非常歡喜,就用多種顏色、多種香氣的妙華,遍撒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佛陀及所說法與諸菩薩(供養佛法僧三寶)。接著,他們就向佛陀頂禮致敬,齊聲讚歎、前所未聞,說道: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在此娑婆世界 廣行各種善巧方便,濟度苦難眾生!語音一落,諸菩薩忽然不見了,他們回到眾香國去了。

(p.173)
     觀如來品第十二       [如何認識如來?見性即是見如來。]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當眾香國菩薩離去以後,佛陀便問維摩詰道:你來此是想參見如來,請問:你是如何來觀察、以認識如來呢?
[什師曰:觀佛有三:一觀形,二觀法身,三觀性空。此問是、汝在三觀中,作何等觀耶?維摩盡以性空答。故本品悉用中論百觀破相義,明如來性空,更無異義。]
維摩詰回答說:就像觀察我自己的身心一樣,五蘊四大假合之物,當體即空,這是真實相狀;觀佛也是一樣。
 [肇師曰:佛者,蓋窮理 盡性 大覺之稱也;其道虛玄,固以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寞虛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強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何則?夫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如來靈照冥諧,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故經云:見實相法為見佛也;淨名義存於是。]
       因此,我觀察如來:既不是由從前而來,也不會到將來去,現在卻是念念變遷,剎那不停,所以也不會留住,可知三世不見如來。
[道生師曰:過去若有,便應更來;然其不來,明知佛不在過去矣。未來若有,便應即去;然其不去,明知佛不在未來矣。現在若有,便應有住;然其不住,明知佛不在現在矣;故推知三世未見有佛也。]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 想 行 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
如來不是色身,若是色身,就是五陰合成,則色即是佛,佛成無常而有生(p.174)滅變化了;如來不是不變的色身,也不是色性本空的色身;同樣的道理:如來沒有受想行識,也沒有不變不異的受想行識,也沒有空性的受想行識,如此,都無所見,即是實相,即是:實相無相,即如來相;由此可知:佛不是由四大合成,法身同於虛空;佛不是由眼耳鼻舌身心(意)積聚而成,超越六入之積;如來不在三界內,貪瞋癡三毒已除盡,隨順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
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
如來具足天眼 宿命 漏盡三明,其智慧通達無明,平等不異; 如來法身即實相,無相不相,故不一相;相而無相,故不異相; 隨緣示現,並沒有固定的自相;但體性常寂,實際沒有他相; 如來的音聲相好、威儀無所不在,並非無相;但法性空寂,只是隨緣示現,並不是真正的取相。
如來不留在生死的此岸,也不停留在涅槃的彼岸,也不滯留在苦海的中流, 總是如渡船一般的來來去去、不停止的度化眾生;如來了達法性寂滅,卻不安住於涅槃寂滅之境;既不住於生死的此岸,卻不此而同此;也不住於(p.175) 涅槃的彼岸;卻不彼而同彼。
如來不是有相的智識可以知曉,也不是妄心意識所可認識;沒有生死長夜的黑暗、也沒有涅槃寂滅的光明,無名可名、無相可相,一切功德具足、卻至柔無逆,剛強無有不伏、不是無強,應化時現淨現穢、法身仍是非淨非穢;如來法身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在而無所不在:無在、故不在方,無所不在、故不離方;如來無為、而無所不為:如如不動、非有為,救度不停、非無為;應見者予以啟示、應聞者必給言說,然如來卻是無法可示、可說。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
既無施捨之相、也無慳吝之狀,既不持戒、也不犯戒,既不忍辱、也不瞋恚,既不精進、也不懈怠,既不禪定、也不昏亂, 既無所謂智慧、也無所謂愚昧,既沒有所謂誠實、也沒有所謂欺詐。
如來祇是因感而應,既無來相,也無去相,更沒有出入之相,這一切都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說得出,講得清楚的。
毀謗如來,必獲罪譴,故非福田,崇敬如來,必獲福報,非不福田;既非福田故 不應供養,非不福田故 非不應供養。
如來法身 無形無相 無可取著,隨類感現 有形有相 無可捨棄;如來寂滅無形 非是有相,卻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並非無相;(p.176) 如來實際就是絕對真理的本身,萬法萬物的本體法性。
既不可以名稱,也不可以計量,超越了一切的名稱計量;非大小之可形容,非眼之所能見,非耳之所能聞, 非鼻舌身之所能觸覺,非意識思量之所能認知, 如來既無見聞覺知,根本就不會有縛可結。
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 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如來等於一切智慧的總相,與諸眾生無二無別,故如來等於實相之智,與眾生法性完全相等,於萬法毫無分別。萬法既由如來證得,毫無分別,故一切無所得無所失,無濁惡 無煩惱,無造作 無生起,無出生 無入滅,無畏懼亦無憂慮,無喜悅亦無厭惡。
由此可知:如來既無過現未三際,所以沒有一切已有、當有、現有;是不可以用任何語言文字、能夠分別說明顯示的。
世尊!如來之身就是這樣的,可作這樣的種種觀察;依照這樣子去觀察的,名為正觀,如果不是這樣觀察的,就是一種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 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這個時候,舍利弗懷著崇敬的心,問維摩居士道:請問菩薩,你是從哪一個世界入滅後,降生到此地來的呢?
維摩居士反問道:你所證得的空寂佛法中,有生滅相狀嗎?(p.177) 舍利弗回答說:沒有生滅之狀啊!
 既然諸法都沒有生滅的相狀,那你又為什麼要問我:從哪一個世界入滅後,來生此地;這種問題呢?你懂我的意思嗎?譬如說,有一個幻術師,他幻化出許多的男男女女,那些男女也會有生、有沒嗎? 舍利弗回答說:當然沒有生與沒啊。
維摩居士又說:你難道沒有聽佛說過:諸法如夢如幻嗎? 舍利弗老老實實的回答說:是的,我確實聽說過。
如果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那你為什麼還要問我:從哪一個世界入滅後,來生此地呢?舍利弗!所謂`沒' 是一種虛妄法中的壞敗現相;所謂`生'是一種虛妄法中的相續現相。菩薩雖然示現滅沒,不會隨沒而斷善本;雖然出生,也不會糊糊塗塗的增長諸惡。 (凡夫善盡命終時,增長顛倒惡心;故生時,則眾惡增長。)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適時的,佛陀發言告訴舍利弗說:有一個佛國,名叫妙喜,其佛名號 「無動如來」(阿矗佛也),菩薩維摩詁、就是從妙喜國沒,而降生於此地的。(無動佛,即不動佛)(p.178) 舍利弗讚歎的說道:這真是前所未聞的啊,世尊!這個人竟肯捨離清淨的佛土,卻歡歡喜喜的降生到這個最多瞋恨、惱怒、傷害、鬥爭不息的惡濁世界來。
維摩居士聽到了舍利弗的說話,又對舍利弗說道:你說這個話的意思,好像是說:太陽光一出來,就與黑暗合一而並存了嗎?舍利弗回答說:不會呀,太陽光一出來,黑暗就消失了。
維摩詰說:那麼,日光為什麼要照耀閻浮提洲呢?舍利弗回答道:是要以光明、驅除黑暗。維摩詰說:菩薩也是這樣,他降生在不淨的佛土,祇是為了要化度眾生,滅除眾生的煩惱黑暗,決不會與愚癡闇昧的眾生,同流而合污也。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花、能於十方世界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得華鬘示一切眾。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曰: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成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這個時候,大眾聽了維摩居士所說的話,內心都非常欽慕,渴望能夠見到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與菩薩大眾。佛陀馬上知道了大眾的心念,便對維摩居士說:善男子!你就為大眾顯現、妙喜國的無動如來,以及他們的菩薩、聲聞弟子眾吧!全會大眾都希望能夠見到那個世界哩。
於是,維摩居士心裡就想:我要用什麼方式,才能使大眾看到妙喜世界的(p.179) 莊嚴風光呢?我應當不離開座位,把妙喜國的全部,包括鐵圍山和其他山嶽,河川大海,須彌諸山,日月星宿,諸天和鬼神宮殿,以及菩薩聲聞全體,城邑村落和男女百姓;還有無動如來,菩提樹、和各種美妙蓮花等等,凡是能在十方世界作佛事的一切,我通通把他們接運過來。我還要顯示三道珍寶鑲成的天階,從閻浮提連接到忉利天。諸天梵王、天人、龍神等,可由天階下到這裡,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閰浮提洲的人也可以由此寶階、上昇去忉利天,會見那裡的天人;妙喜世界能夠成就如此無量的功德。所以我應該把妙喜世界,上自色究竟天(阿迦尼托天),下至水際,用我的右手斷取、如製陶器圓輪那樣的一塊,搬放到這個世界來;就如同用手拈起一枝花,向人們展示一樣的容易。
 維摩詰作了這些決定後,立即入定,展現其神通力,用他的右手,斷取妙(p.180) 喜世界,移放於娑婆國土;是時,妙喜世界中,已經得有神通的菩薩、與聲聞們,以及天人們,都己察覺他們已被移動,所以齊聲喊叫說:呵,世尊啊!是誰把我們擄走了?請救救我們啊!
 無動如來說道:不是我做的,是維摩詰的神力作為,不要緊的!那些沒有神通的人們,根本就不知不覺的被搬運到了娑婆國土。妙喜世界雖然被搬入了娑婆國土,並沒有因此而縮小,娑婆國土也不覺得有窄迫之感 都與原來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己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此時,釋迦佛就告訴大眾說:你們可以仔細瞻仰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並參觀他們的國土建設,是何等的莊嚴美好;菩薩們的行持,是何等的清淨嚴肅;聲聞弟子們的身口意三業,是何等的清白無瑕!
 大眾一同回答說:確是如此美好,我們都己看見了。佛陀再開示說:若是菩薩想得到這樣的清淨佛土,就當學習、無動如來的清淨梵行無為大道。
就在妙喜國顯現時,娑婆世界有十四那由他(萬億= 兆)人,發了無上菩提心,都願意往生妙喜清淨佛土;因此,釋迦牟尼佛就為他們受記說:你們將來必定生到妙喜佛國去。直到妙喜世界在娑婆國土完成了、現身度化眾生之事後,維摩居士就把它送回到原來的地方去了,全會大眾又都看到了(p.181) 此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己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於是,佛陀又問舍利弗說:你看到了這個妙喜世界和無動如來了吧?舍利弗回答說:是的,我看見了,世尊!但願一切眾生都能得生於、像無動如來那樣的清淨佛土,也能得到、像維摩居士那樣的大神通力。
世尊!我們真是有幸,能獲得如此的大利益,見到無動如來和維摩居士,並且能夠親近供養。但願一切眾生,不論是現在的,或是佛滅度以後的,如果有緣能夠聽聞此經者,也能獲得很大的利益;不用說,那些聽聞後, 更能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者,獲益就更大了。
任何人若是親手得到這部經典,便是得到了一部佛法寶藏獲益無有窮盡;若有人讀誦本經,解釋其中的義理,如說修行,一定獲得諸佛之所護念;如果供養此人,當知其功德,即等於供養佛陀;如果有人書寫此經,且能信受持行者,當知此人的居室內,猶如供有如來;若是有人初初聽聞本經,就能生歡喜心而讚歎者,此人就已趣向智慧之門的佛道了;若是能夠信受、且能瞭解經中義理,甚至祇有一首四句偈頌、且能為他人解說者,當知此人即已由佛為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將來必證佛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讀金剛經文,證明本經所說不誤;可知維摩詰不思議解脫,實由般若智母出也。


(p.183)
法供養品第十三   [佛說 法供養之真義。] (地球三大劫及釋迦佛本源。)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避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舍利弗說完慶美讚歎後,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帝釋)說:世尊!我雖然從您和文殊菩薩那裡,聽聞過百千部經法,但從來沒有聽過、像這樣不可思議的自在神通,究竟表現實相的大乘經典。如依我了解的佛說諸經的義趣,若有眾生聞此經法,能夠信解、受持、讀誦者,必定能夠得到此經所說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是毫無疑問,何況能夠如說修行的人呢?這等人一定能夠關閉進入三惡道的通路,諸善門一定為他敞開,一定獲得諸佛之所護念;他一定能降伏外道邪說,摧毀煩惱惑障,修行菩提大道,安處道場,踏著如來履跡,邁向菩提大道前進。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世尊!如果有這樣的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的眾生,我和我的眷屬,一定供養服務他們;不論在村莊城市,山林曠野,只要他們宣講本經,我和眷屬們一定前往參加,聆聽經法。會場中,如有尚未生信的眾生,當現祥瑞,協助他們生起信心;已生信心的,當為其護衛,使他們能夠安心修行。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旛妓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p.184) 佛陀嘉許的說:很好!好極了!天帝,你就照你所說的去做吧,我會加持於你;這部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的、不可思議無上正等正覺,因此,天帝!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夠受持、讀誦、供養本經者,那就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 
天帝!如使三千大千世界中,到處都有如來,其多 有如世間之充滿了甘蔗、蘆葦、稻榖、黃麻、叢林一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一劫、或用近於一劫的時間,去禮拜、讚歎、供養、奉侍此諸佛如來。直到諸佛一一入滅後,又把他們的全身舍利,各用七層寶塔供養起來,這些寶塔縱橫、都有一個四天下那麼大,高達梵天,裝飾得非常莊嚴;然後又用許多微妙第一的鮮華、燃香、瓔珞、幢旛、伎樂,以一劫、或近於一劫的時間來禮拜供養這些寶塔。天帝!你認為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呢?帝釋回答說:很多、很多,世尊!這個人的福德之多,就是說上百千億劫,(p.185) 也說不完。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佛陀告訴帝釋說:你應當知道,如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聽聞了這部不可思議解脫經,能夠信解受持,讀誦修行,其福德比前面所說的那人還要多。什麼道理呢?因為一切諸佛的菩提佛果,都是從此經教義所產生出來的;菩提能使人成佛,福德無限,因此所得福德無可限量。
[菩提,覺也;能覺悟,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即是菩提大道;此大道即是成佛大道,平平坦坦 光明正大,福德無量也]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
佛陀又將自己的修證經歷,告訴帝釋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以前,當時有佛住世,名號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之十號 );他所化導的世界,名叫大莊嚴;那個大劫叫做莊嚴劫;佛的壽命有二十小劫。他的聲聞弟子有三十六億那由他那麼多,菩薩眾也有十二億之多。
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王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為法之供養?
天帝!當時有一位轉輪聖王,名叫寶蓋,具足七寶,管理這個四天下;(p.186)輪王有一千個王子,個個相貌端正,勇猛健全,能夠降伏懷有怨恨的敵人。在那個時代,寶蓋王和他的眷屬,都供養藥王如來,凡如來所有需要,無不如法供養,使如來能夠安心化導工作,直到屆滿五劫;五劫屆滿時,輪王就交代千子說:你們也應當像我一樣,誠心誠意的供養如來!這一千位王子也就遵照父命,供養如來化導所需一切,如是又滿了五劫。輪王千子中,有一個名叫月蓋的王子,在獨坐時思惟:是不是還有什麼更殊勝的供養方法,能超越這種物質供養呢?如來知道即將入滅,故以神力化作天人在空中說:善男子!行法的供養,勝過其他一切的供養。
王子立刻就問:什麼叫做「法供養」呢?天人回答說:你可以去請問藥王如來,他會為你詳細解說、什麼叫做「法供養」。月蓋王子立刻前往拜見藥王如來,頂禮致敬後,站立在一邊,恭敬的向佛請問說:世尊!有天人告訴我說,一切供養中以法供養最為殊勝,請問:什麼叫做「法供養」呢?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界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
藥王如來開示他說:善男子!所謂法供養,就是諸佛所說的、那些義理深奧的經典,世俗之人實難以理解,就難以生起信心和受持;經中的微妙奧義,就很難宣示揭見;實相無相的教法,清淨無比,不得稍有污染,這都(p.187)不是世俗那種分別思惟方法,所能得到,因為這些都屬於大乘菩薩法藏的範圍。這些經典,都是由陀羅尼總持、實相之印加以印證;修習這些法門,能令菩薩得不退轉,則成就六波羅蜜,乃得般若智慧,就能正確的分別甚深微妙的義理;這種依順菩提無相大法的修習,必成佛道,所以超過一切經典所說。
修習甚深大乘經典,能夠生起大慈悲心,遠離一切魔障與諸邪見,隨順萬法因緣生的法則,無我.人.眾.壽四假相,一切都是幻生幻滅,原本就是空虛、無相、無所造作,無所生起。也能使修習的眾生,坐於道場,大轉法輪,普弘正法,使得諸天.龍.神.乾闥婆等等讚歎稱譽。也能使修習眾生深入佛法寶藏,攝取賢聖的諸多智慧,以演說一切菩薩所行的菩提道法。
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依照諸法實相的真義,明明白白的宣講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的真理,能救護一切毀犯戒律的眾生;能使一切邪魔外道、貪著五欲的眾生,對邪見與欲望的墮落深坑,產生恐怖與畏懼,而得到迴避或自救的機會;這樣(p.188)就贏得諸佛與諸賢聖的共同讚歎,因為、如何背離生死之苦,如何顯示涅槃寂靜的常樂,正是十方三世諸佛、在大乘方等諸經(深經也)上,所要宣說的教義。
所以,若是有人聽聞了這類經義,且能信解、受持、讀誦,用種種方便法門,為一切眾生分別解說其內涵真義,使他們能夠澈底明白,進而能受持,能行證;這樣的守護正法,真能使佛法永遠流傳,普利眾生,這就叫做「法供養」。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此外,如若自己對於這類深妙之法,能夠如說修行,又能隨順十二因緣法則,深入觀察,證知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就可以捨離執有執空的各種邪見,而證得無生忍;雖然決定確是無我無眾生,但對於世俗信從的善惡因緣果報,卻不可違背破壞,而引起諍論;因為我已捨離了我、與我之所見。
修學佛法,1.要在深明義理,不要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2.要依據智慧的辨識,不可依情識的虛妄分別;3.要依據究竟澈底的經典,不要依據權說的經典;4.佛法有佛親口說的,也有菩薩說的,祇問此法是否究竟法,不必  問何人所說。( 四依法 )(p.189) 
要隨順十二因緣法的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法相,既從緣而有,非從未來而來(入),緣散則滅,是無所歸去;因為無明也是緣生法,一定歸於散滅,所以行以下諸行(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也一定歸於散滅;乃至「生」必定會散滅,「老死」也必定會散滅。能夠如是觀察,就知道十二因緣中的諸行,是輾轉互緣而生起,每一行必定散滅,但其法性永存,則滅生於不滅,即是滅無所滅;滅無所滅,十二因緣諸法就沒有盡相;既知因緣法無盡,就不會再生起斷滅見了;這個就(p.190)   叫做「最上等的法供養」。
[什師曰:上一小節說明,應隨順因緣,如說修行十二因緣法,可得無生法忍;此一小節則說明:依四依法如實相修行。]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佛接著告知帝釋說:月蓋王子從藥王如來那裡、聞得如是開示,立即證得柔順忍,當時、他就脫下身上所穿的寶衣和珍寶飾物,供養佛陀,並向佛發願說:世尊!如來入滅以後,我一定奉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佛慈悲、哀憫我道力不足,以威神力加被於我,使我能夠降伏諸魔怨敵,順利修學菩薩行,以完成心願。
藥王佛知道他的直心誠心堅定,於是便為他授記說:你將於佛法末法時期,成為守護法藏的干城。
[柔順忍= 行者調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緣,毋須勉強抑制,自然能忍;此時之心,柔和善順,和光同塵,故名柔順忍。
無生忍= 聖位中人,了達一切法本自不生,有情無情 都是緣生無性 當體即空,因此在無性法中 忍心不動,親證無生 ]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天帝!當時月蓋王子知道了、菩薩都是處於污穢之地以弘道,佛法卻是本然清淨,且得到藥王如來的授記,遂對三寶產生了純淨的信心,因而出家,修習佛法,勇猛精進,不久就證得了五種神通,具備了行菩薩道的能力,又獲得了聞持陀羅尼,從此、凡聽聞過的經法,都不會忘記,所以能夠滔滔不絕的說法,毫無滯礙。
在藥王佛入滅以後,他就用他所得到的神通力,總持力,辯才力,以弘揚佛法,經過了十小劫的努力,藥王如來所傳的正法,乃能普遍各地;由於月蓋比丘這樣的勤勞精進的守護正法,行法布施,在他當生之時,就已教化了百萬億人,於無上正等菩提道證得不退轉位,還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修行小乘─聲聞、辟支佛的願心,此外,更有無量的眾生,因聞法修善而得生於天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燄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馱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
天帝!那個時代的寶蓋輪王,並不是一個什麼有別於普通人的人,他也是(p.191) 一個凡人,祇因他能行善積福,故成轉輪聖王,又能修行正法,已經證得佛果,名號寶燄如來;他那一千個王子,就是賢劫中將要相繼應世的千佛;第一位是迦羅鳩孫馱佛,最後一位是樓至如來;月蓋比丘就是我的前身。
[賢劫= 過去的大劫名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名星宿劫,現在的大劫即是賢劫(含成住壞空四中劫,每中劫有廾小劫);賢劫的廾小劫中,將有一千尊佛出世,賢人極多,故稱賢劫,又稱善劫。其第一尊得佛位者為拘留孫(迦羅鳩孫馱)第二尊 俱那含牟尼佛,第三尊 迦葉佛,第四尊 本師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為第五尊;千佛最終者為樓至佛。]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依照前面所說,天帝!你應當知道:法供養在各種供養中,確實是最上、最重要、第一無可為比;所以,天帝!要牢牢的記住:應當以法供養,去供養十方諸佛!

(P.192)
     囑累品第十四      [囑咐弘揚本經─流通分] (世尊對當來佛傳佈佛法的囑付。)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
於是,佛囑告彌勒菩薩說:彌勒!我現在要把這部、經無量億阿僧祇劫,所積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託於你。
[什師曰:佛言此經,是菩提之因,不付阿難,以其無有神力,難以廣宣;維摩非此土菩薩,故不囑也;文殊遊無定方,亦不囑。囑彌勒者,以其將於此成佛,欲成彌勒功業也。
肇師曰:不思議經,即佛無上菩提之道,其道深遠,難可剋成。佛無量劫不惜身命,肉施踰須彌,血施過江海,勤苦積集,今始得就。哀彼長迷,故垂之竹帛,然群生薄德,魔事熾盛,佛道多難,非彌勒不弘,故重囑累之也。]
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
像前面所說的這些經典,在佛陀入滅以後的末法時代中,你們當運用神通力,廣為宣揚,使能流傳於閻浮提洲,不可讓正法斷絕。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在將來的末法時代中,會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天人、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等,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好樂修學大乘佛法。
若使他們聽不到這些大乘經典,會失去這些殊勝的利益;(p.193) 若是這些人能夠聽聞到、此等大乘經典,必然喜樂信仰,生難得之心;所以你當頂禮受持,為著眾生所應得的利益,為他們廣布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彌勒!你應當知道,菩薩有兩種形相:是那兩種呢?一是喜好講究經文文句優美與否的菩薩;二是不畏懼經義深遠,能夠如實的悟入其義理者。
第一類喜好文體詞藻的菩薩,那一定是新學菩薩;第二類對於這些無染無著的甚深經典,不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且能深入其中研究,瞭解其中道理以後,內心清淨無染,於是受持讀誦,如說修行,這類人乃是久修菩薩道的行者。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而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還有兩種情況,也叫做新學菩薩;因為他們對甚深經典,不能產生肯定的信心。是那兩種情況呢?第一、對於那些從未聽聞過的大乘深經,一聽聞,就產生驚懼恐怖而發生疑惑,不能隨順法義深入,卻採取了毀謗不信的排斥態度,自對自說:(p.194) 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種說法,這是從那裡來的經論呢?(驚→疑→謗)
第二、若是遇到有護持或解說這些深經的大德,也不肯去親近他們,供養恭敬他們,反而從他們的講解中,用一己不圓滿的見解,去批評他們這不是,那不對。遇有這兩種情況的行者,一定要了解:這是新學菩薩,他們在毀傷自己 不能用最上乘佛法 來調伏自己的心。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  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汝喜。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彌勒!還有兩種情形,菩薩雖然信解這些最上乘佛法,但仍然會造成毀傷自己的行為,而不能證得無生法忍。是那兩種情形呢?其一是 輕視新學菩薩,自以為修學高深,不肯教學後進;其二是 雖然信解深法,卻仍舊執著虛妄分別心,計是計非分別執著。凡是有這兩種情形,都不能證得無生法忍。
彌勒菩薩聽了佛陀的開示後,就回稟佛陀說:世尊!我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教示。我當謹遵教示,遠離您所說的這些過失,奉持如來在無數阿僧祇劫所積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在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求大乘佛法者,我一定讓他們能夠拿(p.195) 到、像本經一類的大乘經典;並加被他們,增強他們的憶念力,使他們能夠受持讀誦,廣為其他的人們宣說。 世尊!假若將來的末法時期,有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類大乘經典,且能為他人宣說者,那一定是受了我彌勒神力所加被的成就;不是魔王的乘機滲透。
佛陀嘉許的說道:很好!好極了!彌勒,你就照你所說的去做吧,諸佛都會歡喜的協助你,來得到成就的。 接著,在會的一切菩薩都合掌對佛陀說道:我們也會在如來入滅以後,去向十方國土的眾生,廣為宣講弘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同時還要開導那些宣講一般佛法者,使他們都能夠得到本經而受持讀誦。
 此時,四天王也接著向佛陀說道:世尊!十方世界的任何地方,不論是城邑、村落、山林、或是曠野,只要有人讀誦,或是講解這部經典者,我一定會率領官屬,前往該處聽法,並護佑講法讀經之人;而且我會在其周圍一百由旬範圍以內,不使邪神魔鬼,有伺隙侵擾的方便。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
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奉受持。
接著,佛陀叮囑阿難說:你當讀誦並受持本經,使它能夠廣為傳布宣說!
阿難回答說:是!我已經記住了經中的要義; 世尊!這部經當用什麼名稱呢?
佛陀回答說:阿難,這部經名為《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你就如我所說受持。佛陀說完這部經後,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教誨後,皆大歡喜,無不信受奉行此經。
                                                      ( 全經直解終 )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經言簡約, 義包群典, 諸佛所出, 切莫輕視;
語體直解, 祇助了解, 多讀經文, 奧義始開。
                   孫劍鋒誌於洛杉磯哈崗寄寓  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時年八十又四

(p.197)
    佛教當初傳入中國,是從西域,而不是從印度本土;西域是印度文化的外圍,這個外圍在紀元前二世紀到三世紀這個時期,大半還是半開化的民族,他們接受佛教文化,能力一定是有限的。...所以當小乘佛教從西域傳來中國時,中國士大夫祇說:這種東西是淫祠,看不上眼。後來,天山北路開通了,中國的僧人如朱士行等人,陸續去印度求取正確的佛教經典,也就引起許多印度高僧來到中國。以鳩摩羅什法師為例,他先在龜茲學習中文好多年,到了長安建立了龐大的譯經道場,重新翻譯已譯過的經典。他和幾個大弟子,如僧肇、僧叡,寫中文都是拿莊子的筆法,來表達思想;羅什曾對僧肇說:我對中國思想之瞭解,對中國文字的運用,僅次於你一人。我們知道,僧肇的<肇論>的文字非常的美,而羅什以一個從西域來的佛學家,學中國文字,研究道家思想以後,他自認他的造詣僅僅只在僧肇一人之下,幾乎不作第二人想。鳩摩羅什的譯經道場,就像一個大磁石,把許多的印度學者,吸引來到中國,雙方的文化才在高度智慧上,產生了直接接觸。
    中國的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正是文化的高潮,但秦以後卻又下落,一直要到三國初年,古代的道家思想復興,這就開始了哲學智慧的復興;中國就拿這個新的道家哲學精神,去迎接外來的大乘佛學。鳩摩羅什的譯經,把外來的佛典文字美化了,更以老莊哲學、結合外來的高度宗教精神,高度的哲學智慧,(p.198)在六朝之後的北方,產生了佛學的般若學;這個般若學就是智慧學,表達這個智慧的語言文字,就是老莊的哲學文字。這兩種文化結合以後,從北朝傳播到南朝,經過宋齊梁陳,一直到隋代幾十年裡,都是拿高度的中國文化中統一的精神,去消化佛學;這是中國文化上的一個大復興。這個大復興、是憑藉著老莊的精神,去吸收外來的大乘佛學、般若學裡面的高度智慧,形成高度的哲學;然後以這個哲學,把中國人頹廢的精神,激揚起來,變成創造的精神。於是,在政治方面有貞觀之治、前後數十年的盛世;在文化方面,形成了大乘佛教的十宗,這個十宗的主要出發點是《大般若經》,與老莊精神結合,所形成的中國哲學智慧。
    這個時間的發展,譬如道安的般若學,慧遠的大乘義章,支道林的本無等等;但最好的學說,是僧肇的「肇論」三篇,主要是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等三篇。還有鳩摩羅什的大弟子,道生所寫的「佛性論」,把哲學裡的智慧,化成為一個生命的精神;就是把佛家的宗教精神,同哲學的智慧點化了,成為人類內在的生命精神。換句話說,他把本體論,超本體論這一類的形上學,變作了人生哲學;佛學不再是僅僅的一個空洞的理論,而是代表一個生命的最高精神。
摘錄自   台灣大學方東美教授於一九七四年所講「中國大乘佛學」


現代功利當頭,科學當道,中華人文化貧血,日益加厲;常見提倡『科學救國』國族無根,何以救為?時賢力主讀經,以求補救,大智大仁行也!維摩詰佛經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佛經,東晉羅什大師所譯,體宗老莊,文字典雅,含義幽遠。自晉隋以降迄今,騷客詩人無不研讀,否則、言詞無味也;民國梁啟超、胡適之二先生,亦曾列此經為國民必讀書之一,可見其重要性。爰特以簡明語體直釋,以饗現代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