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釋解] 法華經簡要 (網頁版)

    苞實同時    花開蓮現     生自污泥      清香四溢
       權即是實    污垢不染     四安樂行     同興佛教                   
孫 劍 鋒 居 士 讀 記20051010LA

    法  華   簡   要
╭════════════════╮
║一信一切信,聖言當崇敬!║
║經中言神變,本係人自性,║
║明心見了性,神變自在用;║
║質能可互變,今人已實證!║
╰════════════════




     品        目 
   p.1    佛說本經 目 的
      2     玄  義  略  說
     11    經  文  區  分
    12    序          品  第  一─────序分───┬─序分
 ┌ 15    方   便   品  第  二┬法說一周   ─┐        ├┐
 │ 20    譬   如   品  第  三┼─                   │   跡 ││
 │ 22    信   解   品  第  四│                      │        ││
 │ 25    藥草喻  品  第  五├喻說一周      │        ││正
 開 27      授   記  品  第  六┘                       │   門 ││宗
 │ 31    化城喻  品  第  七┐                      │   ︿ ││分
 │ 43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緣說一周    │   開 ││
 │ 49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正┤   權 ├┘
 └ 54    法    師   品  第  十                    宗│   顯 ├┐
 示 64      見  寶  塔  品  第十一               分│   實 ││流
 └ 71    提 婆達 多 品  第十二                  │   ﹀ ││通
 ┌ 77    持   (宣)   品  第十三                    │        ││分
 │ 81    安  樂  行  品  第十四                   │        ││
 悟                                                               ├──┼┼───
 │ 93     從地涌出品 第十五                     │         │├序分(上半)
 └100      如來壽量品 第十六                      │         ││正宗分
 ┌107      分別功德品 第十七═上半下半═ ┤  本   ├┼(上半下半)
 入111     隨喜功德品 第十八                     │           ││
 │114      法師功德品 第十九                     │           ││流
 └118   常不輕菩薩品 第二十                    │    門   ││
   121       如來神力品  第廾一                    │   ︿    ││
   124    囑   累    品  第廾二                     │   開    ││通
   126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廾三                流┤   近    ││
   131    妙音菩薩品  第廾四                通│   顯    ││
   136  觀音菩薩普門品  第廾五(全文)     分│   遠    ││
   142    陀 羅 尼 品  第廾六                     │   ﹀    ││分
   145  妙莊嚴王本事品  第廾七                    │           ││
   148  普賢菩薩勸發品  第廾八───────┴────┴┴───


 導        讀
⑴大字是經文,小字是註釋;經文間小字亦然。
 ⑵經文簡略,只是簡略長行與重頌間的重複;如果你將全部經文對照,本書即是全經的通釋。
⑶螢幕最左邊的數字,是本書的原頁碼,可用以對照翻閱。
⑷法華經文甚多,本書僅摘取重要文句簡讀,故句間連接詞有外加入者;若欲誦讀經文,務必另請經本讀誦。
一乘之分同與別─一乘思想是法華經的根本主張。天台宗以`法華'為依經,主張法華的思想內容純粹是圓教;但華嚴經則是以圓教為主、而帶一點次第修行的別教(天台別教低於圓教一等,不同於華嚴的別教一乘)。智闓大師認為法華經比華嚴經更圓滿,因為考慮到聞教者的根機,先以阿含、方等、般若諸經,提昇他們的領悟力,再為講說法華圓教,最終可令聞教有情都能成佛。華嚴經則直接為大菩薩講圓教,使得許多根機不足者,聽得如聾似啞,實不符合隨機教化的理念。但華嚴宗以華嚴經為依經,看法不同,主張直接講說無盡自在的圓教,唯有大菩薩始能領解,因此自列為`別教一乘',凸顯其最為崇高、莊嚴意義;而將法華判為`同教一乘',彰示其乃會同三乘、最終歸為別教一乘的進程。要深研此中理論,可閱讀華嚴三祖、唐代法藏大師所著「華嚴五教章」可以明白。


法  華  簡  要          孫 劍 鋒 居 士 讀 記
(P.1)
佛說本經目的
(一) 依經文開示列表如下:
                 

(二) 依海仁老法師之分析,將「開示悟入」分列為十四項,以說明法華經之重要:
  1.  令三乘行人各捨淺狹修為,當追求諸佛深廣無邊妙智。
  2.  示三乘以真實行因:諸佛甚深智慧無量無邊,並非僥倖而致,亦非偶然獲得;全由自己於無量劫、勤苦修行,努力奮鬥,捨己從人,捐身濟眾,不休不息,方得成就。
  3.  在世間所開三乘法,乃是權宜救人法門,以凡人陷溺輪迴世間太深,難以接受無上甚深佛法,故以三乘權法、先救彼等脫離火坑;既已離苦得樂,又恐彼等鬆懈頂墮,故說明三乘並非實法,要繼續努力晉修惟一佛乘,方可達成諸佛境界,救度眾生。
  4.  顯示惟有一佛乘才是真實者:因佛世尊所證純是一佛乘,更無別法;故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前二句是顯實,第三句是開權;說明了十方諸佛傳法,都是真實的一佛乘。
  5.  普授佛記以彰顯唯一佛乘:⑴既然唯有一佛乘,則決定成佛,故予授記。⑵無三可保,則當決定捨權就實;唯須經歷無量劫難行告行,佛果方成,故先予授記以堅固其心。⑶既然己無三乘,以前所受法門,都是一乘成佛法門,必成佛果,故普遍授予佛記,以堅固其成佛信願,故經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即是普授佛記。
  6.  亦是滿足參與此會、迴權向實的三乘行者:如四大弟子云: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又如經文云:爾時阿難羅候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計,不亦快乎。爾時 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候羅所願,住立一面。所有經文皆記述到會比丘比丘尼、學無學,皆與授記,眾願皆得滿足。
  7.  暢佛世尊本懷:本師釋迦佛四十年來欲說之語,今日才說出,經云: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又云: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在本經第三至五品中統有細說。
  8.  為眾生開秘蜜藏者:昔訶聲聞緣覺,焦芽敗種;今說千二羅漢,悉當作佛。昔說多聞不修,如說食數寶;今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昔禁女人不得出家;今諸尼眾皆受一乘成佛記;昔說女人五漏不淨,今說八歲龍女立地成佛。又云:是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為第一,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為汝等,而敷演之。等等皆是開示秘蜜藏者。
  9.  破近情執者:九界凡聖皆以為釋迦佛,今始成佛,實則 世尊原本成佛,久遠之極。經云: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謂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祗劫。
  10.  開示遠本:經云: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如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衹劫。這是說明本師佛的遠本。
  11.  明本師佛化儀功績者:經云:自從成佛已來,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於其中間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又華嚴經光明覺品云: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來雲集坐於八方,一一方有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遍滿其中。‥‥多顯示本師佛化儀功德,難讚難名。
  12.  顯三身之常住者:諸經多只顯佛法報二身常住,本經特顯佛法報應三身皆常住。經云:神通力如是,於阿僧衹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園林俱堂閣,種種寶莊嚴,‥‥此明應土常,應身當然常;既是凡聖同居土,則法身報身亦是常住。
  13.  明教化之始終:本經具明如來出世之意旨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教育過程是「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肯定了成佛教育的全部過程,過程中包含了隨機應教的各種方便法門。
  14.  顯佛化教育之獨絕: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己供養,三世一切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經又云:種種俱難,亦不為難;能持(書、讀、說) 此經,是則為難。                                                                                                                                                                                                                                                                                  
玄 義 略 說(P.2)
隋代智者大師興天台宗,以法華經為宗要,說「天台三大部」為宗典,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
在「法華玄義」中,開五重玄義: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
(1)總說:
明代蕅益大師在其「閱藏知津」中云:此一部 (法華) 經,乃如來開權顯實,授聲聞成佛記;又說明三世諸佛說法,都係先權後實,其本懷祇有一乘,並無二三。故係如來究竟極談,具明設施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頗如家業之有總賬簿,亦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清代戒環法師「妙法蓮華經要解」示:實相妙法,巧喻蓮華,內則直指乎一心,外則賅通乎萬境。方華即果,處染常淨,此蓮之實相也;生佛本有,淪變靡殊,此心之實相也;其狀虛假,其情甚真,此境之實相也。心境萬類,通謂之法;精粗一致,凡聖同源;即諸世事,觸事而真,言詞不可示,分別不能解,故以妙稱也。六趣之所迷淪,蓋迷此也;諸佛之所修證,蓋證此也;洎乎廣演言教,無數方便,蓋為此也。但以眾生垢重,根器未純,先說三乘,假名引導,故權而未實,粗而未妙;及乎諸糞既除,心相體信,乃示實相,會歸一乘,則妙而無粗矣;諸佛能事、終畢於是也。然所謂妙法,非去粗而取妙,蓋即(P.3)粗以顯妙也;所謂一乘,非離三而說一,蓋會三而歸一也。即粗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彰,名實並顯,故號妙法蓮華。夫證是法者,必以大智為體,妙行為用。智譬則蓮,行譬則華;智行兩全,乃盡其妙。故經文始於一光東照,智境全彰;終於四法成就,行門畢備。正宗之初,三周開示,皆所以明體也;囑累之後,六品敷揚,皆所以明用也。中間轍跡,無非智行,旁顯體用,兼明彰實相之大全,列開悟之實範,發明種智成就果德。故若有聞者,無不成佛;凡能領悟,即得受記。一事一相,無非妙法也。由是而往,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擴而充之,則物物燈明智體;推而行之,則步步普賢行門。直下即法以明心,不復離物以觀妙,則所謂「大事因緣」一題,盡之矣。
清代智祥法師在其「妙法蓮華經授手」中云:妙法者,第一義諦也;義既第一,更無有義,誠不可以名名之矣。然不可以名名,從上諸聖又不得不以此法曉示將來,只得借喻表法,名之曰妙法蓮華;但此蓮華亦有不可思議者。蓋如來昔演大華嚴,最初放眉間光,加被普賢,即入如來藏身三昧,說華藏莊嚴世界海。海中有大蓮華 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住在此蓮華中;且此華藏莊嚴世界中,復有無邊無量種種世界;謂此華藏莊嚴世界,可思議耶?不可思議耶?華藏莊嚴不可思議,益知蓮華不可思議矣;蓮華不可思議,謂妙法尚可思議乎?妙法、蓮華,互喻互顯;是此名立,而名不礙法,法顯而法可立名;知此、則經旨得矣。
(P.4) 塵點劫佛與現坐道場之十方佛,各證而默同者,妙法也。妙法者何?即佛與生、靈靈共稟,歷歷孤明,無聲無色,不得以相相、無相而求者也。然此妙法,本無古今,無生滅;曷諸如來皆有出生、現相、轉法輪、般涅槃之古今生滅耶?蓋諸佛證此無古今、無生滅法時,即願一切人與未來際人,齊證乎此;眾生一日不證,諸佛亦積劫不安,所以亦不得不於無古今生滅中,示古今生滅,以濟此不證乎無古今生滅人耳。即我本師世尊,以不自安之心,來生堪忍,向本無古今生滅中,而突爾幻出不可窮盡之古今生滅;謂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相,續苦不斷,為是眾生而起大悲心。夫佛果見六道眾生,貧窮實有,福慧實無,佛即具有神力,亦不過如國王之用,赦出人於苦已矣,安能使人人皆獲國王位哉?是佛抱此不安,亦與世之憫物不自安者,無以異也,亦非佛出現本懷也。要知、盡無古今,盡無生滅,必在無盡古今,無盡生滅中,翻出古今生滅,到無盡極處,則盡無
古今無生滅,始現前矣。所以示生,無非要人證此無生;示相,無非要人證此無相。無奈眾生著相深,著生又深;既沒於古今生滅中,非著有,即著空,於佛無古今生滅義,有若相背而馳,愈趨愈遠,殆相遇無期也已。是以如來於此,遠則數百千劫往返,近者四十餘年誘引,曲盡無限血腸,磨盡無窮心髓,將人人所有之歷歷孤明者,左盤右旋,多方陶鑄,迨至以白毫光,媚牽心眼,靈運方甦。乃得令一切人,心頭眼底搖搖動動,轆轤欲轉,於空靈靈地,幾欲伸手捫摩,而又無從;故如來得此一機,本懷始暢,能將出世來一大事,無古今生滅之因緣,開襟傾倒,權實會融。舉靈靈共稟之宗,斑斑委付,直到盡會中人,(P.5) 悉能契悟自心,實無古今,實無生滅。信知將來:即此畢竟成佛,即此當度無量眾生,即此得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源,即此與諸佛世尊共一鼻孔出氣;而佛為此一事,常不自安之鬱膈,乃得一慰。於是我世尊出現一翻,得得說此妙法蓮華經,教諸菩薩,同與諸佛所最護念之本志也。
妙法蓮華經者,法即一真如心法,乃世出世間最妙最玄之第一義也。何謂真如心法?以其物物具足,原無增減也。蓋大地一切含生,俱一一天然,一一現成...只是眾生咸有無量智慧而不自用,無量解脫而不自證,無量三昧而不自入,無量神通而不自取。積劫累生,顛倒於聲色人我場中,聽貪瞋嫉妒所使,任思愛無明所驅;或走驢胎,或住馬腹,一來一往,萬死萬生,而者個依然不離,謂有增減否耶?惟其物物具足,無有增減,故四聖六凡皆依之為根、為本,捨此則更無有能為根本者,此所以謂之最妙最玄之第一義也。...
因此法微妙難明,故借蓮華喻之。夫喻,所以表法也,喻不切則法不妙...( 即使以華嚴所演,香水海中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者,雖持無盡華藏世界,仍不能想作本經蓮華,以其有限有量之境,不足以喻無相無名之妙法也。 )妙法下之蓮華,乃明人人本有之妙蓮華藏也,謂此蓮華、因即具果,而果復含因;以今因繼果,則後果之因已植,由今果含因,故先因之果元成。正明眾生心內早具已成之佛,諸佛心中又孕未來之生也。以懷佛之心為因,佛終無盡;以孕生之念證果,生亦何終。以劫劫之佛度生生之生,以生生之生成劫劫之佛,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以常輪。古今如是諸佛,古今如是眾生,無不具此蓮華;能悟此蓮華,即得自己妙法,故以「妙法蓮華」為此經名也。
(2)釋名:
(P.6)「法華玄義」 云:法者,眾生法、佛法、心法也。妙者,相待妙、絕待妙也。經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故眾生法妙也。
佛法不出權實,經云:「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即是歎實智妙;又云:「及佛諸餘法,亦無能測者。」即是歎權智妙。「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是即實之權,實相是即權之實,故佛法妙也。
安樂行品云: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普賢觀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淨名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
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心法妙也。
相待妙者,待半字為麤(粗),明滿字為妙。三藏但半字生滅門,不能通滿理,故麤;滿字是不生不滅門,能通滿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帶方便通滿理,故麤;今經,直顯滿理,故妙。
絕待妙者,說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淨,無復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麤,形誰為妙?無所可待,亦無可絕,不知何名,強名為絕。妙名不可思議,不因乎麤而名為妙;若謂獨有法界廣大獨絕者,此者大有所有,何謂為絕?今法界清淨,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絕示,滅待滅絕,故言寂滅。
用是兩妙,妙上三法;眾生之法亦具二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故稱妙法。
又廣釋妙者,有跡門十妙、本門十妙、觀心十妙。(P.7)
跡門十妙者:境妙 智妙 行妙 位妙 三法妙 感應妙 神通妙 說法妙 眷屬妙 功德利益妙本門十妙者:本因妙 本果妙 本國土妙 本感應妙 本神通妙 本說法妙 本眷屬妙 本涅槃妙 本壽命妙 本利益妙
觀心十妙者:跡門本門、各有觀心之妙,散見經文中。
蓮華者,譬喻妙法也。華有多種:或狂華無果,可喻外道空修梵行,無所剋獲;或一華多果,可喻凡夫供養父母,報在梵天;或多華一果,可喻聲聞種種苦行,止得涅槃;或一華一果,可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或前果後華,可喻須陀洹卻後修道;或前華後果,可喻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此皆麤華,不可以喻妙法。惟此蓮華,華果俱多,可譬因含萬行,果滿萬德。又為蓮故華,蓮實具足,可喻即權而實( 實在權內,體復不異也 );又華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 機熟即開,開彼所覆也 );又華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蓮非實( 開已即廢,時無異途 );故知「蓮華」妙不可思議,可喻妙法也。
又以蓮華妙喻跡門者:一、華生必有蓮─為蓮故華,蓮不可見= 為實施權,實不可見也;
                    二、華開蓮現  ─以華養蓮,權時廣識佛知見以成實= 開權顯實;
                    三、華落蓮成  ─會三歸一,廢權立實= 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以蓮華妙喻本門者:一、華生必有蓮─跡必有本,跡含於本;(意在本,彌勒不明佛意)
                    二、華開蓮現  ─開跡顯本,意在於跡,使菩薩識佛方便也;
                    三、華落蓮成  ─廢跡顯本,既識本,不復迷跡,精進修成佛道。
  又經文中有七喻,皆喻權實,故於蓮華總喻中提示之:
    一、火宅中三車一車喻─三車譬權,大白牛車譬實;
    二、信解品中窮子喻  ─雇作譬權,付業譬實;
    三、藥草喻          ─三草二木譬權,一地譬實;
    四、化城喻          ─作化譬權,寶處譬實;
    五、授記品繫珠喻    ─少有所得譬權,寶珠貿易譬實;
    六、安樂行品輪王喻  ─隨功賞賜譬權,解髻明珠譬實;
    七、壽量品中良醫喻  ─使告父死譬權,來歸使見譬實。(此即本門開近顯遠喻也)
    經文中另有王膳鑿井二喻,與開顯無關,不可說成九喻。
經者徑也,古今不易之常道也;梵語修多羅,此語契經,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契理契機,謂之契經。又經也法也,常也;十界同軌謂之法,三世不易謂之常,乃十方三世、佛佛所演之常法,通名曰經。
綜合:妙法者,不可思議之佛法也,以不可以言詞解,不可以分別見,故以蓮華表譬之。蓮華以其華實同時,可明即權即實也;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等,皆方便說。又以蓮華出乎污泥而清香皎潔,可象徵佛法修行人,必須出乎惑染而不捨惑染,此即行者必定先發菩提心,勵行「眾生無邊誓願度」,始得與完成佛道之意相通;故名「妙法蓮華」也。
(P.9)
(3)辨體
本經以實相為正體:人見三界為異,二乘見三界為如,菩薩見三界亦如亦異,佛見三界非如非異,雙照如異;故取佛所見為實相正體。
金剛藏說:佛甚微智,辭異意同;其辭曰:空有不二,不異不盡。
空非斷無,故言空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故言不二。非離空有外,別有中道,故言不異;遍一切處,故言不盡。此亦與龍樹意同,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因緣所生法即空者,非斷無也;即假者,不二也;即中者,不異也;因緣所生法者,即遍一切處也。
今言實相體,即權而實,離斷無謗也;即實而權,離建立謗也;權實即非權實,離異謗也;雙照權實,遍一切處離盡謗也。
(4)明宗:
宗者要也,本經以佛自行因果為宗─開權顯實,無非自行;若為實立權,即為化他;此二都指因果為宗。
應注意世尊往昔所行因果,統應掃去,通是方便也,非本經之宗要。須知,初修此實相之(P.10)行,名為「佛因」;道場所得,名為「佛果」;一切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具。
(5)論用:
用者力用也,三種權實與(權實)二智皆是力用。於自行二智以照理,理周名為力;化他則二智鑒機,機遍名為用。故無力則無用,二者必須相即,始得成為體內之用;諸方便教,力用微弱,有如凡人弓箭,不能力透七鐵鼓也。
(6)判教:
教相有三─根性融不融相,化道始終不始終相,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⑴根性融不融相─在說法華前,眾生根性有三乘的差別,應說三乘相應的種種教義,是為不融;現在說法華,由於過去長期提升眾生根性,應已成熟 應直說一乘圓教,是為融。
⑵化道始終不始終相─說法華前,全依眾生根性說各種法,使其增慧;現在則明言,過去的教化目的在增慧,今後則應以頓漸五味,使他們度脫。
⑶師弟遠近不遠近相─其實世尊與諸弟子間,久遠前已有因緣關係,直到本次說法華經時,才將過去久遠與當前的關係,明白說出。
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異同,即是分別融不融、始終、遠近諸相。雖因教相繁複,難以分述,但亦不出頓、漸、不定、顯密四項教法而已。
今法華是顯露,非秘密;是漸頓,非漸漸;是合,非不合( 是開權之圓,是合;不同諸部圓,故不合 );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可知、本經與眾經確不同也。
本經明佛設教元始,巧為眾生作頓漸不定顯密種子中,間以頓漸五味,調伏長養而成熟之,又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並脫並熟並種,番番不息,大勢威猛,三世益物,具如信解品中所說,均與餘經異。其他異處多多,不錄。
(P.11)
本經譯者:
本經在西晉時,由竺護法初次翻譯,名「正法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重譯,定名「妙法蓮華經」;隋仁壽時,沙門闍那笈多再譯,與什譯同名。
三種譯本以什譯弘傳最廣,本書亦依法界廣傳,採用鳩摩羅什大師譯本。

本經經文區分
    本經經文凡二十八品,其結構區分,有通別二分:
      一、通者,依諸經一般分為三分:
        序  分─序品第一
        正宗分─從方便品第二 至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之十九行偈末行止,凡十五品半
        流通分─從上偈後,直到經文尾,凡十一品半。
      二、別者,依跡、本,將經文分為二部:
       ⑴跡部─從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凡十四品,講說開權顯實。
         序  分─序品第一
         正宗分─方便品第二 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凡八品。
         流通分─法師品第十 至安樂行品第十四,凡五品。
⑵本部─從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廾八,凡十四品講開近顯遠
序  分─從從地涌出品第十五頭起 至「彌勒已問斯事,佛今答之。 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止,凡半品
正宗分─從上「佛告彌勒菩薩」起 至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終,凡兩品半。
(P.12)流通分─從隨喜功德品第十八起 至經文尾止,凡十一品。
    又方便品以下,有佛「三周說法」:
      一、法說一周─方便品中,作三乘一乘之說,上根得悟,授記於舍利弗。
      二、譬說一周─譬喻品中,作三車一車之說,中根得悟,授記於四大弟子。
      三、緣說一周─化城喻品中,明宿世結緣事竟,重作三百由旬五百由旬之說,下根得悟,授記於五百人及二千人。

     
經  文  簡  要
序品第一
 此品總顯一真平等法界,以彰如來出世,始終不出普光明智剎那際三昧,欲令眾生了此真相真境,以為成佛真因。如來出世本懷,在普度無量無邊眾生,皆成佛道,以建立一個莊嚴佛化的人間淨土世界;所以在本品中,顯示東方諸世界六趣眾生,與佛法僧三寶種種殊勝境界,即是昭示佛化教育(佛教)之目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以下六成就)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釋迦姨母,撫養 世尊成人。)
與眷屬六千人俱;
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等等八萬菩薩摩訶薩俱;
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各天天王與其眷屬五萬二千天子俱;
八大龍王、非人、非天、天龍八部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復有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P.13)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爾時會中...諸大眾,得見此未曾有莊嚴相,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無量義者= 從一實相、生無量法也。
無量義經= 一卷,蕭齊、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蕭齊= 南北朝時之南齊)
        德行品第一  大莊嚴菩薩讚佛。
    
    說法品第二  大莊嚴問:何法速成菩提?
        佛答:有一法門能速成菩提,謂無量義,從一法生;一法者名為實相。

        十功德品第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色界四禪色究竟天)
於此世界,盡見彼界六趣眾生生活行為,布施敬僧行為端正,又聞諸佛講說經法;并見四眾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行種種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又有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等。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當問問誰?誰能答者?
           ...而問文殊師利法王之子,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此瑞。
(P.14)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
演說正法,其語巧妙,能令眾生聞法即得正解(初善),修行正道(中善),終能獲得究竟佛(後善)。他為求聲聞者,說四諦法;為求辟支佛者,說十二因緣法;此二乘修行,經過生老病死,能由小向大,達到究竟涅槃。對諸菩薩、則說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而成佛。
繼此佛後,次復有佛,亦號「日月燈明」;再次有佛,仍號「日月燈明」;如是連續二萬佛,皆號「日月燈明」,皆同一姓「頗羅墮」(意為利根也)。彌勒當知:初佛後佛,佛佛道同,直到現在佛,諸佛所說正法,前後相同也。
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個王子,個個威德自在,各領一個四天下(轉輪聖王)。他們聽到父親出家成佛,於是統統捨棄王位,通通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當時日月燈明佛,亦如今佛一般,先說「無量義經」,入於無量義處三昧,然後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與我們今日所見完全一樣。當時法會中,二十億菩薩都想知道、如來放光的因緣;其中有一位妙光菩薩,有八百弟子他奉持佛法,堅固精進,常受世尊讚歎,因此世尊八子皆師妙光。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即為妙光菩薩說「妙法蓮華經」,經六十小劫,說者聽者,身心不動,謂如食頃。
妙光菩薩從此持妙法蓮華經八十小劫,為人演說,從不懈怠;八王子受妙光教化,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弟子名「求名」,卻貪著利養,讀誦眾經,多所忘失,然卻多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到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妙光菩薩、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昔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妙法蓮華經」大法。

    上面是「序品第一」經文的簡摘,本品含有兩個法會。起首二十五行是說明法華大會的六成就;接著經文「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下四行,是 世尊為諸菩薩演說「大乘無量義經」;這是教菩薩法,為諸佛通所護念的經。也就是佛佛相承、以開示悟入化導眾生的初善階段(教聲聞以四諦法,教辟支佛以十二因緣法,教菩薩以六波羅蜜法,皆悉圓滿。) 這是法華大會宣講「會三歸一」的前奏法會,所以下面經文就展現了「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中,顯現出初善階段圓滿情況,大會會眾無不驚奇此一不可思議的希有神變。於是彌勒菩薩、乃以偈詩恭請文殊師利菩薩,為大眾講解神變內容。(序品結束,方便品第二開始) 於是 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開始演說「妙法蓮華經」:三世諸佛佛佛道同,都是如是傳承,依初善中善後善三個階段傳揚訓練,最後皆得般涅槃,成佛後繼續在各佛世界,傳承佛法,逐漸完成人間淨土世界。
    整部「妙法蓮華經」所說,全是此三大階段;至於此三大階段之教育實施計劃,即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全部:例如第二會第二品說四聖諦,第十、十一兩品說十信法門之行,第三會說十住法門,第四會說十行法門,第五會說十迴向法門,這都是菩薩行的漸次訓練。第六會說十地法門,就是訓練大菩薩們成為「化導眾生的大法師─佛」的步驟,第七會則說等覺妙覺法門,策八會說普賢二千行,第九會的「入法界品」,是以善財五十三參、來說明華嚴完成諸佛「初善中善後善」三大階段之成果展現;會末又由普賢菩薩提說十大行願,以協助大菩薩們必成佛果願望,並籲請傳揚念佛法門,幫助眾生早早脫離苦海,共享無上菩提幸福。可是華嚴經傳入我國後,古大德卻判定「華嚴祇是 世尊的自證法門,喻如旭日初昇,朗照高峰,是無上根本法輪,無人可以學行。」這類說法,使華嚴經成為崇拜的對象,違背了 世尊說法原意,使得我國佛法固步自封,難有成就也!
(P.15)
方便品第二
   前品一光東照,妙體已全;然默而識之,不言而信,非垢重眾生所及,須假語言方便開示,故名方便品。
    蓋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唯在方便開示,使自悟入,故正文云: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又云:諸佛唯以一大事出現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可見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合三寶之力,共建人間淨土世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文殊為實智之首 舍利弗為權智第一,即告之意,在引權歸實也。)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停止你那請求講說此一大法的心念吧!舍利弗,不要再請求了)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萬事萬物中任何一種事物:有何種相狀,就有何種本性;就有何種體質;就有何種力用;就有何種作為;就會造成何種業因;就會造成何種助緣;就會產生何種結果;就會得到何種報應;這種種從開始到結束,循環無有窮盡,中間枝枝節節、形形色色的諸法實相狀態,唯有諸佛如來,才能如實了知,通達無礙。所以佛偈說: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此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P.16)  形相,本性,體型,力量,造作,主因,助緣,結果,報應;前四(性相體力)為本,後五(作因緣果報)為末;從本到末,一直到這個事物的最終收場,就是該事物的實相;除佛以外,無人能觀察、解釋清楚。也就是說:世間一切都由因果報應的過程而形成,沒有一樣是可以由凡人說得清楚明白的,所以說是「不可思議」,「希有難解」。
就十法界說:六凡四聖各有其十法界,合之為一百法界;每一法界,各有各的十如是,合計有一千如是,此即天台宗的『百界千如』說。譬如地獄界,本身具有相性體力作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但也具有畜生界的相性體力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也具有佛法界、相性體力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一點也不缺少;地獄界具有如此複雜的因緣果報,    其他九界莫不如是。由此可知: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果報法,無論六凡的有為法,四聖的無為法,都要受此十如是的支配。但實際上,若依自位九界十如言,都是『權』;依自位佛界十如言,則為『實』。由此看來:唯「一佛乘」乃是、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所以名之為「不可思議」;凡夫雖然具有一佛乘,但思想迷惑,或自鄙無分;二乘雖具一佛乘,但捨而不求,沉空滯寂;菩薩雖具,但觀照不周,名不了了;如來洞覽,一切明了。但餘界眾生卻不見,且難以言說,故佛言:止!止、絕言也。
 從一佛乘修行人的過程看:相= 一切眾生本自具有之實相,即是如來藏之相貌;性= 性德智慧第一義空;體= 中道法性之理;此三名為三德,十法界位位皆有,無一缺少。若研修此三德,可入十信位,即是「功力」與「修作」;繼續修入四十一位次,即是「如是因」「如是緣」;若修至佛地,則名「如是果」「如是報」。初三名本,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德,故名「究竟」。

爾時眾會眾聞佛言,均認為、我等已依佛說一解脫義,到於涅槃會中全是阿羅漢 以為已得涅槃,不知小乘涅槃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實未得解脫也,何故今日、佛卻說佛法甚深難解;意趣難知?
(P.17) 為釋眾疑,所以舍利弗又再向佛請求,敷演此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小根也,皆當驚疑。
但舍利弗卻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會眾中有許多大根猛利者,聞說必能敬信。
佛仍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佛顧慮諸小根退席而得增上慢罪,舍利弗未懂,故一請再請,佛則一止再止。
爾時舍利弗再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穩,多所饒益。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於法未得而謂已得,於道未證而謂已證,己實下而自增上,慢法慢人,曰增上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譬指瑣末之眾,純有真實譬指成德之眾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因)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 開     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       示 眾生佛之知見       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 悟     佛知見         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 入     佛知見道       故,出現於世。..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P.18)華嚴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祇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此即佛之知見;將此知見告知眾生,使能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此即修行的定義),並如何修正,即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知見者:徹了實相,真知真見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種智。諸佛出興,在令一切眾生得一切種智也。此真知見,生佛等有,本來清淨,惟眾生以妄塵所染,無明所覆,而自迷失,故佛乃開示、使其本來清淨者,自得悟入,不復迷失也。
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應即擔負起如來普度眾生的事業,要普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成佛道,以圓成諸佛、一一出現於世的大事因緣。
舍利弗!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是法皆為一佛乘,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我今亦復如是;舍利弗!十方世界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時,為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是以有二或三佛乘。
在偈詩中,佛說: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前六句指明小乘九部經(契經,孤起頌,佛本行經,佛前因經,希有瑞經,種種因緣經,譬喻經,應頌經,論議經),專為樂小乘的鈍根所說;如果加上:方廣經,自說經,授記經等三類,共十二分經,即為大乘十二分部。
以十二部經說大乘法,即是引小乘入佛慧也;故世尊繼續說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顯實開權,會三歸一,在這六○五句偈中,說得十分懇切明白,應當仔細誦讀。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P.19)意為:舍利弗!若是我的弟子,自以為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卻不知道,也不願聽聞、諸佛如來祇是教化菩薩的事實,他們就不是佛的真弟子,不是真阿羅漢,不是真辟支佛。法王法中,雖有二乘之名,並無二乘之實;故佛所教、但菩薩法而已。傳此乃為真弟子,得此乃堪真應供,覺此乃真辟支佛;不聞不知者,非真弟子也。是以迦葉領悟之後,乃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真阿羅漢也。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真正證得了阿羅漢辟支佛,卻不相信這一佛乘教法,是沒有道理的事。除了當時佛已滅度,無佛在世;因為這一類的大乘經典,能夠受持讀誦,深解經義的人,實在很難得。不過他們若遇到其他的佛,為他解說,他們必定聞而信受,證得一切種智,得究竟大般涅槃。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佛偈頌: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未來世諸佛,唯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過去未來諸佛所說的八萬四千種種法門,其實都是為修慧、而進入一佛乘的先導;
    諸佛兩足尊,知法無常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諸佛福慧兩足至尊,了知諸法性體本空,修行人與無為法也都是緣生無性,但要成佛要修行,卻不得不說此一佛乘道;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萬法空幻,但都是實相,所以山河大地當體常在,諸佛在道場已了知這種實相常住的道理,故都以一佛乘為方便教法。
                                 ┌(眾生濁命濁)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P.20)  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煩惱濁)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劫濁)                                                                                         └(見濁)
由序品第一經文、及文殊師利菩薩所述往跡,我們巳了解到、佛法不僅僅是出世學問,而是一種救人救世界的大法;諸佛之所以出現世間的一大事因緣,乃是為圓成人間淨土,救度無量無邊眾生,使皆成佛道。釋迦牟尼佛降生印度,就是要圓成娑婆世界人間淨土,必須使佛法傳遍地球,及其他星球各地,則必須培育大量的僧眾,作為傳導的老師;因此廣設寺廟、大量培育出家弟子,使他們都樂於完成出世法的修行,可知、這比一般的師範教育更莊嚴更高級。因此、世尊遵循三世諸佛的傳承,舉行法華大會,說明諸佛住跡由來,佛佛道同,在宇宙各世界中,以初善中善後善三階段,推廣佛化教育,建設人間淨土,務求眾生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方可便人類生活幸福安祥自在;但此種種,非一般已受中小乘教育行者所能領悟,故須用語言方便,予以開導指示,故有此方便品第二、以言詞開導使各自覺悟。縱然如此周詳,且經舍利弗三次請求,世尊始允解說,竟仍有五千四眾禮佛退席,不願接受更進一步的開示,佛並未制止;仍繼續宣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當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詳情如經文所記。
由本品經文可知,我們世間人修學佛法,都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入道」,隨各人的機緣,分別進入阿羅漢道、或辟支佛道,或菩薩道隨師學習;師父教導我們的是,最後都可以成佛。這就是本經所宣示的「初善」階段,也就是 世尊四十九年化導地球眾生的初善階段。 世尊將入般涅槃前,立即召開法華法會,宣講妙法蓮華經,就是修道人的第二成道階段開始,也就是中善階段的開始,三乘行者各依正法繼續修行,趣向完成佛果前程前進;這就是「會三歸一」(祗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此三巳會歸於一佛乘矣。) 這與世尊初期宣講阿含經的小乘修行法門,並不矛盾。但小乘法門盛行的東南亞地區,至今仍堅持阿含理真理,反對一佛乘之中善後善理論,仍像昔日五千四眾退出法華法會席次一樣,是焉非焉?我們可從法華經全部經文中得到正確意見。不過小乘若依正法修行,就不是邪見,得道成道與否?祇有日後自明了。由此可知:修行佛法,無論從那一個正法法門入道都可以。信心堅固後基礎鞏固,歷十信位明心見性,入十住位之初住,成為法身大士,即是進入了中善階段的菩薩道,繼續自度度人工作;原先的中小乘行者,亦如是晉入菩薩道,絲毫無損於原先所修,所以退席之舉,只是表現了自己的增上慢而已。
下面第三品經文, 世尊先與舍利弗授佛記,完成了「法說一周」;又應舍利弗之請,為未能完全了解聲聞眾,再加開示,因此再說「火宅三車」譬喻。
誦讀本經,若能深悟這起首兩品經文,澈底了解「諸佛開示悟入佛知見」的義旨,以後經文皆可刲然暢通了。
(P.20)
譬喻品第三
本品分兩大段:前段繼前品,世尊講說會三歸一後,當機者舍利弗答述感受,並受佛記,完成了法說一周程序。後段是應舍利弗之請,世尊以火宅三車之譬,繼續為中下根會眾,講說開權顯實之理。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乃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P.21)     (由前品至此,稱為、法說一周,上根得悟。下面開始譬說一周。)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喻世尊),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喻三界),唯有一門(凡聖共用, 喻真心),多諸人眾,一百(喻天人)、二百(喻凡人)乃至五百人(喻三惡道),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喻三界朽敗危殆),周匝俱時暴然火起,焚燒舍宅(喻無明火起)。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喻小乘中乘大乘人),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從舍出之。但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喻小乘中乘大乘),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於是長者各賜諸子最最華麗的七寶大白牛車(喻一佛乘),賜與各子,人各一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此長者平等給予諸子,一人一輛珍寶大車,寧有虛妄否?
舍利弗言:否也!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諸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如來亦復如是。我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P.22)  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追求貪著,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我為眾生之父,便作是念:我應拔其苦難,給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若但以神力智慧,三界不能以是得度,因彼等不解佛智慧;故為說三乘,汝等可得速出三界,終不虛也。...
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便得無量安穩快樂: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求羊車出火宅;若有眾生,求自然慧,樂獨喜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求鹿車出火宅;若有眾生,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十力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者名摩訶薩,如求牛車出火宅...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如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如來亦復如是...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信解品第四
    本品當機代表之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等,代表聲聞中的中根眾;
    他們向 世尊講說的「窮兒得寶」譬喻,簡述如下:
爾時,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等,見到佛為舍利弗授記,復又聽到火宅三車的譬喻妙義,非常歡喜,得未曾有;因此向佛世尊稟白說:我們原為離苦得樂而求道,都已證得阿羅漢果,深得涅槃寂靜之樂,便安住於涅槃,不再上求菩提佛道;加之年歲已高,縱然常聞世尊講說應該回小向大,度化眾生,也無意於此。今天聽到世尊開示,欣悉三乘乃是一佛乘的方便法門,只要能夠回小向大,上求下化,即是菩薩,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正像窮兒百無一有,也無意追求財富,卻不意得到無量財寶一樣。因此,我等樂說一個「窮兒得寶」的譬喻,來表白我們歡喜踴躍的心情。
    某城有一極富極富的富翁,生僅一子,卻在十來歲時,離家出走;一走就是三十多年,(P.23)  巳五十歲,一直貧窮困苦,奔走四方,做工果腹而已(喻六道眾生無有福慧)。富翁為覓其子,也是遊商各地,財富累積愈多,卻總是找不到兒子;最後,來到了乙城,因年歲已大,就定居下來,建設住宅,大興商業,總盻望找到兒子,繼承其龐大產業(喻世尊得道後,一心思惟救度眾生的悲願)
 流浪的兒子恰巧也來到了乙城,尋工吃飯;這天來到其父門側,遠見富翁尊貴莊嚴,官 僕圍繞有如王帝,心生畏懼,遂抽身想轉往平民聚集場所尋覓勞力工作(喻二乘不堪領受大法)。 於是轉身疾走,卻被其父看到,認出乃是其子,立刻派人去追;窮子被追到,強牽將還,    因害怕而大叫暈倒。其父知兒下劣,傳言不可勉強,必須另用方便,使其清醒(喻世尊初說華嚴時,眾生不能受教)。於是密遣僕人,偽裝貧窮,花二十年時間與子接近,召其進府工作,    漸漸管理財寶,但子仍然謹慎,不肯接近,一物不取;(喻強行一佛乘,仍不可行)
  又經若干時日,富父身體日衰,其子意氣亦漸通泰,頗有志氣,自鄙先前心態。 於 是富翁於臨終前,請諸大臣、親族,作為證人,宣佈此人實為我親生兒子,一切財物,皆    歸吾子(喻演說妙法蓮華,會三歸一)窮子聞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自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昔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小乘教法,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喻小工一日工資,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放任我等修習小乘,不為分別也不分別告訴我們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世尊仍以方便力,為我等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一日涅槃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P.24)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菩薩法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根性而說大乘教法,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   ...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得無量寶。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憫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
    牛頭旃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於下劣,忍於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25
藥草喻品第五 
由前品,摩訶迦葉等四弟子,雖已領悟了「隨權之宜,會歸之實」,但尚未明白佛以一音闡密,能有眾機同化之功,如同大雲雨之於大小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般眾生亦皆能普遍接受佛法,以建立佛化淨土世界也。
爾時世尊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於無量億劫 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開權,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顯實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權智 能識藥,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權智 能知病 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實智,示諸眾生一切智慧一智遍照一切藥病  智慧圓融也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華敷果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五乘善根,各隨法雨隨分增長,不自知也;五種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也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一相者,眾生之心同一真如,即是一地;一味者,一乘與分權教法,同銓一理,即是一雨。一乘佛法方便分說,佛知究竟終歸一相一味。無論是修解脫相(解脫三界苦果)(P.26),離相(離一切繫縛),滅相(滅除生死之累),三者都是涅槃的別稱,法法都是理證涅槃,智得菩提。可知如來對諸弟子的各種教法,其究竟都是證得般涅槃,正如一雨所潤,各自增長,各不自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因果不亡為有,如來以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為法中王,故云 破有法王。三四兩句開權,隨其欲樂 方便說三。
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
如來功高十地,德邁三賢,尊高德重也;如來智慧甚深無量,橫豎莫窮,極深幽遠也。因此 如來深知小機,不堪承受「即心即佛」之說,故四十年默而不說;今大機既發,方說妙法蓮華。何以故?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當知 有智若聞,能信能解;若無智慧 必生疑悔 悔則生謗,謗必墮墜地獄,永失矣。
是故迦葉!隨力而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
      所以如來隨種種緣,說種種教,悉為各種根性眾生能得大乘知見。
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得安穩樂世間人、天之樂,及三乘涅槃樂。... ...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一性平等;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亦無限礙冤親平等
恆為一切,平等說法說法平等;如為一人,眾多亦然一多平等;常演說法、曾無他事久近平等;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如來之教 無私無懈 誨人不倦 自貴賤以至正邪 皆有教無類。
(P.27)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 一切眾生當分┬施教者─僧伽眾,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                       受教者─一般民眾信佛 敬佛 遵佛教誨者。
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能潤,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所潤;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如佛智慧,如海一滴。佛所用種種方便法門之智慧 不過只是智海一滴耳...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等.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當知此說,不但二乘之行不異菩薩,即一切人天善業,都是菩薩行,都可以圓成佛道!

授記品第六
    由前品,說明了僧眾都可以由一佛乘道,得證菩提,但僧眾也荷擔了普度眾生成佛的如來事業。如此雙重責任,必須授予「未來佛位」的許可與記載,以資激勵;俾使他們繼續努力上求下化,趣向成佛之途。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音大聲宣告 取證於大眾: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其願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其才力,此二修福),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法師行菩薩道也 修慧,福慧二嚴始得成佛;於最後身,等覺 後心金剛定 無明斷盡 異熟識空也    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P.28) 正法像法各二十小劫。...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佛法建國,少數外道亦尊重佛法,故成人間淨土。
大迦葉在前世因中,以紫金塗佛身,又在佛前以長明燈照明,因此獲得世世生生、身為金色;為羅漢時,名飲光尊者,所以成佛果號為光明如來。世尊入滅,大迦葉即刻宣告:如來舍利非我等事,我等事者,宜應結集法藏,勿使正法速滅;佛經第一次結集,即由彼領導完成。他也是傳佛心印者,為西土禪宗初祖。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三聖也希望授記,故現驚懼不安態
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
哀憫我等故,而賜佛音聲;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世尊上許我等聲聞皆能成佛,今授記中未唱我名,我等很熱惱;如來知我等深心而為稱名授記 我們就如甘露灑心 頓令肺腑清涼也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饑民忽見王賜膳 肚子雖餓 疑懼不敢吃 得王命乃敢吃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植福廣,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修慧深,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劫名有寶,國名寶生...佛壽十二小劫,正法像法各二十小劫...
(P.29)須菩提是舍衛國人,出生時,他家庫藏中的金銀財寶,忽然空了,所以為他取名『空生』;但七日後,庫中財寶全部又出現,所以又名『善現』。長大後,先學外道,後來歸依釋迦牟尼佛。佛十大弟子中,他因智慧高,善解空義,因而稱為「解空第一」。其成佛名號「名相」,因遣名相,果即名相,名實相苻也。
  是大迦旃廷,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佛壽十二小劫,正法像法各二十小劫。
摩訶迦旃延,又名文飾尊者,婆羅門種;多智,稱為論議第一。因中勤掃佛殿,故佛號「閻浮那提金光」;「閻浮那提」意為「勝金」(宇宙最好的黃金),全號意為:最好黃金的金光;喻其能破盡妄惑,深證法身也。
    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過是以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劫名喜滿,國名意樂。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像法各四十小劫。
摩訶目犍連,簡稱目連尊者,具有六神通,故名神通第一。「多摩羅跋栴檀」譯為「性無垢檀香」,以香不離此而能至彼通,如具神通也;果不違因,名實相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喻說一周至此結束。四位尊者代表中根聲聞,深深瞭解會三歸一,唯一佛乘;在藥草喻中,也了解要上求下化的意義,擔負起如來普度眾生,建立佛化淨土世界的任務,也接受了世尊授記成佛的激勵。但下根人在會,曾聞佛說:法說一周、喻說一周,及會三歸一,又見五大弟子受記作佛,疑慮不了,故下面佛將再說「因緣一周」。

具足菩薩道= 從舍利弗等五小乘尊者,被授成佛記中,世尊都說「具菩薩道,當得作佛」;可見、菩薩之道,便是成佛之道。菩薩之道、就是修行十地功行之道;十地功行圓滿,就是具足,也就是可以成佛;三乘統應修十地功行,所以菩薩道就是「唯一佛乘」。
菩薩道修行佛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列表說明於下:
            
(P.31)
化城喻品第七
由此品,連同下述兩品,共三品,為「緣說一周」,俾使下根得悟。
 在前五人受記會中,有一類下根聲聞,自認佛果非我智分,不發大心;縱聞藥草一喻,法雨普澍,也害怕輪不到自己,不敢向前求請。世尊知彼等之意,乃為彼等說明宿因:在不可思議久遠劫前,有大通智勝如來成佛,我自己亦在彼座下成佛。諸比丘亦在我為佛時,都曾接受佛法教化,有一乘緣種,歷生培植慧根,今緣已熟,正當印許之時,各各當悟此因果妙理;此為本品前一大段,先述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及自身(世尊)在彼座下成佛因緣經過。
    世尊又為彼等講說化城妙喻,說明佛道久遠,不可心生怯懦,中途退轉,聲聞所證涅槃,並非究竟,祇是化城,三乘弟子皆應捨權趣實,躋於無上佛果。是為本品後段所述。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十號)
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於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
滅度以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如此久遠,超出計算數字之外的時間,是表明大通如來成佛之久,也說明了諸比丘受化因緣之深;佛道因緣深遠,實不同其他外道。「大相」即百界千如之無量相;宇宙初成,無量形相陸續出現,諸佛菩薩為行教化,亦普臨各世界化度眾生。有佛法,斯有「好城」;無佛法,雖有世俗文明,仍不過是眾生的、一個頭出頭沒,無盡痛苦的生死(P.32)輪迴世界也。
世尊為說明所引往事因緣,絲毫不繆,故說:我以如來知見─如來智慧力故,知過去世無礙,知現在世無礙,知未來世無礙,所以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此處當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離此當念心性之外,別無去來實法可得;如我人追思數十年前往事,宛在眼前,便可例知、心性本來能夠豎窮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祇以我人智慧被無明固蔽,不能遠見耳,修行即是恢復固有智慧,即是恢復神通也。
三千塵點劫= 亦稱塵點劫。即此處世尊所述、彼現在距大通智勝如來滅度時之時間距離。即碾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堅硬土地為墨汁,每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便滴下一點,墨汁滴完了;再把所經過的所有國土,不管有點未點,全部碾為微塵。如此,每一微塵代表一劫,便稱之為『塵點劫』;此譬喻、形容大通如來出世迄今,非常非常非常久遠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先時,忉利、四王及諸天為彼佛在菩提樹下,敷設師子座,並雨天華,擊天鼓,作天樂;佛就此座,即是本坐道場,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破魔軍已,但廣大中下根、應受佛法眾生之因緣,尚未現前;此因上根頓悟,即成佛道,而下根障重,必假漸修,佛初就座,下根因緣既未成熟出現,佛無化度因緣,只得等待。於是佛在師子座結跏趺坐,等待一小劫約一千六百八十萬年[計算參考,非佛經說],佛法因緣仍未現前;如是,再等待,再等待,一直等過了十小劫,因緣成熟,下根能夠接受佛法,佛世尊能夠開講,能夠依眾生根性,行五乘佛法,指導眾生修行,然後會三歸一,齊趣佛道;此即是「佛法現前」,大通佛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明大通智勝佛應機等待,佛佛如是,所以王子在後面的偈詩中讚曰: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可知也。
破魔軍已= 魔、指煩惱魔 五蘊魔 死魔 天魔,亦即一切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妨害善根(P.33)戕害慧命之世間法染法,皆名為「魔」;由於其數無量,故謂魔軍。修行佛法,譬猶將士臨陣殲敵,滅盡兇頑,故謂「破魔軍已」。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及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勝諸天光...於是東、東南、南、西南,乃至下方上方等十方諸梵天王,推尋是(瑞)相,都見到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及八部等恭敬圍繞。又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於是他們均普雨天華供佛,諸天梵王、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皆於佛前讚佛,並請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
爾時,大通如來默許所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及廣說十二因緣法...此四會說法時,有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以不受一切法故,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大通佛未出家前,有十六個兒子,長子名叫「智積」舉長名以包括全部;智積者,實智累積,具恆沙功德也;父名智勝,子名智積,表因地心 與果地覺相應也。他們是貴族後代,窮奢極欲,所以各有珍異玩好之具;但一聞其父成道,立捨珍玩,前往其父道場,可見彼等輕榮重道,能視富貴若浮雲,有如釋迦牟尼之離王宮棄富貴也。諸母者,王非一妻,十六子非一母生也。...十六王子讚歎佛已,急欲聞法,以取聖果,故勸請世尊轉無上法輪...十方天地眾生,都因普世發生成佛瑞相而驚動,故而諸天梵王、天人都群集道場,恭敬讚佛禮佛後,亦請世尊轉大法輪,普度眾生。大通如來默許眾生請求,於是住世,轉大法輪,普度眾生,歸依佛道:
⑴首先三轉四諦法,共成十二行─諸佛宣化,都是先向廣大眾生宣講四諦法,使眾生了解世間皆苦,及其解脫方法;依此修行,即是聲聞乘(小乘)。

⑵廣說十二因緣法─此法是依因緣果報原理,說明有情生命三世相續的真相,使眾生了解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無常,非人的意志力所能改變,但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染業,創造或建立淨業,從自己錯誤的主觀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修行,這就是轉識成智,這就是完成佛道。依十二因緣法修成的聖果,如係親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仍舊稱之為「聲聞」(或稱緣覺);如果在無佛時期,因十二因緣法之開導,或感飛花落葉,人世無常而悟道者,稱之為「獨覺」;其最高果位為「辟支佛」,故稱為辟支佛乘,即是中乘。
(P.35) 這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叫『流轉門』,在說明三世生死流轉的過程。 這其中:「無明」是過去世的惑(煩惱),「行」是過去世的業,造成了現在世的苦果(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愛」「取」是現在世的惑,「有」是現在世的業,造成未來世的苦果(生和老死)。
由此可知:人生的流轉過程,是由過去世的起惑,造過去世的業,才造成現在世的受苦。而今世的起惑造業,一定造成未來世的苦果。這種由惑而業而苦的惡性循環的根本,就是由於人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眾生的一切業力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人死亡後,此識受善惡業力的牽引,投生有緣父母去受報。然後再起惑造業,生命之流,乃得延續無盡。所以善者超昇,惡者沉淪,皆是自己造作也。人們常關心自己死後的未來,或問過去世的狀況:有偈云:若問過去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生果,今生作者是。這就是十二因緣法的三世、兩種因果的最簡單說明。(P.36)有人問:人為什麼要生到世間來?佛說:人生為酬業而來。這就是說,有情以往前世造善造惡,就是造惑造業,必定依此十二因緣法、展現因緣果報。往世造善,今生得福,往世作惡,就要受苦,甚或淪入三惡道;這一切都可由十二因緣法看出。
既知老死是苦,但老死是由於「生」緣,如能消滅生緣,就沒有了老死之苦。如是消滅愛,取,有三緣,則生苦可滅;如是而至消滅無明緣,則苦果之因的「行」滅,即可得證涅槃。這種逆觀滅緣的方法,叫做「還滅門」,這就是緣覺乘的解脫修行方法,追求打斷這個十二因緣的循環,以解脫生死輪迴。
最直接的打斷方法就是『斷無明』,斷無明、就是要消滅個人的貪瞋痴三毒;於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則老死滅。但這種修行方法比較困難,比較容易入手的方法,就是從『受而不愛』做起,逐漸消滅三毒,就可以打斷這個生死之流的循環。法相,天台,賢首,禪宗諸宗的初步修持,便是如此;但卻是菩薩乘,因先已發大菩提心也。
經文不說六度法,是因為釋迦世尊在此,只說與下根過去世結緣的事實 不是說會三歸一,故未說菩薩乘耳。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這十六王子因為六根清淨,不樂小乘權道,具有敏銳智慧,曾經供養過百千萬億諸佛,且淨修梵行,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都在大通佛座下出家,成為沙彌。所以他們一同向佛懇求說:本會中,有無量千萬億聲聞大德,他們都己成就了阿羅漢果;請世尊為我們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俾使我們共同修學。世尊!我們的志願,在追求如來的正知正見,即是追求菩提大悲心,普度一切眾生;我們深心所願,上求(P.37)下化之心,佛世尊一定知道而能證明的。在此同時,轉輪聖王所帶來的八萬億臣民,眼見十六王子出家,頓發思齊之心,也都要求出家,輪王全都答應了;這批人連那些尚懷疑惑心的眾人,爾後遂成為十六王子結緣的會眾。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當時,大通佛接受了十六沙彌的請求後,繼續向與會大眾,講說方等六度、般若修為等等諸經,導引眾生漸修於菩提之道;歷時二萬劫後,才在佛門四眾大會中,演說這部大乘經─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教導菩薩的大法,諸佛念念的大經;十六沙彌因為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聖位,對佛所說一切經典,全都信受奉持;聲聞眾中亦有部份生信得解者。但大部份眾生卻心生疑惑,難以接受;這些疑惑眾生,此即是以後十六菩薩講經說法的因緣眾;佛入定,亦是為此。
在大通佛講說方等六度、般若修為諸法的二萬劫中,十六沙彌修行不懈,逐漸進為「登地菩薩」;經文本應稱之為「菩薩」,但為避免誤會,故此處權稱之為「十六菩薩沙彌」。
大通智勝如來演說「妙法蓮華經」連續八千劫,未曾停歇;然後即進入靜室,安住於禪定中,達八萬四千劫之久。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蓮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時,十六菩薩沙彌、了知佛世尊進入禪室,安住於深妙禪定之中,於是分別在各地,(P.38)各升法座,在八萬四千劫中,為四部大眾,廣說妙法蓮華經;各各化度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不斷的給予他們開示教化,使他們都能獲得法利而歡喜,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說明了我釋迦世尊的一化,都是由於大通佛的入定而來;今日所化之機,都是由於昔日大通佛座下,未曾開悟,俱有疑惑的眾生;自從佛入定後,即由十六菩薩為彼等覆講,直到今日,歷經八萬四千劫,恆為受化之機,即說明應由釋迦牟尼佛處究竟得度,此亦說明師徒所繫因緣也。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祥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大通佛在靜室中禪坐,過了八萬四千劫,從三昧中起來,到法座上安祥的坐下,普告大眾說:這十六位菩薩,實在是世間少有,不但是諸根通達敏銳,具大智慧,心地明了;而且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常在諸佛教化中,修清淨梵行;受持諸佛的智慧指導,以此開示教化眾生,使得他們都能進入佛道。所以你們應當多多親近他們,供養他們;為什麼呢?因為不論是小乘的聲聞人,中乘的辟支佛人,或是大乘的登地菩薩,若能信受十六菩薩所說的經法,誠心受持而不懷疑毀謗,必定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如來無上智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釋迦世尊繼續的告訴諸比丘說:這十六位菩薩,歷劫受持妙法蓮華經,並樂於為眾(P.39)講說,奉行菩薩自度度眾之道,所以化度眾生極多;每一位菩薩,從沙彌時代以來,所化度的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生生世世都追隨著他們,跟他們聽聞佛法,而且都能信解持行;由此因緣,他們一世一世的生生滅滅,要經過四萬億佛世尊的教導,至今未盡,始得迴小向大,才能成佛。由此可知:諸凡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門四眾,都是因為具有多世的宿世佛法因緣,才能得聞此妙法蓮華經;若能依教受持而不毀者,當來必得菩提聖果。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矗、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位比丘!我現在告訴你們,大通智勝佛的、這十六位沙彌菩薩,現在都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了;他們現在十方國土之中,正在說法,各有無量百千萬億的菩薩、聲聞為弟子。有兩位沙彌在東方作佛,其一名阿矗,在歡喜國,其二名須彌頂;...西方有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位,就是我釋迦牟尼佛,在娑婆國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成佛。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各位比丘!我們作沙彌的時候,都各自教化了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他們都追隨我聽受大乘佛法,為的是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許多根利的弟子,都己成就佛果,但他們之中尚有許多退失大心,停留在小乘聲聞者。我仍常以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乘法,教導他們;為的是使這些人,經由聲聞法、漸漸邁向佛道。為什麼要這樣誘導呢?因為佛的智慧深妙,難信難解,一開始就說佛乘圓頓大法,障重眾(P.40)生、難以相信受持;義理高深,眾 生也難以了解。這類聲聞,就是以前我所化度的無量恆河沙等眾生,也就是現在會中的你們這些比丘,以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一切聲聞弟子。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如果我入滅度後,還有弟子及曾結緣的眾生,聽不到法華,卻依照所學行菩薩行,不知不覺間於所行功德,自以為可以入滅度,遂自入涅槃,他們如何捨小入大呢?此時,我在異國作佛,名號也改變了;這些人進入了涅槃後,他們仍舊可以到我作佛的所在國來求法,還是可以聽到妙法蓮華經,了解「唯有一佛乘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各位比丘!若是如來自知、出世化道緣份已盡,涅槃時間快到了,而所化導的眾生,行業都已清淨,各自獲得了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或已為登地菩薩行位;如是對大乘教義、信解堅固,了達般若空法,深入楞嚴大定,都己能夠接受法華大法了。我便會集合全體菩薩眾,與聲聞眾,為大家講說妙法蓮華經,說明世間無有二乘可以得到滅度,唯一佛乘才可以得到滅度的真理!
你們比丘應當知道!如來智慧深妙,能夠知機應化,且深深的瞭解、眾生的心性;知道他們心量智慧狹小,不敢自信作佛,歡喜耽迷於五欲與諸邪見;所以我才方便說、二乘可以入涅槃,讓他們聽了,便歡喜相信而持受,以便將來再引導他們、迴歸於一(P.41)佛乘大法也。
師弟宿世結緣,至此說畢;下面,世尊講說「化城」譬喻: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途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 此等可憫,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穩;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穩!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穩想。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譬如有一條五百由旬( 印度路長名由旬,有40里,60里,80里三種;如以40里計算,此險道長20000里,折合今日約一萬公里) 長的險惡難行道,處處危崖絕壁,惡水荒山,羊腸曲徑,藐無人煙,入夜鬼哭狼嗥,令人毛骨悚然(此喻未度眾生,煩惱垢重,常因貪戀五欲享受,或受外道邪說引誘,修行必有許多阻礙;三界無涯,茫茫蕩蕩,若無良師導引,何去何從,如何能了此生死輪迴也?);是通往大珍寶庫的必經之路。有一位絕頂聰明智慧,通達明理的導師,知道這一條道路沿途險惡的各種狀況;他正率領一群意欲尋寶的眾生,前往大寶庫。經過多日的艱苦行程,才走了一半的路程,許多人受不了行旅的辛苦煎熬,就向導師表達:前路漫漫,身體疲勞已極,心理又害怕怖畏,不願再向前走了,我們要設法退回老家去。導師想道:這些人真可憐悲憫(他們只知小機,沒有大機志向)!都已經快到大寶庫了,為什麼不多忍耐一點,卻要空手回家呢?真是可惜。
(P.42)他於是運用神通方便,在超過三百由旬的路上,變化一個城市出來,並向大眾宣告說:你們不要害怕,不要氣餒,也不要退回去了!前面有一個城市,我們可以趕到那裡,安安穩穩的休息一陣;若想繼續前進去大寶庫,也可以繼續前進。於是、自以為疲勞的眾人繼續前進,來到化城 (比如入見道位);在城中,吃飽了,睡眠充足了,就產生了安穩想,已度想 (比如無學位)。休息一段時日後,導師知道、他們身體已經恢復原狀,就把化城滅去,向大眾說:這個城市是我變化所作,在使你們能夠獲得休息,現在離寶庫已經不遠,我們繼續前進,往大寶庫去吧(比如講說妙法蓮華經,會三歸一)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 既知息已,而告知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各位比丘!如來也是這樣的:我現在是你們的大導師,我瞭解二種生死、五住煩惱的險惡,非常艱險漫長(如五百由旬),也知道應該如何去除煩惱,如何超越生死(如何走惡路,何時入化城;你們不入化城,必定多劫沉溺。)
有些眾生一聽到唯一佛乘法,就不想見佛了,也不願意親近佛了,心裡只是想:佛道又長又遠,要長久的忍受勤苦修行,才能獲得成就。我知道他們的心性怯弱,心量狹小,沒有承當大法的勇氣和信心;所以才以方便力,使他們能夠中道途暫得休息,所以為說二種(小乘中乘)涅槃之法 (化城中,三界惑盡,證有餘、無餘涅槃,再趣寶所,破塵沙惑證佛果。)如果眾生又執著於二乘之地,如來我、就會對他們說:你們已經證得了有餘涅槃,可是還沒有證得無餘涅槃,但距離佛慧大涅槃已近;你們要仔細觀察思量,所得到的有餘涅(P.43)槃,並不是真正的大涅槃,祇是如來的方便之法,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就像那個領路的導師,為了讓眾人獲得休息,變化出一座大城,休息夠了,就告訴他們:寶庫離此不遠,此城不可住,因為那是我變化所作的幻城。
何以說二乘涅槃,不是「實滅」呢?二乘斷見思惑盡,證辟支佛或阿羅漢果,得有餘涅槃;實則這只是在化城中,暫斷生死因果而已。必須繼續精進,將所受五蘊(色受想行識)完全滅盡,能夠重入世間,不受生死因果,方名無餘涅槃。而且,一定要先得有餘涅槃,然後方能證得無餘涅槃;這即是說,如果你不進化城,就到不了寶所。如果向後轉回去,當然不會有所成就;即使你站在化城外觀望,既不進大城,也不退卻,仍是到不了寶所。這是修證次序問題:要想證果,必先修因;必定要先修出世間法,證得一心清淨,盡離世間染惑,才能稱性起用。才能如蓮華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卻又不離污泥。一心清淨,稱性起用,就是即定即用,定用無邊;菩薩上求下化,力道全在于此,如此才能因圓果滿,得證菩提。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記與受記,其義相同;今從弟子方面言,故言受記。又以先五百聲聞,係授以同一名號、國名,又復同聲說喻,表達領解世尊的會三歸一的開示;其餘七百或現時均不在會中;或此五百為七百之師故未能同時受記。以此種種,故品名只記「五百弟子受記」,實際上本品共有一千二百聲聞受記也。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P.44)富樓那,華譯「滿」,父名、彌多羅尼,華譯「慈」,母名、子,以父母之名為名;故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直譯為『滿慈子』。他是世尊十大弟子中,以「說法第一」的弟子,下段經文中,世尊也特別提出稱讚。
他在會中,聞聽到世尊所講、法說與譬喻及宿世因緣等增智慧之言,獲知諸佛都有三達無礙、觀彼久遠猶若今日、的大自在神通力,這一切都是前所未聞的智慧,清淨心中十分欽慕;因此立刻從座位起立,走到佛前。五體投地禮佛之後,站立一邊,目不轉睛的仰瞻著世尊顏面,心中想道:世尊真是奇特,所作所為世間罕見,能夠隨順世間眾生的種種根性,用方便知見,說種種法喻,拔眾生、出於種種貪著,引彼等入於佛慧中;佛對眾生的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表達。尤其我輩既從大通佛時受化,歷劫至今,如此久遠,我們追求菩提的大願,既有隔陰之迷,又無宿命通的智慧,難免遺忘喪失,也祇有世尊能明察我們過去的宿業,明了我們過去、蘊藏於內心的根本大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P.45),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
世尊應念而告訴諸比丘說:你們看到這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嗎?見其跡為小乘乎?見其本願功德乎?只見他是聲聞,不知本是菩薩也。 我常常稱讚他是、說法人中的第一人;也常常稱讚他的種種功德─精勤不懈的護持佛法,協助我宣揚佛法。他能對人天四眾開示佛的智慧,給大眾無量利益,使大眾皆大歡喜。他能夠充分的圓滿的、解釋佛陀的正法,饒益同修梵行的同伴;除了如來之外,沒有誰能夠、深究他的辯論言詞到極點。
你們不要以為富樓那、祇是護持協助我宣揚正法,他也曾在過去九十億諸佛場所,護持協助諸佛宣揚正法;而且他也是當時說法人中的第一人;他對於諸佛所說的空理,明了通達,所以證得了四無礙智法無礙 義無礙 辭無礙 樂說無礙;因此他有能力誨人不倦,而不為利譽牽絆,能夠仔細審察說法機宜,毫無疑惑。由於他具有神通力,故能隨其壽命,常修清淨梵行,身在道在,自強不息,所以從古至今,歷代世人都認為他只是一個「好聲聞」,卻不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菩薩外現聲聞相,內祕菩薩行!富樓那就是用這樣的權巧方便,使無量百千眾生得到了佛法的利益;也化導了無量阿僧祇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使他們卓然自立,道心堅如鐵石。他就是如此的自利利他,以莊嚴清淨自己的佛土,盡力教化眾生,以達到菩薩福慧雙修的目的。因此,過無量阿僧祇劫後,當在這個娑婆世界,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聖果,名號法明如來十號...劫名寶明,國名善淨...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P.46)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律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當時,一千二百位已證得小果,不再為見思所煩惱的、心自在阿羅漢們,既聞世尊三周說法,又見佛授諸大弟子記,心裡歡喜得從未曾有;但是嘴裡卻說不出其感受來,只好在心中默默的念想著:世尊如果也像、對其他諸大弟子一樣,給我們授記作佛,那真是一件頂快樂的事了!
世尊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立刻便告訴摩訶迦葉說:你們這一千二百位阿羅漢,我現在要依次、為你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在你們當中,我的大弟子憍陳如比丘 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證佛果,名號普明如來(十號)
其餘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律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都要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同一名號,名曰普明。
這時世尊為要重申此義,就以偈頌說: 前段說明憍陳如成佛情況,最後六句偈如此說:
迦葉你已經知道,這五百位自在阿羅漢的受記了;其餘七百位聲聞眾的受記,也是這個樣子。因為他們都不在會中,就請你代為宣告吧。
爾時 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P.47)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當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穩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慧人,便自以為足。  ...    ...
     ...       ...   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當時五百阿羅漢,親蒙世尊授記作佛,歡喜萬分;大眾立即離座走到佛前,五體投地,向佛懺悔,自責過去的以少為足,愚鈍;說道:從前、我們常自以為已得究竟滅度,現在才知道,我們是一群愚笨的無智者。為什麼呢?我們原本就可以證得如來智慧,卻以獲得了聲聞果的小智為滿足,不了解螢火之難與日光相比,這不就是愚昧嗎?
(P.48)這、就好像:有一個缺錢的人(小乘根機人),去到一位好朋友 (昔日十六王子)(大乘道場)求助,卻飲酒大醉而熟睡 (無明重而迷失);次日一早,朋友因事要立即離開,就將一粒無價寶珠,繫在這個人的衣夾層裡,醉人一點也不知道。酒醒以後,朋友已離去,他也只好去各地流浪,做臨時苦工,以維持生命;生活極其艱苦,所以只要能得到一點點工資,也就心滿意足了。若干時日後,在某地碰到了那位朋友,朋友一見他的苦難相,大吃一驚,就大叫道:唉!堂堂男子漢,何以為了生活,淪落到這種地步呢?那一天,我因事急行,又希望幫你解決生活困難,得到安樂幸福,所以把一粒無價寶珠,繫在你的衣夾層裡;你看,它現在還在你的衣層裡,你至今都未曾發現它,以至淪落到如此地步,真是愚癡啊!
佛世尊也是如此,從前在因地為菩薩時,就教導我們,要發一切智慧心,求取無上菩提,而我們卻在不知不覺間,把他忘記了;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便又自以為、證得了究竟涅槃;斷惡修善,修行艱苦,就好像做臨時苦工,謀生困難一樣,得到少少的工資,就心滿意足了。其實,從前上求下化的大志願,仍舊存在我們的心靈深處,並未消失;現在世尊提醒我們說:你們所證得的,不是究竟寂滅;從久遠劫以來,我就令你們多種佛善根,但因你們心志怯弱,又以方便、說二乘涅槃,俾使你們能夠繼續向菩提大道前進,而你們卻自認為、已經證得真實滅度。世尊!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我們自己實在就是菩薩行者,一樣的可以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感到前所未有的歡喜啊。
當時,憍陳如等為重申所說,又用偈頌說:(偈頌易懂,僅說明最後兩句:)
我們經過了多劫的教化,世世都曾苦修,都已發上求下化的大心;現在又聽到法說、譬如、因緣等三周說法;
以此種種因緣,現在終於得到授記作佛的決定。所以我們的身心,都充滿了無量的歡喜和快樂。
(P.49)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聲聞弟子具足戒,依四諦法修為,以禪定取證,按四果四向斷惑證真邁進,如證得阿羅漢果,即名「無學」,在修學前三果位時,即是「學無學」,指正在修學「無學」之果位也;不可以斷讀為「學、無學」兩類。
「聲聞」修證,分為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須陀洹初果,華譯入流, 意謂:入聖人之流;須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方可證得此果位。
斯陀含二果,華譯一來,意謂:當於欲界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除應斷盡三界見惑外,還須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方可證得此果位。
阿那含三果,華譯不來,意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除應斷盡三界見惑外,還要斷盡欲界九品思惑,方可證得此果位。
阿羅漢四果,華譯殺賊、應供、不生,意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除應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外,還要斷盡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可證得此果位;至此即可稱為「無學」。前三品即是「學」,謂修學以達到次一高品位也;但從廣義說,凡諸佛弟子修為`出世間法',能證得自性如來,都可稱為無學。
本品是世尊授與阿難、羅侯羅等二千學無學人,即是正在修學四諦法,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聲聞弟子們,未來亦當成佛之記。

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P.50)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望世尊,如阿難羅侯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旛..劫名妙音遍滿......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阿難是佛的堂弟,提婆達多的胞弟,少年時隨佛出家,為佛侍者廾五年,因記憶力特強,凡佛前後所講法,皆能記憶無誤,故稱之為「多聞第一」。佛入滅後,大迦葉召集五百阿羅漢,在七葉窟結集經律藏,經藏部份即由阿難復誦而出;後來又與文殊、彌勒等諸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律論三藏;今日我等能讀誦佛說經典,實皆受阿難尊者之賜也。
羅侯羅是佛在家時的嫡子,佛成道六年後,還迦毘羅城見父王,後七日度羅侯羅出家,由舍利弗與目犍連二尊者代為教授;彼於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奉持最上最勝,故稱之為「密行第一」。密行,指禁戒細行也。
當憍陳如等朗誦偈頌時,二位尊者就在想:我等早就可以受記了,只是沒有聽到佛說此一妙法,未敢確認,現在假若世尊能為我等授記,那真是一件快樂萬分的事啊!於是他們就從座位起立,走到佛前,五體投地頂禮後,齊聲對世尊告白,說:世尊!諸位師兄弟都蒙授記,我們也應有分;我等親承如來度脫,唯歸於佛 (其他弟子都是先事外道,後歸於佛) ,自然也該受記。而且、我等又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共同認識,或師或友同儕,都知我阿難為佛侍者,護持法藏;都知羅侯羅為佛嫡子。若是佛能為我等授記,既滿足了我們的心願,也滿足了大眾的希望。正在告白這些話時,與會的二千學無學聲聞弟子,都從座位起立,偏袒右肩,走到佛前,一心合掌,禮敬世尊後,即默立一側,懷著如阿難與羅侯羅同樣的願望,仰望著世尊。
(P.51)當時,佛先告阿難說:你於未來世,當得作佛,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諸佛法藏,然後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國名常立勝旛...劫名妙音遍滿......
阿難!這位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廣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共同讚歎,常常稱揚他的廣大功德。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樂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受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這個時候,在會中聆法的、初發心菩薩八千人,卻都在心中這樣想:我們追隨世尊以來,還沒有聽到過、佛為諸大菩薩授菩提記;究竟是什麼因緣,能使諸位聲聞得到授記作佛的決定呢?
立刻,世尊知道了他們的心中疑惑,於是便告訴他們說:各位善男子!我與阿難他們,是在過去空王佛座前,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是、阿難喜歡廣求各方知識,而我卻是專一精進修行,因此我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聖果,所以阿難就以侍者身份,護持我的教化,將來他也要護持諸佛法藏,來教化成就諸菩薩眾。他的本願就是如此,所以今天才為他授菩提佛位記。 
(P.52)今天,阿難在世尊面前,親聞佛陀為他授記,也得知將來國土莊嚴狀況,滿足了心願,感到從來未曾有過的歡喜;因之,又立刻回憶起、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的法藏教化,通達無礙,正如今天所見所聞的完全一樣;他也憶想起了自己本來曾經發過的菩提大願。感恩之餘,便用偈頌向  世尊表達他的心意:
世尊真是了不起!令我回憶起,過去一切諸佛時期的法藏與教化,就如今天所見所聞的教化,完全一樣;
從此我不再有所懷疑,一心安住於佛道,並以作侍者的方便法門,來護持諸佛的法藏與教化。
爾時,佛告羅侯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接著,世尊告訴羅侯羅道:你在未來世當得作佛,名號為、蹈七寶華如來...你當供養十方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而且常為諸佛的長子,就像現在作我的長子一樣。這個蹈七寶華佛的國土莊嚴狀況,壽命與劫數,所化弟子情況,正法像法住世時間的久暫,都與山海慧自在王如來一樣無異,也要作山海慧自在王佛的長子;過此以後,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等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
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         唯!然,己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P.53)當時,世尊看到站立一側的、學無學弟子二千人,心意安然,坦然自在,無所牽掛,專心一意的仰望著佛陀。於是便對阿難說道:你看到他們這些位、學無學弟子們嗎?阿難恭恭敬敬的回答說:是啊,我已看到了。
世尊繼續說:阿難!他們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並護持諸佛法藏與教化。最後當同時於十方國土,各自成佛,名號通通稱為、寶相如來...;佛壽一劫,其國土莊嚴狀況,聲聞與菩薩多寡,正法像法住世久暫,都完全相同。

    以上各品授記之名號,經中均列出十號,十號之意義如後:
如來= 此是佛五蘊中的色蘊─「如」表法身如如不動的理體,「來」表法身理體有隨緣變化之用;為度眾生而隨緣示現之各種妙色身也。
應供= 此是佛五蘊中的受蘊─佛是世出世間的聖者,自應受九法界 (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聲聞、緣覺、菩薩) 眾生的供養而能三輪體空 (能受、所受、受物,皆不著相。) 且受不可思議妙樂。
正遍知= 此是佛五蘊中的想蘊─佛能知一切正知正見及一切法。
明行足= 此是佛五蘊中的行蘊─佛具足三明(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五行(聖行 梵行 天行 嬰兒行 病行),故稱「明行足」。又『明』是智慧,『行』是福德,佛是「福慧兩足尊」,故稱「明行足」
善  逝= 此是佛五蘊中的識蘊─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證入涅槃,心得自在,是為「善逝」。
世間解= 此是菩提義─依體起用,智慧明達,佛能瞭解世間一切因緣果報與事理關係,通達無疑。
無上士= 此是崇高義─菩薩通稱`法身大士',佛圓淨無明,圓證法身,無一能位居其上,故稱「無上士」。
調御丈夫= 此是善調義─佛大慈大悲,方便攝受眾生,具威德能力,能折伏一切頑強難化的眾生 故稱「調御丈夫」。
天人師= 此是師範義─佛是一切天與人的導師,以教化普度一切眾生出離惡道,安享人天安樂,故稱`天人師'。
佛    = 此是智覺義─佛具有洞天澈地的智慧,又對宇宙和人生具有究竟圓滿的瞭解,並此(P.54)  二者,即稱之為「佛」。
世尊  = 此是尊敬義─由於具有以上十德,六道凡夫、三乘聖賢,無不沐佛恩德,為人間天上所共尊,故稱之為「世尊」。
以上,前十是涅槃經、智度論等所云十德;但自來諸經釋者,多將「世尊」亦列入十號之內,本經亦如是遵行。以是一般即將最後二號併連,寫作「佛世尊」,則仍是十號。
「 緣說一周」至此結束;世尊三周說法,普授上、中、下根記,至此亦圓滿完成。

法師品第十
本品是前八品的總結,即是三周說法的補充與結論。
⑴前面諸品,世尊廣讚一乘甚深微妙,能信受者即得成佛;然此一乘,乃眾生本具正因性,如來開示只為助顯之緣,故諸根弟子各得受記。以今證昔,既知大通之本,因緣至今不失,則知今日一會之法緣,又為將來無盡之種子;故`法師'標品,意在以法華之正因,必託法師以開顯,以為末世窮劫之勝緣;所以廣記持經之人,必為將來法師,輾轉相傳,緣緣可以不絕。
⑵由前受記,已定法王,法王之位,未有不由法師而證入者;故受記後,接以法師品。        夫法王為道統之總持,法師為道統之流派;總持如海,流派如川:不有大海,則川流無歸;不有川流,則大海可竭。故法王法師之位定,則釋迦之道、繩繩無盡矣。
⑶由前說三周法,授三根記,收機不盡,故本品文中,四眾八部及佛滅後之聞經隨喜者,皆與授記,乃圓教之統要也。      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也。法雖可軌,體不自弘,布在方冊,通之在人;故五種通經,皆稱法師:
1.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2.讀經─對文為讀。   3.誦經─不忘為誦。
          4.解說─注義為解,宣傳為說。  5.書寫─書以成版,寫以成冊。
        以此五法自軌,稱為『自行法師』;以五法教化,稱為『化他法師』。
          此五法福德門也,弘宣五法化他門也;皆順佛教報恩門也。
          又、讀誦書寫外行,如來衣也;受持內行,如來座也;解說化他,如來室也。

爾時,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尊為學無學弟子們受記以後,因為藥王菩薩曾經焚身燒臂,供養諸佛(事見本經第廾三品),功德極大,藉他之名以告示會中、八萬聽法菩薩們說:藥王!你看本法會中的大眾,還有無量諸天天人,天龍八部部眾,四眾,三乘初心菩薩,依四諦法修行阿羅漢果位者,依十二因緣法修行辟支佛果位者,依菩薩道修行佛道者;他們尚未得到授記。他們這類弟子,現在都已在佛前得聞妙法蓮華經;祇要他們能記住經中的一偈、一句,甚至祇要對本經能生一念隨喜讚歎歡喜之心者,我都與他們授記,將來他們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八萬弟子都在會中聽聞妙法蓮華經,將來都堪擔負起宣揚此經的任務也。)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纓絡、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技樂,乃至合掌恭敬。藥(P.56)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纓絡、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技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世尊告訴藥王說:若是如來滅度以後,如果有人能夠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甚至只聽到一偈、一句、或一念歡喜心的,我也會為他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是有人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祇是一偈;他對這部經卷恭敬尊重,視同如佛,修種種供養如:華香 纓絡 末香 塗香 燒香 繒蓋 幢幡、衣服、技樂等等,甚至只是合掌致敬。藥王!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都已經供養過十萬億佛,在諸佛座前已成就大願成佛之願;他們為了憐憫眾生的緣故,才降生到這個世間來。
藥王!若是有人問:什麼樣的眾生,在未來世可以作佛呢?你應當告訴他:上說的這些人,在未來世,一定得證佛果。什麼緣故呢?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對於法華經,甚至僅僅只是經文一句,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用種種供物,供養經卷,如華香 纓絡 末香 塗香 燒香 繒蓋 幢幡 衣服 技樂,或合掌恭敬;對這種人,一切世間眾生都應當對他瞻仰承奉,應當像供養如來一樣的供養他!應當知道這樣的人,乃是大菩薩,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憐憫眾生苦海沉淪,所以願意降生於這個五濁娑婆世界,廣說或分別解說妙法蓮華經;可知:一句之少,十種供養之微,尚且能得到這樣重大的功德,更何況能夠受持全經,修種種更上法供養的功德呢?那功德更是大得無可形容了。藥王!你當知道 這樣的人是因大悲願 自願放棄清淨佛土在我(P.57)滅度後 降生於五濁惡世,廣為宣說這妙法蓮華經。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纓絡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若僅有小小智慧的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滅度以後,卻能夠在私底下,為某一個人,盡其智力講說法華經,甚至只能講解一句的義理;當知此善男女就是如來的使者,是如來所派遣、代替如來施行教化工作者;更何況有人能在人天大眾前,演講全經,其重要性與功德性,必將是更為重大了!
藥王!若有某些惡人,懷著追求名利,藐視聖賢的心,長時間毀謗恚罵佛陀,其罪業還不重;但、假若有人僅僅用一句惡言惡語,笑罵或毀謗、那些讀誦法華經的在家居士或出家僧尼,那個罪業就非常重大了。因為他破壞了讀誦者的自利利他功德,斷絕佛種的緣故。
藥王!若是有人讀誦法華經者,即是能修佛之定慧,心與佛同,行與佛同;因為此經即是如來全身,所以讀誦本經者,就是為如來背之所荷,如來肩之所擔,為如來所加被。故而此人之行動趣向,統統與實相相應,與佛相同;一切眾生都應該向此方向,一心合掌 致最敬禮 尊重讚歎。並在人群聚落中,供奉各種供養,如華香瓔珞等等供(P.58)品供養之;天人則應以天花散佈致敬,各種天珍寶也應虔誠供養奉獻。什麼道理呢?因為能使這個法師得到歡喜,他就會仔細的演說諸法,眾生只要用很短的時間去聞法,就可以得到究竟菩提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并供養持者。......
自然智、即本覺真智,無修無證,平等大慧也。若欲住佛道,成就此智,必藉法師之解說闡明,故當供養受持者。
一切種智、即諸佛果智,因修萬行 果具萬德之所證也。欲求佛果 疾得此智 必依本經修證,故當自持,並供養持者。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以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當時世尊又再告訴藥王大菩薩說:我所說的經典,有無量千萬億種,不論已經說過的,現在正在說的,將來要說的所有經典中,以這部法華經,最難令人信受,最難理解。何以故?因為以前所說之阿含 方等 般若、頓漸諸經,都帶三乘方便,各為出離世間煩惱之自利自度法門,因根講解,各類眾生容易樂意信入者;現在所說的法華經,乃是暢佛本懷 講世出世間一切平等 會三歸一 自覺覺人 普度眾生,與五(三)乘時代,大不相同;尤其眼前師徒,本跡都己久遠,若干我執堅固眾生,更是難以融入,因此法會上尚有五千退席之事,所以說、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藥王!這部經也是諸佛秘要的法藏,不可非時而說,不可非地而說;因為此經是專為二乘弟子回小向大,授以佛記,俾能迅速成佛,普度眾生,且能繼續執持妙法蓮華經,使佛法能發揚光大而說。所以不是三乘弟子成佛時機成熟,不能提早妄說;既說以後,就要廣說,普使求法眾生都能證得一切種智。所以我成道以來,先是守護,從未明說,(P.59)祇用方便,間接密說而已;這是因為害怕淺根眾生聽到了,心生疑惑。你看,現在如來親口講說本經,還有許多怨嫉:或有怨我在世四十多年,何不早說;或者惑障未除,生增上慢,不願聽聞,自動退席。如來在世,尚且如此,如我滅度以後,時根都劣,我執大增,那又如何了?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技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當知如來入滅以後,若是有人能夠書寫奉持、讀誦供養本經,能為他人講說者,此人即是穿上了如來的寂滅忍衣,修學大忍,且更為十方諸佛所護念。又,此人具有真誠深信心,前曾供養無量諸佛,諸善根具有大福德大智力,故相信自己、能憑妙法蓮花成就慧身,不由外悟。既堅信至理,理即法身;大信立行,行即解脫;善根堅固,即是般若;三德密藏,與佛不殊,故知是人如與如來共宿共行,如來自當以手摩其頭頂、而授成佛記也。( 此段說明:法在人、則人尊。)
藥王!無論在何時何地,熱鬧城邑,窮鄉僻野,只要有人講說,或讀誦,或書寫本經,或有妙法蓮華經本存在之處,該處都應建立七寶佛塔,而且要最高大,最莊嚴;不須(P.60)要安奉佛陀舍利在內。為什麼?因為塔中已有如來全身在內。對這類寶塔,眾生都應該用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技樂歌頌等等,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是有人見到此塔,便能虔誠禮拜,華香供養,當知這類人都已經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藥王!也有許多人,或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僧尼,他們都修行菩薩道;若是他們未能見聞,未能讀誦,未能書寫,也未能奉持供養妙法蓮華經的話,你當了解:他們就不明白「妙法如蓮華」的義理,不明白應當先證「一心清淨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的道理;他們所有的修行,仍然祇是世間善行,永遠得不到菩提道果。縱然有些人已證得「一心清淨」,但如果沒有見聞奉持法華經,仍然會「淪空滯寂」,欣樂涅槃之樂,也不會證得菩提。
有些人,如果能夠見聞到妙法蓮華經的話,這些人就會得到「妙法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的善巧指導。有一類真正勤求佛道的眾生,他們能夠見到、聞到法華經,且能信解受持,當知他們已接近菩提了。(經在處,則處貴!)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工不已,轉見溼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譬如有人口渴,極須喝水;就像三乘修行人阿羅漢辟支佛登地菩薩一樣,極欲證得菩提。若是得聞法華經,他們便如同在高原表煩惱極重上鑿井求水一樣;鑿井之時,若是只(P.61)見乾土,知水尚遠。繼續用力向下挖,慢慢的出現了溼土,然後爛泥出現,就知道水源一定出現了;三乘菩薩的修行也是這個樣子:未能見聞、理解、修習法華經,當知這些人,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遠。若能得聞解,思惟,修習法華經,便知他們已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然而,我們要注意,法華經是要我們去修習!如果盡是只在研究:是乾土,還是乾土,又是乾土,怎麼還沒有水呢?那是白費!我們一定要依照經本的所講,實幹下去,才有可能見到溼土,爛泥土,然後水才會出現。我們受持法華經,一定要依法修習,切不可枯坐靜室,專事思惟,一心琢磨理論;應當走入現實社會,從人事、環境、理論中,處污泥而不染,以求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什麼道理呢?因為一切菩薩之修學菩提大法,都必須遵循這部法華經;惟有本經才能開啟方便之門,明白宣示無論是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登地菩薩,都應會三歸一,這是一乘真實之相,統攝群機,歸向菩提佛果之路。這部法華經藏,乃是成佛之道,必定要會三歸一,使行者能夠復入世間,上求下化,才能完成究竟佛果;其義趣極為深遠,乃堅固不可動搖的大法,玄妙難測,除佛以外,沒有人能夠知解。現在世尊為了決定聲聞法即是菩薩法,即是會三歸一,教化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故特為宣示本經。
藥王!若是有菩薩聽了這部法華經,感到驚慌疑惑而害怕時,當知這必定是新發心的菩薩;如果聲聞人聽到這部經,感到驚異、懷疑、害怕時,他必定是增上慢人。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P.62) 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藥王!如來入滅以後,佛道必將建立典章制度;要學佛道,當然不可道聽塗說,隨便亂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為四眾講說法華經時,要怎麼作法呢?首先,他們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他們具備了這個「三軌」條件,才能自軌軌他,方能為四眾廣演妙法蓮華經。
所謂「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經云: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多善生。當知,沒有慈悲心,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薩行;慈悲是能緣之心,眾生是所緣之境,眾生無邊,所以慈悲廣大。小乘以空寂為標,沒有慈悲心不肯度生;如來以大慈悲為室,對九界眾生、普起慈悲救濟心:慈能與樂─作無緣慈,與一切眾生平等涅槃之樂;悲能拔苦─拔眾生差別生死之苦。於是慈悲普惠一切眾生,亦利菩薩福慧雙修,完成菩提大願之志,故名之為「如來室」;入此室者,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也。
所謂「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忍辱為六波羅蜜之一,古德常云:柔能克剛,和能攝物,一切法得成於忍。二乘修忍,但著糞掃衣,以苦制樂,求離人間欲樂,祇能稱之為「離垢衣」而已;如今既得授記,已成唯一佛乘,必當出入三界塵勞,不閃躲欲塵,不逃避苦難,出污泥而不染,無論苦樂、寒熱、飢餓、病痛等等,都要忍耐,才能指導九界眾生修寂滅定,得到事究竟圓滿,所謂定慧力莊嚴是也。故應改著`如來柔和忍辱衣',正如世尊昔日被哥利王之割截,終日忍辱,不見有辱可忍,終能完成菩提大願。
所謂「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實相真空,非相非不相,故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是此意;實質言之,菩薩行六度萬行,行行清淨,無所得心,無所度心,善巧方便,普度眾生,如此不住法相,方名菩薩。二乘偏執人空,不達法空,今既受記,(P.63)自當坐法空之座,說諸佛權實之法,以證入實智之道;須知,真寂滅相,終歸於空也。以法空、安心於諸法中,得最自在;坐此座者,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
由此可知:利人利物、當以慈悲為首,涉有則以忍辱為基,說法應以法空無我為本;能行三軌,就能弘宣大教,就可稱為法師。若能用此三軌自範,再以不懈怠心,堅執教化,這類的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向諸菩薩及四眾,廣為分別講解這部法華經。
藥王!我也會在其他國土,派遣化人為清淨士女,供養法師,並為法師召集、引導一般眾生,集合聽法;或者派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聽聞法師說法,成為當機影響眾,終場並表示信受,接受教化而不違逆,以作聽眾好榜好樣。如果法師在山林曠野,空寂無人之處,我會派遣天龍八部,充任其聽法眾,以壯大其聲勢;必要時,還可以護衛他的安全。我縱然遠在異國他鄉,也會時時顯露清淨光明身,讓說法者見到、而得到安慰與鼓勵;如果他偶然忘記了經上的某字某句,我會幫他回憶過來,使得說法非常圓滿。
總之:......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分別= 指佛在他方,亦指分別講解經義。   
此專指講解妙法華經的法師,親近要受教,不受教無益。
    從方便至本品,全是「開佛知見」;有二意:
⑴在佛、為開示顯發,要令聞者自肯自信「是心是佛」。
⑵在機、在使諸弟子都能開悟「是心作佛」,諸大弟子一向不悟,頗多疑慮,今聞佛多方譬說,豁然了悟,又蒙授記,決信無疑也。以下說「示佛知見」。
(P.64)
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品顯示:如來常住法身,直指淨土實報真境;欲令眾生知此見此乃為佛之知見也。
    法會聞法眾人,經種種譬示,都己肯信「是(自)心作佛」,只是生滅淨穢情見猶未消除,故為直示法身常住;故七寶妙塔從地涌出,多寶如來全身不散,以消生滅之見;即此穢邦變成淨土,以除淨穢之執。至於分身雲集,充滿淨土,以彰法界塵塵剎剎,觸目皆是實相真境;惟此真境、乃法身之安宅,報化依之而起。故諸佛證之為一切種智,報身踞之為華藏莊嚴,化身以之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為五蘊身心;八萬塵勞、修心之士若不洞見,總屬門外止宿,不為實證,故寶塔出現,為示佛知見之象也。見、是大眾能見之量,寶塔、是所見實相之境;此塔是先佛入滅之塔,先佛已居,今佛並坐,當來佛亦然,故以「見寶塔品」立品名。又此塔涌出,為證前起後:即是證前三周說法,都是真實;起後者,若欲開塔,須集分身,明玄付囑,召本弟子論於壽量,四眾皆見,因此名為「見寶塔品」。
 如來法身不可見,諸佛藉報身化身色相,以如來異方便,展示法身常住。穢土本是淨土,一塵一剎,無不都是實相真境;吾人讀此神變,不可有所疑慮也。
爾時,佛前有七寶(佛)塔...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一切諸天暨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旛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妙法華經 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涌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P.65)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欲藉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集合分身諸佛,有三義:
⑴表圓會圓證─以多寶如來全身在塔,本地佛亦必須全身方見全身,是乃攝用歸體,古今一相,所以寶塔一開,多寶、釋迦必同坐一座。

⑵欲示無生滅之法身,必會有去來之應身,從法起應,攝應歸法;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使忘生滅之見、去來之相,一多無礙,方得見法身之本體也。
⑶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方得見實相之真境。
世尊云:...今應當集。此有二義:
1.多寶佛塔圓現十方,釋迦一佛分化法界,今之集、顯古今道同也。
2.權小之人,惟知世尊化御堪忍,不知分化十方也;今之集,可顯佛智深廣,教化無邊也。觀佛三昧海經云:釋迦東方所現化身 國土 氏族 化法,與釋迦相同者,碎大千界塵,猶不能數;一方既爾,況十方乎!
(P.66)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 區,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 聚...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輾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世尊放白毫一光,遍照十方諸佛、清淨莊嚴佛土;此十方諸佛、即是塵點劫來,釋迦牟尼佛最初、由自身教化眾生開始,歷經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後,直接間接在十方世界推行教化所成就的「後佛」,故稱之為「分身佛」;則可知、釋迦牟尼佛當為娑婆世界的「初佛」。
十方世界、各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佛,一佛各有無量千萬億菩薩,均在各佛國為眾說法;此即:國土無量,諸佛無量,眷屬無量,主伴重重為眾說法。
世尊為接待十方世界分身佛,立即以神力、將娑婆世界變為清淨莊嚴世界;將諸聚落、河海、山林等一概隱去,緣熟之會眾留在會場,無緣之天、人則移往他方。此為「初變娑婆一界」以應接待分身諸佛;諸佛各帶一大菩薩為侍者,到了娑婆清淨莊嚴世界,就去寶樹下師子座結跏趺坐。諸佛依次而來,一下子就把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坐滿了,一方之佛還沒有到齊喱;因此就有第二第三次、向娑婆外擴大變化八方世界的神變,如下經文。
(P.67)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通為一佛國土;...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通為一佛國土;...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三變淨土,乃是以法會道場之耆闍崛山為中心。初變是將娑婆世界變為淨土,但當東方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來到,就師子座時,一下子就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一方之佛尚不能容納;於是世尊乃向娑婆境外,從八方擴大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盡神變之為琉璃平坦地面的淨土;又復更向八方外,再擴大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為淨土,十方諸佛方能全部就坐。
這是說明塵點劫前,釋迦佛最初以妙法蓮華經主持娑婆世界教化,積劫而成的一佛國土,這是初變範圍。爾後由於釋迦佛在直接間接教化下,無數無量的僧徒,在世界各地,先後圓成佛果,並繼續向各地展開教化,廣宣妙法蓮華經,就進入了華藏世界的範圍;如此循環不已,釋迦牟尼初佛所領導教化的範圍,未來必定成為一個無邊無際的「十方三世佛國」,乃一佛教化的佛國,即是所謂「通為一佛國土」的意思。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彼某甲佛,為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P.68)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誓願)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彼某甲佛= 分身佛各囑侍者代稱己名也(某甲某乙某丙,代名詞也);由此可知:分身佛不必通名釋迦,各有異名也,上面經文佛曾言:「我在異國,更有異名」即是。
多寶佛要求聚集分身佛的重願已酬,但大樂說菩薩的請求、開塔見多寶如來,尚未實現,所以分身諸佛都願開塔,故遣侍者問訊之便,咸表欲開寶塔之願。
住虛空中= 塔在空中,故釋迦亦往、停住空中,此意,見一切佛究竟終歸於空也。
卻= 除也,關= 關閉大門之橫木,鑰= 鎖也;全句= 如同拿掉大橫木上的大鎖,再移除大橫木,打開大城門,發出了洪大的聲音。此表、除去執著之障惑,以顯機動之本來。
皆見多寶如來在寶塔中 坐師子座= 人皆有座塔,多寶佛中坐,現在佛不靈,係指塔不應,多寶佛不現,枉自輪迴苦!
(P.69)多寶分座,佛入塔中就座= 二身相稱,如智稱境,表報身;分身來集,表應身;多寶全身,表法身。從地涌出,示不滅;分座共坐,示不生;入塔示不常,現塔示不斷;分身示不一,全身示不異;讓坐示不來,就坐示不去。此八不,皆是真實,此即經文所言:示真實相也。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 世尊為法求人也。在「誰能」下、暫加『誓願』,即可明了此小段之意義;堪忍乃是世尊發心得果之本土,又是大眾聞法得記之本國,且此土眾生,根利於他土;今佛不久即將入滅,故以弘法利生任務付囑下代。又、以此一部「妙法蓮華經」乃是成佛無上妙法,又是發揚佛法,傳播宇宙的最高法則,切莫輕輕看過!故此次法會運用:地涌寶塔,如來現身,召集十方分身諸佛,共同將此妙法蓮華經,當面指出,付囑後代微塵四眾弟子(=有在), 務必展轉流通,無使斷火絕煙,讀經者其無感乎!!!
爾時,世尊欲重申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古佛寶塔涌現,多寶如來聞經證經,實亦讚經歎法;其所以如此,皆為圓成、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之一大事因緣故,亦為救度無量無邊眾生、皆成佛道故。如果佛家四眾 不能受持法華,廣說法華,都將成為自利自了漢,都不能得證菩提佛果,無量無邊眾生也因此得不到救度;如此 既辜負了佛恩,僧伽也不能成為「僧寶」也!
    ...    ...    ...    ...   ...
    告諸大眾,我滅度後,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多寶如來、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當知此意;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
      古佛誓願聞此經,我(世尊)以大願說此經,分身諸佛遠集開寶塔;諸大眾不可辜負三佛美意!   
(P.70)  ...    ...    ...    ...   ...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諸餘經典  數如恆沙,
    雖說此等,未足為難;若接須彌,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 有頂= 欲界色界天頂
    無量餘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二執與無明深厚故
    ...    ...    ...    ...   ...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滅度後,能解其義,
    是諸天 人 世間之眼;於恐畏世,能須庾說,一切天 人 皆應供養。
      所錄偈言,皆重要者,語意易解,不再煩述。本品顯示實相,連同下品,共兩品皆是「示佛知見」。
(P.71)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本品分兩大段,繼前品多寶如來之證經讚經,續言持經功德之殊勝,作不同讚歎也。
  吾人讀經,一般只知提婆達多是世尊的怨敵,圖謀殺害佛陀,但在世尊如來境界觀之,卻是逆增上緣的善知識;因此特為提婆達多授記,先說彼過去世,曾為世尊講說法華經的一段因緣,使我們了解三世因緣的關係。這是第一大段。
     第二大段在說明,平等大慧是一、悟有難易之分:因為聲聞、久有佛道修成長遠的恐怖,故不起好樂之心,今日雖然受記,多劫巳後才能證果,只怕不肯勤求;所以世尊自述昔日為奴求法 今日得成菩提,此明『易中之難』事。再說文殊去龍宮教化,得龍女立成正果;海為沉溺生死之地,龍乃三毒之一,女為濁垢中最難化者,但、當下即能現證;此說明『難中之易』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師命必遵 不可挾勢抗命,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偈)...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昔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P.72)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十號);世界名天道.....;
提婆達多,華譯「天熱」「天授」,是斛飯王之子,阿難之親兄,世尊之堂弟。「入大乘論」問:達多世世為佛怨,云何言是菩薩?答:若是怨者,云何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東西轉遠,豈得為伴?「大雲經」云:達多不可思議,所修行業同於如來,若夫自造逆罪,及教闍王害父(見「觀無量壽佛經」),如此等事,皆是大權示現,行於非道以通達佛道;眾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一逆一順,弘道益物。故知現逆事者,為懼惡人、令不起惡耳。
此段可分兩點說明:
⑴使吾人明瞭三世因果關係─我人從佛經上,都知道提婆達多是世尊的怨親,無時不在危害世尊;世尊講述過去世,達多曾為世尊宣講法華經一段因緣,並為其授記,以此來說明`諸法平等',才是真理,才合乎因緣果報原則。須知我人修行佛法,無論遭遇任何順逆之境,都應忍耐使其成為成道助緣;順境固然是順增上緣,逆境之友也是善知識,也是逆增上緣,如此才能時時有所長進。
⑵諸法平等是佛法修行中,能否完成佛果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又以`怨親平等'最為切身,最為難行的科目。實際上,我們修行常常疏忽因果關係,常常只從現世今生去看問題,只從眼前關係去分別親與怨,這就與真理不相應了;老實說,如果修行做不到怨親平等,縱使證到了某種果位,那還是未證未得。在理上來說,人人都了解怨親要平等,但要真正做到怨與親能一視平等,卻是極難;所以修行怨親平等,一定要在世俗社會環境中修,要在種族混合、各種宗教混合的環境中修,才有用。禪宗三祖僧燦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在順逆。這真是說得明明白白,對任何事物、環境,你都不可去揀擇,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只能隨緣,一切絕對無住。如果心中稍稍存一點憎愛之想,便是天地懸隔,那有佛果可證呢?這本`信心銘'寫得極好,寫得極詳細,各位可以讀讀,照著去做,頂有幫助。
(P.73)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經由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娑竭羅鹹水海 在娑婆七金山外 距靈山不遠。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龍宮卑溼非說法之地,龍性憍慢非載道之器,被化者恐不多故問。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所能說 所能想,且待須庾自當證知。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停留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研修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都修菩薩十地清淨妙行文殊師利謂智積曰:其事如是。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為釋迦如來左右侍 通常皆以文殊為上首菩薩;師利、梵文 意為上首,故合稱之為文殊師利。
「蓮華」是表示佛法的「法華」;菩薩坐蓮華,或足踏蓮華,表示其修因證果,業已證得法身,圓滿完成上求下化的清淨菩薩行,或二乘已回小向大,奉持妙法蓮華經之清淨行,皆如蓮華之出污泥而不染之意。
本段經文所說,文殊菩薩在鹹水海中,所用教化方法,仍是先說三佛乘,然後再說法華、會三歸一;所以其所度化的菩薩們,很多都是由原修聲聞行,在海域中廣研廣究小乘道法,然後回小向大的聲聞弟子;故經云: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己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後四句,是問:你度化那麼多眾生,是暢演實相意義而化之乎?抑或以一乘實相、開(P.74)闡三乘權門,會三歸一,令彼等速成菩提呢?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 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衍義無竭似摩尼珠,希世奇觀,群經莫及也。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有勤修一生者,得頓證否?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慧利觀機;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定慧具足;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發菩提心在初住位,不退當八地,辯才當九地,慈悲長養大悲功當十地,功德具足修證圓滿金剛等覺位;由發心至證果,不離一剎那也,所謂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 一證一切證,如斬絲、染色,豈有次第乎?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生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庾頃,便成正覺!
難行苦行= 釋迦佛多生捨頭捨目,捨身等等。
積功累德= 積千善而成千福相好,累萬德而成萬德莊嚴。
何以不信?智積意:以妙法之希有,得善解善說、並精進修行,可以成佛是可信,但以積功累德之釋迦佛、與初心八歲之龍女比較、成佛遲速,不能無疑;若信速者,疑釋迦為無智鈍根;若信遲者,則疑龍女剎那發心,焉能頓超釋迦之多劫哉?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佛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
(P.75) 如來實智朗照無遺,深達罪福真相,遍及十方十界,自當證知我須庾必成佛也。
一般說,三途為罪,人天為福;剋實說,九界為罪,唯佛界為福。從凡情觀之,見有九界罪相佛界福相;既有罪福相可得,就不可名為深遠明達(深達)。若如來以不思議妙智觀之,不見有九界罪相,亦不見有佛界福相,了達一切諸法唯一實相,不見有罪福相可得也。龍女用「深達罪福相」讚佛者,因智積不信其能得菩提,以龍女畜類,是一苦罪眾生,見如來是福德莊嚴也;假若能深達罪福實相,則不會見龍女是苦罪,如來是福德莊嚴,就能自信龍女必能須庾成佛無疑。十方即是十界,既深達罪福,不見九界佛界之相,則十界泯絕矣;雖然十界泯絕,不妨十界宛然,以不思議妙智遍照十方,十界依舊宛然,罪福依舊不失,故曰「微妙」。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讚佛法身清淨圓滿。微妙釋如上
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天 人 天龍八部 一切眾生無不敬仰宗奉
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將即證菩提,唯世尊當能證知!(你可不必懷疑啦!)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我即將往南方成佛,演說大乘妙法,以度脫苦難眾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舍利弗尊者認為龍女大言傷實,難信有三:一者女人穢軀(古人觀念也),二者無多劫修成因,三者五障阻礙,故難信也。
五障= 梵王淨行,女人多染;帝釋少欲,女人多欲;魔王堅固,女人懦弱;輪王仁慈,女人妒害;佛具萬德,女多煩惱。
<超日月三昧經>云:淨修四禪為梵王,婬恣無度受女身;勇猛少欲作帝釋,嬌姿多態受女身;具十善法,敬事三寶作魔王,輕慢不順,毀失正教受女身;行菩薩(P.76)道,慈愍眾生,作輪王,無淨行受女身;具菩薩行,始能作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
珠表智,佛表理,以智契理 將因趨果也;龍女知智積乃多寶佛之首座弟子,舍利弗乃釋迦佛座下智慧第一、上座弟子,身子攻疑較智積猶勝;且二人不信,群賢之疑更可知。 若僅僅以言詞諍辯,終認為妄,故藉獻珠納珠之速度,以較證成佛之速也。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忽然變男= 萬法如幻,無有定相,當何轉乎?不轉而變,即女而男;淨名經第七品中,身子(=舍利弗)被天女頓變如天女,亦猶是也,故乃知、身子實為大眾有疑而釋疑耳。
南方乃虛明之地,自北而南、表從迷入悟,成一切種智也。吾人當可明了,圓成佛果,原無期限;若是一生具足菩薩行,當生必定成佛,所謂「千年之鳥,不及朝生之鳳」,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者,即此意也。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彼土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智積與舍利弗,到此方知龍女依圓修行,速疾成佛;目睹其實,心允其說,理屈於辯,一切疑難全解,所以與全體會眾,默默信受。 以上第十一、十二兩品,統是「示佛知見」。
(P.77)
(宣)品第十三
此品連同第十四、十五、十六品,共四品,為講述「悟佛知見」。    本品全部都在演述如來唱滅募人:欲令佛道常存,妙經不墜,末世弘經,非願力不能也。故諸菩薩並新記聲聞,全都發願弘經;原經文目次,以及後代大德,均寫為『持品』,顯失經意,當寫為「持宣品」─「持受並宣揚妙法蓮華經」品為宜,故更正之如上。
 經文中,新舊受記聲聞與阿羅漢,均誓願廣說本經,但只願於『異國土』『他國土』『他方國』廣說此經。有大德批評此為不妥誓願,應將此三詞,解釋為『某一地區』意義 方合佛意。其實經文中,世尊已明瞭彼等聲聞之困難,在畏懼娑婆眾生之難調難伏,故最先寄望於在座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大菩薩)發願,而後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之無量本門弟子,從地涌出(第十五品),自然說明了在本土擔任宣化本經的任務。
 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有無數無量的國土,我們現在所居住的的小小的「閻浮提洲」(地球),才是五濁惡世,其他無量國土(星球),都比閻浮提良好;所以聲聞弟子願意去其他國土弘化,並未脫離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範圍。故不必更改經文原意。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
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惟願世尊不為慮= 聖道載於典籍,廣弘力在智者;假若未得其人,微言必絕,若其人不明斯文,亦不得行之於世,二者誠聖心之憂也。我等既然克任此事,故願聖心無慮也。
善根轉少= 眾生濁;  多增上慢= 見濁;  貪利供養= 煩惱濁;  增不善根= 命濁;    遠離解脫= 劫濁    此五句指明了、此閻浮提地區(地球) 是五濁惡世。
難可教化= 世道交喪,異端競作,五濁之世,正信者少,邪見者多;惟以徇利以豐四肢,豈能存心而卻五欲。十惡自滋,三空漸遠;人倫之道,尚有失於綱常,方外逸(P.78)宗,寧得入於神化,故云:難可教化也。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 心不實故。
娑婆國中= 古人不知娑婆(地球)乃四天下中之閻浮提洲也。娑婆世界有十億個四天下 即十億個太陽系,或十億個地球。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比丘尼眾見聲聞受記,龍女成佛,群思:我等亦聲聞,亦女性,故請授記。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前已囑大迦葉代為轉說,即此事也。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十號)...
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受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佛壽無量阿僧祇劫。......諸比丘尼白佛語: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悲華經云:姨母元為水神,生生願為佛姨母;耶輸元為須彌山神,生生願為佛婦。求佛出家得道受記,今皆滿宿願。
爾時,世尊視八十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觀諸大士位當亞聖,道越小賢,才足以任大道,風足以維澆薄,默然心遣令彼自薦也。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
(P.79) 阿惟越致= 阿鞞跋致,華譯不退轉:
⑴位不退─圓初信破見惑,不再退到凡夫。
⑵行不退─圓十信,破思惑塵沙,不再退到二乘。
⑶念不退─圓初住,見性得無生法忍,永遠安住於真實智慧,不再退失;或菩薩圓滿完成初大阿僧祇劫修行,入初地即是.
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於佛教,廣宣斯法。
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
敬順佛意=佛已目視,即是遣使。佛欲弟子擔荷持說此經,我等自當承意,何待言命才發願也。我等本願就是上求下化,何待命令?因此諸菩薩自願任此,故發言無畏、坦直而大聲,故云師子吼也。
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周旋十方= 各位大德競往他方,然世間無不可化度之人,亦無不可得道之處;如果時日太平,道德風盛,要我等何為?所以我們不論善惡地方,遍一切國土,我們都會前往,令一切眾生讀誦解說佛法,最後亦當持受本經,如法修行。這一切施為,以及眾生之獲得救度,都是由於諸佛威力加被,惟願世尊在他方世界,對我們遙加護念!
即時,諸菩薩俱同時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     

聖人去世,無人救正,社會腐化,邪惡充斥,當此惡世,我們自當努力廣說。
 有下愚無知.視正如怨.毒罵打害.菩薩怨親平等.不計較.不報復.宣法當忍;

 有些小乘比丘.愛諂媚名聞,佛法未通.修行未得說得,傲慢輕視凡人,
 有些苦行頭陀.穿著糞掃衲衣.獨住無人處.認為遠離塵世俗務.即是修行;
(P.
80)    看著像真道,卻又貪圖名聞利養,常為俗人說些自度自了的小法,來取得恭敬,
被尊為阿羅漢,其實他們心懷惡意,從不捨棄世俗,只是冒充阿練若而已。
 以便毀謗我們說:這些比丘貪圖利養,宣講外道邪說,自造妙經來欺騙接世人,
說此妙經幽妙,所以與流行的經論不同,以博取聲望而求名;

他們更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們,及其他比丘們,誹謗我們.說我們邪惡,
說我們是邪見人,所宣講的都是外道邪說,不是佛法正宗。
     我們因敬崇 世尊所付託告敕的使命,對這些惡意惡口惡行,通通都會忍受。

  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故,忍此諸難事。
  世尊自當知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出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甚至他們譏剌我們說:你們是佛耶,這類侮慢言詞,我們都會默然地忍受。
濁劫惡世有許多這類恐怖事,好像這些人都是被鬼迷了,隨意侮辱我們;
 我們崇敬信仰世尊,會穿著忍辱鎧甲,經常不斷說此經,忍耐這些惡劣事。
 我們不珍惜色身,祇珍惜無上佛道,必定於未來世代,維護奉行佛的交待。
世尊也了解、濁世這類惡比丘,他們並不了解 佛常使用前方便 而隨宜說法,
因此他們只好皺眉頭開口就亂罵,由此常常被逐出佛門,遠離了塔廟。
他們就犯下了這些罪惡,我們會常常想到佛的慈悲訓示,一定會全力忍耐。
 如果城市村落中,有人求法者,我們一定去到該地,為說佛所交待的諸法。
 我們是世尊親派的傳法人,面對群眾妥善隨宜說法,無所畏懼,願佛放心;
 我們在世尊和十方諸佛前,宣發此誓言,諸佛當然了解我們的真心誠願。
忍此諸難事= 菩薩弘法中,所有行為以「瞋恨」最厲,故忍力最難。大智度論說:天帝問佛:行忍時,唯有小人輕慢,最為怖畏,故不應忍。佛言:如果說小人輕慢為怖畏,故不忍;不忍之罪,莫甚於此!何以故?凡不忍之人,為賢聖之所輕慢;忍辱之人,(P.81)小人之所輕慢;二輕之中,寧取何輕?故知寧為小人之所輕,不為聖賢之所賤。無智之人輕於不可輕,聖賢之人賤於所可賤,因此須行忍辱也。
諸大菩薩與初受記之聲聞羅漢等,既均受命,受持法華,宣揚法華,無論是在娑婆(地球)或外面國土,都應注意以下三點:
  ⑴深記奉持妙法蓮華經,便是奉行一佛乘道;奉行一佛乘道,便是奉行上求下化、自度度他的菩薩道。
  ⑵奉行菩薩道,便應在各個大小地區,建立大小道場,教化一切眾生行善戒惡,敬佛學佛,隨時化度有緣,接引出家,成為佛門弟子,造就成為僧寶;俾能分別前往各處自建道場,各各奉持法華,廣說法華;如此則能代代承傳,由點而面,佛化教育廣行,人間淨土自可有成。
  ⑶「廣說法華」,並非普遍的、為一般未曾聞法眾生演說是經,而是、應如本經第一品靈山法華大會之事,為三乘弟子宣講本經,然後囑其奉持法華;如是,彼等弟子代代向其弟子宣講法華,是為廣說法華。要注意:非其時不能說,非其人不能說,才能圓成諸佛的本懷。
問:諸菩薩神通智力,都不可思議,縱在末世說法,誰敢輕侮?而說如是種種末世弊惡,何也?
答: ⑴使其他發願弘經宣化者,預知末世有如此之多弊惡,臨事時不致畏怖恐慌。
     ⑵使希望能來聽法修行者,知道世間有此種種過失,應當改邪歸正。
     
⑶希望世尊能說禦難方法,使其他五種法師,都能平安教化眾生。

安樂行品第十四 
上品諸菩薩敬順佛意,發願周旋於十方國土,不惜身命,忍難弘經;但文殊菩薩認為、末世法師流通此經,雖能忍難,不若無難,故當機請問如來,說四種安樂行,諸菩薩得此持經妙行,能悟而修,弘經十方,必安樂也。此對初心菩薩,乃守護如來家業之良規;對入塵勞以應物,則係宏揚法華之寶鎧也。 
動靜一如謂之安,道用克邪謂之樂,深造自得、躬行實踐謂之行。
 著如來衣、則法身安,入如來室、則解脫心樂,坐如來座、則般若導行穩進。
忍辱地故心安,不暴燥故心樂,觀諸法實相故行。

   天台二祖慧思禪師在『安樂行義』中,給予四種安樂行、四個具體定義,以概括它們的內容:
(1)正慧離著安樂行,             ⑵無輕讚毀安樂行,又名轉諸聲聞、令得佛智安樂行,
⑶無惱平
等安樂行,又名敬善知識安樂行,
⑷慈悲接引安樂行,又名夢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樂行。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佛滅度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五濁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四法= 初、身業安於法而不住於法,二、口業安於法而不住於法,三、意業安於法而不住於法,四、慈悲大願普度眾生。
首三即是三業,繼之以慈悲大願者,以三業既正,則正智清淨,既得已利,須起慈悲利他;必悲智相濟,於惡世演說是經,方無諸難。四行少一,不可為人師,亦不利於己,豈持經演說哉!苟持己有成,諸難自遠,故行者當安住四法也。
下面首說,第一、身業安樂行, 即是身業安於法、而不住於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疑怖畏;又復於法無所行行法而不住相,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住相、不分別是非好醜,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行處= 大地以持載為義,不問香臭好歹,無所不載;忍辱心地、即是要如大地之無所不載,無所不忍,沒有愛憎取捨,才能達到在五濁強暴惡世,宣揚法華妙經的任務。惟能忍,於剛則能柔和以應之;此柔和,非是媚佞,而是心氣溫和,不急燥,不撇扭,不鬥氣。惟能忍,於蓄意作對者、能善順人事環境以接待之;此善順,非是諂曲,乃是人情靈活變化,不拂對方之逆性,緩誘之俾從化也。惟能忍,對事才能仔細考慮,所用方法不粗暴,處事安詳,此外表柔和善順也;惟能忍,對事之微細處,才能仔細觀察,知其道理,則遇惡不驚,心安於理,此內心柔和善順也。語云: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可知,若事上見得透,則一時浮議不能惑;胸中持得定,則一時浮燥不能動。這是修行人處世的良方,也是弘經度化眾生的妙訣。
於法無所行= 運用一切行法以導引眾生,雖用是法,但不著相,是為「無所行」。若有(P.83)所,就有能,能所對立,彼我成敵,橫逆可能產生也。即使所行之法,來觀一切諸法如實相,無相、即無所觀,亦不著相,亦不可有所好惡愛憎的分別;如此的不著相,沒有分別心,情識全忘,是非雙泯,則世出世法打成一片,才是真正平等。
  柔和(即伏忍)+善順(即順忍)→此二忍可生→於法無所行(即無生忍)+不行不分(即寂滅)二法忍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遠豪勢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遠邪人邪說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遠險戲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
遠惡人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遠二乘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菩薩摩訶薩之親近處,都係列舉反面人物或事實:
1.遠豪勢─與官員權勢人物交往,最易使修行人腐化墮落,故應盡可能避免;當然,在現代社會實難逃避,尤其許多權勢人物為佛法護法,亦不得不來往。但這只是誡其不應為而為之,非誡其當然而不然者;尤其切戒與權勢過分親近,或為一己之私而接近。這種展縮之機,貴在活潑運用,不可死在經言之下,至要至要。
2.遠邪人─凡不秉正教之言行,謂之外道,非必邪惡也;雖非邪惡,近之難免三業犯過,日久更難免犯戒破戒。梵志即婆羅門教人,事梵天,在家外道也。尼犍子為修裸體、塗灰泥、剌舌、掛鐵鉤等苦行修行者。凡詩詞歌賦消閑作品,都是世俗文筆,非經典以外書籍,都屬外書,近之無益,避之可杜異端及思想之紊亂。路伽耶陀、華譯順世外道,意指隨順世界潮流而倡導、回歸潮流生活者;逆路伽耶陀、則譯逆世外道,倡導棄世背俗,或沉迷於鬼神之道者。凡此一類都會妨害修行正道,絕不可沾染;若為傳道故,亦不妨學習,千萬不可忘本逐末!
3.遠險戲(P.84)相扠相撲,即摔交、角力(日本稱之為相撲)、鬥劍等;那羅、係化裝打鬥或摔交一類。舉此二類凶險鬥狠、表演戲耍,以概其餘;佛門慈悲為懷,常常觀賞此類凶險戲耍,難免擾亂善良心性,破壞善根。
4.遠惡人─旃陀羅、華譯屠夫,殺豬宰羊屠牛人也;以及畜養牛羊豬狗雞鴨,打獵捕魚捉鳥等等一類,都是造作惡業、以求生活之人。修行人不宜與此等人親近,以免喪失慈悲心;但也應伺機、為其善巧開導,挽回或減輕其殺害眾生之心,但不必抱定他會聽話的希望。以上四點,稱為 遠離「四惡緣」。
5.遠二乘─小乘人沉空滯寂,不發大心;初地菩薩必須一心辦道,過分接近小乘,仍有削弱菩提心的危險,故暫時不必與他們接近為宜;如果他們前來問道,當隨宜為說大乘法,但不要希望他能領受。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遠欲想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遠不男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遠危害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遠譏嫌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遠畜養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小結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6.遠欲想─對女人說法,但不應對女人別有存心、為其說法,也不喜歡接近婦女;進入人家,如喜歡與女人小女寡女等說話易生過失,難免會遭到譏誚。
7.遠不男─對五種不男之人不可親近:⑴生來無生殖器者,⑵以刀割去者,⑶見他行淫方能勃起者,⑷遇男變女 遇女變男(具二性器官者),⑸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者。
8.遠危害─不可獨進獨出任何信眾家,若不得已必須獨自進入時,應一路一心念佛,以求攝心清淨,過患遠離。
9.遠譏嫌─露齒而笑,坦露胸膛,都是輕佻舉動,任何說法人有此,都是犯戒,更有(P.85)損佛門威儀,切戒!切戒!
10.遠畜養─少年入佛門,心多情感易變,極難管教,嚴訓乏慈,寬待失教,皆煩擾修行;同學間亦無規箴之益,和則疑其狎,切則惡其猜(忌),皆困擾清修;是以不畜不近,遠離為上。
小結─前面十種遠離、即戒,坐禪是定;菩薩常常在閑靜處,勤修禪定,能收攝其心,以此`戒定'為前方便,是名菩薩初親近處。
修攝其心= 是修定要門,要:
(1)呵五欲─色 聲 香 味 觸都是功德劫賊,必定要遠離遠離,切切不可貪染。
(2)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蓋覆定慧,定要急棄,如砍毒樹,不可稍延。

(3)調五事─調食不饑不飽.調眠不節不恣.調身不寬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心不沉不浮.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言語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其次、修身業安樂行的大菩薩,應從正定心中、起觀照慧,觀察世出世間、一切五蘊七大、生死涅槃種種,使當體真淨,不受一塵,歸於第一義空:正如諸佛所證實相,遠離一切虛妄相─無凡夫之常樂我淨四顛倒,無二乘之無常無樂(苦)無我無淨(空)四顛倒,即不顛倒正見;不轉變正見,一心攝守正見,不動如須彌山,心心寂滅,永續流入薩婆若海,永不退轉。 
又如虛空,一無所有─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這一切不能用言語來形容,即是離四句絕百非,語言道斷,不可思議。何以故?觀虛空、過去本無所謂生性,故不生;則知所謂障惑、理性、行位、因果等等都不生。察虛空、現在並沒有什麼真實出現,故不出;則知眼前所現一切法相,都無所出,都是空華幻相。究虛空、未來並沒有什麼發起性,故不(發)起;則知未來亦無任何真實生起之可能。三際通無,一空獨存,假名虛空,無有定名;如其壅塞,則成「色」,通暢又復假名「空」,是無名也。
空無定相─方器範之則方,圓器規之則圓,器去仍空,是無相也。由此可知:虛空三際不遷,無名無相,一無所有,亦如實相之無相無名,故云:實無所有也。虛(P.86)空不可窮極,無量無邊─非世間之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或器物之可數,亦非世間方位偏小圓滿之可限;既然一無所有,則無有一法可以予以遮障,故能遍入一切諸法形體中。實相亦復如是,故一切諸法性相,本自寂滅,無語言可及也;凡可說者,概從因緣而有,從顛倒所生,楞嚴云:心體本寂,相待成搖。有見顛倒,能所對待,法即有生,心如行舟(轉、動)只見岸移,不見舟行也;故要觀實相,必以慧照觀,於心不動不轉,則法不生不起;修身業安樂行者,常常樂意觀照一切諸法如實相。是名大菩薩第二親近處。
佛偈言:...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染著五欲、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增上慢人= 修行佛道得小輕安,未得說得者。 
小乘= 只求早日涅槃,自己成佛,不圖度化眾生。
三藏學者= 專門研究名相學問,不肯修證者。 
名字羅漢= 假名阿練若= 非實修苦行,圖供養者。
好戲笑比丘尼= 行為輕浮不守清規者。   
諸優婆夷= 於色聲香味觸有偏嗜者,或但求如小乘之速求證果者。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上中下= 菩薩乘中乘小乘─中小乘不可修,菩薩乘(大乘)只能修而無修,行而無行;三乘均當更進至一佛乘也。
有為無為= 有為、世間生滅法也,名不實法;無為、出世間法,法性無改故,乃名實法。因觀諸法皆實相,有為無為,實不實法,都是實相;實相絕言,故一切法都不可行;也不可分別是慧是定,如同凡夫之分為男女二相一般。又不得於諸法上,生起妄知見,要遠離一切差別相,遠離能取所取戲論相;如此,名為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閑處,收攝其心,
         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

(P.87)下面敘述,第二、口業安樂行,即是口業安於法,而不住於法。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人過、經過= 經有大乘小乘,人有大機小機;以乘對機,隨宜難解。經有顯性廢權立實之過,破相隱實開權之過;人有執理、不信漸修之過,執事、不信頓悟之過。苟性相雙融,經即無過;事理雙洽,人即無過。若說有過,則惱亂聽眾,非可也!
不輕慢= 弘經人、不可依持法華之圓,而輕視偏權法師;世尊尚以異方便 助圓實正道,後世弘經人豈可輕慢權小!須順佛意將護物機也。
不說人好惡= 人類受質,各有不同;血氣之情,自有偏好。凡人都討厭別人說其失,故不可談人之短;好贊譽的人、也喜歡順勢毀他人,所以不可稱人之長。聲聞一類人、根性不穩定,若是你讚二乘好,說不定他會退大取小;若是你說二乘不好,可能使得他大乘小乘都不修了;因此對他們、說毀說讚都不可以!
大智度論云:自讚、自毀、讚他、毀他,如是四法智者不為;何以故?自讚者是貢幻人,自毀者是妖惑人,讚他者是諂佞人,毀他者是讒賊人。一有於此,非安樂行也。
不生怨嫌= 弘法人若是心中產生:這個人和他的修法,可能會妨害法華經(或佛經)。這個想法,就是怨心。如果心想:此人粗鄙不文,或所修法門低下,怎比法華(或某法門);此即嫌心。安樂行人為弘大典,一定要注意小行,決不起怨嫌之心,才是正行;須知心機一動,聲音沖口而出,先杜說過之源,養成不生怨嫌之心,才是安樂88      之行。
諸有聽者= 弘經者,既不說人過,也不生怨嫌心,也不執大而輕小,祇是隨順聽法眾生和四周環境,不故逆他們的意見,維持良好互動的氣氛;如果聽眾有所難問,不要用小乘法理回答 要用大乘法理 為他們解答。此有二意:
⑴看到了問者不是大機,你為他說小,他只能得到方便小小法益。
⑵若是你不能肯定、問者是否大機,你為他說小,可能阻礙他獲得大法的因緣;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為他用大乘法理解答,最為妥當。須知,一般小乘但知行布,不識圓融;難問雖多,不出十對:
1.迷悟不明難,
2.事理不清難,3.權實難分難,4.體用不合難,5.性相隔礙難,6.心境分別難,7.智行參差難,8.修證淺深難,9因果各別難,10.生佛尊卑難
凡是不了解此十、歸一實相者,就是小乘;應就其心之易明處,巧為引導解答。或有人答一而十難全通,一言醒悟,回小入大,趨向獲得一切種智,而成就菩提佛果。

以下講述,第三、意業安樂行,即是意業安於法,而不住於法。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嫉妒諂誑=
嫉─祇許追求自己名利,卻不耐別人的光榮成就或獲得,妒忌為性;
妒─懷恨他人較己高的成就或諸獲得。
諂─欺騙其人,故矯設虛相以媚之,險曲為性;
誑─為獲利養,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嫉、諂、誑等三,為小隨煩惱:嫉妒違反慈悲之心,諂誑乖智慧之道;若智慧被障,又如何上求佛道?若慈悲被蓋,又如何去下化眾生?菩薩修意安樂行,須切戒之!(P.89)
勿輕罵= 仗倚圓行而呵罵權行;倚圓教之長,求權教之短,可能退彼學佛道者之善根,當戒之。
惱亂疑悔= 對四眾之選擇修學三乘中,任一乘者,切不可以用語言或暗示、去氣惱他們,使得他們產生疑悔之情:1.懷疑他們所學得的不正確實在,2.後悔他們失去了學習正道的機會。更不可以斥責他們說:你們所學、離佛道還遠得很喱!永遠難以證得佛智、以成就菩提;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放蕩隨便,修道懶惰鬆懈的緣故。
還有,也不可把佛法當作戲論,顛倒是非,隨便辯論,逞口舌之利,妄起諸法有無等等爭論。遺教經云:種種戲論,其心則亂。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此將十二類生,全放在我的慈悲惻隱心中,救其沉迷,捨我其誰乎?又常思:我的開悟,我的修行歷程,凡經四十二階,無一不在如來維護與導引範圍以內完成,捨如來慈父賜我慧身法命,又其誰乎?諸大菩薩之指導,皆成就我的修學與功德,如:文殊啟發我智慧,普賢引導我美滿人生大行,觀音培養我無私慈悲的心靈,地藏教我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我當深心恭敬十方諸大菩薩,以他們的獨特法門,成就我個人的道業;此非偉大的導師乎?!
由於大慈悲故,所以我們能為一切眾生平等說法;平等說法者,沒有私對個人的愛惡心,只是隨順眾生根機的淺深利鈍,為一般眾生、說五戒十善方便法門,為四眾深心弟子,則分別說三乘法;即使有深愛法門弟子,但根機不契,亦不為其多說,如若隨意多說,即是心有不平也。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P.90)如果能夠成就此「意安樂行」的修養,再說本經,則一切困難煩惱,都不會發生;並且能夠獲得善好的同學,一同來讀誦法華經,也會感得許多信眾來聽受本經;聽後就能受持,持後就能背誦,背誦後就能為他人演說,而且必能書寫流通。若是能教人書寫法華經,或是其他經典,於是經書可以大量流通,供養閱讀,就能獲得人們的恭敬與尊重,佛法也因此獲得社會國家的讚歎。

下面敘述、第四 慈悲安樂行,即是慈悲誓願安於法,而不住於法。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在家出家= 四眾也;同在三界中,皆以苦為樂,安樂行大菩薩應對他們生大慈心,先拔救他們脫離三界分段之苦,給予他們、三乘所稱讚聖所(小乘涅槃)之樂。
非菩薩= 不發大心二乘人;雖有聲聞緣覺之別,但同出三界,皆以樂為苦。安樂行菩薩於二乘中、應生大悲心,拔變易生死之苦,給予一乘諸佛智慧之樂。
大失= 眾生(四眾)本來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小聖(非菩薩)以小智為滿足,有如來寶藏而不能得,有廣大神威而不能用;故此為大失。此大失有三:
⑴如來隨宜說法,權智也;是因眾生根機不同,不得已隨機敷演三乘之法,實非本懷;二乘不解,執為實證,不求勝進,此大失一也。(P.91)
⑵如來說一乘實相妙法,實為二乘所說,但二乘「不聞」是經,於是決行聲聞法;卻「不知」如來但為教菩薩事,亦「不覺」自己所證,非究竟滅(指小乘涅槃),此大失二也。
⑶二乘先不知「先三後一」說法之儀式,又`不問'明、此三乘法僅是方便逐機之談,因此「不信」此一乘法是平等佛慧,人人有分;更「不解」(不了解)如來出現大事,為開示悟入佛知見故,此大失三也。
大慈悲誓願= 這些三失之人,雖然「不問」三乘是諸佛方便,「不信」一乘是眾生平等擁有,「不解」此經是為彼等所說;我仍然當起大慈悲心以度脫之,得菩薩上求也;不管他們在任何地方,任何地位,肯不肯求妙法,我都要運用如來自在神力,無量智慧力來引導他們。在人、天者,令出三界;在二乘者,令入一乘;使他們都能夠安住一乘平等妙法中,究竟得到一切種智之佛果。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 金銀琉璃 硨磲瑪瑙 珊瑚琥珀 象馬車乘 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此喻:
⑴威伏諸國喻─轉輪王有四: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威鎮乃服,鐵輪奮戈始定;今以輪王喻如來有禪定智慧,故稱強力輪王,為正統之主,作百世之君師,故名聖王。

⑵威服諸國喻─王於三界,說法教化,降伏煩惱諸魔;小王不順其命,喻煩惱五陰未得調伏,乃起兵討伐。
⑶種種兵喻─小乘七賢修法為前軍,初二果修法為次軍,三四果修法為後軍;所破者三毒八萬四千寇讎,能破者八萬四千法門官兵。(P.92)
⑷戰功歡喜喻─喻佛見眾生修行有進,斷惑有功,大歡喜也。
⑸隨功賞賜喻─田表三昧,宅表智慧,聚落城邑喻四果,衣服喻漸忍善法,嚴身喻助道善法,種種七寶表七覺支。小乘破見思有微功,佛隨其精進而賜諸禪定,唯髻中珠不與。
⑹髻中明珠喻─髻喻權,珠喻實,珠在髻中喻「實為權所隱」也;在頂上者,極果所宗也。有出分段生死之機,為小功;有出變易生死之機為大功,未有大功,忽賜髻珠,喻眾生大機未動,忽說此經,二乘疑惑,菩薩驚怪;所謂、輪王之寶、不落餘人之手也。
  ...   ...   ...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下面有偈頌三十七行半,再說行法、珠喻、讀經感報、未來果報等等。

跡門總結:
本經前十四品,除「序品第一」冠領全經外,其餘十三品,當可分為兩大段落:
⑴二乘回小向大─從方便品第二至法師品第十,凡九品;為世尊三周說法,聲聞弟子上中下根領解,並各各受記。
⑵三乘歸一佛乘─從見寶塔品第十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凡四品;為受記三乘弟子發願持經弘經,世尊為說四安樂行以勵之。
(P.93) 以下從本品開始,凡十四品,稱之為「本門」,即是開顯如來本門事相為主旨;目的在提高靈山法會眾弟子的信心。前半部「跡門」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為主旨;目的在開示悟入三乘弟子,統歸唯一佛乘修行,完成究竟菩提。故知:跡門在統一佛乘修,本門在加強信:信、而不行統一佛乘修,固然不得菩提;但行一佛乘修,而不能深信,也是得不到菩提。唯有、深信而又遵一佛乘修,方能完成究竟菩提佛果;可知本門講述之重要也!
    然而從現代眼光看來,跡門半部,實是釋迦牟尼佛傳承諸佛的、如何發揚佛法的程序與方法;本門半部,是舉出古佛菩薩的傳法與發揚佛法的模範,作當時與後代的僧伽示範,以便繼續傳承下去,使佛法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我國佛教制度、教法、及論藏,自隋唐起,素稱完善;但從佛化教育之推廣與實質言之,並不理想,有許多方面實在違背了釋迦佛的期望!真正推行佛化教育的古今大德,實應誠心虛心的檢討一番才好!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本門」經文凡十四品,亦分為兩大段落:
⑴法華弘揚境相─自從地涌出品至囑累品第廾二,凡八品,講述釋迦世尊累世累劫所教化的無量弟子,皆應命聚集,由地涌出,志願在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各地區弘經,如來讚歎,並再三付囑。
⑵法華清淨妙行─自藥王菩薩本事品第廾三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廾八,凡六品,世尊廣述諸大菩薩之上求下化,六度萬行,行行清淨,種種聖跡事項,俾使未來弘經行道弟子,有所效法遵循。
1.由上品安樂四行,能令行者現生轉除業障,當來成佛;但此勝行,難以證實。所以本品先藉他方世界菩薩、聞弘經與安樂四行之妙,即請留娑婆世界弘經;世尊即行拒絕,謂我娑婆三千大千世界、自有無量弟子可擔任此一任務;果然由地涌出無量無數大菩薩,此可證明佛言不虛,行事不妄。
  2.師嚴道尊,鞠躬祇行,如來一命,四方奔涌,故名從地涌出:道在師,故道尊;師有道,故師嚴。
3.以人顯法,借事明理,以立其名:安樂四行以住忍辱地為宗,今能修之弟子眾,皆從忍辱地涌出;故經文中不許他方菩薩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也,從地涌出者,從自己心地(實際理地)流出,方是鋪天蓋地之珍寶也。
(P.94)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若聽准許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他方國土= 指釋迦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以外的諸佛教化國土(佛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比喻約有十億個太陽系(佛法以四天下或小世界,為宇宙世界組織基本單位,一個四天下有太陽、月亮各一,圍繞一座須彌山中腰旋轉,山根鹹水大海(= 太空)中,四方各有一大洲、及若干小洲;這個組織,約可相當於現代我們的太陽系,故假定其為太陽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共有十億個太陽系(1000*1000*1000),我們的太陽系似乎只地球有人類,如果每一四天下各有一顆星球有人類,那末、釋迦牟尼佛就有十億個星球教化區;每一區即是一個星球,如地球有177 個國家,依此計算,將有多少個國家可以宣揚佛法呢?學佛人當有這種宇宙世界觀念。)
如來拒絕有三意:
⑴他方菩薩各有自己本區的弘法任務,若留住娑婆世界,必然荒廢他們自己本區眾生得度的利益。

⑵他方菩薩在娑婆世界所結因緣,非常淺薄,如果弘經,得不到很大的功效;本 區眾生也失去得度利益。
⑶如果准許他方菩薩留住弘經,就不能召集本區眾多弟子;本區弟子不出現跡,遠本不能顯現。
召集本區弟子,亦有三意:⑴是我弟子,應弘我法。⑵多劫多生結緣,弘經必獲大效。 ⑶得以開近(跡)顯遠(本)。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從地下空出發而來。
(p.95)地裂= 華藏莊嚴世界海、有無數的如幢狀的大蓮華,其中「一切香摩尼王莊嚴大蓮華」,由下向上、排列有二十層佛國,在第十三層的中央,就是我們的「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佛國,周圍尚有十三個佛國圍繞,西方極樂世界佛國和藥師佛如來佛國,都在其中;下面第十二層有十三個佛國(中央一,四周十二),上面第十四層有十五佛國(中央一、四周十四)。所以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是夾在上下兩層中,四周也被其他佛國所包圍;這些無量無數的菩薩摩訶薩,都是接受無量劫來、釋迦牟尼古佛的教化,寄居在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的上下佛國中修行。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說寄居於地下虛空;今人知道地球是圓的,屬於太陽系,此太陽系屬於娑婆三千大千世界,那末地球的上空,即是本經所說的「地下空」。
無量無數大菩薩聽到本師釋迦佛、所發出的召集音聲,就遵命裂地涌出,是為聞命而來,開跡顯本而來。
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唱導之首= 師也。六萬恆河沙老師,每一老師各各率領六萬恆河沙弟子,共有多少弟子乎?不可知其數也。
況、況復= 況且、何況還有。除此六萬老師外,況且還有、共有八層,從率領五萬恆河沙弟子以下,遞減至單已一人,未帶弟子者;因此總人數不可計算也。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p.96)種種讚法= 或讚多寶願力弘深,處處聽法;或讚本師隨機敷演,不生疲勞;或讚分身,神通妙用,感應自在。
五十小劫= 五十小劫如半日者,此佛不可思議神力,使時間長短延促,歸於一念;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念劫圓融,不可思議也;此可以用現代一部電影,演出三千年歷史故事過程,只用兩小時可以看完譬喻之。
爾時四眾、以肉眼得見諸菩薩,遍滿無數國土虛空,亦同此理,如來神力使然耳。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度化,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以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根利德厚者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已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根鈍德薄者 為開頓說漸。
上行= 身體履踐萬行,以正身業,名上行。
邊行= 口能宣說無邊妙義,正語即是無邊行。
淨行= 意無嫉諂,平等說法,正意即是淨行。
安立行= 令眾生住大悲願中,正大悲即是安立行。
唱導= 啟發法門名唱,引接物機名導;此四菩薩乃是六萬恆河沙師中首領,故云「上首唱導之師」。
少病= 如來已離世間有漏五陰 豈有病惱,這是表示 佛法不離人法.順世間平常儀禮也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以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p.97)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處來?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
    ...      ...      ...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涌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
決眾疑= 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忽然從地涌出,自然引起全體會眾之驚異,涌出時間、長達五十小劫,又因佛神力化成半日,更令會眾奇怪;世尊召集諸菩薩,意欲密開下品壽量之說,以開示會眾:說明諸佛都是多劫多生、在其教化佛國執行化度工作,並不是一生二生而已,故此藉彌勒等疑念、以便發起耳。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而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p.98)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如是大事= 即是、開近跡,顯遠本,三世教化,度化不絕之大事也。彌勒為娑婆候補佛,不識地涌大眾佛,示此一問,乃得開發在會諸佛甚深智慧,故世尊雙讚善哉以美之。
當共一心= 你們應當專心一致,切勿散亂;不要懈怠,不可怯懦後退,要努力精進;不要疑惑法會所見所聞。應當諦聽,聞後就當信行,不可以因佛言意趣幽深,難以了解而萌退意。
諸佛智慧=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人不能知,現今又藉地涌大眾,開示如來壽量無量,從第一品一光圓現以來,都是顯現如來智慧,所以說為`顯發諸佛智慧’。
自在神力= 從一光圓現至七寶塔涌出,三變雲集,是如來今會所作佛事,稱之為自在神力;眼下、地涌無數菩薩,讚歎五十小劫,謂如半日,正顯歷劫所化因緣,應念自在;故經文云:今欲顯發自在神通之力。
師子奮迅= 世尊成佛後傳法, 始於華嚴,終於法華,中開三乘,今一佛乘,一生但知出世本懷唯為一事,是即師子奮迅;眼前地涌大眾,純是大菩薩,皆得一切智,此正顯出世尊多劫出世本懷,唯是一事,故云今欲顯發師子奮迅之力。
威猛之力= 法會中授記,聲聞有數有量,但可見知四十年中,世尊傳法不倦,是乃表現威猛大勢;眼前地涌無量菩薩,稱性無窮,正顯如來度生不息,故云:今欲顯發威猛大勢之力。
若從下品所說之意:自在神力─方便顯現涅槃,而實不滅度,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此過去度化大事也。
師子奮迅─每作念,即是、以何能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此念念不忘度生本懷也。
威猛大勢─未來千萬阿僧祇,仍當說法教化無數無量眾生,令入佛道,今宣示如此大事,所以從地涌出無數菩薩。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p.99)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虛空中住= 修道菩薩多寄居於色界三、四禪天靜修;古人說`地下'即地球之上空諸天 在上面他佛世界之下也。
讚歎涌出菩薩之德= 三乘之教、精練於胸中,性理實相、默識於言外,所以諸經典讀誦通利;尋思研想,惟念實相,一切平等,無二無一,故正思惟也;性相之學貴於自得,不貴人知,故不樂在眾;且貴得於心,不貴於辭語,故不樂多說;又貴乎內在之開通,而不貴乎外在之炫華,故常樂靜處;即所謂:真知生於恬靜,妄惑起於世務,欲修正智,必須靜處以宅身也。修道之要,不容玩怠,故勤行精進;廢寢忘餐,不知其勞,故未曾休息。因人間凡人眾多,世務嘈雜,天人又多享天福,易引墮落,故不依人天居住,唯寄居娑婆世界色界虛空中,以資淨修。
法乃教道,慧是證道;教為證因,證乃教果;故修行祇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 以求無上慧,得成究竟菩提也。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將來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以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p.100) 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善入出住= 已能自在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譬如,完成法性三昧,已窮性理,故名善入;習首楞嚴三昧,能現威儀,故名善出;修習二十五圓通任一法門,即是善住。又如,修習勝進道為善入,無間道為善出,解脫道為善住。
唯然世尊= 是、就是這樣,世尊!務必請你老人家、詳細解釋說明...(解說即是下一品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前品由地涌出弘經弟子無量無數,世尊告言、是其所化,彌勒生疑,故本品世尊自說其壽量,竭盡本懷、以顯本跡之妙,故名之為:如來壽量品。
本經初說「無量義經」,方便.明智慧無量,譬喻.明善巧無量,藥草.明法雨無量,化城.明劫數無量,寶塔.明分身無量,地涌.明菩薩無量,這一切都是應化門頭事項,尚未明白法身慧命、平等無量也;故此品說.壽命無量,以顯如來本在塵點劫前,已竟成道。由此方知:如來從無量劫以來,現無量身,入無量佛國(土),演無量法,化無量眾;這一切都是方便,豈止伽耶出家,菩提樹下成道,區區四十年間事哉!?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又復告諸大眾: 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p.101)將欲開近跡而顯遠本,故先再三嚴誡「信解佛語」,突顯所說壽量乃奇特大事,不可輕忽,不可懷疑!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
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
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三請成四請,三誡成四誡;可見請之殷,誡之切,師生殷切之情躍然紙上!

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若論如來壽量,正是詮量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須知諸佛法身,究竟平等,無生無滅,寧有壽量哉?當先明佛有三身: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法身如來也;乘真如實相道,來成正覺,報身如來也;處處示成正覺,轉妙法輪,應身如來也。梵文云:毗盧遮那,華譯、遍一切處,法身也;盧舍那,華譯、淨滿,報身也;釋迦牟尼,華譯、能仁寂默,應身也。此三、不一不異,非縱非橫,假名如來;故論壽量,當論三如來之壽量。法身,非壽非不壽,無始亦無終,是以理為命;經文云: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此詮法身壽量也。報身一得永得,有始無終,以智慧為命;經文云: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量劫,久修業所得;此詮報身壽量也。應身示同生滅,有始有終,以機緣為命;經文云:數數現生,數數現滅;此詮應身壽量。
又須知:法身非量非無量;報身,金剛定前有量,金剛定後無量;應身,隨緣則有量,應用不斷則無量。
佛本無身無壽,智慧上冥下契三身,義具三身功德,通通都是「本時塵劫道樹」,先時久遠成就 故名之為「本」;中間、今日之寂滅道場,則名之為「跡」。非本無以垂跡 非跡無以顯本;亙古今而無生滅之期,邁始終而無修夭之限。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三身無礙,本跡圓融;命非一異之別,量出有無之表;塵點喻其無始,醫師喻其無終;始終既無,量絕對待,方可稱如來之壽量也。
(p.102)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於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譬如= 五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那由他=萬億。 阿僧祇=無數(10^47)。 三千世界=10億個太陽系。
    (500*1000*10000*100000000=500000000000000000=50億億*萬億*10^47 *10億個太陽系 =?
假使有人把這個數字的太陽系,磨成微塵;從此地向東方走,每過這個數字的國土,撒下一粒微塵;一直向東,直到全部微塵撒完。諸善男子!你們認為這些經過的世界,可以用思量計算,知道確實的數目嗎?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今當分明= 現在我當清清楚楚的告訴你們,剛說的這些世界,不管是撒過微塵的,和只超越過而未撒微塵的世界。通通都磨成微塵,每一粒微塵當作一劫計算,我成佛以來,還要超過這個數目、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從那個成佛時間直到現在 我就常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眾生,也常在其餘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國家,教化利益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在塵點劫以來這一段長時間中,我曾經說過:然燈佛為我授記等事,又再說他示化入涅槃等等,這都是說明報化非無生滅,以明方便權智的分別。這「中間」、有諸佛種種不可思議的示現,舉然燈佛為「生」方便說法,舉入於涅槃,為諸佛示「滅」方便說法;則知釋迦牟尼佛於過去現在未來,亦是如是示現生生滅滅,以方便法分別教化眾生;(p.103)以明虛空可盡,方便法無盡耳。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信等諸根=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緣因佛性也;慧根,了因佛性也。眾生各具不一,即有根性大小利鈍之不同。
過去世間,眾生來到我所,我用佛眼(佛眼察機,無有差謬)觀照,察其所具五根,即知其根性大小利鈍;隨其根性,大者勝應,小者劣應。無論在那一個世界,那一個國土,我都是隨順某一種根性,或示勝應,或示劣應,或示佛身,或示菩薩羅漢,身既不同,所示現的姓名自不同,壽命也長短不同;這樣就可以示現出勝劣的不同,眾生所得利益自也不同;同時年齡到了,我也會示現入滅,使眾生產生留戀仰慕之情,而得加強其修道之心。當我現劣應身短壽時,只用種種方便法門,教授漸教,使眾生適應其小鈍根性,逐漸契入一乘大法,此權法也。如現勝應身,長壽時則多說圓頓法門,此種微妙法門、能使眾生直趣菩提大道,迅速成佛,此實法也。如此權實適應根性,能令眾生生歡喜心,而熱心修道不綴。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位善男子!我(照)見到一些眾生:他們或是貪圖人間享受,只求出生人間天上,或是因造業而墮落三惡道,或是追求速成之道而進入四禪四空天,此皆人天小機。或是貪著涅槃而求自解脫,此是二乘機,或是歡喜研究名相,表示己能追求漸次修行,走上迂迴佛道,這一類就是菩薩機。這些眾生都是樂小法者,而且他們只是修了一些戒定慧工夫,功用不大;見思二惑還未伏斷,德薄垢重。所以我對他們說:我是少年出家,非常非常努力的勤苦修行,才能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俾使他們能夠知道發奮上進,走上成佛的正路。然而實際上,我之成佛無限久遠,那裡是才生八十年就得成道得佛果呢?我之所以這樣說,只是一種方便教化眾生的法門,是為了使那些德薄垢重的眾生,能夠走上正確的成佛之路啊!
(p.104)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已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說的一切經典,都是為了要度脫眾生,使他們脫離生死苦海:或說我自己在因地的行持,或說他人在因地的行持;有時說自身來示範(如聚集分身),有時就以他人來示範(如地涌眾多弟子);或說我自己過去的種種事蹟,或說他人種種事蹟;這一切種種言說,都是真實不虛假的。什麼道理呢?因為如來用實智,如理的透澈的、看清了三界的真實相狀,本來就是空寂相,原就沒有什麼生老病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等等苦果,與退出或解脫這類因果情事;也沒有什麼生存在世間,或涅槃入滅的事實;既不是凡夫所執的實有,也不是外道所說的斷滅虛無;既不是出世者所講的真如,更不是什麼世間非世間的區隔。這些都是因為六道眾生,看見生死不同,人與天差異,於是就執實有為差異。三乘見三界為如,於是執其為空,可是如來卻見三界非如非異,即是中道,故不執實三界,也不斷滅三界;權實互用,全看教化之根機與時候而言。但要明白的知道,如來二智明審,決無錯誤!
祇因為眾生根性各有不同,樂欲不一,操作行為各異,思想觀念各有差別;為了要使他們轉迷為悟,能生各種善根,所以要依種種因緣,用譬喻言辭各種方法,給他們多方指示開導;像這一類的佛事,我從來都沒有一刻暫停過;就這樣,確然我成佛已經甚久且遠,報身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無有終止,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
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姿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p.105)諸善男子!我最初發心之際,是在塵點劫前,因中行菩薩道,所成本行功德壽命,迄今尚未終結;成佛以後,度化功德所增壽命,更將倍於以往。所以我現在並不是真正的要入滅,之所以唱言:我將入滅!這祇是如來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何以如此呢?若是佛陀住世太久,那些德薄的人,因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又貪戀五欲的享受,沉迷於虛妄亂想的愛見網中;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會生起憍慢心(見惑),認為佛壽命長得很,慢慢的鬆懈而生起厭惡心和懈怠心(思惑),就不會有「佛陀難值難遇」的想法了,甚至連恭敬心都沒有了。所以如來就要方便的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是很難得值遇的事啊!」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為什麼呢?這些福德淺薄人,過了無量百千萬億劫以後,就會有見了佛的,或者還有未見佛的;因為這個事實,我才又這樣方便的說:比丘們應該知道,如來是難得一見的呀。這些眾生聽到了我這樣的話,必定會產生如來難遇難見的想法,於是心懷孺慕,渴望見佛,這就種下了善根。因此、如來雖然並不真的要入滅,卻仍舊要說「我當入滅」這樣的話。
又,善男子們!諸佛如來也都是這樣教化眾生,真實不虛,對眾生有益無損,絕對不是欺騙眾生的話!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穩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p.106)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良醫= 如來  十= 菩薩乘    二十= 二乘  百數= 十類眾生  毒藥= 樂著邪師之法 
宛轉於地= 墮落六道輪迴    失本心= 失去先前所種善根    不失= 不失三乘善根     
遙見= 佛出世時 眾生只能遙遠知道諸     經方= 十二部經教    藥草= 八萬四千法門   
色= 戒    香= 定    味= 慧    令服= 令眾修行
  不肯服= 眾生德薄 見佛在世 不肯修行 入滅之由也
復至他國= 此方入滅 他方現生     差= 瘥(音釵四聲)病癒也
我今當設方便= 說明佛在世有損 現滅有益       死時= 即當入滅     
良藥留此= 經教仍舊住世     愈= 癒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 彌勒菩薩答:)  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人之心以百姓為心;益物之道,有經有權,無可不可,但於眾生有益,何法而不可施乎?是知、示生示滅大權,皆是曲順時機,豈虛妄可言哉!
(p.107)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服,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生命。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
    ...       ...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克滿。...        ...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克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由此品至常不輕第二十品,凡四品、講述「入佛知見」;入、有證入解入之別。前品說明佛壽無量無邊,其間    度化不絕,法會大眾已悟法身長住,不生不滅;偈言中又說、佛長住靈鷲山,眾生雖見劫火遍燒,但靈鷲山淨土不毀,頓了三界唯心,一切不離當處。於是深心信解,人人入佛知見,此種得益即是功德,然淺深不同,故如來為之分別,故名「分別功德品」。
    下面「隨喜功德」一品,亦是解入;隨喜所得功德,殊勝無比,況五種法師功德哉。故繼說「法師功德品」;法師六根清淨,內外莊嚴,說明證入之法;「常不輕」一品則引往昔之事,正顯能證入之人,以勵當來眾生努力精進也。
    平實來說,前面所說,即是「深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法會大眾若能依教修行,又能深信如來壽命長遠,與如來無量劫來.度化所顯示的「三世因果妙理」,則其功德正是無量無邊,各個都有應得而獲得:如修初地者,當即得初地果;修八地者,即得八地果;淺者得淺,深者得深,各得其分別功德,故以為名也。
(p.108)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聞佛壽量了無生滅,頓悟自心,即獲無生法忍;此忍不同於楞嚴三漸後之忍,彼是實教次第修進之位,此是圓教頓入聖道之悟;即准仁王經、五忍之第四無生忍也。證此理時,了諸法空寂,不見少法生滅,忍可於心,故名無生法忍,此得七地八地功德。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聞文即持其義,是大總持;諸餘總持自此而出,故名門。得此相當於五地功德。
一個小世界(四天下)微塵數大菩薩,樂說無礙,左右逢源,誨人不倦,詞兼法義;乃九地善慧之功德也。
一個小世界微塵數大菩薩,轉破無明,顯出性德,於一切法達本還源,方便度生逆順自在,乃得十地法雲之功德。
迥超二乘,方便利生,無復退轉,八地功德也。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
兩千個中千世界微塵數大菩薩,修證好,絕污染,離心垢,頓圓淨戒,故能轉清淨法輪,得二地離垢之功德也。 
超入第四地,再以八段獲得妙覺佛果(十地+等覺+妙覺 共十二段)。
四個四天下菩薩,超入第八地,以四段得妙覺。
三個四天下菩薩,超入第九地,以三段得妙覺;
兩個四天下菩薩,超入第十地,以二生得妙覺;
一個四天下的大菩薩,一生超入妙覺佛果;
八個小世界微塵數眾生,都發菩提心,求正覺佛果。

(p.109)    本經三段結構區分,正宗分、由第二品至此(十九行偈言末尾)完結;以下是流通分開始,直到經文結束。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此說初聞之結緣人,既未登十信位,所聞又不多,且時間短促,只能生一念信解。一念者,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信解者,信佛本地所證之理,乃是法界妙理:此理非實非權,而又能實能權(自行冥理名實,化他種種方便曰權。);非本非跡,而又能本能跡(初證權實體用名本,證後所施體用權實曰跡。)。又信解此理,既是世尊之所久證,也是眾生之所久迷,亦是現前我介爾一念之所同具;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佛眾生然,如心佛亦爾。
如是、此人隨所聞處,豁然開通,隨語而入,無有罣礙: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權而實,不思議真也。),信佛法不隔一切法(即實而權,不思議俗也。),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雙遮),而見一切法即見佛法(雙照) (此二句不思議中也。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即是行於非道,而能通達於佛道(九界非道,皆是佛妙道之用。),行於佛道即能通達一切道,此皆一念信解所生也。(蕅益大師語)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黎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檀= 布施    尸羅= 戒  羼提= 忍    毘黎耶= 精進    禪= 靜慮
一般人口說、修行六度,但多未修般若,故只有少許功德,不能得菩提;此處舉此以計較所得功德之大小,祇修五波羅蜜人、 修行了如此長時間,所得功德比起那個聞佛壽命長久,而能生一念信解之人所得功德,不及百分一,千分一,甚至不及百千萬億分之一。如果說此能生一念信解的人,對於求無上菩提的信心,會有退墮意念,那是(p.110)沒有道理的事!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蘇燈、供養經義,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深信解相,即是已悟入佛之知見;如能依此起觀,當見佛仍在靈山說法;昔日智者大師曾見此靈山一會,可以為證。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一心誦持本經即是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廣高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技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克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即禪定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p.111)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隨者,非用意在先,乃不期而遇,隨其所聞也;喜者,非但形色喜悅,乃心悅誠服也;功者,行之所趣,生一念隨喜之功德,功之所歸,乃由於行隨喜之功、所得福報之德也。此謂、如來滅後,有人偶至法會,見人說法,一入耳根,心生喜悅,毫不違逆,不生毀訾,此名自利;於是、將其所聞喜為人說,此乃利他之隨喜也。本經前文曾記:八部諸天見舍利弗授記,生隨喜心,即得授記;地涌眾菩薩聞如來度生之事,亦生隨喜,即得付囑;這些都是因為如來說法,容易生隨喜心。若如來入滅一千年以後,法運漸衰,是時,雖有說經之人,但或解行未能相應,或典章不全,或世風低下,因人輕法,易生毀訾,隨喜極難,因此、隨喜功德所以加以校量也。
(112)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輾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最初從法會聞經之人,只是隨喜初聞,並不深刻;出法會後,在各處亦只是隨喜隨記憶所及,向宗親朋友講述;這些人聽到,又復隨喜傳述於宗親朋友;如此輾轉相傳,傳講時間愈來愈久遠,地區愈傳愈廣遠,直到第五十人,則知此人所聽到的經文內容己是非常淡薄,甚或乖變。但如來卻要當機者,仔細聽明,此第五十人一念隨喜功德,究有多大?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p.113)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 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 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大施主以大財施及法施,施與一切眾生,功德無量無邊,但其功德之大,實不如聞經一偈所得功德來得大,因前以其福、後以其慧;且前是用權,後者行實法。更因財物布施乃是有漏法,聞經一念,含裹深廣無涯之深信,偏果豈敵圓因哉?
  經文:佛告彌勒,我現在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這個大施主用一切財物,布施給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一切六道眾生,又使他們各各獲得小乘諸果,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但他所得到的功德 實在比不上那個第五十人,僅僅得聞法華經一偈的隨喜功德的百分一 千分一,千萬億分一,乃至算數都算不出來的小小比例。阿逸多!這個第五十人的功德,已有如是之大,至於那個最初在法會中、聞經隨喜的人的功德就更大了,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都沒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由是須庾聽受功德,轉生獲得自受用:車馬乃士大夫所乘,象輦乃國王王種所乘,諸天行時有宮殿隨行,故說乘天宮。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塌,(p.114) 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咼= 音快平聲,口斜不正。      窊= 音蛙;低下,不正。
勸坐、分座= 二者功德不同,其報亦有人間、天上之別;分座有揖讓之德,故命終後,轉身可得天帝之位。
喚伴往聽經= 呼伴聽經,須庾聞法,事小但功德大;轉生即得與五地以上菩薩─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得六根美好報,具大智慧,即為利根,百千萬世決不會患瘖啞之疾,口與舌不生病,口氣不臭,牙齒不垢,不黑不黃,不疏不缺落,不會參差不齊;嘴唇不長不短,不會突出,不會露牙,不厚不薄,不粗澀不歪斜,不黑不翹,不生疹瘡,不生兔唇。沒有任何令人厭惡之相,鼻子不扁不塌,鼻樑不會歪曲,面色不黑,不會狹長如馬,不會五嶽朝天的低窪不平,沒有任何令人看來不歡喜的相貌。此人生得唇舌牙齒,無不端嚴美好,鼻樑挺直,面貌圓滿,眉毛修長高揚,額頭寬廣平正,堂堂一表端正人相;而且,生生世世都能見佛聞法,信受佛陀的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偈末云且又能於大眾中,為他們分別解說,使之能如說修行,其功德之大,自是無可比較了。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前法師品曾說明、凡有五種通曉法華經者,皆稱法師;即受持法師、讀經法師、誦經法師、解說法師、書寫法師。由此可知:凡是受持法華,歸一佛乘的諸菩薩,通通可以稱為法師;由於受持法華,奉行妙法如蓮華之清淨妙行,皆可獲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圓通功德。此經之所謂`六根清淨圓通',與修出世間法、所證之六根清淨圓通,如楞嚴經所述的六根清淨圓通,並不相同。簡單的說:一般修者,是經由禪坐靜室,絕念諸緣,專一觀想某一境界;受持法華者,則是回入塵勞,面對惑染,由稱性起用,所證得的境界。前者即是理無礙境界,所證屬於慧果;後者乃是理事無礙境界,所證屬於福慧果。福慧雙修,是名功德,故名「法師功德品」;也唯有能`自度度他'的一佛乘諸菩薩,才能證得`福慧果',迅速完成菩提道。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六根清淨功德,若非精心不雜.進道不倦者,未易達致,故本品以常精進菩薩為當機也。
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頂首楞嚴經釋相,可以獲得性德、修德二義。楞嚴云:良由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豎窮橫遍;由豎窮(時間)故,幻現三世;由橫遍(空間)故,幻現四方(東南西北)。
從世代(過現未) 看,方方有世,三乘四是十二;從方向看,方方有世,四乘三亦是十二。每一世一方,必有十法界,便是一百二十。每一法界必有十如是,便是一千二百;換句話說,人唯一心,因過現未三世,與身在東南西北地區(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就形成了十二種變化;每一種變化,各各因所在法界(四聖六凡)的不同,就變成了百二十種狀態;每一法界各有十如是,就變成千二百種狀態。每一個眾生全都具備、這千二百數的狀態,無餘無欠,這就是不可思議「法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六根並不多,在一根也不少,所以稱之為「性德」。
眾生迷此性德逆行,於是六根功用減低,如眼睛,明前不明後,祇得八百用;耳朵,四周都能聽到,得到千二百;鼻子出息取空氣,入息聞香,交會之際無力用,只得八百;舌頭說話無盡,得千二百;身體只得八百,睡眠與病時無用也;意根默容世出世法,盡其全力,得千二百。
若從受持法華一佛乘菩薩言,是依性德順修,福慧雙修,則能六根互用,一根遍照一切境,一境遍對一切根,根根塵塵,圓顯法界,故說「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知悉見。
(p.116) (偈)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
   清淨肉眼就是能夠互用自在,不單眼能看,也能聽,也能聞,如「觀世音菩薩」就是用眼睛來觀世界音聲;用鼻子能嗅,也能看,也能聽。經文二行說明了:清淨肉眼已經超越了「天眼」,天眼能夠看到立足點以上的天上,山林河海,但不能看到立足點以下的地獄;清淨肉眼 則上可以看到非想非非想天頂,下可以看到地獄底層;還可以看到、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的生處,這比阿羅漢聖者的能力更高了,真是不可思議!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侯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偈)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 末利華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P.117)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         
(偈) ...... 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而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相。
    (偈)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眾生皆喜見;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相;
    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獲大總持 豁然貫通故。。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意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p.118) 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偈)...  ...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前說精進持經,乃得六根清淨,這只是證入之法;但悟入難,尤其在五濁惡世弘持更難。世尊憂慮難行,故引自己往昔本事,勸告當來受持眾生,努力精進,以期有成;詞語意深,叮嚀情切,末法持經弟子們,當三覆斯囑也。
    常不輕者,二執已盡,四相不生,虛心弘道,忘己利人;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故名常不輕;是乃釋迦多劫之前身,於威音王如來時,不專讀誦,修無我行,故以為品名。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第三、十品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上品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十號)....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比丘具三惡曰增上慢⑴意= 未得謂得,⑵身= 有打鬥之勢,⑶口= 有罵詈之力。此處係指修二乘法者,秉權教,修權行,微有所得,卻不明上修之道,誤認禪法即是四果,妄生滿足,故人前自大,誇言得證阿羅漢,能知過去未來,故必墮落。
(P.119)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而是這位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深敬」是菩薩入道基本,若敬之不深,怎能視他們如佛呢?又怎能忍受他們的罵詈杖打呢?末法僧徒奔走豪門,栖心世務,無所不至,豈是菩薩道?但菩薩以平等心觀之,無非菩薩道耳!此即所謂「治世語言等 皆順正法」也。
深敬不慢,意業善也;故往禮拜,身業善也;我不輕於汝等,口業善也;三業至善 具大忍力 方名「常不輕」也。
彼時四眾既多起增上慢,故菩薩行方便之小方便(藏教己是方便之教,今改正四禪之錯,自是小中之小也。)故以大乘實義來開曉,用「不敢輕慢」來對治增上慢也;所行既是菩薩道,又是方便法,自然不違戒律。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偽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P.120) 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波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爾時四眾,昔為增上慢眾,今為聖人,昔人豈昔人哉?形骸雖異,秉性是一。實則昔迷今悟,由迷悟不由人也;然迷者其誰乎?悟者其誰乎?作昔人者其誰乎?作今人者又其誰乎?此、由人不由迷悟也;昔人非昔人、非不昔人哉。噫、人性皆善,習迷各殊,善緣相熏,其善可復,闡提不斷性善,即斯眾也!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P.121)
如來神力品第廾一
    不測曰神,幹用名力;不測則天然之體深,佛也,幹用則轉變之力大,用也;故名如來神力品。
    世尊為付囑深妙大法於諸弟子,故現十種神力變化大用,以顯示世尊出現於世之一大事因緣,在使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成為一佛淨土之景相,灼然現前;此即未來娑婆眾生,人人皆成佛道之遠景也。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而供養之。
      從地涌出諸菩薩發願,與前面諸其他菩薩大有不同:⑴言處─此言「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如來分身無量,滅度之處亦無量,都能周遍廣說此經,無往來之相;與前所言,則有周旋往返者,大不相同。⑵舉意─此言「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而供養之」,上不恃佛,下不畏眾;則與前言、當敬信忍惡,遙見守護者大不同。⑶舉法─此言「真淨大法」,一乘妙法才是真,非指四十年間所說三乘諸法;淨如蓮華之在穢曰大,囊括自利利他一切諸法;非權非實所可比擬也。世尊之召本門弟子者,正以此也。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闡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天;
  此第一神力也,廣長舌相出現,證實全經所演,開三顯一,開近顯遠,三世化度等都是誠實不虛;出廣長舌,表示誠實語。福德人舌.能伸至鼻端,三藏佛舌能伸至髮際,蓋住全面孔,今世尊舌能至梵天,超過凡聖,極於淨天頂,誠實極誠實也!
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輝。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
      第二神力也。遍身毛孔放光周遍十方,無處不照,顯智慧究竟也;分身諸佛亦然如是。
一時謦欬,第三神力也。謦欬= 將語前的輕咳一聲,表示四十多年隱祕,今得申舒,故吐一口氣;又要將傳法交付;說前輕咳一聲以表開始。
俱共彈指;第四神力也。心中舒暢愉快,吐氣輕咳之後,以大姆指與食指交互一彈,表心頭輕鬆隨喜的狀態。
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第五神力也。謦欬與彈指兩種音聲,傳遍十方佛國,各地眾生都有感應發生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闡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第六神力也。這是說、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各地各國的眾生(約有十億個太陽系,或說有十億個 如地球樣星球),都能見到地球上的 蓍闡崛山的法華大會盛況;可是要知道,在當時一些無緣的眾生,卻不能見到,縱使這些無緣人是在蓍闡崛山附近,也祇能見到一些老老少少的比丘比丘尼等等人們,在林下空地禪坐,口中嚜念有詞而已。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第七神力也。
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 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
      
第八神力也。既是有緣人,又能見到,聞到如是大會盛況,也必是將來法華會裡人;(P.123)後繼有人也!
以種種華香、瓔珞、旛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之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第九神力也。
    於是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第十神力也。顯示出釋迦牟尼佛所教化佛國的整體,也表示此一部大經,將傳遍此一大範圍佛土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上行等菩薩大眾」,即指由地涌出之八萬有本導師佛,與他們所化導的無數弟子而言;欲傳吾道,必我弟子,非我弟子、不足以接受我之交付使命也。又、此八萬導師佛,都是長久化度於娑婆世界各地之宿學,如來展示如是神力,非彼等不足為證故。又、這些菩薩眾、從地涌出時,四上首曾經合掌向二如來問訊,是時本師世尊應當付囑弘經,但由於彌勒請求釋疑,故如來為顯說壽量等事,未曾付囑;現在釋疑已畢,諸地涌菩薩們又已發願弘經,所以世尊開始付囑說:假若我以這樣偉大的神力,為付囑你們而講述、此經功德,用上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的時間,也講不完。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P.124) ⑴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就是道場所示一切權實諸法;眾生性具如來,諸法修行,雖有在纏出纏的不同,但其法體本來清淨。祇要使他們都能明白這一點,就能達到成佛目的,這就是「開」佛知見之開也。= 是處即是道場(道場,即法身生處)。
⑵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即是稱性示現三輪化度(三輪者:1神通輪─佛以身業現出種種神變,以引導眾生 起信正教。2記心輪─佛以意業去識別眾生的心。3教誡輪─又名正教輪,佛以口業去教誡眾生,便能依法修行。此三,是佛用身口意三業的神通,以教化眾生 ),放光現瑞,激動物情,三世普益眾生;此即「示」佛知見之示也。= 諸佛於此轉於法輪。
⑶如來一切秘要之藏─秘要藏者,謂此法不可示說,諸佛安身之所,三德秘密之藏,久默不語等,通通指此;「悟」佛知見者,悟此秘要藏也。= 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⑷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甚深事者,即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即唯一佛之知見 示悟眾生是也;此即「入」佛知見之入也。= 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之四要,攝盡全經!

囑累品第廾二
    此品敘述世尊交付、弘揚佛法於全世界;從師尊方面言:我親自(佛金口親傳)將此重大弘揚使命,囑付給你們,希望你們多多勞累,完成弘揚法華使命;從弟子方面言:我們頂受師父所囑,一定勞心積累,不怕任何苦難,心甘意願,去達成弘揚大經任務,決不稍有懈怠!佛佛道同,代代遞傳,乃諸佛一片慈悲,使諸眾生得無盡之救度;諸佛所望於後代法師者,重矣,今日居法師位者,寧不自重歟!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P.125) 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所以令你們廣宣此經,普使眾生見聞者,何也?因為如來是眾生的大施主,具有三行,能與眾生三智,你們應當學習遵行啊! 三行者:
一者、大慈悲行,平等滋濟眾生;二者、無慳吝行,竭盡一切內外財以行布施;三者、無所畏行,不怕任何艱難困苦;以此三行,就能給予眾生三智。    三智者:佛智,離二乘見故;如來智,離菩薩見故;自然智,離諸取證,不由他悟故。此三智,唯是一乘實智,但隨德用,各各稍有差異:佛覺了一切,迥異二乘,即「一切智」也;如來果號,完全不同於因位,即「道種智」也;自然者,任運而知,不然而然,絲毫無別,如月照淵,兩無有異,即「一切種智」也。   
慈悲行即如來室,無慳吝即如來衣,無所畏即如來座;果地具有三智,因地方能施與眾生,方能為大施主;所以你們弘經,當學如來三行,即是修習安樂行,末世弘法,宣傳流布,不可生一絲絲慳吝心也!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若根深智利眾生,可直說佛慧;若根器下劣,不具正信,不可說此法華妙法。應當稱機為其說其餘經教,方便善巧,使生法喜;須知、五乘佛法如說修行,無論漸次權法,皆為一佛乘,終達究竟佛果,故言「餘深法」也。如此契機契理,當說則說,不當說即不與說,便是如實奉行佛諭之真實弟子,「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P.126) 如來再三付囑,珍重妙法也;菩薩眾三反領受,敬謹奉行也─我們一定遵照世尊付囑,如法教化,如說修行;是、就是這樣,世尊!你老勿以將來為憂慮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各隨所安= 分身諸佛為開七寶寶塔門而奉命集合,今開塔畢,弘經付囑已竟,故請分身各還本土,隨所安然繼續教化眾生事業。
還可如故= 多寶是本覺之理,理無來去,故云:可如從前狀態還原,關閉塔門。何以不請多寶塔回歸下方呢?因為尚有後面六品經文,須請多寶佛圓證諸事;所以「如故」,亦可釋為『前開今閉』也。
  本經流通分,實際至此已經結束。向下六品經文,都是勗勉本會新得授記者,以堅固其志願耳;亦可名「支別流通分」。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廾三
     楞嚴廾五圓通中云: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嚐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酸鹹淡、甘辛等味,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又「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云: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眾僧,願我未來能治眾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號曰藥王。因為此菩薩遍知藥性,故能觀機逗教,應病發藥,一切眾生身心二病、淨盡無餘;於諸法中會取自性,得大自在,故名藥王。本事者,本昔之事也。以藥王往昔菩薩行,悲智雙運,自利利他,本品敘其菩薩行舊事,故名「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P.127)
宿王華菩薩問佛言:藥王菩薩知藥性,能治眾生病,他為什麼遊化於娑婆世界呢?─須知,遊化乃是利他工作。
又問:這位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那末多的難行苦行(難行第二聲、苦行第四聲)─苦行是自利修行;實際遊化也是苦行,苦行也是利他工作。這六品所敘,都是自他二利;本品專說苦行以自利,其目的仍在利他。
後面五品都是利益眾生之行;也須知自利總不出智斷福慧,利他總不出三昧神通也。請世尊為法會大眾稍稍解說,大眾都非常歡喜聽聞的!─由此以引說昔往、藥王菩薩燒身、焚臂的二苦行事跡。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十號)..... (描述佛淨土景況)。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精進經行= 習「般舟三昧」也,此三昧一心念佛,不坐不臥九十日以上。以此精進苦行,專求佛道,萬二千年得一切色身三昧。
一切色身三昧= 三昧作「化現境界」解,即是神變自在中所顯現之境界事相,非凡夫所見之實事實物狀況;經文中所說、雨華雨香,都是佛菩薩境界,凡夫看不到。菩薩修得此一切色身三昧,就是證得事事無礙的大菩薩。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P.128) 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三昧神力所化,不過外財,財施不及法施也;故菩薩起念「然身供養」。
薰陸= 香樹樹葉     兜樓婆= 香草    畢力迦= 丁香    沉水= 沉香   膠香= 松香  薝蔔= 黃花樹所生之金色花,香氣如梔子花更烈。
以身為道器,但色身不淨,欲作供養,須先滌之使盡,故服六香以滌淨之;供養淨明德佛者,淨因淨果,因果一致也。
以神通力願= 不可以世俗之火,當用三昧智火以燃也。
自然身= 以三昧智火燃身,表爍滅幻化之身也。燃身燃臂,都是在三昧中進行的境界與事相,不是凡世間的事實,其實在意義:所謂「以身供養」者,即是行者加倍精進,以全身全力全部精神,奉行菩薩道之意。所謂 然身 燒臂,然手指,然一趾者,乃表身見清淨;身見清淨則入無我境界,才可以全身全力奉行菩薩道,才可以完成如來普化事業,才可以達到清淨妙行,這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勤行大精進,捨所愛之身,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粗婆
均印度大數目字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P.129),合十指爪,以偈讚佛: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此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化生=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者,生死去來隨意,無需女人而生,即是化生。
經行彼處= 此指在日月淨明德佛處,精進經行,習般舟三昧,一心求成菩提之事。
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能懂能說一切眾生語言,如鵲噪鴉喧 雞鳴犬吠,皆能懂得其意義;此三昧 非深證 行境超情離見者難證。
菩薩以神力燒身,以神力化生,又以神力去見佛,三昧成功,來去自如,縱橫無礙也。 具三十二相曰奇妙 全身紫金光聚曰光明。此段問候之語不多,但讀之有不勝親熱之感;睹其容顏具三十二相,無比殊勝, 全身紫金光亮,照耀十方,前生我親近為弟子,轉生又復再相逢,重得親近,真是感到有不可言說的親切:「世尊!世尊!你還是那個老樣子啊!」一聲呼叫,顯出無比歡欣!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以...一切悉付於汝。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薪,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旛蓋,懸眾寶鈴。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八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
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當一心念= 汝等當攝心一處,不可驚慌,不可散亂!
百福莊嚴臂= 菩薩平常所行福德因行、所感得之手臂。
塔有八萬四千,非在一地,然一臂,何能遍供乎?菩薩證諸法實相,稱理而供,不壞一相,故而普供無遺也。
前燒身但千二百歲,今然臂卻七萬二千歲耶?前燒身,自行身盡入滅;今為弘法,令普及眾生,需時甚長,故然臂時長也。燒此臂,可以使得這一切眾生,不住於小果;而且,菩薩以己之所證,而證於此一切眾生;可見日月淨明德佛將一切囑付得人;彼佛善囑付,菩薩善繼承,何其識人也,何其偉大也!

(P.130)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
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唯有一佛乘 而奉持妙法蓮華經,才能得究竟一切種智;妙法者,即成佛之法,亦即:心行清淨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上求下化之法,故謂之「妙法蓮華經」,故為「諸經中王」。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
克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足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
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除一切生死之縛。(P.131)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示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也!...   ...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妙音菩薩品第廾四
上一品經文,是說明諸菩薩在上求佛道方面,應積極精進的模範;本品及下一品,是講述菩薩對下化眾生應有的態度。
    世尊講述藥王菩薩、歷劫勤修菩薩道之種種苦行已,即時第四次放眉間白毫相光,遠照東方淨光莊嚴世界,召請彼佛世界妙音菩薩,顯示神力,化現來會;俾令本會大眾、都能明白菩薩上求下化之功行,廣大無邊,見識諸佛國土,都有無量的福德圓修大菩薩。藉以策勵剛剛迴歸一佛乘的諸弟子,不可得少為足;應當效法這些大菩薩、捨身為教宣法的精神,發大願,修大行,究竟一切種智,成就無上佛道。
    以四辯說法,顯默投機,曰妙音;名雖妙音,實彰妙行,形聲二益,弘化無跡,具此德業,故立品名。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十號)....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佛是究竟人,故名大人,微妙法身具有三十二相,相相皆是法界,故稱之為大人相。 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肉髻白毫為其中二種,肉髻表圓極妙果,白毫表中道妙因。一般召集但放白毫光,今召妙音、兼放肉髻光者,表明此行.是有關極果行相之事。
(P.132)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
妙音菩薩經常為眾生講說佛法,利益眾生非常,又常供養如是眾多諸佛,是以成就甚深智慧,為一福慧兩足菩薩,故證得甚多三昧。
妙幢相三昧= 摧邪表正、而不住相。   法華三昧= 深入一乘,證諸實相。  
淨德三昧= 性德真淨,物莫能染。  

宿王戲三昧= 實智證理,權智照機,善巧逗會,得大自在。
無緣三昧= 不求而應,應即無應,不說而說,說則無說,不緣而緣,平等大慈故。 
智印三昧= 一心三智,印一切法。

集一切功德三昧= 萬德圓備,無不具足。
清淨三昧= 六根無染,互用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變化自在,任遊世間。
慧炬三昧= 平等大慧,如炬破闇。

莊嚴王三昧= 性具萬德,緣了莊嚴,融通自在。
淨光明三昧= 性淨照明,離諸垢染。
淨藏三昧= 具足權實功德,含攝一切。
不共三昧= 即二邊之定,不共偏小。
日旋三昧= 實智功德,大千圓照。
得如是等恆沙三昧,交徹融攝,重重無盡,皆妙音菩薩之所具。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 淨華宿王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釋]佛恐其隨行眷屬生此想,故藉此而告誡之也。
(P.133)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釋]我今所往, 其力用、 其神變、皆假如來之德,皆出如實之道,不會有勝劣之想也。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閻浮檀金=閻浮檀樹名:西域有河,因樹得名,其河產金世界最好。
甄叔迦寶=甄叔迦樹之華,赤紅色,即是赤紅色寶石。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文殊明知故問也。
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
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文殊故意不知,裝未見,為大眾請求學習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多寶乃法身也。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即使和合百千萬個月亮,也比不上他的光輝。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耀,諸相具足,(P.134) 如那羅延堅固之身。[釋]那羅延= 天力士,身強固如金剛,力量雄猛。
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
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穩少惱、堪忍久住不?
貪瞋癡慢等皆堪忍(娑婆世界)又多又難度之事,多寶佛是否願意久住呢?五情即是五欲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釋]寶塔關閉,又高又遠,仗佛求見,表尊敬耳。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華德菩薩乃妙莊嚴王之後身,欲助揚妙音,發顯妙性,成就妙果,故發此問;所問之事,皆文殊之所問者。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P.135) 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此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
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梵文,即如來、應供、正遍知;諸佛十德號中的前三,代表十德號之簡稱。
無所損減= 妙音所證得之自利實智,能觀一切法,盡歸真如平等自性,不增不減,於一切法皆如實知故。
智慧明照= 即是方便開導也;各得所知,隨類各解,這是妙音運用利他之權智,方便開導,好像一音所說,隨機得解也。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
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釋]再問菩薩今住何定,而能現十界身,說一乘法,如此自在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P.136)三昧與陀羅尼,體一而用異:寂用為三昧,持用為陀羅尼;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辯說名陀羅尼;舌根清淨名陀羅尼,餘根清淨名三昧。通通皆是六根清淨法門也。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無生法忍乃妙法之體,法華三昧得實相之用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廾五         ─本品經文完整,可供讀誦─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世界、善持劫中,有佛名寶藏;時轉輪聖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供佛齋僧三月。他在佛前發菩提心云:若有眾生受諸苦惱,凡能稱念我名,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能救脫者,我終不成佛。寶藏佛言: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觀世音」。大佛頂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最後一段,菩薩自云: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名號。又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補處菩薩,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左脅士,協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將來繼承阿彌陀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
      觀世音= 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音,器世界之音;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稱之為「觀世音」。
      普門= 普者普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門者能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菩薩不可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通,殊音異類,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名之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楞嚴經中耳根圓通章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大體上是修行自利法門,本品則全說利他法門。    前品說妙音菩薩現身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圓;觀音不離是行,卻能大千圓應,無去無來,自在救助,普門示現,高於妙音矣。其實二聖一道,無殊無別,故先說妙音,再說觀音;若要完全,須兼二行,從妙而普,始始終終,然後圓滿矣。
(P.137)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當妙音菩薩品說完了時,因為許多眾生獲得法益,所以更多會眾希望世尊、再多說法,於是無盡意菩薩就起座向佛提出請問。無盡意菩薩是東方不眴(ㄒㄩㄢˋ音炫、轉動眼睛、眩)世界,普賢如來的首座大菩薩,奉如來之命,來娑婆聽講法華妙法。
佛菩薩的聖號、都是依其功德而安立;無盡意的意義:
⑴世界無邊無盡─無盡世界。
⑵眾生無量無盡,除人外,還有其他眾生─無盡眾生。
⑶悲願無量無盡,無盡眾生具有無邊煩惱,受無盡苦害,永無解脫之日;佛菩薩都誓願要度盡眾生才成佛─悲願無盡。因此、古德云: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盡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
比丘問法,為示恭敬,必定將右肩袒露,左肩包藏;此印度禮也;左肩表真實智,非語言所能表達;右肩表方便智或權智,可以為眾生宣講出來。所問: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名觀音者,果何因緣而名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僅指某一業言,如地獄刀山苦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標舉得救人數。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免火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免水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免羅剎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尋=一再也。免王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充滿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免鬼難。
(P.138)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免枷鎖難。以手銬 腳鐐 頸枷 鍊等纏身為鎖,檢繫=加封條並加械具,顯重罪也。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免怨賊難。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釋]僅舉七難為例,其實遍法界皆能隨時救難也。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離三毒。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應二求。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P.139) 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現聖人身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現諸天王身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四天王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現王民身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現四眾身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現婦女身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現童男女身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現八部身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現金剛身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P.140)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依瓔珞經云: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意位既高深,瓔珞合值無價,何止百千兩金。此言百千兩者,但舉多數譬之,如言「百姓萬民」,民豈一萬哉?又、瓔珞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物,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奉命供養,觀音未奉命、何可接受?此亦禮上遜讓也。施受自亦有義:以有餘奉不足,施受兩當;瓔珞各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瓔珞。[釋]此勸受也, 辭供養則絕其人,當愍一切眾生也。}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長行竟,偈頌始 )
本品偈頌,是隋代闍那笈多法師譯出,後人移補本經。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P.141)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汝聽= 要用一心三智,觀眾生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此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要不動真心,而現種種形相,以解救各方各土眾生,才是善應於諸方國土。 
弘誓= 四弘誓願,歷經多劫長時不退,於諸佛所皆發此大願。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我為你舉要言之:聞其名、即唸觀世音菩薩(口業善),見其身或像、即禮拜(身業善),內心不斷念觀世音菩薩(意業善);如此三業清淨,三有(二十五有)所有罪苦,完全可以消滅! 三有= 三界也。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P.142)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此二行 說`身業普應'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此二行 說`意業普觀'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此說`口業說法'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無有任何可比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陀羅尼品第廾六
    以下三品專講護經 勸發;然妙法流通,若無防衛,難免魔事沮障,故二聖、二天王、十羅剎女,各說陀羅尼咒,用以驅斥邪障,弘護流通。陀羅尼、梵語,華譯總持:總惡不起,持善不失也;有一字、多字、無字之別。其體名陀羅尼,其用則名咒;譯經有五不翻規定:秘密不翻,即指咒不翻也。佛經翻音,多用古人譯經地語音,今日實不同於往昔語音,故經中咒音皆不可用;有人以為從西藏音較正,用羅馬拚音註明,亦不可能正(P.143) 確也。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義,得幾所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 如說修行,其福甚多!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即說咒曰:(略)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略)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恆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富單那= 臭餓鬼,主熱病。   吉蔗= 起屍鬼,即殭屍鬼。   鳩槃荼= 魘魅鬼。
爾時毘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咒曰(略)。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P.144)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 恭敬圍繞,前詣佛所 合掌白佛言:
    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咒曰:(略)。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護世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即毘沙門);四王居住於我們頭頂第一層天─四王天。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毘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皋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略)。
(又告誡諸鬼眾曰:)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釋]寧願法師高踞我們頭上,切莫使法師生煩惱!你們這些夜叉,羅剎...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毘陀羅,若犍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
即於佛前而說偈言: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如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斗秤欺誑人,調達破僧罪;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毘陀羅= 赤色鬼      犍馱= 黃色鬼    烏摩勒伽= 烏色鬼    阿跋摩羅= 青色鬼 
夜叉吉蔗= 夜叉所作起屍鬼        人吉蔗= 人所作的起屍鬼   

鬼子母= 噉人的夜叉女,後歸依佛門,受持五戒,努力擁護佛法,又稱為鬼子母神
若一日等= 皆熱病一日二日...七日之鬼      若男形...= 魑魅山鬼之類
阿梨樹= 枝極脆,墮地就破為七、八片;你要是惱亂說法人,你的頭就會像阿梨樹枝破裂七片;就會像殺害父母一樣的受重刑罰;也會像搾油一樣把油虫壓死而犯殺生罪;也會像那些使用假斗假秤欺盜別人的刑罰;也會像調達(提婆達多)那樣犯破和(P.145)合僧重罪;凡是侵犯法師者,都將遭受這樣的四大重罪的、無間地獄大刑罰!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穩,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旛蓋伎樂;然種種燈,蘇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薝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缽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皋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廾七
    世尊說完、護持法華經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以後,接著又說了一段、四比丘同修佛道,互助互濟的本事;目的在勉勵會眾修道,應該互助互濟,於道業上才可便利達成,於弘揚法華事業上,才能大增力量。
    從前、佛末法時,有四比丘結契修行,時日積久,衣糧不繼,比丘甲云:四人缺衣食,法也難存;君三人專心修道,我去市朝謀取供養。於是三人努力精進,終於有成;但甲屢涉人世,常逢聲色;一日遇王駕,車馬華麗,心生羨念,於是以功德厚故,隨念受報,人中天上,常得為王。三人得道,遂決定設法拔救甲友;知道此王既著愛欲,又復邪見,必須以愛鉤救濟。三人決定,一作端正婦,為王后,二人充作聰明兒子;想王必定能聽王后與兒子之言也。果然,能化導王改邪歸正,得佛受記,四比丘同得佛果,佛法更得廣揚也。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參見一三四頁倒四行
(P.146)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一切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大乘行法以四心(慈悲喜捨)為體,六度為用,三十七道品為助,可成佛果;今二子悉皆了達久行 福德智慧未可量也。
諸三昧隨用立名,其理不異也。       菩薩淨三昧= 修菩薩道,圓離諸染也。    
日星宿三昧= 實智如日 權智如星也。  淨光三昧=本性清淨覺了,即名淨光。   

淨色三昧=普現色身名淨色。          大威德藏三昧=具大神用名大威德藏三昧。
長莊嚴三昧= 非素法身名長莊嚴三昧。  淨照明三昧= 本淨大慧之所照明 名淨照三昧
佛集三昧(後段)= 即三德秘密之藏,得此三昧,即知諸佛秘密修為。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請求其母,前往佛所聽經、供養、禮拜;其母以王深著婆羅門法,囑二子往勸父王共去。二子告母,我等俱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勸告二子,當憂念汝父,可大顯神變,使汝父心清淨,或可同往。
於是二子念其父,在虛空中大顯種種神變...令父心淨信解;果然,其父心大歡喜,問汝等師父為誰?我要去見汝等師父。於是二子下落於母前云:父王今已信解,願母答允我們出家作沙門,因值佛難,脫諸難亦難也;母即允之。
於是二子合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
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P.147)一眼之龜= 阿含云:妙高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龜(盲一眼也),欲覓地休息以免溺死;海面漂來一孔木塊,龜如能鑽進此木孔,當可獲得休息,不致溺死。然而此木隨水漂流,繞須彌山(妙高山)一周,再到此一地點,須三千年;又龜原本兩眼,今存一眼,看孔必有偏差,因此一眼趣一孔,至至難也。此謂:寸陰易過,人道難逢,見佛之幸更難於龜木,能不趁機親之近之哉!
於是妙莊嚴王率淨德夫人、二子及眷屬四萬二千人,共詣佛所,頭面禮足,各解頸真珠瓔珞,供養於佛;佛使之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王一睹勝相,頓覺世間幻惑之色,無可愛樂,故深讚佛身微妙之色;此乃邪心悉絕,正念現前 故能獲得受記作佛。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成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塵勞既淨,三昧現前,轉邪見染,以莊嚴為功德,故淨功德莊嚴也。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P.148) 戒所行,安穩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
(釋迦)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佛前光照= 佛放光照妙音菩薩身,顯出妙音菩薩無量功德莊嚴身相也。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廾八
    悲華經云:我誓於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要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為普賢。行彌法界,德無不遍曰普,隨心益物,乘時設化曰賢;上佐佛化,下利群生之號也。普賢菩薩是佛門四大菩薩之一,於法華法會結束際適時到會,意義深遠;因為「普賢」表行,一切菩薩之行,行行清淨,行行無盡,便是`普賢行'。從法華行言,凡歸一佛乘諸菩薩,受持法華,奉行法華安樂行,上求下化直到究竟一切種智,通通都是普賢行;是以普賢菩薩之適時到會,就是顯示:法華法會結束,法會諸菩薩各各奉行普賢行之開始,所以本品名之為:「普賢菩薩勸發品」。
    本經由文殊菩薩證答啟始,由普賢菩薩勸發殿後;智能發覺,所以為始,行能成德,故以為終。理智相及,行證相應,二十八品,條理一貫,乃能完成一大事因緣;從此救世救人之佛法,輾轉相承相繼,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咸蒙佛法滋潤重生。唯願人人敬佛信佛,佛化社會普遍形成,人間淨土當可實現也!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
(P.149)無為應物,普周法界,曰自在神通;德無不遍,名無不聞,曰威德名聞。因萬行圓攝無盡,故能與無量菩薩從東方來。
啟始就表示普賢統事法界,圓具萬行,即事而真,應身無所不在;其於法會之終,示從東來者,表以無功用行、利萬物故。
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釋]此問、較修持讀誦更廣泛,希望眾生能普遍得到本經,俾能深造也。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這一段經文,極為重要!因為要答覆普賢所問,就必須將本經全部、重說一遍;但佛卻答以「當成就四法」。這四法即是本經全部已說經義的別說,也是「法華普賢行」的行法,凡是佛門修行者,必要奉行的要鍵,因此極為重要!
簡單點說:為佛護念者,道契佛心也。植眾德本者,福慧兩辦也。入正定聚者,體佛理體也。發救生心者,行佛妙行也。
就本經說:為佛護念者,開佛知見,已入理法界,親承覺胤,故得佛念;植眾德本者,示佛知見,已得事法界,繁興大用,五十二位一念圓融,即名德本也;入正定聚者,悟佛知見,已得理事無礙法界,迥超真俗,寂照如如,無出入相,故名正定也;發救生心者,入佛知見,已入事事無礙法界,發揚普賢無盡事業,平等真如,故是發救一切眾生心也。此四法,皆普賢行,可攝盡華嚴二千餘門;華嚴名目雖多,不出此四法也。
為現代說:
⑴云何為諸佛護念?信佛敬佛歸依三寶,則為諸佛護念;眾生歸依三寶後,遇緣如教修行,當為諸佛所護念。

⑵云何植眾德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即是植眾德本 因佛法修行以持戒為本,嚴持五戒即已奠定入聖成佛基礎也
⑶云何入正定聚?修戒定慧,出離世間,即是入正定聚;無量壽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由此可知:深心受持彌陀念佛法門,了知帶業往生的因緣與方法,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即得往生極樂,而得正定聚。(P.150)
三聚=
1.正定聚─由此法門修行,必定證悟者。
2.邪定聚─邪定、 畢竟不能證悟者
3.不定聚─有緣證悟 無緣不能證悟。
智度論: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
破顛倒= 出離世間惑染,心得清淨之義。例如:修聲聞乘證阿羅漢果,修緣覺乘證辟支佛果,修菩薩乘 圓滿初阿僧祇劫,證入初地,皆是破顛倒,皆名正定聚。如果未能依教,先修人天乘(不先受五戒十善 出家,不受沙彌戒,或持八戒齋,都是未依教先修人 天乘)或者不持戒行,專修禪定;這些都是邪定聚。
有些人學禪定,不依佛法受戒,已有若干成就,若遇善知識指教,歸依佛法指導,向善持戒,即可成正定聚。
⑷云何發救生心?發廣大菩提心,普度眾生,即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修三乘一切聖道,雖能盡破顛倒妄想,得自在心但統屬自利自度之修慧功德,修慧還要修福,使福慧兩足,才能獲得菩提,所以要修法華行,上求下化,才能成就。
以下是普賢菩薩誓願勸發:先攘行者外難,然後教其內法,三則以神力覆之,四則示以勝因,最後告以得果。是為本品重點。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使無伺求得其便者...(上攘其外難,後教其內法)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由受持讀誦法華經故,親見普賢常行之體,於一切法返本還源,是名旋陀羅尼;既旋末歸本,即旋體歸用於一切時處,方便利生,順逆自在,名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此即普賢菩薩遍一切處之「普賢行」也;能應機說法,即法音方便陀羅尼也。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P.151) 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略 )內法完,下二行以神力覆之。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下說 示以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植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持經首要在正憶念,憶不正則思雜,念不正則邪習成,修行難成。憶念正,則所行皆普賢行,故如來為其摩頂印證也。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或)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忉利天= 欲界第二層天,有福之人所往生者。
兜率天= 欲界第四層天 分內外兩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最後住處,常由內院下生而成佛;現在為彌勒淨土,彌勒當於爾後、住劫之第十小劫下生於娑婆世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教化娑婆世界。
(P.152)古人無有印刷機,經書全靠手寫,每寫一部經,等如讀經數十遍或上百遍,利己也利人,故功德極大。此處說,書寫經文者,命終可生忉利天,但解經義趣者,則生兜率天,福報更大也;這都是讚歎讀誦法華,一定要深解其義趣,才能正憶念修行!由最後一節結論,可知,今之能持能讀,能修習法華經者,都是由於普賢菩薩神通守護之故。以下,是世尊的讚歎與勸發。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
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成道之處,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繚戾彎曲,眼目角睞三角眼又斜視,身體臭穢 惡瘡膿血 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恆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釋]諸君當、進而聞道於師,退而修道於己,勉乎哉!

妙法蓮華經簡要

         佛佛相承  佛佛道同 開示悟入  本性全同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念佛彌陀  即一佛乘
        末世五濁  他法難勝 世尊特示  念佛求生
        圓中之圓  頓中之頓 難信之法  切莫輕縱

                      孫 劍 鋒 誌於洛杉磯之哈崗寄寓
                             二○○五年十月三日 時年八十又五20150408重整於台北市

(P.154)
         心 迷 法 華 轉
      洪州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部後,禮六祖曰:惟願和尚大慈,略說經中義理。六 祖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師曰:學人愚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祖曰:汝 試為吾念一遍,吾當為汝解說。師即高聲念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 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惟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見也;汝慎 勿錯解經義,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 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體。蓋為 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從三昧起,種種苦口, 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汝但勞勞執念為功課者,何異犛 牛愛尾也。師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也。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 迷悟在人,損益由汝;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師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經說三車何也?
  祖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 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 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真, 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 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 晝至夜,無不念時也。禪師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六祖壇經通釋 )

      
       │ 願以此功德 │          │ 莊嚴佛淨土 │      
       │ 上報四重恩 │          │ 下濟三途苦 │      
       │ 若有見聞者 │          │ 悉發菩提心 │      
      │ 盡此一報身 │          │ 同生極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