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釋解] 楞嚴讀記2 (網頁版)


  楞  嚴  讀  記                   
孫 劍 鋒 居 士   編 記 20030707/HaciendaHtsLA

目    次                                              PC頁次 
─世界成因與人生真諦
─捨妄趣真的先決條件
①第一義─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93       卷  四
②第二義─從根解結一根深入    98
導讀:
一、粗圓體字是經文。
二、◇下是語釋經文。
三、△下是註釋  (圓瑛)= 圓瑛講義  (文句)= 蕅益楞嚴文句(宗通)= 楞嚴宗通  


玖、三摩修法一門深入之三 二十五圓通法門
(P.121)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唯垂大慈,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阿難與全會大眾,承蒙佛陀的開示,對於選根解結,六解一亡,都己獲得即照根性的妙智(慧覺),可證無生法忍的妙理(圓通);雖然還沒有親修親證,但都已了然於心,毫無疑惑。於是同時合掌,五體投地的頂禮佛陀,然後誠敬的說道:
我們今日心目開明,照了無疑,暢快通達,毫無障礙;但是,我們雖已悟知了一門深入,六根齊銷的要義,卻仍不知道什麼是圓通的本根,無從起修。
世尊!我們飄零生死苦海,流落六道,實係多劫孤兒,淪落異鄉,何敢奢望與佛陀序為兄弟;如今序列天倫(阿難為佛之堂弟),常侍左右,正像失乳孤兒,忽遇慈母,慧命可續。
若能因此幸運奇遇,師資際會,得證菩提道果,方不負此生。現在既已得聞平常不開演的密法,若是能從聞思修,由根解結,則正定可入,法忍可證;假如仍與從前一樣,只以文字會悟,徒守知解,不求行證,一定徒勞無功,則與未聞,並無差別。唯願世尊垂大慈悲,惠施我等秘密嚴淨的妙法,完成如來究竟教誨的最後開示。阿難說完以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禮拜,然後退回原位,心中默默的祈禱,希望佛陀不必顯說,願能無言而冥授(故佛不自說,而敕二十五聖各說法門。)。
當時,世尊即普告大會中、所有的大菩薩與諸漏盡大阿羅漢說:你們菩薩及阿羅漢們,在我佛法中勤苦修行,都己證得無學聖位。我現在問你們:最初以因地心起修時,悟知十八界中,誰是圓通者?依何法起修而得證入三摩地?
△只問十八界,不言七大者:以地水火風空五大,合在六塵中;見大合在六根中;識大合在六識中;問十八界,二十五門通在其中。( 圓瑛 )
若論圓根,前已顯示: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亦無優劣。今復普告菩薩及阿羅漢等,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較量圓根,猶自可說;至方便悟入,此在各人自知自證,豈言說所可及乎? ( 宗通 )
下面是各大菩薩提出的「二十五種四通法門」:
⑴  聲    ─聞聽妙理據聲塵而修。        憍陳那等五比丘報告。
  △聲塵首先者,因「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與耳根圓通一始一終也。
⑵  色    ─觀察不淨觀色相而修。        優波尼沙陀報告。
⑶  香    ─嗅覺修法。                  香嚴童子報告。
  △此香寂然入我鼻中,非木非空,非煙非火;非自相,非他相,非共相,非無122   因相。去無所著,來無所從,本自無生。此「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義也,故得無漏。凡夫不能無漏者,意根未銷也;意根未銷,故著有為;一著有為,即落生滅。意銷即證無為,無為即無生滅。故塵氣倏生倏滅,妙香無生無滅,香嚴悟處也。
   尼有悟道者偈曰: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此可與香嚴一條參。 (宗通)
⑷  味    ─舌觀味性修法。           藥王藥上兩菩薩與五百同行天人告。
  △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故非空;雖然味現,實無體性,故非有;諸藥不來,舌與心識 不自現苦甘諸味,故非即身心;舌與舌識不嗜,諸藥不能自知苦甘諸味,故非離身心。由是分別味塵之因,既無定體,又無從來,惟是虛幻名相;其相雖妄,其性恆真,從是開悟、味塵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圓瑛 )
⑸  觸    ─觀察身體感觸修法。          跋陀波羅與十六開士報告。
 △隨例入浴室,以水觸身,覺有冷暖澀滑之觸,由是窮究此水,是因洗塵而現觸耶?或因洗體而現觸耶?若謂洗塵而現,塵本無知,何能成觸?若謂洗體而現,四大假合之體,本屬無情,何能覺觸?故忽悟此水既不洗塵,又不洗體,根塵悉泯,能所雙亡,中間安然,一無所有,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相盡性顯,觀行成就。
妙觸對妄觸而言,妄觸有能觸之根(如皮膚),與所觸之塵(如溫水)發生知覺, 是名為觸;今既不洗體,不洗塵,妄觸既盡,妙觸發現(宣明),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 ( 圓瑛 )
水性永遠是清潔的,無論污穢或乾淨的東西,它都不容納;輕微的使它漂流而去,粗重的使它沉埋下去,水性自己還是不垢不淨。自性真心猶如水性,微細的、好的妄想,猶如水上的浮塵,輕輕的隨時溜去;粗重的、惡的情欲,猶如水中的沉澱,深深的沉埋下來,但能知能覺的自性,卻始終不變。由此體會,可以領悟到自性的實相。再說,心上的妄念猶如水上的浮塵與波紋,漚生漚滅、以及浮塵波紋的變化,始終改變不了水性;若能心如止水,靜觀心波浮塵的變化,皆如夢幻,自然可以領悟到自性的實際。( 南懷瑾教授 )
⑹法    ─心空意念的修法。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尼報告。
  △法塵乃是前五塵的落謝影子,既托意識而現,念念遷變壞滅,剎那剎那不得停止。只有修滅盡定:此定能滅第六識,不起分別,能空法塵,故曰滅;能盡第七識之半分染末那,故曰盡;唯留半分淨末那以持定。入此定者,身心能度百千劫,猶如一彈指頃;大迦葉現在昆明雞足山山內,持佛金襴袈裟,入滅盡定,待彌勒下生傳衣以授。紫金光比丘尼宿為貧女,丐得少金,請鑄師迦葉為薄金葉,修復毘婆尸佛塔像;乃誓為夫婦,九十一劫身(P.123)是金色,心恆愛樂。( 圓瑛 )
心空一念,就是意根上解脫的無上妙法,天台宗與密宗的修止觀等方法,就是依這個道理修持的。心意識最難空寂,迦葉尊者所述方法,就是觀心的一門;靜坐觀心,察知心意識各種現象,思惟分別妄念等相,都如空中鳥跡。又如浮光幻影掠過長空,倏起倏滅,即時變幻化去;若能不隨變化,不去追逐不捨,任其自生自滅,卻也不排除,不執著,自然現出自心一段空相。然後將此心空一念,還要放去;到了空空境界亦空時,就可悟明這一段妙用。 (南懷瑾)
⑺  眼    ─見精的修法。            阿那律陀報告。
⑻  鼻    ─調伏氣息的修法。        周利槃特迦報告。
⑼  舌    ─舌的味性修法。          憍梵缽提報告。
  △一味清淨心地法門: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無味之味;但反觀根性,不觀甜淡等塵,惟觀空有雙離之中道妙味,是為一味。因不循甜淡味塵而起分別,得滅攀緣識心;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識心已滅,即棄生死,得證入三摩地。此乃修中三摩,其修法:但用根性本有智光,觀照嘗味知性,非生於舌根自體,因外物不來,舌不成知也。又非出於甜苦等物,因舌若不嘗,物不自知也;由此脫根離塵,得超世間諸漏(如經文述)。(圓瑛)
⑽  身    ─身體感覺的修法。            畢陵伽婆嗟報告。
   
⑽⑴意    ─意念空寂的修法。            須菩提報告。
   
⑽⑵眼識界─心眼觀照的修法。            舍利弗報告。
  
⑽⑶耳識界─心聲聞聽的修法。            普賢菩薩報告。
△普賢菩薩的修法,是代表大乘菩薩道的大行,有顯教密教修法的異同,但都是根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為基礎。密宗修法,如金剛薩埵大法等,以咒語配合瑜伽觀想作行持。顯教修法,以身體力行為主。但一般修習念誦者,大多是口裡念過去,沒有深思力行他的功用。下面融會顯密修法的道理,述說簡單的規範,作合法修持的參考:
凡是真實發心修習大乘佛道的人,首先要熟讀普賢行願品;念誦純熟以後,就要深思他的意義與意境。然後把他的十大行願,構成一種意境上的境界;譬如以第一行願禮敬十方諸佛的法門來說:當你起身禮佛,或者在禪靜中,起意禮敬十方諸佛時,要先忘記身心的感覺;在意境上,構成一個沒有時間空間的廣大無邊的境界,意想十方諸佛都一一顯現在面前。每位佛前,都有一個意境上化身的我,在佛前恭敬禮拜;依次如啟請、供養,一一都有我在前面,發聲讚歎,或者念誦。每一行願,都要構成一種意境上實際的境象;這樣久而久之,意境形成妙有的實相。當意境一念收回,所有現象也完全寂滅不生,身心都不可執著。至於其他的真空妙有,緣起性空的至理,也都可以在這種修法上去體會印證。 ( 南懷瑾 )
      ⑽⑷鼻識界─鼻息調氣的修法。            孫陀羅難陀報告。
△孫陀羅,此云艷,是難陀妻名;難陀是佛親弟,喜愛其妻,以妻名為名。具124   三十相,短佛四指,極像佛。心常散動,佛多方調伏之,乃得證果。
觀鼻端白、調息,依根也,由粗入細,由細入無,所以返乎根;觀白,依識也,氣初如煙,既成白,卒化為光明,所以發乎識。鼻中之氣何以如煙?息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狀如煙;及淨觀發明,身心洞徹,煩濁漸銷,故鼻息成白。心開漏盡,無復煩惱,內瑩發光,所見世界猶如琉璃,豈有鼻息不化為光明者乎?   (宗通)
  ⑽⑸舌識界─說話的修法。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報告。
  ⑽⑹身識界─執身持戒的修法。                優婆離報告。
  ⑽⑺意識界─意念觀照的修法。                大目犍連報告。
  ⑽⑻火  大─依火大種性修自身欲樂煖觸的修法。烏芻瑟摩報告。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烏芻瑟摩至如來前,合掌並五體投地頂禮,向佛陀說:我常回憶久遠劫以前,身為凡夫時,貪色好婬,積習成性。那時空王佛出世,說:多婬之人,生為欲火,死為業火,婬多火亦多,成為猛火聚。欲火不但燒毀善根,並能燒滅智種;乃教我遍觀百骸四肢之法。我依照教示作觀,當欲念未起之時,全身本自清涼舒適,婬心既動之後,即通體燃燒,浮燥不安;方信如猛火聚的教示,不是虛言。心生恐怖,因而專心作觀;使神光內凝,化婬心成智慧火,因此得火光三昧,從此諸佛都叫我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斷一切結縳,成阿羅漢;乃發護法大願,當諸佛成道時,我當為大力士,親伏魔冤,決不姑息。佛問圓通,我是以諦觀身識煖觸,得火光三昧,以神光智火,流貫十方,融通藏性,燒除煩惱,焚毀諸漏;生大寶燄,登大覺位。若論誰為圓通?當以諦觀火大為第一。
△前七大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火光三昧原具有不可思議力故。火頭金剛乃以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乃於真火初動處返本還源,歸於清淨,故成智慧。
彌勒菩薩云: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流出。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熱惱便息。四天王天二二交會,熱惱便息;時分天唯互相攝,知足天唯相執手,化樂天相顧而笑,他化自在天以目相視,皆熱惱便息。 ( 宗通 )
這種修持方法,分為多門,異宗外道,也有這種修法,可是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而且流弊也很大。密宗把這種煖觸稱為拙火,或靈熱或靈力;道家稱為元氣。
要知道,我們生命的來源,是先從色欲愛樂所生;要了脫生死,證得菩提,(P.125)必須也要從此而了。經云: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如果不從這個根本無明著手解脫,徒施壓制於一時,終歸還會遇緣而爆發,不能得到最後的圓滿成就。(南懷瑾教授 )
⑽⑼地  大─依地大種性悟到治平心地的修法。  持地菩薩報告。
⑵⑽水  大─依水大種性悟到自性清淨的修法。  月光童子報告。
⑵⑴風  大─依風大種性悟明自性無礙的修法。  琉璃光菩薩報告。
△世界與眾生生命存在的動能,都是一股氣的作用;天地在大氣中運行不息,眾生也依大氣而生存,才有古往今來的存在。人身猶如一個小天地,生命的存在,全憑方寸間一點氣機的往來;一氣不來,生命就告死亡。妄念之動,必與氣息相依,念動之時氣必動;換言之,氣動念也跟著動。修持的人有時雖要求念靜或念止,但因氣息不能靜止,所以妄心也不能止息。因此藏密或他家,有專依氣息來修持者;先使氣脈開解,心息相依。然後到達氣住脈停,心空境寂的境界;這一類法門都是依止風大種性而修的方法。  ( 南懷瑾 )
⑵⑵空  大─依虛空而悟到性空的修法。        虛空藏菩薩報告。
△清涼云:混虛空為體性,故名虛空藏,以虛空為身,又名無邊身,因虛空無邊故。藏字之義,如宗鏡云:大集會中,虛空藏來時,純現虛空相,謂阿難言: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法,為虛空所印。爾時五百聲聞各以所著鬱多羅僧(衣),奉虛空藏,一時同聲說言,入法藏中不墮其外。所奉之衣即便不見;諸聲聞問:衣何至耶?虛空藏言:入我藏中。     ( 圓瑛 )
光影交涉,不可分別。唯身是智,故同虛空,不相妨礙;唯智是身,故能善入國土,廣行佛事。而說三乘之法得大隨順;而循四悉之機,視妄土生滅即是虛空,虛空與妄想生滅無二。視國土即是佛性,佛性與國土無別。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於同發明得無生忍,證得虛空無邊身。
妙力圓明,身剎互入,但證理事無礙法界云爾;若鏡鏡相涉,重重帝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事事無礙法界,非如來不證,故虛空藏菩薩尚在弟子列也。為滯在虛空無邊處,猶有身可得故。
黃檗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此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       ( 宗通 )
⑵⑶識  大─依心識見覺悟徹自性的修法。      彌勒菩薩報告。
根  大─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圓通修法。  大勢至菩薩與共修五十二位菩薩報告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P.126) 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經文第五卷終)
大勢至法王子(菩薩通稱)與其由西方同來的五十二大菩薩,一齊從座位站起來,走到釋迦牟尼佛前,以頭頂叩佛雙足、行最恭敬禮,禮畢、向佛說道:我回憶、無量數劫以前,有名「無量光佛」出世,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來在一劫中,相繼住世,最後第十二尊佛名「超日月光佛」。 (依無量壽經言,阿彌陀佛有十二種光明佛名,與本經相同,但大勢至菩薩所遇十二如來,卻是古佛佛名,不是阿彌陀佛。) 超日月光佛教授(開示)我念佛法門,圓頓直捷,我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而得證三昧;即是念佛三昧。
說此念佛法門,先說二喻,其一:譬如甲乙二人,甲專想念乙,乙出門,想念之心更切;可是乙不想念甲,甚至忘了甲。像這樣的兩個人,甲對乙:因專憶故,總是彷彿乙在自己左右,甚至夢中亦常見到。至於乙對甲,縱然與甲對面碰到,卻是如同未逢未見。如果甲乙二人互相憶念很深,如是相見不難,甚至如影隨形,不會互相違背,生生世世,不相分離。十方諸佛如來、哀愍憶念眾生,(譬如之二)如同慈母、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兒女一樣。但若兒女忘母,不想回家,那怕母親想得發瘋,也是徒然。如果兒女孝順,隨時憶母,母子心連,則生生世世,都會相聚在附近。
由此兩個譬如,就可以知道,如果眾生能發心憶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於現在,或在將來,必定見佛。須知九界眾生,都在如來法身果海之中,離佛並不遙遠,只要至誠念佛,不必再用其他法門 (如參禪,研教,念咒) ,自自然然會得到開悟。這正好像:人身本無香氣,可是在製香場所工作久了,身上自然染了香氣一樣;眾生時時刻刻至誠念佛,即是身在彌陀清淨法身果海中,仗佛含養,智慧漸漸開啟,塵勞業識漸漸消融,本覺真心,自然開悟。這就像染香人一樣,不過這是在佛的清淨法身果海(= 香)中,和佛的功德智慧(= 光)下,久久薰習、而得到成就(= 莊嚴)。
過去我在因地修行時,就是用至誠心念佛的法門,漸漸深入如來果覺,不斷精勤修習,定力日增,就不受六塵引誘,得證無生法忍;所以現今我就來在娑婆世界,勸導眾生憶佛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佛世尊問我圓滿通達(包含眾妙曰圓,遍入諸有曰通。)的修行法門,我不選擇獨根獨識的修行法,而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通收攝在、至誠憶佛念佛的清淨心上,一念至誠一念淨,念念至誠念念淨,久習純熟,清淨心現前,即得念佛三昧。這種念佛法門,大小(乘)並收,利鈍(根)均攝,(P.127)事理圓融,性相無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人皆得成就。這才是第一等的修行法門。
△「都攝六根」從淺說,固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通收攝在清淨心上,實則外不擇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等六根之用,而是唯攝一精明,不令託根緣塵;則一精既攝,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矣。但初行人以收攝外六根,務求一心念佛,達到淨念相繼後,當可了解唯攝一精明也。
印光大師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唸得清清楚楚,耳中 (耳根) 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此名為都攝六根。...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問:文殊揀選圓通,乃選觀音耳根,偈曰: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今念佛法門何得稱為第一?
答:若對此方之機,娑婆眾生耳根利故,所以觀音當選;若對十方通論,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證菩提,無有何門可及,故稱第一也。  ( 圓瑛 )
蕅益智旭大師說:七大次第,先根後識;今識大後、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機宜,末世眾生須依念佛得度。又,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能攝一切三昧故也。
[ 四種三昧= 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
十六觀經云: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釋此圓通,亦為三意:一明境有通別,二明觀有盈縮,三明證有本跡:
明境通別者─別則隨舉一根,皆得為所觀境,如那律等五人,及下觀音大士是也。今云「都攝六根」,其境則通。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復有三種不同:一者惟念自佛,二者惟念他佛,三者自他俱念。
 ①若惟念自佛,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是同,唯須一重能所,所謂:以六根為所觀,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如央掘經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彼意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知。」等。此則該攝一切諸教,一切禪宗直指法門,罄無不盡也。
 ②若惟念他佛,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有別,須知兩重能所。所謂:妙觀察智為能觀,六為所觀;六根為能念,諸佛果德為所念。由第六識夾(P.128)持六根,專注佛境,俾眼所見,無非佛色;耳所聞,無非佛聲;鼻所嗅,無非佛香;舌所宣,無非佛號;身所對,無非佛境;意所緣,無非佛法。此則該攝:彌陀、藥師、上生等經,及蓮社事想法門,罄無不盡也。
  ③若自他俱念,則與二十四聖圓通同而復別:先須開圓頓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顯本性。故應佛顯,知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此則開圓解處,與諸聖同;托他佛處,與諸聖異。十六觀經所謂「勝異方便」,今文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由其方便最為勝異,故更不假餘方便也。
明觀盈縮者─通途教觀,具如前文五根中說。今明念佛三昧,亦有四教不同,一一教中,亦復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種差別。
藏教三者─觀此六根,無我我所,證入滅諦涅槃,名念自佛。以此六根,緣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滅罪生福,成出世因,名念他佛。緣想佛境,攝我六根,為欲淨諸戒品,生定慧,現證果故,名自他俱念也。
通教三者─觀此六根,當體即空,非滅故空,名念自佛。六根如幻,佛身亦然;以如幻根,緣如幻佛,滅如幻罪,生如幻福,乃至得證如幻涅槃,名念他佛。所念能念,無二幻故,托如幻境,成如幻觀,名自他俱念也。
別教三者─觀此六根,依無明有,斷無明故,九界六根得滅,佛界六根得成,名念自佛。正因佛性雖復理同,我無緣、了,諸佛已具,緣念諸佛果中勝德,不生疲厭,名念他佛。我與諸佛三因平等,諸佛圓證,我今在迷,先念化身佛,助我緣因;次念報身佛,助我了因;後念法身佛,顯我正因;名自他俱念也。
圓教三者─六根皆如來藏,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聞嗅覺知,亦復如是,妙德瑩然,周遍法界,是念自佛。觀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之身;觀一相好,即是一切相好之海;稱一佛名,即是一切諸佛之名;觀一法門,即是一切微妙法門;觀於佛土一塵一法,即是一切諸塵諸法;見一色身,即是圓見法報化身;瞻一影像,即是如來三身寶相;名念他佛。諸佛乃眾生心內之佛,眾生乃諸佛心內眾生;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全由性具三德,成彼諸佛果上三身;觀彼諸佛果上三身,即發自心本有三智;名自他俱念也。
⑶明證本跡者─自行則本跡俱圓;化他則四教俱用。還須先約三種念佛以釋本文,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
  ①約念他佛釋今文者─一專為憶,即指十方如來;一人專忘,即指迷倒眾生。佛常逢見眾生,眾生常不逢見諸佛,故云: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次喻佛憶眾生,更與尋常憶念不同,直如慈母憶子;子今(P.129)憶母,亦須如母憶子,方得歷生不相違遠。憶者恆審思量,念者注心一境。憶念若深,則有現前即見佛者,如遠公(慧遠)三見聖相之類是也。亦有當來乃見佛者,如臨終佛迎,乃至華開見佛之類是也。
不惟得見佛果,亦去佛果不遠,如經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補處是也。不假方便,謂即以念佛為第一勝異方便,非餘一切方便所可及也。香、喻諸佛果德;染香人身有香氣等,喻攬果成因,因能克果也。
    約念自佛釋今文者─一專為憶,以喻本覺之性,隨眾生流轉五道,不相暫離。一人專忘,以喻始覺在無明時,念念背覺合塵。始本不離,故若逢。始本不合,故不逢。本即在始,故或見。始恆迷本,故非見也。十方如來、即指眾生本覺之性,元自豎窮橫遍。能生始覺,喻之如母。始覺在無明時,全體從本覺起而違背本覺,喻以如子逃逝也。現前見佛,是圓初住,親見本覺法身。當來見佛,是圓五品六根,相似見於本覺。去佛不遠,謂去自心妙覺極果不遠。不假方便,謂不假諸餘方便;非謂念自心佛不是勝妙方便也。香喻本覺理性;染香人身有香氣,喻佛德熏習,變成始覺也。約自他俱念,例此可知。
   ②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者─四種淨土、即凡聖同居淨土,方便有餘淨土,實報無障礙淨土,常寂光淨土。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種三昧,攝歸同居、方便二種淨土。謂藏七賢、通乾慧性地,皆歸同居淨;藏四果、通見地已上,皆歸方便淨也。以別教二種念佛三昧,攝歸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淨土;十信位歸同居淨,十住十行十迴向位歸方便淨;十地證道同圓,由念他佛之力,歸實報淨也。以圓教二種念佛三昧,攝歸四種淨土;五品位歸同居淨,十信位歸方便淨,初住位歸實報淨,亦復分證寂光;妙覺位歸於究竟寂光淨。
   若夫單念自佛,則通教已辦地上,能歸方便淨土;乾慧性地不能歸同居淨土。藏教一總不能。圓教能歸實報寂光二種淨土;別教不能。又、圓教但念自佛者,但能豎入上三淨土,不能橫超西方淨土。又、單念自佛,則是諸聖所同,不顯此門獨妙。又、單被四教利根,不能普被四教三根,非勢至化他之本旨也。
問曰: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 圓人熾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離自心。權乘縱未了達自心,究竟心外決無別佛。故此念佛三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迷者遵之,則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悟者遵之,則自他不二,始覺合本矣。名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耳   ─依音聲而證耳根圓通的修法。 觀世音菩薩報告。(經文第六卷始)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P.130) 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當時,觀世音菩薩從座位起立,向佛頂禮雙足,然後說道:世尊!回憶我在恆沙劫數以前,有佛住世,名號觀世音。我曾於彼佛座前發菩提心;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修持大綱:
此聞思修三慧,不同於常途之三慧。今之:
聞慧,乃從耳根聞性所起之始覺妙智 即理也;能不聞所聞聲塵 但聞能聞之聞性。

思慧,即智也;觀察能聞者是誰,而不著空有兩邊,一味反聞聞自性。
修慧,即行也;以如幻之聞性深思,念念自歸元真,發本明耀,步步歸真,步步增進,解六結越三空,破五陰超五濁,全憑理、智、行三德圓融之功。
從聞思修者,乃從返聞(理也)而思,從返聞而修,從返聞而入不生不滅之三摩地。此三摩正定原本湛然常寂,但因聲塵感之,聞根乃黏湛而出,遂至聞聲,且逐聲流而忘返,離三摩地越來越遠矣;唯有從聞思修而入,乃得迴歸。
入三摩地者,乃由聞教信解所起修證而進入之正定,即是聞性妙智發起之觀照與深思所生之正定,即慧之定也。依其程度可分為:
修中三摩地─即從根解結過程中所修三摩地。
證中三摩地─即寂滅現前之境界。
入  三摩地─乃六結盡解,證入圓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難所請三名中之妙三摩,經題中之了義修證也。
   下面所述,即是入三摩地之次第。
初於聞中(聞慧始)最初於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以聞性為所照之理境。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於是以智照理,即以聞性熏修。要注意者,此「聞中」,不是指耳根(肉耳)中,不是指耳識中,不是指意識中;乃是指耳根之「聞性中」,切不可錯誤。
入流─(思慧修慧始)入流乃對出流而言:耳根順聞出流奔聲,即結縳之元;反聞入流照性,即解脫之本。
入流是以觀智為能入,耳門為所入,入即旋反聞機;即不出流緣聲,只入流照性也。如果不了解「旋反聞機」,可以用觀智思惟修(非識心分別思惟),像宗門參話頭一樣,參『能聞者是誰?』;聲動時,參『聞聲者是誰?』;聲靜時,參『聞靜者是誰?』。一切時,一切處,不離一句話
(P.131)頭,綿綿密密的參下去,使得智光內照,日久即可獲得反聞入流的效果。
亡所─即亡所聞聲,亡所聞靜。既已入流,反聞自性,即可先解有聲,即動結也;此並非使聲塵消滅,而是定功得力而離聲塵。當聲靜時,即應繼續解無聲之靜結。
 入流是合覺 亡所是背塵;背塵合覺是本經的妙修行路 至簡要至巧妙!
從念佛法門言,行者身口意全集中在一聲佛號上,斷絕一切妄念;口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身如來藏中的阿彌陀佛,能念所念皆亡;而且念佛時,耳根專聽所念佛號,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通收攝在清淨心上,外不攝相,內不擇用,惟擇聞性一精明。於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聽所聽亦亡;如此自得心開,入三摩地。這個簡單的念佛過程,相同於「入流亡所」,且自自然然的亡所聞聲,亡所聞靜;用不著去顧慮「旋反聞機」,也用不著去參話頭。如此全心全意的念佛,繼續不斷,功夫若能進到事一心不亂,根識二結也能解除;縱或行者壽命已到,猶能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繼續圓修。所以彌陀念佛法門之念佛功夫,較之解六結越三空法門,簡易多多;祇要能徹信、全願、力行阿彌陀佛大願,就可實現上度下化的願望。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乃解「靜結」。前面亡所,先解動結,繼續入流,靜塵方現,終日居於寂靜之境,當知靜塵亦是結,也應解除;仍用思、修二慧,不緣靜塵,續參『能聞靜塵者是誰?』直到靜結解除。於是聲塵全泯,即是動靜二塵俱寂之境,非境寂之境;此亦即是色陰區宇,正如明目人處大暗室一般 。「了然不生」,指動靜二塵了不可得,即是「既寂」之意;工夫到此,動靜二結俱解,色陰破矣。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解根結。動靜二結已解,根結出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自當解除。仍照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因動靜二塵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無所聞以俱盡;根既無偶,即是無用,根結亦解,再無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
根塵既消,識無從生,想陰亦於此破矣!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即指此也;以塵亡根盡識泯,人無所依故也。又此三結,即六結生起次序中之粗三結。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解覺結。能聞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則六用不行,惟餘一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則永墮無為深坑矣。所以應加功用行,繼續觀照聞性;正脈云: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故今言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今言覺所覺空者,謂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也。覺是智分,乃屬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當知此破法執,若吝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一種愛智之法愛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P.132)圓覺經云: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與此解結工夫完全相同;幻智即是覺結也。從六結生起次序言,知見妄發,則發妄不息;今覺結已解,則知見不發,妄不相續矣。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所覺;由於此空,乃能空彼能所二覺。覺結雖解,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若吝惜空理,不肯放捨,即是愛理之法愛;故應加功用行,非惟所空之智境要滅,即能空之空亦應滅。空結一解,行陰破矣;於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乃得俱空之境。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解滅結。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 矣。故須繼續用功,直到一切生滅,悉皆滅已,更無可滅。此即六結生起之第一結,今六結盡解,五陰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所云: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妄窮真露,寂滅真理現前。
所謂寂滅者,此寂非對動之寂,乃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此滅非對生之滅,乃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此乃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也。
此寂滅現前,即「入三摩地」得證圓通;上解六結過程,即是「從聞思修」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當生滅既滅,不生不滅的真心自然顯現,無明頓斷,在那一剎那時,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不受空有等觀念的繫縛;盡大地都是自己光明,無一法不在光明裡,周遍圓滿,因得二種殊勝:
第一,上合十方諸佛的本覺真心,與佛同體;並同一慈力,可運無緣大慈普度眾生。
第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的心性,能與眾生同其憂患,共其希望快樂。
△以下說菩薩的稱體起用,利他的妙行:初明三十二應,次明十四無畏,三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此段演說甚詳,可以自行讀誦經文。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P.133)世尊聽完二十五聖各自的陳述以後...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你看他們二十五位無學大菩薩與阿羅漢,各各說出他們自己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門,都認為自己所修學的是真實圓通;實在說,他們的修行法門,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或前後差別之異。祇是我現在欲令阿難開悟,你看,在二十五種修行方便中,以那一種最為對機?同時,等我滅度之後,為使這個世界的眾生,想入菩薩乘,發心求無上佛道者,應從那一種方便法門修持,比較容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恭奉佛陀法旨,即從座位起立,頂禮佛之雙足,仗佛威德神力的加被(廾五聖中與文殊齊肩者,實有若人,非仗佛威神,不敢品量也。)以偈對說。
△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均已悟入無上菩提,為佛所印。黃檗云: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夫唯無心無得,故無前後差別。此二十五無學實無優劣,乃以心印心,心心不異故也。  ( 宗通 )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覺海(即妙覺靈明真心自性)的性體,(其相)原本澄湛無波,圓融萬有,(其用)本來自妙自明,法爾具足;卻在元明體性上,因明立所明,生起妄照,於是靈明常照的真心自性,就喪失了它本來圓澄的真性。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虛妄所明既立,遂轉本有智光為能見之妄見,欲見本體,卒不可見,遂迷性空而成晦昧頑空,結暗境而成四大色法,為成世界之基礎;再由於堅固的妄想,形成了無情的國土,無明藏識的妄想知覺,產生了有情眾生。這一切都是對待的所見。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晦昧頑空是生於大覺的心中,有如是大海中(喻覺心)的一個水泡而已。所有的有情眾生(有漏)與無情器世界,都是依虛空妄想而建立;水泡隨時會破滅,虛空本無所有,還談什麼三界(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呢?
△依空同體,安危一同,滅則諸滅;可知漚(水泡)性不實,滅之仍歸於海,空性本無,滅之仍歸如來藏性也。 (圓瑛 )
覺曰大覺,所以別於知覺之覺也。大覺如海,莫可涯量;性本空,不可以空名;性本覺,無可以覺名。有相當情,無相即隱;真性既隱,空覺遂分。瞥起空見,便生相分,三界國土皆依空而立矣。但認覺明,便生見分,有漏眾生皆逐妄而出矣。
相非離見而為相,由想澄而結者也;見非離相而為見,即流轉三界而合塵者也。是相是見,生於大覺之中,如海一漚爾;若能返窮流根,至不生滅,則漚復歸於海,依然一大覺妙明。  ( 宗通 )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P.134) 祇要能滅除妄識境界,就可復歸本來原有的如來藏性,這卻有很多種不同的法門;雖然法門種種不同,但都是為了恢復元有的真心本性。從已證本覺自性的聖境中來看,任何一種法門,都可融會貫通,回歸藏性;無論順修逆修,都是方便法門,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初發心人要證悟自性,進入楞嚴大定,就必定要選擇圓根;若不得圓根,日劫相倍,其遲速難易,無可比擬。
       (以下簡別六塵、五根、六識、七大諸圓通,略。)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此偈前有廾四偈,是評鑑廾四聖的圓通修法,未記入;此偈是評鑑大勢至菩薩修法)
意根都攝六根而念佛,雖說是淨念相繼,但這些動作,都有遷流,都有生滅;所以念佛是生滅法。以生滅法為修行之因,所感得的果仍然是生滅,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其實,大勢至菩薩的圓通法門,是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念佛的方法,以此為因,往生西方淨土為果,因果相孚,則萬修萬人去;若單以念佛而言,自然是生滅法,不能圓通佛道,故必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不但圓通,且功效極速。而且上中下諸根普被,豎出三界,為千穩萬當之無上法門;亦係世尊為末世苦難眾生特開之法門。本經將根大圓通排在識大圓通之前,足見世尊固知欲修楞嚴大定,故讓觀音圓通殿後,但求法門能普被三根,利鈍兼收者,惟此念佛法門也;讀者於此應多了解。
     ...諸偈略...下為文殊結論。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文殊向佛結論說:佛任娑婆世界教化工作,這一個世界眾生是耳根偏利,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惟在能聽音之聞性而已;如若要取證三摩提,即楞嚴大定,實在要以耳根聞性才能得入。
△聖人設教,隨方不同,設教不應機,化則不勝。維摩經曾云:或有佛土以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園林臺觀,或以虛空影響,或以音聲語言,或以寂無言說,如香積佛國,無文字說,但以虛空令諸天人入律行。此方教體,唯在音聞,不雜塵垢,最為清淨;唯其清淨,故於三摩地容易契入。此娑婆界以聞為當機也。
僧問玄沙: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個入路。沙曰:還聞堰溪水聲否?曰:聞。沙曰:從這裡入!  (宗通)
  下讚歎觀音法門、勸修...略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現在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眾生,都是依靠聲音去明白宣揚理論,才能使人了解一切妙理,使妙明之性得以顯揚。無奈眾生迷失了本有的聞性,祗知(P.135)追逐聲音與聲教,徒增罪業與無益戲論,以致流落生死輪迴,不能超越;阿難雖然博聞強記,仍然不免落在邪思之中,為物所轉。這不就是因為追逐聲塵而至淪溺的嗎?如果能夠旋轉聞聽聲塵之流,歸返自己本有的聞性,就可以獲得無妄常住真性了。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阿難你要仔細的聽著:我現在仗承佛的威神之力,為你明白宣說,這個猶如最最堅固金剛王一般的,且如幻化不可思議的,出生一切諸佛的真三昧。你雖然聽過如微塵數多的諸佛說法,記得一切秘密深奧的法門;但如果不先除去你那有漏的欲念,那些所蓄積的多聞,反而會成為你自己的過誤障礙。如果把自己的聞性,專門用來記憶誦持諸佛的佛法,要求他佛來成就你的佛果,何不識取自己的聞性,旋轉聞根,返聞自性呢?
△金剛王者,其體堅固,不可損壞;其相光明,照了一切;其用銳利,能斷無明。亦即三德秘藏;王者,自在無礙義。
如幻不思議者,幻、是無而忽有,雖有若無;謂所修三昧,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也。
不思議者,不可以心思口議,謂所修速疾,超乎世出世間之意也。
佛母者,十方諸佛都從此一法門、趣入涅槃之門,如同佛母也。
真三昧者,乃天然自性本定,非修功所引起之定而有入住出者也。此名,已示修巧之意;巧者,具有簡要易速四義:但依耳根一門深入,簡也;入一無妄,六根同時清淨,要也;但向根中旋流反聞,易也;自入流亡所而至寂滅現前,速也。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聽聞的作用並非自然生成,乃因有聲音的動相(動靜),才有了聽聞這個名字;如果能旋轉聞根反聞自性,脫離聲塵的羈絆,那個能脫塵的又有什麼名字呢?一根既已返本還原,則六根也都解脫了。
眼見耳聞等等作用,猶如淨眼生了幻翳一般;三界中所有依正諸現象,就是翳眼所看到的空華。如果聞性返本還原,則眼翳就可消除;眼翳與空華銷除了,本覺自性就圓滿清淨了。然後覺所覺空,寂滅現前,達到極圓極淨,心光自然通達,遍照塵剎;寂而常照,稱性含裹虛空,自然也包括世間一切諸事;看起來,世間一切事物活動,都像是在一場大夢之中而已。如果到達這種境界,摩登伽女也是夢中的幻影,她怎麼能留得住你的身形呢?
(P.136)真如的隨緣起用,如同世間的魔術師一樣,會變化幻作出一些男男女女來。雖然每個人都能動手動腳,事實上只是一個機關在牽動操縱;如果使此機關停止操作,諸幻人都會寂然不動,因諸幻人原無自性,全歸於無。
人的六根作用,也和這個道理一樣;原本只是依真妄和合而起的一個精明,卻被分散功能,分為六根各個作用。如果能有一根返本還歸自性,則六根通通解脫,不成障礙了。到此境界,六塵垢染的器世界立刻銷除,應念化成圓滿光明、清淨妙覺了。如果還有微細餘塵存在,如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盡者,則尚在諸學地;直到無明淨盡,本明證極,即是究竟如來果地也。
△黃檗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乃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合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曰:
「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分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宗通)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文殊菩薩告與會大眾及阿難說:真實圓通的法門,惟在旋轉循塵之顛倒聞機,反聞以聞自己的聞性;此聞性就是圓湛不生滅性,亦即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成佛的真因。所謂修行圓通法門,最真實的就是修如是聞性而已。
這個圓通法門,是所有十方三世微塵數諸佛,證入清淨涅槃門的一條妙修行大道;過去諸如來之得以成佛,也是這個法門的成就;現在的一切菩薩,也正在修持這個法門,已經各自進入圓滿光明的境界;未來一般修學佛法的人,也應當依從這個耳根反聞的法門而修;就是我文殊,也是(P.137)從這個法門證得佛道,並不祇是觀世音菩薩一人而已。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無漏無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我誠實回答如佛所詢問我的、那種法門最圓通的意見:為了救度末劫時期、想要出離世間苦海的眾生,使他們能夠成就證得寂靜真心的,只有修持觀世音反聞聞自性的法門。
至於其他所修方便法門,都是仗佛的威德神力,使他們遇到當時機用,而能捨脫塵勞。這些法門不是通常可修之法,也不可能對淺位與深位、同時通用說法與修法。
(我今頂禮如來藏,這個清淨平等,圓明湛寂,虛靈絕待,不可思議的真心自性,)或我今頂禮佛(如來)法(藏)僧(圓通諸聖,無漏= 大阿羅漢,不思議= 諸菩薩)三寶,願求加被於未來學者,對此法門,不生疑惑,不生迷惑,使他們容易解悟,迅速成就;也可以教化阿難,與末劫時期沉淪苦海中的眾生,只要修持此一耳根反聞自性法門,自然可以證入圓通,超越其他法門的修行者;真實修心要訣,就是如此!
拾、三摩修法之四  ─四種清淨明誨( 淫 殺 偷 妄 四重戒 )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置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當時,阿難於大眾中整衣而起,合掌頂禮;因性修畢達,真心圓明,功成在望,不禁悲欣交集。為了讓未來的眾生也能同沾法益,乃再稽首向佛稟告:
大悲世尊!我現在已經領悟了成佛的法門,依法修行,不再有任何疑惑。我過去常聽如來說:自己尚未得度,願意先度人的,是菩薩發心;自己的覺行已經圓滿,而能使他人覺悟者,是如來應世。我現在雖然尚未得度,但願普度末劫一切眾生。
世尊!這些末劫眾生離開佛住世時間,越來越遠,根性也日益下劣,而邪師說法,卻越來越多,末世時當會多如恆河沙數。對那時發心學道的眾生,要使他們能夠一心一意,從聞思修以入三摩地;要如何教導他們建(P.138)立修學道場,才能避免邪魔外道的引誘欺騙,不致退失菩提道心呢?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當時,世尊聽了阿難的啟請,就當著大眾稱讚阿難說:好!好!問得好。我就依你所問,來說明:如何建立修學道場,以使末劫眾生能夠攝心修行?你們仔細聽著。阿難與全體大眾都肅然應諾,靜待教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告阿難說:你常常聽我講戒律的時候說,要修行,應先有三條決定的條件,就是:攝心以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以開慧;戒定慧具備了,就不會漏落於生死輪迴,所以叫做「三無漏學」。
△毘奈耶就是大小律藏,佛常說律,故阿難常聞。權小以身口事相為戒,今乃大乘,故以攝心為戒,但收攝其心,一念不生,眾戒具足。心既收攝,寂然不動,漸生於定,如風止息,波浪自停,故圓覺經云: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尸羅即戒也,故曰因戒生定。定心漸有成就,本明漸發,照涵萬象,如風停水湛,自體生光,如圓覺經云:無礙清淨慧,皆從禪定生;故因定以發慧也。
正脈云: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圓通,但為最初近下之根,特加戒律、道場、持咒三事,故為加行也。至於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塵盡根妙定,及此定所得三空慧耳。觀經文但惟詳戒,而略於定慧可見也。...前文都係中根以上,煩惱輕微,故不必多言戒也。 ( 圓瑛 )
前經文示二決定義:一者審因地心,二者選擇圓根;以是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直趣無上菩提,更不論戒定慧等學,此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奢摩他路,所以接上上根也。然亦云:根塵不偶,未嘗無戒;如澄濁水,未嘗無定;內瑩發光,未嘗無慧。但不以戒定慧自縛,故為第一義諦。
今復先詳於戒,而申明律中四禁,所以接中下根也;為防魔故,不得不嚴於戒。小乘稟法為戒,粗治其末;大乘攝心為戒,細絕其本。法戒則無身犯而已,心戒則無思犯也。戒珠圓明,即能轉識成智,可以空五陰,破五濁,又何魔事之足患哉!
六祖云: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 宗通 )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P.139)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為什麼我說攝心為戒呢?因為心是戒的根本,六道眾生都有淫心淫行,才有生死輪迴;若是沒有淫心,就不會受生死輪迴的拘束。
你現在要修耳根圓通三昧,本是希望超出煩惱惑引起的塵勞;如果不能斷除淫心,決不可能超出塵勞之外。縱然你有聰明善於說法,縱然你的禪定已現前,如不斷淫,淫念偶現,欲境隨起,必墮魔道:隨福報的厚薄,上品者為魔王,中品者為魔民,下品者為魔女。這些妖魔各有徒眾,各各都說自己已證無上道果。
我滅度之後,末法時期中,這類魔徒將會充斥世間,用神通表現方式,教導世人行淫,造成淫亂風尚;並且冒稱善知識,於說法中摻雜淫法,誘使眾生墮入愛見深坑,不得超生,喪失進趣菩提道的正路。所以,今後你教世人,凡欲修習三摩地者,必須先斷淫念淫行,不起淫心;這是如來與過去諸佛世尊,第一條決定性的清淨明確訓誨。
因此,阿難!若是不能斷除淫欲而修禪定者,如同蒸煮沙石,欲其成飯,縱經百千劫時間,還是只有熱沙。什麼原故?因為蒸的不是飯本,只是沙石之故。同樣的道理,你若以淫欲的根身,欲證菩提妙果,縱然獲得妙悟,都是淫業根本;既有淫欲種子,遇緣便發,惡業日增,於是輪轉三途,終不能出;還有什麼方法去修證如來涅槃道果呢?
所以必定先使心中的淫機滅除,使其一念不生;然後使淫心淫行,一一斷除。並且要使能斷之性也斷除,以杜絕後患;如此,於求證菩提道果,才有希望。
凡如我此說,修三摩地,必須先斷心淫者,就是佛說;不如此說,或說、行淫不礙真修者,即是魔王波旬所說,當速絕之。
△本經開頭,明生信開解,即是慧學;接著即講三摩地修門,是為定學。現在為根機稍下者講戒學,可知本經三學俱詮也。然戒學唯說四性戒,以是大小乘共具之根本戒也。溫陵云:諸經戒殺居首,謂教化以慈悲為先;此經淫戒居首,真修以離欲為首,故也。  ( 圓瑛 )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140   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假名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榖,足不離地。
      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各世界六道眾生若是沒有殺心,就不會隨著殺業而受生死輪迴的拘束。
你現在要修耳根圓通三昧,本是希望超出煩惱惑引起的塵勞;如果不能斷除殺心,決不可能超出塵勞之外。縱然你有聰明、善於說法,縱然你的禪定已現前,如不斷殺,會以智慧與禪定力量助長殺業,必墮神道:隨個人福報的厚薄,上品人為大力鬼;中品人為飛行夜叉,諸鬼群的統率首領;下品人為地行羅剎。這些鬼神也各有徒眾,各各都誇說自己已證無上道果。(羅剎= 惡鬼總稱)
我滅度之後,末法時期中,這類鬼神將會充斥世間,倡言吃眾生肉,並不妨礙修菩提正果。
阿難!我之所以允許比丘們吃五淨肉(不見殺 不聞殺 不疑為我殺 自死 鳥殘),因此肉乃是我用神力所變現,並沒有真正的生命;又由於你們婆羅國的氣候,時而大乾旱,時而下水過份;土地多是沙石,植物性的五榖草木,難以生長。所以我才以大悲神力變化各種食物,順眾生常情,化成五種淨肉,使你們有食物充飢;真是莫奈何,在我滅度以後,吃眾生肉的人,卻還可以稱為釋迦如來的出家弟子呢!
你們應當知道,這種吃肉的人,縱然修行得到一點開悟,也不過是相似三摩地而已;殺心不除,現世都是大羅剎,報盡命終,必定沉淪於生死苦海,永為鬼類,不是佛弟子。如是之人因殺命還命,世世互相殺害吞食,展轉循環,命債難了,無有了結之時,怎麼能夠得到解脫,脫離苦海,超出三界呢?
所以,今後你教世人,凡欲修習三摩地者,其次必須要斷滅殺心,永除(P.141)殺業;這是如來與過去諸佛世尊,第二條決定性的清淨明確訓誨。
阿難!修禪定的人若不斷殺,就好像一個人自己把耳孔塞起來,然後高聲大叫,以為別人聽不到;實在是自己騙自己,這叫做『欲蓋彌彰』。戒律清淨的比丘與諸菩薩,在小路上行走的時候,足尚不踏青草,更不要說是用手去拔草了;仁慈之心澤及草木。一個有大悲心的人,怎麼會去攫取眾生的血肉,當作自己的食物呢?
若是你們比丘,不穿東方蠶絲織成的絲綢絹帛衣服,不著本國獸皮製成的靴履裘毳,更能不食乳酪醍醐;這樣的比丘已經真正得到了解脫,只要把宿債還清,往生後就不會重來三界,輪轉生死了。
為什麼會得到真解脫呢?因為穿著絲綢靴履裘毳等衣物,都是眾生身體的一部分,就是和眾生結了不解之緣;譬如劫初之人本能飛行,吃了地面的百榖後,腳就不能離地了一樣。所以諸比丘必定要、不吃眾生之血肉,不著眾生皮毛所製衣物,內心更不應存有吃穿使用的念頭;這樣身心二途俱斷,所以,我說這種人就是真正的解脫者。
凡如我此說,修三摩地,必須次斷殺心者,就是佛說;不如此說,或說、吃肉不礙真修、不礙菩提者,即是魔王波旬所說,當速絕之。
△涅槃經云: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食肉,應觀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斷大悲種。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眩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薩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蓄,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已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再次各世界六道眾生,若是沒有偷盜心意,就不會隨著偷業而受(P.142)生死輪迴的拘束。
你現在要修耳根圓通三昧,本是希望超出煩惱惑引起的塵勞;如果不能斷除偷心,決不可能超出塵勞之外。縱然你有聰明善於說法,縱然你的有漏禪定已現前,如不斷除偷心,會以邪慧與邪定的力量助長偷業,必然墮落邪道:隨個人禪、慧的深淺,上品為精靈,可以偷竊日月的精華,天地的靈秀,以誘惑凡人的祭祀;中品為妖魅,偷盜人物的津液,山林的氣潤,作祟人間;下品為邪人,陰險邪僻,為害鄰里,或受妖鬼附身,炫惑俗人。這類妖邪也有徒眾,稱師道祖,受人供養,各各都誇說自己已證無上道果。
我滅度以後,末法時期中最多這類妖邪,無處不在;他們行跡詭秘,匿詐藏奸,欺世盜名,偽裝善知識。自稱獲得異人傳授,或菩薩諸法,誇耀神通,裝神弄鬼,炫耀迷惑無知俗人,恐嚇欺騙,使他們迷失本心,亡其正常知見;這些妖邪所在所過之處,即使是平常聰明的高級知識份子,也會被其弄得家破人亡。
所以我教比丘隨方乞食,捨棄貪心,專心達成菩提道果;使諸比丘知道此身如幻,世事無常,不要自己炊煮熟食,浪費修道工夫。此生短暫寄居人間,飄泊三界,實是過客,此生若了,不會再來;如此行持一心修道,才是真正的佛子。
那些具有偷盜心的賊人,假藉我的法服,冒稱僧尼,以便販賣如來法業,非法說法,詭言異行,造種種罪業;而且又毀謗真正出家、持具足戒的比丘為小乘道,卻自稱是大乘菩薩。致使無量眾生心生疑惑,誤以正教為小乘,妄起謗言,捨正趨邪,墮落無間地獄,解脫無期!
我滅度之後,若有比丘決定發心修三摩地,只要他能在佛像之前,以身燃一燈,或燃燒一節手指,或者在身上爇一炷香;我說這比丘從無始以來,所有的宿債就已全部償清,可以永遠脫離見思諸惑,可以永辭有漏三界。雖然他還沒有明白無上妙覺的菩提正路,但是他對修持圓通法門,已經信心堅定,無有懷疑了。
若是不作這樣捨身酬債的微妙因緣,以求懺悔滅罪,縱然得成無為,能成佛果,仍須再生人間,酬償宿債;就如我前在舍衛國,吃飼馬的麥飯一事一樣,就是償還昔日詬罵佛僧的宿債。
所以,今後你教世人,凡欲修習三摩地者,更次必須要斷滅偷盜心;這是如來與過去諸佛世尊,第三條決定性的清淨明確訓誨。
因此,阿難!若不斷除偷心而欲修學禪定的人,就如同有人將水灌入漏壺中一樣,要想裝滿這一壺水,縱然灌上微塵數劫,也是不能灌滿的。
若是各位比丘,除了三衣一缽以外,分毫不蓄,乞來的食物,如果有剩餘,也再施給飢餓的眾生;在大法會中,能以平等心合掌禮拜四眾,有人打罵於他,也和聽到稱讚一樣,不動聲色,怨親一視平等。必定要使身心兩俱捐捨,以斷癡心而斷我法二執;將身肉骨血全部捨(P.143)諸眾生,以斷貪瞋癡慢而成同體大悲,如此才可成就無偷之心。不要把如來說的那些權乘教法與不了義說,當作理由來迴護自己的過失,以致遺誤初發心的學人。果真如是一切做到,則偷心盡斷,一念純真,即可證得圓通真三昧。
如我所說,修三摩地,必須更斷偷心者,就是佛說;不如此說,即是魔王波旬所說。
馬麥之報= 興起經云:昔舍衛國毘蘭邑阿耆達王,請佛與五百比丘,供齋三月;有魔惑王心,在王宮荒耽五欲不出,只供六日。此時國內正值饑荒,乞食不得;有馬師減馬麥半,以半供佛與比丘。至九十日王忽醒悟,向佛求懺。舍利弗問佛因緣,佛言:過去毘婆尸佛時,有王供佛與僧,佛僧食已,為病比丘請一分食。過梵志山,梵志聞香,詬曰:此髡頭沙門,應食馬麥,何與甘饌!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說。爾時梵志者,今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此但因宿詬佛僧,尚不免報,何況偷盜財物,侵欺身分,自應酬債也。   ( 圓瑛 )
「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這是佛家修行方法的一種,是捨身供養。大乘經裡,佛常常如是的開導;但是真正照這樣去做的,形式上中國有,外國的佛教很少,我們沒有見過。在中國,佛弟子出家受具足戒的時候,要在頭頂上燃香;台灣炎熱只燃三炷,從前在大陸,多半是燃十二炷香。在家同修受菩薩戒,燃在手臂上;燃臂香通常也是燃三炷,也有燃六炷、九炷的,這是根據佛在經上所說。國外或是邊疆、西藏、蒙古,他們的大德知道佛經上有說,但他們不燃;為什麼呢?因為佛講的是表法,不是叫我們真把它燒掉了。
燃臂香與頭頂香的意義,是叫我們時刻記住:我曾經在佛菩薩面前立下誓願─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的手,我的臂要為一切眾生服務;真的燒掉了,服務做事就不方便啦!觀世音菩薩兩隻手不夠用,還要千手千眼,我們兩隻手燒掉了,用什麼去幫助眾生呢?
關於馬麥報應,各位可以看到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一念瞋恨心罵了幾句話,後來做了佛,都還要遭果報;這說明你造了業,後來一定要酬償,成了佛都不能避免,何況我們六道凡夫呢?佛在這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跟在其他經論上不一樣;這部經是對真正發願,真正下定決心,要在這一生永脫輪迴、圓成佛道的人講的。所以佛講的、句句是真實話,一句委曲婉轉的話都沒有;因此,這四個戒行,清淨心要求得特別嚴格。要知道,這好處是我們自己得,與佛不相干,各位一定要知道了解這一點!
佛告訴我們不要將如來不了義欺騙初學,那麼我們要告訴初學什麼呢?我們可以把無量壽經和「阿彌陀佛」介紹給他。大勢至菩薩在第二十四圓通裡面告訴我們「我與五十二同倫」,這五十二同倫、就是菩薩的五十二位次,從初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的五十二階層,就是修一個法門─(P.144)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由此可知,一部經,一個法門,從初學一直到成無上道,不要改變都可以成佛;所以介紹這個法門給任何初發心的人,都是正確,決不會誤人。   ( 淨空法師 )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惟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 經文第六卷終 )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阿難!這些世界上的六道眾生,雖然身心都己斷除殺盜淫等的心念與行為,慈行捨行梵行等三行都己圓滿,但是若犯了大妄語,他的三摩地仍不得清淨,成為愛魔見魔,失去了修證如來的因地本心。( 猶有貪供心,求自己尊勝,名愛魔;妄起邪見,謂已成聖,名見魔。既已成魔,自不覺知,生同醉夢,死必淪溺三途。)
所謂大妄語:譬如本來沒有得菩提道果,卻妄言已經獲得;本來沒有親證涅槃,卻說已證。或是貪求世間的名聞,使眾生尊崇自己為世間殊勝第一,就常在人前誇言:我已證得須陀洹果;又見別人高,就更說:我已證得斯陀含果。如此比較要比別人高,更說:我已證得阿那含果...直到地前菩薩及十地菩薩;目的就是要求得到眾生向他禮拜懺悔,貪求他們的供養。這是一個永斷善根的顛迦( 一闡提 ),自己消滅自己佛性(P.145)的人;正如人們用刀去砍斷多羅樹( 印度貝多羅樹,其葉供書寫用,一砍即不復活。 )一樣,永不會再活。所以佛記這種人,是永斷善根,不會再生正知正見,沉淪三途苦海,縱然獲得一點禪定智慧,也不過是助長魔業,不可能成就真正的三昧。
我滅度以後,法弱魔強,邪說紛生,為了摧邪顯正,雖然差遣了許多大菩薩大阿羅漢,以應身生於末法各世界中,用種種形態身份,往來六道之中,救度輪轉中的眾生;他們或為沙門比丘,或是白衣居士,或作國王大臣,或是童男童女,甚至妓女寡婦,姦偷屠販。先與他們同事,得到他們的歡心,被視為好朋友,然後相機讚揚佛乘教法,使他們能轉迷為悟,棄邪歸正,身心得以進入正定。但是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始終不會向人說:我是真正的菩薩,我是真正的阿羅漢;而將佛的密旨秘因、隨便泄漏,輕易的告訴於初發心的學人。只有當自己臨命終時,尚有未了因緣,暗中交代遺言,是為例外;那裡會有這種愛見魔人,以未證說證,未得說得的邪說,來惑亂末世眾生,分明是欺世盜名的大妄語!
所以,你往後教世人修習三摩地時,除了要斷淫殺盜三心外,還要斷除大妄語;這是如來和過去諸佛世尊的第四條、決定性的清淨明確教誨。
因此,阿難!若不能斷其大妄語而修三摩地,就如同有人將乾屎橛,雕刻成檀香木雕像,想要它散發出香氣,根本沒有這個道理。我常教誨比丘們說:但依正直之心,就是道場(直心是道場);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一切行動中,尚且要直心而行,不可有虛假的裝模作樣。怎麼可以妄自尊大,說自己已得大小諸乘果位,及菩薩諸法呢?
譬如窮苦百姓,如果妄自稱王稱帝,就是自取滅門誅族之禍;何況法王至尊,怎麼可以妄自竊用名號呢?這種以大妄語為因地心,想求得菩提佛果是不可能的事;這好像一個人要用自己的口,去咬自己的肚臍,是不可能的事一樣,自說大妄語,已斷了菩提種性,還有什麼希望有所成就呢?
若是各比丘,心直如弓上的弦,自然一切行持,都是真實而沒有虛假,這樣進入三摩地,永遠沒有魔擾之事;我就印證此人,已真正成就菩薩無上正覺因地心。
如我所說,修三摩地,能更斷大妄語者,就是佛說;不如此說,即是魔王波旬所說。
阿難!你問攝心的方法,我先講了這四重律儀;這是初心學人修習三摩地的至妙法門。欲求菩薩道,先要嚴持這四重律儀,使身心清淨,皎潔如冰如霜;如是根本清淨,一切枝葉就不會發生。也就是貪瞋癡(心三)和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四),都沒有發生的緣因了。
阿難!對這四重戒律,若能嚴格護持,不使稍有遺忘違失,則心常住於戒中,再不去攀緣色香味觸等等塵境,又怎麼會發生魔擾之事呢?
△前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今獨詳146     四禁而不及定慧,何也?即戒之時,而定慧自在;本自一體,本無漸次故也。   ( 宗通 )
◇下面經文,佛說修三摩地的建壇法,修習方法,持咒及五會神咒,神咒利益⑴諸佛之要用,⑵眾生之利賴,⑶助道成智,⑷眾行成就,⑸諸罪消滅,⑹速證無生,⑺稱遂願求,⑻國災消除,⑼遠離魔冤。至此,佛所回答阿難之請,妙三摩之巧修正助,均已周備。

拾壹、妙禪那修法之一   ─染緣遍成諸輪迴
禪那、梵語,此云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雙躡前所述:奢摩他乃即定之慧,三摩地乃即慧之定,成一圓定;是已登圓教初住,令住圓定之中,定慧均等,不偏空有兩邊,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帶果行因,經歷五十五位次真菩提路,任運修證,直趣無上菩提,方為一期修證事畢。此亦無修之修,無證之證。前修證了義,乃自利行,此為兩利行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地,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地,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 經文第一行可能誤抄,當如第二行;解釋依第二行,誦讀依第一行。)
阿難問:世尊!照這樣修證諸佛最初所修的三摩地,要經過什麼階段,才能得開辦道的慧眼?在沒有證得涅槃以前,為什麼叫做乾慧地?於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及四加行等四十四位次,要到達那個階段,才能進入十地之中?要如何修習,進斷生相無明,方名為等覺菩薩?
△乾(音干)慧地= 涅槃者,最後圓極之果;乾慧者,最初發覺之因。而於中間有四十四心之位次地段也。
黃檗云: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 宗通 )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佛說: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妙真如性,圓滿明照,根本沒有名字可說,沒有形相可形容,所以本來就沒有世界,或眾生等種種名相;只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才妄生了世界與眾生。既有妄生,就有妄滅;生與滅都非真實,所以兩皆名妄。
既知生滅皆妄,以為滅妄方可顯真,於是發心修行,乃有三漸次、五十五位次的正修行路,直趣妙覺果海的教法,故有如來無上菩提與如來大涅(P.147)槃等等名相;實則:無上菩提是菩薩智果,乃轉煩惱而成;大涅槃是菩薩斷果,乃轉生死而得。可知此二號,是從煩惱生死輾轉相依而來,也沒有真實體性,等同空華。
△故轉不覺而依覺,名無上菩提;轉生死而依無生,名大涅槃。非離不覺而別有所謂覺,非離生死而別有所謂無生也。但妄見滅,真性現,即此不覺,便是真覺;即此生滅,便是無生。即此世界眾生,本無世界眾生;故謂之無上,故謂之大。
然轉依有六:
①損力益能轉─謂損染種勢力,益淨種功能,漸伏現行;亦名轉依。
②通達轉─由見道達真,力斷二障,粗證一分真實轉依。
③修習轉─謂地地漸斷俱生,證真轉依。
④果滿轉─謂究竟位以金剛定、永斷一切粗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
⑤下劣轉─謂二乘厭苦忻寂,證真擇滅,無勝堪能故。
⑥廣大轉─謂大乘位俱無忻厭,通達二空雙斷二障,頓證無上菩提,有勝堪能故。
此無上菩提與大涅槃,即第六廣大轉與第四果滿轉,皆取頓證,與二乘下劣漸次修習者,不同日而語矣。  ( 宗通 )
轉依=⑴轉煩惱依菩提─煩惱者,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一切眾生無明妄惑也。菩提者一切諸佛所悟所證之道也。然菩提與煩惱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眾生迷故,即轉菩提而為煩惱;諸佛悟故,即轉煩惱而為菩提。若能了達煩惱即是菩提,念念修習,是名轉煩惱依菩提也。
⑵轉生死依涅槃─生死者一切眾生虛妄生滅也,涅槃者一切諸佛所悟所證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原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眾生迷故,即轉涅槃而為生死;諸佛悟故,即轉生死而為涅槃。若能了達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證入,是名轉生死依涅槃也。                                                 ( 三藏法數 )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阿難!你現在想要修習耳根圓通真正的三摩地,直接達到如來的大涅槃境界,應當先了解產生這有情眾生與有情世界的兩種顛倒原因;如果顛倒不生,即一念不生,那就是如來的真三摩地( 此即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淨明真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
△真三摩地非由修得;凡可修者,不可言真。第於妄緣,先識其因;所因既無,顛倒不生;既無顛倒,不謂之真而何?所緣之塵,分段妄生,即界義,界無自性;遷流不住,即世義,世亦無自性;既無自性,當體空寂,是之謂真三摩地。  ( 宗通 )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阿難!什麼叫做眾生顛倒呢?阿難!由於性覺妙明的真心,性本自明,圓(P.148)照法界,卻因妄加明(能明之無明也)於覺體之上,遂產生了業識之性(業相);此性由無明之力,轉本有的智光而成能見之妄見(轉相也)。以致從根本無名無相的湛然寂照中,變成了有名有相(眾生世界)的虛妄境界(現相也)。
此能有之無明妄見,所生有之諸相(眾生世界),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特別原因才發生,只是暫時存在(住)成為一種暫住現象(所住)而已,了無根本,如空中華;從這個無所根本處,而形成建立了世界與一切眾生。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
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真如本體性本圓明,眾生迷惑,遂生虛妄業識;妄性並無實體,亦無依據如空中華。可知真本不變,真無可復,亦毋須復;行人久處輪迴,心生疲厭,所以要修行捨妄復真。可是這想捨妄復真的一念,卻仍是一個妄想;因為一真之念,不容起見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蓋離妄復真一念,已不是真正的真如本性了。它仍是生滅心,以生滅心求復真如,真常也變成生滅心了(宛成非相)。
眾生無生之中求生,不可住之中求住,無心而有心,無法而求實法,四非(四惑)展轉相生,力量發揚明顯,復又互相熏習而成業相。
業力相同的會互相感應,就會產生交感作用而生感業,彼此相生相滅,因之苦相種種叢生;如此惑業苦三,相續作用,就造成了眾生種種顛倒。
(眾生因四非為惑,互相感應,譬如父母有感於子女,則在交合之時以受生應之;子女有感於父母,則以生身應之;此皆相感之業,會合則中陰身相滅,子宮中後陰相生,在胎十月,出胎成人,四相齊備,諸苦叢集,此皆眾生顛倒之相也 )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阿難!什麼叫做有情世界顛倒呢?由那個能有的無明妄力,攬塵結根,於是眾生分段生死的虛妄根身產生,遂有前後左右之界相(限)成立,是為四方;無明本空,並不是世界真正的成因,卻妄以為是世界成因(非因所因)。世界亦空,本來沒有常住的境相,卻妄成所住境相。這都是由於眾生妄執四大假合為真身,自始至終念念生滅,過現未來,遷流不住,因此成了過現未三世。
以四方和合三世,或以三世和合四方,其數均為十二;其間時空相涉,不思議熏,不思議變,眾生變化,亦應十二之數,分成十二類。可知十(P.149)二類生,都由一念無明妄心之所熏變也。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
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無明風動,動則有聲;由動念習氣的熏染,產生變化,在湛然的精明中,狂華無因亂起,幻現色境。色境又返熏妄心,因而聞香;香熏空氣四播,使心觸境。心境相對必生愛戀,因而有味;既有味就知為何法(物)。知屬意根,法即法塵,根塵相對,識生其中,六亂妄想,熏成造業的性能,這就是十二類眾生受生的原因。業因既成,必招業果,故感十二類受生的果報,由此成為輪轉,生死不休。
因此,世間是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等十二類為一個輪迴過程;依造業輕重,所造種類,重者最先感報,一旋復完,再起第二旋復。
眾生乘此輪轉顛倒之相,也分為十二有情世界,其名為: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卵生─由於虛妄想像而有世界虛妄輪迴,遂有依殼而生的卵生,如魚 鳥 龜 蛇。
胎生─由於情愛顛倒而有世界雜染輪迴,遂有含藏而生的胎生,如人 畜 龍 仙。
濕生─由於逐境奔風 貪戀勢利而成執著輪迴 遂有借濕潤而生的濕生 蠕動類是
化生─由於喜愛變故易新 假托因依而有變易輪迴 遂有無而忽有的化生 如蠶化蛾
有色─事奉日月水火 以求光明 乃有留礙輪迴,如日月之明耀,螢火虫,發光蚌。
無色─厭有著空 希望滅身還無 乃有銷散輪迴 如四空天之舜多若神 魃鬼類是
有想─祇有心想,不著色相,執影忘真,乃有罔象輪迴,如神鬼精靈是。
無想─祇有法執與煩惱障及色相而無思想 乃有愚鈍輪迴 如寒岩枯木,金石類是
非有色─藉物以成色,互相假待,乃有相待輪迴,如蛔虫,依附草木的鬼神是。
非無色─喜用邪咒邪語,相互牽引,二妄相合,乃有相引輪迴,如乩壇神鬼等是。
非有想─以非親為親,強合異類,乃有合妄輪迴,如誣罔詐取財物,佔為己有是。
非無想─祇為報復而殺害至親,乃有怨害輪迴,如殺害父母等是。       ( 經文第七卷終 )
三界所有法,一切由心造,總不外見分相分和合而成。一念之動,始於虛妄分別;既生愛取,則為雜染;漸染日深,便乃執著。世未有常執而不捨者,終從變易;此情念輪轉,自然之勢也。
僧問楚南禪師:如何是易?南曰:著衣吃飯,不用讀經看教,不用行道禮拜、燒身煉頂;豈不易耶?曰:如何是難?南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陰;三界輪迴生死,皆從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諸菩薩云:佛所護念。可知,一念之動,是真世界顛倒之因。
常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倒總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P.150)祇這語聲是。此語何等親切,然人多罔措,以為戲言,何其遠也!
僧問百丈:如今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萬善,得解脫否?丈曰: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曰: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塵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縳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  ( 宗通 )

拾貳、妙禪那修法之二    ─淨緣修行歷諸位                 (第八卷始)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阿難!這十二類眾生,每一類又各具有十二種顛倒(互具一四四種顛倒);好像用手捏目,見到虛空中亂花紛飛一樣,手一放,花就沒有了。這一切都是由於顛倒妙圓真淨明心而發生;一念妄動,就具足這許多虛妄亂想。
    =不變之體,= 隨緣之用,真淨= 隨緣不變,真明=不變隨緣。
你現在欲修證成佛之妙三摩地,還是要從這顛倒的根本原因,產生亂想處下手;分三個漸進步驟,才能消除妄想,滅除顛倒,翻染為淨,才能開始歷位修行。
正如同一個曾盛毒蜜的容器,必須先倒盡毒蜜,再用沸水滲和灰香,澈底擦洗乾淨,恢復原來的潔淨,然後才可以貯盛甘露一樣。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是那三個漸進步驟呢?第一,要修習耳根圓通,當先除去助惡因緣,五辛即是。第二,既決定真修耳根圓通,必先挖空罪業的正性,淫殺盜妄即是。第三,欲增進修行位次時,必須要違離現行的業行,現行諸惑即是。
△十二顛倒皆從真淨明心變起,始於愛、取一念;有愛則有憎,有取則有捨。故胎卵溼化,皆由情想輕重,各從其類。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皆由想而化,其漸微,其化漸潔。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皆由而化,其情漸滯,其化漸苦。情想愛憎,紛然雜陳,無類不有;故一一類中各各互具十二顛倒也。    (宗通)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151   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什麼是助惡的因緣呢?阿難!這個世界的十二類眾生,都不能夠自全生命,必要依賴四種飲食才能生存;那就是: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所以佛說:一切眾生都須要飲食,才能生存住世。
阿難!一切眾生如果吃有益於身心的食物,才能生存;如果吃有害於身心的食物,就會死;因此,修行三摩地的眾生、應當斷絕吃食世間五種辛菜─蔥、蒜、韭、薤(音謝,蕎頭也)、興渠(即阿魏,有草本木本,產北印度伊朗,幹出汁結成塊,異味,當地人入食;佛典中多稱之為興渠,非洋蔥也。)
這五種辛菜雖然無害,但熟食能助長淫欲,生食則助長瞋恚。
如果這世界上吃五辛的人,縱然精通三藏,能講說十二分教,十方天仙雖樂聞法,但嫌他的口氣臭穢,都會遠離,不肯親近;可是一些餓鬼,卻在他吃了辛菜以後,暗中舐他的唇吻。這樣與天仙遠離,常與鬼為伍,福德日漸消減;餓鬼常近,福神不照應,有利之事永遠不到身邊。
這種吃辛菜的人,若修三摩地,菩薩天仙與十方善神,都不會來守護。
但第六天的大力魔王有了機會,偽裝為佛身,來為他說法,誹謗破壞佛陀所制定的禁戒,讚揚淫怒癡三毒並不妨礙修行;信受了這些魔說,必然毀戒敗行,命終之後,成為魔眷,魔福享盡,一定墮無間地獄
阿難!修菩提道的行者,必定要永遠斷絕五辛,這就是修行漸次、增進修行的第一步。
△四食者,欲界人、天、修羅、畜生之食物,必分形段,如麵條,飯粒,是為段食;鬼神但觸食物之氣,故為觸食;色界禪天無飲食,只以禪思為食,是為思食;無色界四天只存神識,以識為食,識取法味,充然而飽,是為識食。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什麼叫做刳空正性呢?阿難!淫殺盜妄乃是諸惡的業性,也就是生死相續的正業之性;眾生要修三摩地,必須先把這類正性刳空。刳空之法,就是先要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飲酒食肉,並且用火煮熟,不可(P.152)生吃。阿難!修行人若是不斷淫欲,戒絕殺業,而想超出三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當視淫欲如毒蛇,如冤家賊寇,遇到就會喪失生命。因此,首先當嚴持小乘聲聞的四棄八棄戒,使身口七支絕不犯過;然後再行菩薩清淨戒律,使心(意)不起妄想,一念不生。如此才能禁戒成就,那麼在這世間:淫心斷絕,自然沒有相生的業果;殺心斷除,也永遠沒有相殺的業報;斷絕了偷盜搶劫的行為,就沒有相互欠債的業累,也就沒有宿債要還了。如此三業清淨,就是一個清淨人。
這樣的清淨修行人修三摩地,毋須等到證得天眼,就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體,直接自然看到十方世界,見佛聞法,親承聖教,得大神通遊行十方世界,毫無阻礙;宿命清淨,永遠不會墮入艱苦險惡的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這就是第二個漸次修行的增進修行方法。
△淫殺盜,何以謂之正性?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眾生正報從淫感生,故以淫欲為正性;即前經文所云:性業遮業是也。又對助因而言,此為正性也。
淫斷則無相生業,殺斷則無相殺業,偷斷則無相酬業;即此身心六根清淨,不需天眼而證五通矣。眼通觀見十方;耳通聞佛說法;神通能遊十方;宿命通無艱險,他心通自在其中;唯漏盡通不易證得。此如法華經所說,現身所得六根清淨,即相似位,可知嚴持清淨戒律,可容自緩乎?   ( 宗通 )
聲聞四棄者,殺、盜、淫、妄四波羅夷罪;波羅夷、此云「棄」,犯之永不共住,永棄於佛法大海之外。
尼八棄戒者,殺盜淫妄四棄、加觸八復隨四棄:觸者與男身相觸;八者八事:與男捉手,捉衣,同入僻處,僻處共坐,共語,共行,相倚,相期;覆者遮覆己過,不肯陳露;隨者不依共住法而隨另一共住。( 法數 )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穩,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什麼叫做違逆現業呢?阿難!如前所說的持清淨禁戒人,心中已經沒有了貪淫的意念,就不會隨著外在的六塵境界,奔逐放逸;因為不隨塵境轉移,自然六根就會返歸本有元明。因為六根不緣塵境,根就失去對象,於是六根反流,全歸於聞性,見聞覺知嚐嗅六用,都不再起作用。
由是十方國土、都清清楚楚的敞開在眼前,就如看見琉璃罩內,高懸著一輪明月似的;此時身心恬適,灑脫自在,無縳(妙)無礙(圓),一切平等,得大安穩,一切如來的深固幽遠之秘境,圓融交攝無盡境界,纖塵不立之清淨,神妙變現之奇妙,全無障礙的在他心中顯現,是人即當證得無(P.153)生法忍。由此再漸次進修,隨其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於各級聖位;這就是增進修行漸次的第三步。

五十五位次
甲、乾慧地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阿難!這個善男子由於正性刳空,淫心永斷,斷性亦無,是乃欲愛乾枯;也已違逆現業,六用不行,則根境不偶。如是則心境絕待,種現俱消,三界生緣從此斷絕;現今己是最後身相,永不再有受生之事。此人因人、法二執之心,虛明而無障礙,靈明洞徹,純是人空智與法空智;這個智慧性虛明圓滿,普照莊嚴十方報土。
然而這時 祇是欲愛最細微習氣初得乾枯,而顯智慧,所以叫做乾慧地。
因為祇是欲習初乾,未破無明,尚未曾親見如來法身理體(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以下說明十信位,在三漸次修行中,即是修行十信,故束合三漸次與十信,總成「乾慧地」一個階位,且含有三漸圓滿成就之意。又天台通教亦有乾慧地一階,此乃  世尊借通名圓,因法會眾多通教也,不可誤會。
此十信位之名,亦與常途全同,論義則與常途迥別;義唯遵本經所示,銷歸初住,後面初住有言:發此十心;可明此理。( 圓瑛 )
欲愛潤業,根境造業,故生死相續,迷而不返;今欲枯境謝,故人世殘質不復續生。返流歸一,則執心虛明;六用不行,則純是智慧。慧不用之於欲愛,則不離乎自性,如珠之光不用照物,但自照其體;此其明不至立所,而明圓矣。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故謂之鎣;此以欲乾發慧,乃名乾慧。又以乾有其慧,未至妙圓,故為初地。「大品」十地,初名乾慧;天台於圓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義推如「大品」乾慧地也。此經未至,而所立名位,懸契佛心,非靈山親到,曷克有此? ( 宗通 )

乙、十信
⑴信心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就以這個乾慧後心(乾慧滿心也),於聞性之中,用中道觀智,無功用道,逆法性流而深入;此圓通妙性一重一重的開發展放,如蓮花一層一層的漸開。乘此心開意解中,進步再進步,使真妙益進更妙,使真圓益進更(P.154)圓。
在進步中,確是證到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信知心、佛、眾生確無差別,妙信常住決定不退;因此,一切我執、法執、空執等妄想,全部滅盡無餘。這是以中道智契合純真理體,即是因心與果覺相應,一信永信,不會再退失信心,這就叫做「信心住」。
⑵念心住:有了中道純真之信,智慧明了,故一切圓通。從此五陰不能覆,十二處不能局,十八界不能礙;乃至現在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之應斷習氣,皆現在前,自然記憶不失,名為念心住。( 此屬宿命、漏盡二通,五根中念根故,故名。)
⑶進心住:將⑴之妙圓純真,真實精明的發揮到化境,使無數劫中的生死習氣,都化通於一精明;以這惟一的精明,即如如智,進趣真淨理體(契如如理),名為精進心。
      △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是名真精進。
⑷慧心住:既已進趣真淨理體,心精自然現前,純以智慧用事,一切迷惑習氣皆化成智慧(其實,一切迷惑習氣都是邪智慧,現在改邪歸正耳),是名慧心住。
  △前乾慧地何以不名慧心住也?前云,執心虛明,尚有執在;此云,心精現前,則其執化矣。前云,純是智慧,猶滯是在;此云,純以智慧,則在在用慧,并忘其是矣。故前僅曰,有其慧,至此則有而且住,更進一步也。  ( 宗通 )
⑸定心住:以定力執持明照的智慧,使寂湛得以周遍(寂而常照),寂妙得以常凝(照而常寂),名為定心住。
  △既純以智慧,慧心常住矣,何更用執持也?執持者,忘機泯智之意。智慧常用,用則應物,便於湛寂之體不得總持;今收歛光華,持而不用,則於妙湛得總持矣。總持不動,則常凝矣。此定心住,即定之時,慧在定;與人力修持,先定後慧,先慧後定之說,了不相干也。( 宗通 )
      六祖云: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以上五位屬五根(信、精進、念、慧、定),根是能生,增上保持也;能令五力生花果也。
⑹不退心住:定功極而慧光發明(以定發慧),慧性明而定力愈深(以慧入定),定慧等持,有進無退,名為不退心。
⑺護法心住:心雖精進不已,但因自心寂照雙全,安然前進,保持定心不失,與十方如來法身氣氛交接,乃能內護心法,外護佛法,故名護法心。
△定慧雙融,入不生滅。心無其心,進無所進。一念相應,非有造作;即是安然。未至於安,猶假矜持;既至於安,則保持不失矣。  ( 宗通 )
⑻迴向心住:覺慧更增明徹,保持而不失,就能以這妙慧的力用,迴佛慈光安於自心佛光中,則他佛光與自佛光互相迴向;猶如兩鏡對照,妙影重重互攝,名為迴向心。
(P.155) △迴佛慈光,迴果而向因也;向佛安住,迴因而向果也。果因一契,光相交入,此其妙難以言宣也。唯有妙力,不涉功勳;光因慈顯,不須方便;住與佛同,更無階級。本覺始覺,兩覺互融,譬如雙鏡,光明相對,有此妙力,方有此妙影。
⑼戒心住:佛光與心光是暗通冥應,外人不見;兩光互攝,常凝不動,與無上妙淨戒體一同安住,無作無為,無一念落於煩惱(若有一念落有為,即是破戒),是名戒心住。
⑽願心住:安住清淨戒體,能從體起用,於諸戒自在成就,就能遊化十方,隨願往返,所到之處,皆可隨心滿願,是名願心住。
  以上五位屬五力,上五根入地結根既久,自有此五種不拔之力用也。
△「能遊十方,所去隨願。」高僧傳及宗門記中,頗多來去(現生死相)隨願記述,但非已證十信位者,未易及此;已證十信,即是初住菩薩,乃法身大士第一位次。念佛法門能念到理一心不亂者,禪宗之能明心見性者,皆同此階;然明心見性非上上根性不可。念佛法門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能念到功夫成片,即能往生西方凡聖同居土,得三不退,與七住菩薩位次相同,又與諸上善人同處,繼續精進修行,得阿彌陀佛之助,何其速也。

丙、十住
⑴發心住:修滿十信的善男子,用耳根圓通法修行,除能發明上十心妙用外,還能使之與自己真心本具的十心妙用,相互涉入,圓成一心,是名發心住。
⑵治地住:以此十用涉入圓成一心之妙心,發明妙智;正如潔淨明亮的琉璃內(妙心),現出一塊精金(妙智);智不離心,心不礙智,內外明徹。以此妙智契入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踐真如,作為進入後位的基地;正如建屋,先治地基,故名治地住。
⑶修行住:此成地之妙心即為心地。以心即智,亦即始覺;以地即理(體),亦即本覺。同一覺體,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鑒照,理智通通了然。如是乃能遊行十方,上求下化,大作佛事,一切無所障礙,是名修行住。
⑷生貴住:上位所修妙行,已與佛行相同,故能領受佛之真如氣分,將生佛家而作佛子。正如中陰身、自求同業以為父母一樣,是中陰體信冥然相通的關係;修行人以己智求佛智,而佛權智如父,實智如母,任運相合,自然能入如來種。是名生貴住。
⑸具足住:既入如來種,即是遊諸佛正道之胎,親得諸佛權實二智,乃得大覺法王之真胤。正如胎中五位之成,方便智慧漸漸具足,如人相完全不缺也。故名具足住。
⑹正心住:權智外現,教化眾生方便具足,容貌如佛也(應用也);能以權資實,內照真如,心相(理智也)圓滿,也與佛相同,故名正心住。
⑺不退住:外貌內心皆已如佛,若心與貌合,表裡如一,同佛身心,則道胎日益(P.156)成長,時刻無間,故名不退住。(此與前十信⑹異,彼但信心不退,此則住 道不退。)
⑻童真住:外身內心合成增長,於是如來十身之菩提身法身智身(內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佛身(外身)等十種靈相,同時具足,已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尚微而不顯,如胎方滿,尚無體力,故名童真住。
⑼王子住:形已成,乃出胎,親為佛之嫡子;即是從佛口出,從法化生,故名法王子住。
⑽灌頂住:漸長成人,亦如國家大王,分出一部分國家大事,交給太子處理,視其能力如何;此意、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攝行佛事,若智力堪當大任,即與授記。如彼剎利王,當世子長成時,即舉行儀式(陳列),用海水為世子灌頂,當接王位一般。故名灌頂住。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乃名為受大智職菩薩。
△以大海水灌頂者,表為王,當用眾智,如海納眾流,用海水即用一切水也。此但以國事分委,不是正付國位,故名灌頂住,至十地行滿,幾於等覺,乃堪正付授佛職位,故法雲地名灌頂菩薩,此即真矣,不必「住」了。 ( 宗通 )

丁、十行
⑴歡喜行:是善男子既生佛家而為佛子,已具足如來藏中無量無邊的稱性功德,就能隨順十方眾生,廣行施度,皆令滿足生歡喜心,是名歡喜行。(若一向住著豈得為妙?)
⑵饒益行:令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乃至菩提涅槃;又自得度,令他得度,乃至自快樂,令他快樂。此即善能利益一切眾生,以戒德饒益也,故名饒益行。(戒度也)
⑶無瞋行:自覺覺他,他無違拒,瞋恨無從而生;自無違拒,甘受外辱,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生,亦不生瞋恨。無瞋恨 方為真忍辱,是為無瞋恨行。(忍度也)
⑷無盡行:在十二類眾生中,隨類化生,隨緣出生,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十方通達無礙,隨緣赴感,平等普入,有緣必應永無窮盡,故名無盡行。(進度也)
⑸離亂行:菩薩一念定心,能持種種法門,會合一體;又能隨類說法,對機宣化,不會發生任何差錯,是名離癡亂行。(禪度也)
⑹善現行:種種法門既融為一體,也能於同中顯現差異(一多無礙),於各個差異中顯見同一理體(同異俱成);此明菩薩於一一行,皆能真俗互融,理事無礙名善現行。(慧度)
⑺無著行:這樣乃至在十方虛空中,能現滿是微塵( 大中現小 ),一一微塵中能現十方世界(小中現大);現小現大,互不留礙,此即事事無礙也。名無著行。(方便度也)
⑻尊重行:不但上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菩薩萬行,也無不具足,皆得現前,(P.157)全屬般若波羅蜜,都是第一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最尊,故名尊重行。(願度也)
⑼善法行:種種法門既都是第一波羅蜜,圓融無礙,故遍歷十方,助佛轉輪,教化眾生,其一言一行可為軌範法則,故名善法行。(力度也)
⑽真實行:前說九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法,一一皆是一真無為自性中本然的流露,非待修而後始真也,故名真實行。(智度也,後五度皆慧度開出。)

戊、十迴向
⑴離相迴向:既已修證十行,就已具足神通妙用⑴-⑻,又已建立佛事軌範⑼,如來藏性純潔精真⑽;如此則界內不為著有留患,界外不為滯空留患,超越了世出世間。於是乃能度盡眾生,不取度生之相;迴有為行,入無為心(迴入真因);背生死途,向涅槃路(趨向真果)。這樣救護一切眾生,永無休歇,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僧問黃檗:佛度眾生否?檗云: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我與眾生皆不可得。僧云: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檗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宗通 )
⑵不壞迴向:這樣,滅除度生之相,就能不著於生死有為諸法;還要不使旁人看到我不取度生之相的行為(能離),也不見被度人(所離)和度生的方法(法),才能不滯守於涅槃無為法。如此,不壞度生事業,依舊廣行布施,故名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即離眾生相也;遠離諸離,即離相亦離也。壞相則所空,離離則能空;能所俱空,本覺不壞,故名不壞迴向。曰不壞者,所以別於二乘頑空,及外道斷見也;雖壞諸相,而有不壞者存,此其所以為不壞迴向也。 ( 宗通 )
⑶等佛迴向:自心本覺,湛然澄淨,與諸佛如來所證妙覺齊等,無有二相,名等佛迴向。
      △黃檗云: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為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祇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祇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即是佛。    ( 宗通 )
⑷至處迴向:本覺精真的因地心,所開發了明的無邊境界,完全與諸佛如來的果地相同,無所不至,故名至一切處迴向。
⑸無盡迴向:如此,則所至世界與所等諸佛,互相涉入;即以世界涉入如來身中,(P.158) 每一毛孔中現無量剎土;以如來涉入世界,每一微塵裡有無量如來轉大法輪。如此互涉,毫無罣礙,故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即真如,法界屬相分,如來即真如本體屬見分;見相二分始同一源,故雖根塵歷然,彼此可以涉入。舉見而相在其中,舉相而見在其中;即見莫非相,即相莫非見也。故世界如來互相涉入,本無罣礙,不免有罣礙者,見未融也。
        法燈偈曰: 誰信天真佛,興悲幾萬般?蓼花開古岸,白鷺立沙灘;
             
露滴庭莎長,雲收溪月寒;頭頭垂示處,仔細好生觀。
       
可見世界如來渾成一片,從此悟入,名真解脫;以此功德接引眾生,世界無盡,功德亦無盡。 ( 宗通 )
⑹平等迴向:世界既與如來相融為一,雖然仍是因地菩薩,在同一理體中,所有作為都能產生清淨真因;依這些真因展轉發揮光大,可以直取涅槃道果。故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佛地同,清淨同,涅槃同,何故依因發揮各各不同?良由夙昔所種善根,各得其性之所近。善雖平等,而因根發苖,依因證果,萬有不齊,不妨自修自悟,各證涅槃;正不必拘拘一門,共遵一轍也。    ( 宗通 )
⑺等觀迴向:今平等真善根既已成就,則十方眾生之佛性,皆我本性,與我同體;我既已有圓滿成就,故再起大悲心,決不遺棄眾生而不化度。故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善根者各具之善根,依此善根取涅槃道,則善根化而為真根矣;無善可指,但唯一真。性真圓融,周遍法界,故十方眾生皆我本性;自與眾生會為一體,亦不失眾生之相。眾生未必一一成就,而吾性圓滿,不至遺失一眾生也;故隨順平等觀一切眾生,則無論人畜善惡,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    ( 宗通 )
⑻真如迴向:真如隨緣,不失眾生,即一切法也;真如不變,是我本性,乃離一切相。即、有也,離、空也;空有不著,兩邊雙亡,中道妙義。故名真如相迴向。
  △前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於相而離相,猶有法相在。此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於法而離法,并其法、相皆亡矣。須知,有即有離,雖無法、相,不無無法、相者,是亦著遣法、相也;於此俱無,絲毫淨盡,但一真體,如如不動,此謂真如相;不得以相相、法相及遣法相而並語也。  ( 宗通 )
⑼解脫迴向:惟即與離,二無所著,雙即雙離,惟是真如一相;於是一真一切真,無法不真,一如一切如,無法不如。真如體遍十方,則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矣;故名無縛解脫迴向。
⑽無量迴向:既無所著⑻,已得性德的全體;既然無礙⑼,已得性德的大用;體用俱遍,性德圓成。體用周遍,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塵一毛皆等法界,一一無有限量,不再有限量了;故名法界無量迴向。
(P.159)
己、四加行
佛說:阿難!這位修圓通的善男子,從乾慧地起,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一心,全是清淨心。現在再要進修四種極妙極圓的加行,以漸次深入真菩提路。
     △此四加,乃泯心、佛而滅數量,以揀異唯識之位位各有能發定,所發觀,及所觀法。本經但以心、佛對辨,而成四位;依順序為:①佛即心,②心即佛,③即心即佛,④非心非佛。四加行,雖有次第,行在一時,所以名為妙圓也。
⑴煖地:即以初地所具的佛覺,用為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證明佛即是心;然而此時佛見尚存,果用將發未發,正像鑽木取火一樣,只見木頭冒煙,未見其火。要繼續加工,使煖相加強,故名煖地。
    △龍牙云: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神鼎云:學道如鑽火,逢煙便可休;直待金星現,燒腳又燒頭。
     
 翠岩真禪師曰:若論頓也,龍牙正在半途;若論漸也,神鼎猶少悟在。諸仁者,以為如何? (宗通)
⑵頂地:又以自己加行的因心,來完成佛覺之所行,但有佛見,亦有己見,形成若依非依形相;好像攀登至高山頂,身子已入虛空,但腳跟仍踏山頂,仍有微礙,可見心相至微也。是名頂地。
⑶忍地:前二,心、佛猶存二相,加工至此,已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偏兩邊,善得中道;但在將證未證之時,惟有自己內心明白。正好像某人心中有事,又想隱瞞於內心,又想告訴別人,非懷非出,故名忍地。
⑷世第一位:在煖地中,以佛覺為己心,尚存己心數量;在頂地中,以己心成佛所履,尚存佛履數量;此二皆迷中道之數量。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數量,此乃覺中道之數量。到此心佛兩融,數量消滅;既沒有了「迷了中道」「覺了中道」等名目,也下無己心,上無佛覺,心佛雙泯,非心非佛,名世第一地;世間法中最為第一也。
    △南泉云:莫認心作佛,認得亦是境,古人喚作所知愚。
      馬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圓瑛)

庚、十地
    △地有多義,略說二種解釋:
      ①成實義─地地皆以真如實相為體,堅固不壞。
      ②發生義─地地皆發生佛地功德,大用重重無盡。
        溫陵云:蘊積前法,至於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謂之地。
歡喜地:這個修圓通的善男子,於無上菩提大道,現量親證,不離自心,已能通達;能以自心的本覺,與諸佛妙覺,融通不二;能盡諸佛微妙境界,諸佛應得者已得,當證者已證,因此不勝欣慶,所以到此名為歡喜地。
離垢地:融九界之異性,入於如來平等之同性;但無論異性、同性,都是清淨(P.160)心中的微垢。所以在無間道上,無修而修,定慧雙流;乃能在解脫道中,無證而證,將此同性消滅,則是離垢清淨,故名離垢地。
發光地:同性雖滅,尚未離離;若將離垢之離復離,則是淨極。譬如明鏡,擦拭極淨,光明倍發;故離離淨極,真覺顯露,靈鑑無礙,即淨極光通達也,故名發光地。
燄慧地:發光極至 覺智圓滿,如大火聚 燒煩惱薪;如燄之慧 有爍絕勝用 故名燄慧地。
難勝地:初地滅異性,二地滅同性,覺智由淨而明,由明而滿,一切異同,杳不可及,更何言超勝乎?故名難勝地。
現前地:到此,凡情聖解悉已剷除,有為功用至極,即契無為真如;真如妙性,本來清淨,分明顯露,初得親證。故名現前地。
遠行地:真如本來無際,望之不見其影,窮之無有分量;菩薩迥超極造,於無際之際盡其實際,故名遠行地。
不動地:如已盡際,乃得全體;一真凝然,湛寂不動。菩薩當住此地,遍觀諸法;諸法皆真,法法皆如,一塵一毛,一一無非真如自心。徹法底源不動不壞故,名不動地。
⑼善慧地:既得真如全體,當發真如大用;真如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一一互攝互入,即遍即包,十玄業用,皆真如「法界無障礙智」之大用,故名善慧地。
阿難!這些菩薩,到此修習功行已告完成,功德圓滿;以後只論證,不再說修,因為修習功行,到此為止,所以也名此地為「修習位」。
法雲地:慈心如陰,妙智如雲,是十地圓滿因德,覆蓋了十地將證之果德、涅槃性海,故名之為法雲地。( 將證未證,故謂之覆。 )

辛、等覺
如來以因圓果滿,得證涅槃,因不捨眾生,乃倒駕慈航,逆涅槃流而出;而此菩薩則欣趣涅槃果海,順涅槃流而入。如來妙覺逆流出同萬物,菩薩始覺順流入趨妙覺,出入相交,正是覺際,覺與佛齊,故名等覺。
阿難!從乾慧心起至等覺位止,在此等覺位中,才獲得金剛心中的初乾慧地。
金剛心= 等覺菩薩破惑之智,最為堅利,能斷最初生相無明之惑,特稱之為金剛心。
初乾慧地= 寶鏡疏云:本經有二乾慧名,古來諸疏議論紛紜,全無定準,致令後學亦無可據,良由未悉本經之的旨耳!蓋九界眾生,咸因三種業流,致有五住煩惱,以感二種生死。五住者,所謂欲愛住、色愛住、無色愛住、見一切住、無明住也。三種流者,即欲流、有流、無明流也。以前四住為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此在初信已斷;後一無明住地,即無明流,感變易生死,至佛果乃斷。
以此論之,則前乾慧乃是金剛初心,先斷欲、有二流,出分段生死者161也。以故經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如澄濁水, 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自初信之後,即志斷無明;但其積習深厚,故歷五十四位,至等覺金剛後心,生相無明纔乾。以此定慧堅強,方始永斷,故云: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也。
溫陵曰:前名乾慧 以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此名乾慧 以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水接。
吳興曰:無明初乾,未與究竟如來法流水接故也。 ( 圓瑛 )
前者,欲習初乾,純是智慧;智慧無二,但乾不盡耳。十地以前一地壞一地,至無一法可得,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其斯之謂乎?   ( 宗通 )

壬、妙覺
從乾慧地起,重重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等五十五階段,方可到達究竟妙覺,成就無上道果。
△單複十二= 單七:乾煖頂忍世等妙    複五: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合之十二。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以上所說耳根圓通,由稱性起修,所經過的種種諸地,都是以金剛藏心的觀察妙慧,為斷惑的利劍,觀察十種含有深義的譬如─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燄,一切身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響,諸佛國土如乾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身如化。
在奢摩他自性本定中,雙用即定之慧,與即慧之定,亡塵照性,定慧雙流,無修而修,清淨修證;從三漸次中悟圓理,起圓修,漸次深入,可圓滿究竟成就也。
阿難!這樣種種階段都是用三漸次增進的方法,正助熏修,乃能成就五十五位次的真實歸返菩提的正路。
凡是同意及如此修持者,就是正觀;否則,就是邪觀。
金剛觀察= 用金剛藏心之妙慧,觀照內外一切也。金剛是體,觀察是用,亦即首楞嚴定之體用,全經所說修法,無一不是用此以行觀照所成。
深喻= 此十喻,據「大品」云:...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捨,一切空故。喻雖有十,但不出度生、說法、嚴土、供佛而已。然既說不可取,則無生可度,無法可說,無土可嚴,無佛可供。既說不可捨,則任運度生,任運說法,任運嚴土,任運供佛。既說一切空故,則取捨雙忘,忘心亦寂;以此種種,故云深也。唐澄觀云:修習空華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亦此也。
毘婆舍那= 莊嚴論謂:奢摩他名止 毗婆舍那名觀 起信論亦同此。但本經(P.162)之意如上。
正觀邪觀= 楞嚴大定之全體大用,都不出金剛觀察,始從因地,終於果地,先頓悟根性為因心,然後依悟修證;如此觀者,是為正觀。邪,非定指邪外,凡執六識為真因,以事行為真修,有生滅者,皆是他觀;非自性之正定,即名之為邪觀。 ( 圓瑛 )
                               
拾參、眾生升沉輪迴的因緣       ( 第八卷中 )
即時,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如來說完經名之後,阿難因大開圓解,證了二果,於是又從座位站立起來,向佛頂禮,合掌向佛說道:
大威大德世尊!您的慈悲聲教,普被一切眾生,能善巧開示以破除一切眾生的微細煩惱,令使我等現在身心得大安樂,受益無有窮盡!
世尊!若是這個妙明真淨真心,本來就周遍法界,圓滿十方,所以一切大地草木,蠕動含靈,原本都是具有真如自性,也就是十方如來成佛的真體;佛的本體自然是真實不虛,為什麼卻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 人與天等六道的差別呢?
世尊!是真如體中本就有六道呢?抑或是眾生的妄想習氣而產生的呢?(若是真如體中本有,六道就不應該說是虛妄不實;若是由妄想習氣而產生,那就是心外有法,與周遍圓滿義理不符)
世尊!譬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卻偷偷的與人行淫;為了掩飾自己的破戒行為,乃妄言說道:行淫不過是歡樂之事,非殺非偷,不是什麼惡業之事,也不會有什麼苦果報應。話剛說完,陰部突發大猛火,向上下、節節延燒而死,墮無間地獄。
又如琉璃大王,興兵誅滅瞿曇全族;善星比丘為貪恭敬供養,倡言:無佛無有涅槃,一切法都是虛假之邪論。二人當生就都墮入阿鼻地獄,受大苦報。
從此三人來看,請問世尊:①此諸地獄,為有一定處所,諸造業不同者,(P.163)一同受報嗎(別業同受)?②還是以各各造業,以造業各異而各受各報呢 (別業別受)?
請佛大慈悲,開啟我們如兒童般的蒙昧無知,能得到正知正見;也使一切持戒的眾生,聽了佛陀肯定的教誨,歡歡喜喜的遵行,清淨自守,嚴謹不犯。
△六道後面還有一個「仙道」,故世尊所說者是「七趣」虛妄。
寶蓮香比丘尼以淫破戒,故阿難舉以問地獄之報。私淫是破戒,妄言無報是破見;毀律誤人,罪惡極大,故感華報、果報,同時出現。前面所述、烏芻瑟摩火大一節,說多淫人成猛火聚(一二三頁),信不誣也。此華報不足以償,故命終,中陰逕墮地獄受果報。
琉璃大王一事屬瞋怒。琉璃王是波斯慝王的太子,幼時,父王為求婚於釋迦族,釋氏不願婚,但又恐兵戎撻伐,乃以婢女冒稱釋種女嫁之,生琉璃太子。太子少時,赴外婆家省親,正當釋種為佛陀建造新講堂,莊嚴非凡,中設法座,佛尚未坐,太子好奇竟坐其上;釋氏斥罵之曰:婢生子,有何福,敢中坐?逐之出。太子出講堂,告訴侍臣『好苦』說:釋種如此辱我,我紹位後,汝當提示此事於我,我要起兵伐之。太子長大,廢父自立;好苦告於王:曾記釋種一言之辱乎?王乃起兵要盡滅釋迦種。目連請佛救度釋種,佛默然;於是目連施神通,以缽收盛五百釋種,藏於天宮,免被全滅。琉璃大軍果然恣意殺戮,一丁不留;又欲殺佛,但見佛時卻毛骨悚然,不敢下手。佛記之曰:七日之後,當入地獄。王懼,立率軍隊乘船出海避難;七日時,海水自然出火燒滅。王兵既退,目連見佛曰:當時請佛救度,因佛默默無語,故乃以缽救五百人送去天宮,現在持歸。佛回答說:定業不可轉,非汝神力所能奈何!開缽視之,皆化血水。
佛乃告其遠因:從前羅閱城中,一水池多魚,天旱水乾,人向池中捕魚。內有魚王,其一名麩,其二名多舌,藏在溼泥中;池水更乾,泥微微動,遂被捕獲。時有一小兒,手持竹竿敲魚頭三下。爾時,捕魚人者今釋迦族種人是,麩魚王即今琉璃王是,多舌魚王即今好苦是,小兒即我今身是;祇是琉璃王報仇殺戮太過,致墮地獄;我雖成佛,亦難免頭痛三次之災,定業不可轉也。 ( 出涅槃經及琉璃王經 )
善星,阿含經云:是佛堂弟之子,即調達之子也。涅槃經云:善星比丘,親近惡友,退失四禪,生惡邪見,作是言說:無佛無有涅槃,如來雖復為我說法,而我真實,無有因果。此即妄說一切法空,己是邪癡,更為竊取利養,又兼偷盜之罪,都是極重之罪,故當生即墮地獄。
阿鼻地獄= 根本地獄,由上向下有八寒八熱等十六層,八熱之第八層即是阿鼻地獄,為造作上品五逆十惡者受報處;此處受罪最劇,而且具有五種無間:
①趣果無間─此身命終,直墮阿鼻,不經中陰身階段。(P.164)
②受苦無間─受苦刑中無間斷,一刑畢,又換他刑,決無間斷。
③時  無間─例如受一劫苦刑,中無間斷。
④命  無間─此一劫間壽命不絕 無論剝割烹煮 冷風又吹活 繼續受刑
⑤形  無間─無論地獄大小,一人亦滿獄,多人亦滿獄。
有此五無間,受罪最劇,故又稱為「無間地獄」。     ( 圓瑛 )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佛很歡喜的嘉許阿難說:你問得很痛快,最合我意了!你提出的行淫、怒殺、愚癡偷盜妄語三件事,都是邪知邪見;你這一問,我正好仔細說明,可以使得一切眾生不入邪知邪見的羅網。你們諦實細聽,我當為你們詳細解說。
阿難!一切眾生所具的如來藏性,實在是本具的清淨真如佛性,沒有任何污染;只因一念無明而有妄見,由妄見而生妄習,此即雜染種子。由於這個妄習種子為因,就有了六道的虛妄;這就是你懷疑「佛體真實,何因有妄?」的原因。我把原因分為內分、外分兩部分來說明。
△邪見:凡是妄謂①六道是本來有而不可滅,  ②六道即是性真而不須滅,
              ③六道惟心而無定處,      ④六道有定處而非惟心,
              ⑤業性即空而不受報,      ⑥業障有實而不可轉,統統都是邪見;因為六道本是妄想凝結,非本來有,則知即性空成性具,即性具是性空,則不入①②邪見。若知自妄所招,兼有原地,則知唯心三界,三界唯心,不入③④邪見。若知妙發三昧,永除三惑,方能證妙寂常;則知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替亡。若能畢故不造新,滅障猶如翻大地,則不入⑤⑥邪見。故云`快哉此問!'
內外二分,止就眾生現在迷妄身心辨之;剋實不過善惡二業。以惡為內分者,猶律中所謂`俗人造罪,是其分內'也。
夫內分外分、祇因妄習,妄習祇因妄見;妄見更無所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故知狂華亂舞,空體依然;妄習紛紜,實本真淨也。      ( 文句 )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
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溼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所謂內分,就是眾生的身內,心存愛染,對境著境,發為貪戀不捨的妄情,妄情積聚不休,就能產生貪愛的水液。因此,眾生的心中如想起珍饈美味,口中就流口水;心中想起已死故人,不論是憐念或怨恨其早亡,總是熱淚滿眶;若是心中想著可以財寶滿庫,愛涎會使身體呈現光潤的氣色;心中若想著行淫之事,雖未接觸,男女性器官會自然流出液體。
阿難!各種貪愛雖然不同,然而外面的形相是流水,體內蘊結的愛涎能光(P.165)潤身體,都是以潤溼為性,這是相同的;潤溼之性,不能上升,勢必下墜,這是自然之理。這一切都是因為情動於中,由心起念的緣故,所以稱之為「內分」。
△愛染即情,如世間所說: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也;愛居其一,其實七種皆愛也。喜則投合所愛,怒則侵犯所愛,哀則亡失所愛,樂則順從所愛,惡則妨礙所愛,欲則縱恣所愛,皆以愛情為本,故總屬愛也;凡情愛必糊塗,終必墜落,按之人類所謂文明史,信無誣也,豈能不警覺乎!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生命。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難!外分就是眾生對身外的美妙境界,產生了種種仰慕渴求,發而成為清淨虛妄的想念;想念積久不休,心念時刻神馳,就能產生一種殊勝的氣勢,可使脫離形累,達成超越之念。
因此,眾生若能心持禁戒(念戒、念施),則能舉身輕快清淨;若能心持咒印(念法),則能顧盼雄毅,無所畏懼;若能心想生天(念天),就會夢中飛騰;若是心念佛國(念佛),就會獨見佛國聖境;若是善事善知識(念僧),則能不辭疲勞,努力完成修為任務而不惜犧牲一切。
阿難!各種想念的境界,雖然各各不同,但「輕舉」的性質卻是相同;輕而上舉、就是飛動,飛動當然不會下沉,自然能夠超越一切,所以稱之為「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阿難!六趣的升沉,不出情、想二因,由情與想的輕重,就有升沉的差別。一切有情所寄託的世界,從無始以來,沒有不貪生的。生時順著習性,造作善惡等業;以所有業因,死後就隨著變遷流轉,接受異類諸身,如是生死相續,輪迴不息。
每當臨命終時,六識皆已不行,八識尚未離體,還有煖觸之時,一心只想求順己之生、而躲避逆己之死,於是順逆二習,交相並發,一生所作善惡之業,同時顯現;於是隨著情與想的輕重,各趣所向,六道輪迴,就此成就。
常持單一純淨勝妙之想以求飛升,必生天上;若是飛想中,兼備福( 如供佛拜佛 )慧(如聞法讀經),願意常隨佛學,或求生淨土者,自然心開見十方佛境界,便可以隨願往生任何佛淨土。
如果想多情少,即是所想不純,雜有微情,雖能上升,但不能超越四王天,橫不出鐵圍山範圍。如九想一情,可為飛仙;八想二情,當為大力鬼王(如嶽神);七想三情,為飛行夜叉(如鬼帥);六想四情,為地行羅剎(如山野鬼神土地公)。他們都能飛行,遊行於四王天內,來去毫無障(P.166)礙。
此四類中,若有善願善心,肯護持佛法;或保護持戒人修行人;或保護持咒人,或保護禪定人,使能安於法忍。他們就能親住於如來法座之下,得佛授記;例如天龍八部,都是以飛行鬼神之身護法,乃能親近於佛,得聞佛法,能成佛果。
如果五想五情,即是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如果想體明達,必為聰明人士;如果情體幽閉,則是愚鈍之人。如果情多想少,六情四想的話,就流入畜生一道;身重的為地行走獸,身輕的為飛禽羽族。
七情三想,則沉淪於水輪之下,火輪的遇緣,受猛火蒸氣之熏而成餓鬼;因業力故,觸水水即變為火,焚燒鬼體,且無飲無食,如此經百千劫饑渴之苦。
九情一想,沉淪更深,要穿越火輪,停留在火輪風輪交會的地帶,是地獄地區;罪業輕、如八情二想者,墜入有間地獄;九情一想、罪業重者,墮入無間地獄。只因尚有一想,只是受苦無間,還比不上阿鼻地獄。
如果純情無想,就要墮入阿鼻地獄;若還兼有毀謗大乘教法,毀佛禁戒,誑妄說法,冒充善知識欺騙眾生,虛貪信眾的供養,濫受別人恭敬,甚至五逆十惡,無業不造者,更要輪流生去十方阿鼻地獄受苦,求出無期。
一切眾生都是循著自己所造的惡業,自作自受;但在共同的業力果報中,各個眾生也還是有他自心所造的業力、所召感的報應。 ( 以下經文,詳述地獄情形,六道輾轉輪迴,可以自行閱讀。 )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阿難!還有一類人,不依本覺真心去修三摩地正道,反而依一己妄念,作各種神道修鍊,追求長生不死之術;他們遊於深山窮谷,隱住於洞穴叢林之中。有十種仙:
⑴地行仙─服食藥餌,決不中止,或能成為地行仙。
⑵飛行仙─不吃人間煙火,祇食各種草木,服食不斷,身輕躍高越壑如飛。
⑶遊行仙─不斷的燒丹鍊汞,故能化形易骨或點石成金,乃漫遊世外利濟世人。
⑷空行仙─運氣調身,禪坐養精,練氣還神,練神入虛,自謂能乘雲遊於虛空。
⑸天行仙─不斷的鼓天池以生津,嚥下此玉液,水火既濟,乃能御氣遊乎天上。
⑹通行仙─內固其心,外採日月精華,日久形與氣化,神與物通,乃能穿金石,蹈水火,任運無礙,而與造化交通。
⑺道行仙─不斷的持咒以延年,禁嗜戒欲,能以咒符治病驅魔,濟世利生。
⑻照行仙─不斷的存想神出頂門,繫心臍輪練氣,日久能神出自在,形神自然。
⑼精行仙─經常男女相合,佐以禪坐符咒,自謂可成仙胎而成仙。
⑽絕行仙─不斷推究宇宙化理,日久可與造化相通,自謂能移山倒海變化四時。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
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P.167)阿難!以上十類人,都是怖懼生死無常,想求長生不死,只是修練妄心,而未修正覺真心;但也得到了一些生存的道理,獲致千萬年的壽命。他們隱居於深山海島,與人類斷絕往來,但並非不死之國,仍在輪迴之中,這一切不過是依妄想而造的想像耳。如果不修正覺三昧,不管何等長壽,壽報一盡,還是要隨業散入六道而輪迴!
△仙者,遷也;能使形神變遷而不死,為有神我在也。神我即識神,乃無始來生滅種子;故雖壽千萬歲,報盡還來,散入諸趣。若如來正覺,依不生不滅為本因地,五陰俱空,頓超三界,即非非想天亦不住,何況於仙乎?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王天。
阿難!大多數世間人、只希望離苦得樂,並不求、不生不滅的常住世間,希望獲得人天福報;有些人雖然捨不掉妻妾的恩愛,但他們在邪淫機會中,能夠守身不犯,而且心中也不起邪淫的意念。因此心地光明,不生愛水,這類人命終之後,上生天界,居住在日月宮附近的四王天。
△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日與月繞山腰轉行,為地球之第一層天;壽五百歲,一晝夜合地球人五十年,故其天人壽為人間九百萬年。
此下連本節共六段,述往生六欲天事。欲界六天皆有淫欲、飲食、睡眠,故稱欲界。前述仙人與天趣不同,但世人多不解,學仙者卻又以天為依靠,謂諸天是仙人宗祖,許多宗教且以天為最後歸宿,學者當明辨之。仙以人身而戀長生,最怕捨身受身,而諸天人必定捨前身而受天人身;仙者所居是深山海島,並非天上,故無可比。二十八層諸天天人,皆有生死輪迴;宗教家將天作為最後永生歸宿,又何以永生乎?
還有一類人,對自己的妻子淫愛也很淡薄,但是在獨自淨居時,仍間有淫念,身心不能完全清淨;這類人命終之後,福報高一等,居於日月之上,在須彌山頂的忉利天。
△忉利天在須彌山頂,故稱為「人間頂」,與四天王天合稱為地居天,再上即是空居天。忉利天直譯為「三十三天」,因其四方各有八天,中間一天名善見城,乃帝釋(玉皇大帝也)所居;天人壽命一千歲,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合人間有三十六萬年。此地居二天,與人間相同,男女合交成淫,但興奮一過,欲念立除,且無不淨流出。
有一類人,不遇淫欲境界,不會起淫念;偶逢欲境,暫且交合,事過即了,決不貪戀回憶;於人世一切無深戀,所以動少靜多。命終之後上升虛空,安住於一片光明的須燄摩天中;日月之光照不到這個天宮,而是全部的正報與依報、都各有光明,互相照耀,無分晝夜,以蓮花開合區分晝夜。
△其他經文稱其為「夜摩天」;天人壽二千歲,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男女有淫欲,惟互相執手以成淫,無相合之形矣。
(P.168)有一類人常在靜中,已完全沒有淫念,不過若有外在的淫欲境界相逼,尚不能違拒,猶苟順從。這種人命終之後,上升到最精微的兜率天;此處不與下面人天境界接觸,甚至世界壞滅時的水火風三災,也不到此處。
△兜率天有內院外院之分:外院屬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內院為菩薩所居,彌勒菩薩現為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說法教化;菩薩有時到外院說法度化,若有機熟者,則接引入內院。
此天壽四千歲,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兜率天此譯知足天,天人能於欲境生知足,但以相互一笑為淫,足矣。
摩尼= 華譯離垢,珠寶也;此珠光淨,不染垢穢。又名如意,謂意中所須財寶衣服飲食種種物,此珠皆能出生,令人如意。
更有一類人,自己本來沒有淫欲之心,只是夫妻之間,敦倫盡分,因應而行房事;當玉體橫陳時,仍是味同嚼蠟,毫無樂趣。這等人命終之後,就會超越下面諸天,升到一個五欲樂具、能隨己願自由受用的「樂變化天」。
△「樂變化天」就是「化樂天」,天人能夠隨心自變五塵,自己享用。壽千歲,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男女相互熟視為淫,更不必笑矣。
一類人厭惡世間一切,全無樂著,只欣慕上界;權行夫妻房事,也心不在焉,神遊體外。這等人命終之後,超越化樂天及以下四天(無變化也),生於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之五塵欲境,不須自己變化,而由他天變化,自在享用,故又稱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男女以眼相互暫視,便成淫事。
自在天另有魔王波旬所居天宮,為他化自在天所攝;不可誤會。
諸天男女淫欲,有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以還,名為欲界。(經文第八卷終)
阿難!以上所說六天,於男女之事,形式上一層比一層有減輕的動向,但心中仍有交合的欲念,還是沒有完全脫離男女的情愛,所以從自在天以下六天,稱為欲界。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諸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阿難!世間有許多修心人,不修出世各種禪定,沒有智慧;只修俗世戒律、或似禪。但他們卻能執身不行淫欲,行住坐臥想念都不會,心自清淨,愛染不生;這類人命終後,不留欲界,上生初禪之梵眾天為「梵民」。
下面經文講述色界、無色界諸天。
欲界六天之上為色界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衣,惟男無女,純是化生,色身殊勝,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P.169)者淨也,已離欲染,完全清淨之謂;通稱四禪,已離欲界散動也。四禪非但離欲,併離食睡;稍涉飢倦,即入禪定,出定時精神飽滿,但以禪悅為食為息,已稍離粗重身心矣。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以還,名為色界。
阿難!以上十八梵天,都無情欲,清淨無侶,獨行無交;但仍然有化生身,還沒有完全脫離身形的負累,有色質可尋,所以從色究竟天以下,總名為色界。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復次,阿難!從色究竟天之頂,色界的邊際上,再向上進,以根的利鈍,可分為兩條歧路:利根人於捨定心中,啟發了無漏的人空智慧,慧光圓滿,斷盡思惑,即可超出三界,脫離分段生死,證偏空理,成阿羅漢;他們不以小果為足,進修大因,即是入菩薩乘。這樣一類,名之為迴心大阿羅漢。
其根鈍者,在色究竟天時,定心欣上厭下,乃滅色歸空,遂生上一天、去無色界了。迴心者,即迴轉其欣上厭下之心也;雖已晉入菩薩大乘,但據跡仍在聲聞,還是羅漢,故以「大」冠之,稱為大阿羅漢,以揀別之。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若在捨心中,捨其厭惡之有身,趣向成就之空樂,覺得有身就是障礙,於是堅修空觀,滅身歸無;此即厭色依空,或銷礙入空。如此一類,名為空處定,報生空處天;諸經則稱之為「空無邊處天」。由此以上共有四層天,稱為「無色界」或「四空天」。
身礙既銷,不依於色矣;無礙之無亦滅,空無所空矣。身根六識俱已泯絕,唯留第八識全分,末那半分入於微細,內緣第八識;這一類名為「識處定」,生「識無邊處天」。
空處定是滅色歸空,識處定是滅空歸識(只有末那內緣第八識),到此天,憑深定力使微細之半分伏住不行,故識心全滅;惟覺十方寂然,再無所往,從此止步不前。此處亦即外道昧為`冥諦'之處也。如此一類,名為無所有處定,生「無所有處天」。
識性(阿賴耶也)本是如來藏性,從來就是寂然不動,可是,凡夫天人卻欲以滅盡定之力,窮研精究,欲於本無窮盡中,強求窮盡;由於定力所逼,識性暫不起作用,似盡實未盡。這樣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報生(P.170)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以上四天,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俱空,故名窮空。然凡夫外道不了人空之理,小果聖人不達法空之理,均不知心境當體即空,豈待消滅而後空?
若是從不還天修習聖道而來的,滿八萬劫,斷盡思惑,即可超出三界成阿羅漢;這樣一類,名為不迴心鈍根阿羅漢。
若是從無想各外道天而來,一味窮空到底,不知歸向聖道,惟修有漏禪定,迷於有漏天作無為想;無多聞性,不知三界以內,根本沒有安身立命之處,八萬劫滿,報盡自墜,依自己的宿業,墮入輪迴,流轉六道。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阿難!這廾八層天,除了五不還天是聖人所居外,其餘六欲、四禪、四空等諸天的天人都是凡夫;他們都是曾修有漏善業,獲得升天的福報。福報盡了,依然要墮入輪迴,去隨業流轉。至於各天天王,卻是大乘菩薩,安住於三摩地,遊戲神通,寄位天王以濟物利生,成就己德。功德漸增,位次漸高,一一迴向菩提道果,以入聖人行列之漸次修行路;因所修乃楞嚴大定妙修行路,所以不會墮落輪迴。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這四空天,身心都己滅盡,祇有定性現前,則在定時,所有定果色隨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但沒有下二界那種、所感得的依正業果色(看不見也)。從空處到非非想處為止,這四天名為無色界。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以上所說三界二十八天,都是由於不了解自己本來的妙覺明心,圓明清淨;卻從迷積迷,妄立三界;於三界中,以妄逐妄,隨著虛妄的七趣漂流輪轉,捨生受生,隨著各自的業因,受各類的果報,不得休歇。
   補特伽羅= 數取趣─有情起惑造業,依業數數往來諸趣以受生。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三界中還有四種阿修羅:(阿修羅= 非天;有天福無天德之類,性多瞋,行多妒。 )
⑴鬼道阿修羅─原是鬼道,因護持佛法,得神通飛空界居住;卵生。
⑵人道阿修羅─原在天中降德貶墜,故居於日月附近;胎生,能大小化身。
⑶天道阿修羅─修羅王,有大神通,洞徹諸天,喜歡鬥爭,奴役鬼神,禍福人間;乃變化而生。
(4)畜道阿修羅─福薄而下劣,溼生於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171  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阿難!這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神仙阿修羅等七趣(道),精細研究,他們升沉往返,都是起惑造業受報,無非都是妄想而已;就妙淨圓明、無作無為的本有真心來說,都如空華,當處顯現,當處消失,本就沒有著落可尋,不過是一個虛妄的名相而已,那裡有什麼根源可以研究呢?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
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若得妙發三摩地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阿難!此等七趣一切眾生,由於不識本有妙明真心,所以才受此七趣輪迴,經無量劫,都得不到真正的清淨(惡道固不淨,善道亦非真淨),都是由於隨順殺盜淫三惡的緣故;反之,又產生了無殺盜淫三善。有三惡,就墮落到餓鬼三惡道去了;無三惡,就上升到天與仙四善道。要知善惡互奪不休,輪迴並不能停止。
      若是能以妙理發行三摩地,則妙性常寂,有三惡與無三惡俱亡(=無) ,「無」斷性亦滅;此時,根本就沒有什麼不殺不偷不淫,還說什麼隨順殺盜淫這等惡業呢?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
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
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阿難!眾生不斷殺盜淫三業,就有各各私造的別業;既有各自私造的別業,在與大眾的別業相同時,並不是沒有一定的處所,造業雖別,受報是相同的。然七趣果報,都是由一念妄動而產生,並不是心外果有實境;產生的這種妄境,是由於一念無明,無明本空,妄性無體,如虛空華,無可追尋窮究。
 你必須勉勵真實修行人,要想證得菩提道果,一定要漸次伏斷殺盜淫三惑。須知這三惑能迷惑真性,是輪迴的根本;盡除三惑外,還要漸除世善,以及「斷除」的斷性。如果不能如此的澈底的根除,遇緣仍會再發;縱然能以禪定力獲得相似神通,也不過是世間的有漏有為功用,不能成就超世間的無漏無作妙力。而無始以來的習氣不滅,在有漏神通迷惑下,縱能上升,終必落於天魔外道而已。
既然落入天魔外道,根本已沒有了正念,縱然想要修行以消除虛妄,也不過是以妄逐妄,加倍虛偽而已;如來曾說過,他們是最可哀憐的一群修行人。要知道,這種種一切的妄境,都是自己的妄心所造,並不是菩提的過咎。
(P.
172) 這樣教導眾生修行的,就是代佛弘化,乃是正說;如果違反此說,或讚歎殺盜淫並不妨礙真修,毋須斷除等等言說,都是魔王的邪說。
    △三惑,諸經多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本經特指殺、盜、淫三惡。

拾肆、辨五陰魔以護墮落  ─當識五十陰魔               ( 第九卷中 )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
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
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當時,如來說法已經完畢,正要離開說法座壇,卻又在師子(表無畏)講臺上,扶著那七寶裝飾的几案,迴轉他那巍巍如紫金山一般的佛身,再坐上說法寶座。普告與會大眾及阿難說:
你們這些有學、緣覺、聲聞,今天已經捨棄了小乘,迴心趣向大菩提的無上妙覺,我也為你們宣說了真實的修行方法。
但是,你們尚不知道,修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時,會發生種種微細魔事;魔境出現時,你若不能識得他破,但堅持佛說是絕對正確,決不接受他的意見。如果內心稍有鬆動,落於魔見就不得正,必落於邪見了。
所謂魔事,或是你自身的陰魔,或是外來的天魔,致遭鬼神附著,或魑魅役使;你若不能明了辨識,就會自認為聖,未得謂得;或者認魔為聖,以身命供養,這都是認賊作子的悲慘結果。
或者自心中妄生邪見,以為修行得少為足,如果得了滿足菩提,反而會得輪墜;譬如無聞比丘,僅修無想定,不肯多修多聞,報得四禪無想天,卻妄言已證阿羅漢果。等到天上福報已滿,想心又起,衰相現前,他不知自己本就未證聖果,反謗阿羅漢也會身受後有,認佛妄言騙人;因為謗法謗佛,遂由四禪直墮阿鼻地獄。所以你們應當專心細聽,我現在就為你們詳細分別解說。
阿難立即站起來,與會中有學等大眾,歡喜萬分的向佛頂禮,俯首恭聽慈祥的教誨。
△何以說此為「慈誨」?因為修持禪定,一定會有種種魔境現前,習者並不能辨別,即使是許多菩薩與阿羅漢,也無法辨解,唯佛能知;楞嚴法會中故亦無人能發問請說。佛知此事極為重要,乃不待請而重開法筵,細說魔事;故為大慈大悲的教誨也。今日末世,魔法盛行,神通、邪見,遍地流行,還說這是真正的佛法,學者不知厲害,盲目追隨,卻不知那(P.173)是走向地獄之路,何其可悲也!正信佛教徒能不動心,學習此辨魔經文乎?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佛告阿難及大眾說:你們應當知道,這個充滿惑業的有漏世界中,十二類 眾生的本覺妙明圓滿心體,與十方諸佛並沒有兩樣,也毫無差別。那為何眾生又不是佛呢?
  是由於你們依從了無始無明的妄想,迷失了真理的過咎;既不明真理,心動而生愛染,於是真妄和合而變成阿賴耶本識,分為能見所見,遂使本覺真心轉為晦昧而成頑空。由是又起化迷之心,相續不息,乃於空中見有色相,遂依空立世界;可知此十方無量國土,都是有漏世界,都是由迷真生起妄想所建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中,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你當知道,我們人世間之大,莫大於虛空;但、若是把這虛空,放在你那本覺真心之內,就好像一片白雲飄在太空裡一樣,太渺小了,太虛幻了;但這些有漏世界物,卻更是含容在這片虛空裡,何其渺小虛幻也。
 因此,如果你們之中,有一人能夠見到本有真心,返本歸元,歸元就無迷惑,則十方晦昧的頑空必定完全消失,那末,頑空中的虛妄國土,又怎能不被震裂呢?
你們修習禪定,莊嚴三摩地,一切行住坐臥都能不昏不散,因此能與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相通吻合,泯同一際,所以能夠不動不擾,湛然不驚。可是一切魔王與鬼神,各凡夫天,見到所居宮殿無故崩裂,大地震坼,海嘯奔騰,山嶽移位,無不驚慌害怕;        只有人間凡夫昏迷闇鈍,說是陰陽失調,以致地震山裂,不了解環境變化的真正原因。但這些魔王鬼神都己獲得五種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通),就是沒有漏盡通,所以煩惱習氣未除,自然留戀一切塵勞享受,他們怎麼肯讓你摧毀他們的安居宴樂的宮殿呢?
 所以當你修習三昧正定時,這些鬼神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魎各種妖精,都(P.174)   要來擾亂你,希望破壞你的禪定,它們才能安居宴樂。
雖然這些妖魔極為憤怒,但究竟是塵勞中的邪惡神力,而你們所修的卻是妙覺正定,邪不敵正;兩者正像以風吹光,或者用刀斷水一樣,想要加害於你們,是做不到的事。反而你們卻像沸湯,它們像堅冰,冰雖堅,但暖氣日日吹拂,堅冰終被溶化;徒恃神力,終同過客一般,不能持久也。
若要想達到破壞擾亂你們的戒律與禪定,終究還得經由你們自己心中的五陰主人;主人若是糊塗迷惑,不能嚴守觀智,迷失正念,魔王妖鬼就會乘機而入,得到擾亂的機會了。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
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濁劫;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如果主人當禪那正定之時,慧照觀察,一念不生,覺悟其非,自然不受它們的誘惑,那麼它們的魔力,就無奈你何了;於是險惡的陰境消除,你就進入大光明藏了。那些妖魔本都是稟受幽暗陰氣所成形,而光明可破陰暗,它們一接近光明,自然魂飛膽落,消聲慝跡了,如何還敢強留下來,擾亂你們的禪定呢?
 如果不能明辨它們是妖魔,也不能覺悟那是魔境,那必定會被五陰所迷;這樣一來,你阿難必定成為魔子,凡所修為都是魔業,終至成為魔人,墮入魔類。譬如摩登伽女,本是很渺小而卑劣,當初她用咒語咒你,不過祇是使你破壞佛的律儀;八萬細行中,祇毀你男女相觸一戒。幸虧你的心中清淨,不曾毀壞戒體,尚不致淪溺於苦海。
但如果墮入陰魔魔境,卻是要毀你的法身,斷你的慧命,使你的寶覺全身,俱遭淪墮;正好像一個大臣,忽犯王法,被沒收財產,削除籍貫,於是輾轉流落,無可生存,無法救濟;這種下場和痛苦,豈可不自警惕!
 阿難!由此你當知道:當你坐修禪定,或者一切時中修大定時,都要專注反聞照性,心決不流逸,亡一切塵緣(入流亡所),則諸念自然消落;工夫再進,所有妄念全部銷盡(所入既寂),本具根性即時顯現,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精而不雜,明而不昧(精明),此時無論境動境靜,聞性都不會有所影響變動;意識之記憶遺忘,也不會有所變化。
 行人就該由此入手,住心於根性之處,就能進入圓照三摩地境界,只是(P.175)  定力尚不深,初入理境,尚為色塵所覆蓋,就像明眼人身處大暗室一樣。 
雖說六精之性妙淨圓明,本來周遍法界,但因色陰未破,心光未發,見處都是一片黑暗,絕無光明;此因根性被色陰所區拘,故稱之為「色陰區宇」。(區宇= 區域,即範圍也)
 等到定力功深,心光大放,一切黑暗化為光明,肉眼明亮朗照,內見五臟六腑,外觀山河大地,眼前十方,莫不開展通達,這叫做「色陰盡」;色陰一破,此人就能超越濁劫。回觀色陰之所由生,才知是堅固妄想為其根本。
  △前「劫濁」文云:汝見虛空,空見不分,相織妄成,名為劫濁。行人初入禪那,處大幽暗,不知是何境界,這正是劫濁之相;今定力轉深,并空亦亡,見無所織,故能超越。超越之後,回觀色陰之所由生,即是空見不分之際,堅執欲見,遂致結暗以成色相;這就是堅固妄想也。
 又本節文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化迷不息」即指堅固妄想也。
色陰區宇十魔境:
⑴色身穿牆透壁─在色陰區宇悉皆黑暗中,寂照並行,於是四大不再密織,頃刻間,色身就能穿牆透壁,無所障礙;此但定力功用,稍懈即失。不是聖者之證;如不作聖證心、不生歡喜心,是善境界;否則就會墮入妖魔陷阱,受惑失去正定而成大害。
⑵體內透明手檢蛔虫─復以此定心內徹,慧光內照,身體透明,於身內檢出蛔虫蟯虫,身無傷毀;這是暫得,不是聖證,結果同⑴。
⑶空中聞法─內外精研魂魄精神,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說妙義;此是暫現,非是聖證,結果同⑴。
⑷境變金色與諸如來─定心益明,心光顯現,見十方世界呈紫金色,一切有情盡化如來,毗盧遮那佛在天邊,千佛圍繞,百億國土與諸蓮花,同時出現;暫得如是,並非聖證。結果同⑴。
⑸虛空成寶色─力使定慧均等,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或百寶純色,此乃抑按定慧逾分;暫得如是,不是聖證。結果同⑴。
⑹暗中見物─精光凝定不亂,忽於暗室中見種種外物,如白天一般,室內物仍在,暫得如是,不是聖證。結果如⑴。
⑺身同草木無有知覺─此心圓入虛融,忽然身體如同草木,不怕火燒刀砍,不會受傷;暫得如是,不是聖證。結果如⑴。
⑻天上地下遍見無礙─此心清淨功極,忽見十方山河皆成佛國,諸佛遍滿空界,天宮地獄通觀無礙;暫得如是不是聖證。結果同⑴。
⑼遙見遙聞─此心進入深遠禪定,忽然見到遠方城市街巷親友,聞其語言,此乃迫心飛出遙見遙聞;暫得如是,不是聖證。結果同⑴。
⑽遭魔妄見妄說─定力己是精極,色陰將破,卻見自為善知識,形體種種變化,或說邪法,此乃邪種含藏於心,暫現如是,不是聖證;結果同⑴。
結論:色陰未破前,禪定中有以上十種心光現境,切不可以想為、或說是聖證,(P.176)未證言證,大妄語成,必墮無間地獄,戒之哉!
透過以上十境,色陰已破,根性顯現,再進而破受、想、行、識四陰;如是六結解而圓通證矣。
這十境,以及後面四十種魔,都是  世尊拈其大概以告初心警戒;並不是說五陰妖魔,定是如此出現,也不是說一定只有五十種,全看行人之心態如何,才有何種狀態顯現耳。
如⑻見佛境界,此是禪人平日讀經聞法,靈悟所染,暫得之象,不是常事;但念佛三昧中見淨土境界,或見佛,這是心境相應,是為正相,不可比此類例。但念佛見佛之事,也不可作聖證解,更不可以向他人宣揚,或內心有傲慢之想。 (圓瑛)
受陰區宇十魔境
禪人既已破色陰,自心顯現,如見佛心;但祇如見鏡中影,似得其體,尚不能稱體起用。因身根尚在,還是有感受的執著,為受陰所覆也;就像人睡覺、遭受鬼魘一樣,心裡很清楚,可是手腳卻不能動彈,這就叫做受陰區宇。如果受陰能盡,此人就能超越見濁,去來自由,不再有所障礙;那時,返觀受陰的來由,原來只是領納感受前境,作虛妄的形相,誤以為實有,是顛倒妄想為其根本也。(受者心動也,受的是苦是樂,不知也)
⑴悲魔入心─禪者已得大光明見諸佛心,悟得眾生本具真心卻枉受淪溺,如是自責未早發度生心;自責過分,發無窮悲,甚至見到蚊虻(音蒙),亦發同體大悲心,流淚不已( 落入愛見了 )。此乃抑摧過越;悟則無咎,不迷就能慢慢消失。若作證聖解,會有悲魔潛入內心,見人就哭,失去正受而成邪受,一定沉淪墮落。
⑵狂魔入心揚己齊佛─禪者見色陰消勝相現前,心存感激,忽生勇氣,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乃凌越佛乘。悟則無咎,不迷就能慢慢消失。若作證聖解,會有狂魔入心,見人就誇我慢無比,其心自認:我乃佛中之佛,凡夫那知我所證乎?失於正受,從此墮落。
⑶定強慧弱憶魔入心─禪者見受陰未破,卻無可證之境,色陰已破,後退無功,進退兩難,定強慧弱,於是沉憶在此境,希望有所解決,以為這是精進之相;此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不迷就能慢慢改正。若作證聖解,會有憶魔入心控制神識,使其日夜懸心一處,失去正受,一定淪墮。
⑷慧多狂狷─禪者見色陰已消,受陰明白,慧力強於定力,遂以為自己即是盧舍那佛,此乃失審溺於己見;悟則無咎。若作聖證解,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心,攝其心神,見人狂言我已得無上菩提第一義諦之理;失於正受,心隨魔變,必然淪墮。
⑸但願求死─禪者見色陰已消,受陰現前,雖見佛心,未得受用,遂在色受二際感到無所用心著力,因此忽生無盡憂愁,心不欲活,常求人害其命,早早解脫;此乃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否則會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心,常求自殺或避入山林不見人;失於正受一定淪墮。
⑹輕安生喜著魔─色陰已消,受陰已現且見佛心,心得輕安;但忽然無限歡喜生,(P.177)無慧自禁。悟則無咎,否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心,見人就笑,自歌自舞;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⑺自滿成慢著魔─禪者以為妄盡真現,自謂已足,乃生大我慢,且輕十方如來;此乃只知己靈尊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否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心,呵佛罵祖,失正受當從淪墜。
⑻無量輕安著魔─禪者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忽生無量輕安,乃自言已成聖,得大自在;此乃因慧所致。悟則無咎,否則有好輕清魔入心,從此不再求進;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⑼著空毀戒─在明悟中得受陰虛明性,心中生起斷滅之見,入斷滅空境;悟則無咎,否則空魔入心,自居大乘,毀謗持戒是小乘,於是飲酒食肉,廣行淫穢;失正受當從淪墜。
⑽著有恣淫─在禪定中,執著虛明,忽有無限愛心發生,愛極而狂成為貪欲,乃無慧所致;悟則無咎。否則欲魔入心,乃說淫欲就是菩提道,生受王法,死墮無間。
結論:色陰十境,是從前向後次第而生,透過一層又現一層;豎發是也。受陰則各別現起,境同見異,隨見起執成魔;橫開是也。
受屬定,邪受屬魔,故失正受,即屬魔業;上十皆言失於正受,必當淪墜者此也。
而十境所言,亦皆不出受陰中之苦、樂、憂、喜、捨五相。
色陰未消時,修禪著魔是其內心所變現的內魔;到受陰時,已有外魔侵入,魔類不定,全視禪者心念而相對引發。 (圓瑛)
想陰區宇十魔境
禪人既已越過受陰,繼續進修三摩地,他已斷見惑,分別我執已除,不再迷執四大假身為自我;雖未證得滅盡,但心(第八識也)已不受形體所拘,如鳥( 喻第八識 )出籠( 喻身體 ),翱翔自在。他已成就歷聖位的基礎,即是從這凡夫身,可以上歷從菩薩以至妙覺等六十個聖位( 三漸次加乾慧地加五十五位加妙覺 ),以獲得之意生身隨意而往,無所障礙。 
意生身=
心是第八識,一切諸法唯識所變,即心所變,故能出入無礙也。
但他仍為想陰所覆蓋,譬如一個人在熟睡中囈語,說夢話,雖然他自己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可是他所說的,音韻分明 有條有理 語次井然,使得清醒的人聽了,都能明白他所說的是什麼,這就叫做想陰區宇(想陰範圍)。
如果此人第八識中種子的動念已絕,則所引起的根本想陰、所起之六識枝末浮想,自然消除;這正像在覺明心鏡上,洗去了塵垢一樣。所以他對三界十二類眾生,一類一類的所有生死,都能圓明照察,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達此境界,就名想陰盡。他就能超越煩惱濁;返觀想陰之所由生,原是融通妄想交織而成。( 因為想陰能融通質礙,如心想酸梅,口中水出是也。)
⑴貪求神變善巧度眾─禪者已成就勝用,貪求神變善巧以度眾,天魔乘機遣飛精怪(P.178)鬼附他人身,口說經法謂得無上涅槃,禪者信從,遂破佛律潛行貪欲引誘大眾;後怪鬼生厭離去,禪者因誘惑百姓受法律制裁,死墮無間地獄。
⑵貪求神通遊歷諸國─禪者既得自在無拘,忽想去諸國大作佛事,天魔乘機遣飛精魃鬼附他人身,自言得無上涅槃,敷座說法時,使聽眾坐寶蓮花,化成紫金光聚;禪者惑為菩薩,遂淫逸其心,毀佛戒行貪欲,宣揚邪論。後魃鬼離去,禪者受王難,死墮無間。
⑶貪求契合妙理─禪者竭盡思慮,密契至理以求開悟,天魔乘機遣飛精魅鬼附他人身,自言得無上菩提,敷座說法能令聽眾心自開悟,或得神通;禪者惑為菩薩,遂破佛戒行貪欲,宣揚先佛後佛、男佛女佛等邪論。後魅鬼離去,禪者與弟子陷王法,死墮無間。
⑷貪求分析萬物根源─禪者在禪定中,心想分析、心動是否為萬物根源?天魔乘機遣蠱毒鬼魘勝鬼附他人身,自言已得無上菩提,敷座說法前,聽眾自然心伏,倡言肉身即是法身,淫愛即是佛性;禪者信從身命歸依。後二鬼離去,禪者與弟子受王法,死墮無間
⑸貪求冥應遠劫圓定─禪者聖境現前,可見不可及,乃求諸佛加被以得冥感;天魔乘機遣癘鬼附他人身,自言得無上涅槃,敷座說法能令聽眾見到他是千百歲修道人,於是供為本師。禪人親近信其邪說,毀佛戒行貪欲;後癘鬼離去,禪者陷王法,死墮無間。
⑹貪求寧靜─為求深入禪定,起心貪求寧靜;天魔乘機遣大力鬼附他人身,自言得無上菩提,來禪者處敷座說法時,使聽眾各知宿業及果報,大眾信服,禪者隨之,隨魔教化,正定失毀,多造罪業。此鬼離去後,弟子與禪師俱陷王法,死墮無間。
⑺貪求宿命─禪定中發現宿命中更有宿命,乃尋求不已,天魔乘機遣土地城隍川嶽鬼神附他人身,來禪者處,自言得無上菩提,敷座說法,專說奇事,發現奇寶以引誘聽眾;禪者隨之,日久毀戒,謗毀比丘,追求五欲。後諸鬼離去,弟子與師受王法,死墮無間
⑻貪求神通力用─心愛神通,研究其變化本元與力用,天魔乘機遣各種精魅附他人身,來禪者處,自言已得無上菩提,敷座說法時,表現各種神變,或自言是佛,誹謗禪律;禪者從之,終至敗壞。後諸鬼魅離去,弟子與師俱受王法,死當墮無間地獄。
⑼貪求深空妙境─禪者探求萬化體性,以求身境皆空,存沒自在,天魔乘機遣芝草龜鶴精靈附他人身,來禪者處,自言已得無上菩提,敷座說法時,表演身形忽失,再從虛空而出等存沒自在,常說一死永滅,撥無因果;禪者從之,亦常說此類謗佛謗法語言。後諸精靈離去,弟子與師同受王法,死後當墮無間地獄。
⑽貪求永壽─在禪定中心愛長壽,妄想棄分段生、頓希變易,天魔乘機遣噉精氣(P.179)鬼附他人身,來禪者處自言已得無上涅槃,敷座說法,先示種種神變,使聽眾信其為佛,大眾信從;或者魔王直接現身化美女,引誘性交而吸精血至死。前人不明,亦多陷王法,神識淪墮無間地獄。
結論:這十種魔境,是為想陰所覆之禪定行者,在圓定心中,妄起貪求之念,使天魔及其眷屬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先投禪者之所好,取得信任;再以似是而非言論,使禪者破毀正知正見與清淨戒律,隨魔腳步走入魔界。
邪魔常說:學佛就是要自在,自在就是沒有束縛,你們何必持戒,用戒來束縛自己呢?男女不交合,怎麼延續佛種呢?不吃肉,怎麼超度畜生呢?於是學佛人跟著魔跑向無間地獄裡去了。佛在大涅槃經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持是經而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我亦不聽受持是經。可知嚴持淨戒何等重要了!
戒,是判定佛、魔最簡便的方法,所以佛最後教示弟子要「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凡是讚歎戒法,信守奉行戒法,莊嚴清淨戒法者,即是善知識,應當時時親近他,以他為師。反之,其人妙語如珠,譁眾取寵,投人之所好,以俗法毀壞佛法,用美麗說辭誘人破戒、食肉、行淫,追求世間享樂者,即是惡知識,是魔,應當快快離開他!這個末法世界,充滿了這種邪魔,學佛人要多多防護自己才好!
佛將涅槃時,召魔囑付擁護佛法,一魔作誓云:我待佛滅後,依教出家,著汝袈裟,壞汝佛法,其可能否?佛即墮淚曰:無奈汝何!譬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身中肉。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 經文第九卷終 )
你們現在不須先取寂滅,縱然得到了無學道果,還是要發願留在人間,於末法時代,起大慈大悲的救度純正心,深信眾生皆具佛性,使他們真修正定,慧眼圓明而不著魔,得到正知正見。我現在已度你們出生死海,你們若能依照我的囑付遵行,就是真報佛恩了。
 你們必須謹記如來的教誨,在我滅度之後,傳示末法時代眾生,使他們普遍明白了解這些道理,不要讓天魔有機可乘,要保持他們的真心,維護他們的禪定,使他們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聖道。
行陰區宇十魔境
禪人既已越過想陰,睡與醒的時候都一樣,沒有了顛倒妄想的擾亂,連夢都沒有了,好像萬里晴空,沒有一點塵影飄雲( 有想就是妄想,就是粗重前塵影事;想陰盡,塵自無依。 );看看山河大地,正如明鏡照物,物來即現,物過即空( 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來不黏,去無跡,虛照虛應,八識中根本不會留下陳習,惟一第八識精獨存。一切生滅現象的根源從此顯露,能見到十二類眾生的生滅,但還不能通達他們受命的來龍去脈;衹(P.180)見眾生相同的生滅基( 第七識也 ),猶如地面游氣一般的晃來晃去(= 野馬= 陽燄,喻行陰也),忽起忽滅,輕輕飄動,這就是要轉變完成、眾生各各不同形狀根身的關鍵樞紐,此相不消,生死難脫,所以名之為行陰區宇。此因行者在定中,因心魔而生起了種種妄計,會墮入外道種種的偏邪知見中;因此佛先期為阿難等說明這十種外道邪見,以免本身及所度眾生墜入魔窟。
如果這種輕晃飄搖的根元體性( 第七識 ),因定力轉深,能夠進入原本澄清狀態( 第八識 ),如同波瀾消滅,化為澄水,即是復還第八識識精元明之體,是名行陰盡;此人就能超越眾生濁。此時反觀行陰之所由來,原來是幽深隱微的妄想為根本而織成。
前經文云:知見欲留於世間,業運則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名眾生濁;今行陰生滅不停,業運常遷,遂成眾生知見以渾濁真性。今行陰盡,自然超越眾生濁也。
△唯識以想陰如洪波,行陰如細浪,識陰如無浪流水(澄水),真覺體性如湛然止水。此輕晃之生滅根元體性,乃第七識;波瀾滅,即回歸第八識,但還有識陰覆蓋,不能復真也。
⑴無因斷見─禪者想陰盡見同生基,但不明眾生受命的原由根本,又由於自己只能看到八萬劫以內的事,於是心中生起計度執著,遂無意中墮入外道二無因論中:
    ①見本無因─看到眾生都是因善惡業行生生死死 遷流不息 故認為眾生是無因而有。
    ②見末無因─看到八萬劫中,人生人 鳥生鳥 黑生黑 白生白,故認眾生未來無有改變。
因此說:一切眾生之生沒有菩提之因,所以未來亦無菩提後果;一切都是自然而有。以有限時間內的觀察結果來計度,是偏計所執,亡失了正遍知,墮落外道,自然惑亂了自己的菩提正覺性;而且遺留的邪見,會誤導後世眾生,其不墮地獄者無其可能。
⑵四種常見─禪者觀察行陰微細動相(生滅無常相)以為是根塵生滅之本,遂墮四遍常邪論。
①心境計常─窮究心(內六識)境(外六塵)本元,總是生死循環相續,因此計心境遍常。
②四大計常─眾生生生死死,但四大恆常不變,故妄計四大恆常不變。
③八識計常─眾生生生死死,但心(第八識)意(七識)識(六識)恆常不變,乃計遍常。
④想盡計常─認為想陰乃是生滅根元 今想陰盡 我已證得不生滅,乃推計其為遍常。
    此後各段及本段小結論同⑴最後兩行。
⑶四種顛倒─平等性中本無自他而妄計自他,中道了義迥絕兩邊而謬執斷常,皆(P.181)倒見也:
①自他妄計─誤以行陰為真心,我乃神我為常,眾生生滅不已,乃是無常。
②國土妄計─不觀心而觀十方見劫壞國土認為無常,未壞國土認為究竟常。
③己心妄計─觀察己心猶如微塵永恆不壞為常,能令我身生生死死是無常。
④四陰妄計─行陰現在流轉是常,色受想三陰已滅盡是無常。
⑷四種有邊─於各種分位中妄計,墮入外道四種有邊邪論(有邊、無邊、有有邊、有無邊):
①三際分位─本身本元正在流轉不息是無邊,過去不再來未來不可得是有邊
②見聞分位─能觀八萬劫,此中見眾生是有邊;劫前寂無見聞(見不到也)是無邊。
③彼我分位─我心遍知法界故我心無邊;眾生皆現於我心但彼知性未遍我心是有邊。
④生滅分位─因在定中行陰滅 出定行陰生 乃計世界一切 都是生時有邊滅時無邊。
⑸四種顛倒不死矯亂─禪者於知見中妄計,墮入外道四種矯亂邪見中:
①八亦矯亂─此人見:遷流處名變,相續處名恆,見所見境名生,不見見境名滅,相續業因名增,業因正相續名減,各各生名有,各各死名無;凡人來問法義,答曰:我今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模稜亂法。
②惟無矯亂─諦觀其心 見生心中無滅心 滅心中無生心 乃至增心中無減心 減心中無增心等等,互互無相融處 乃無所證 即以無所證為究竟;人問,答以「無」。
③惟是矯亂─諦觀其心 見生有生處滅有滅處 增有增處等等 既有處即有證 即有心也;有人問法,唯答`是'(意謂:有,無非是心也。)。
④有無矯亂─於一法上有無俱見,若心亦亂;問之則答: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不是亦有(已無不能再有也)。如是虛妄,有無夾雜,是非不明,無容窮詰。
⑹死後有相─想行陰遷流不息,當為諸動之元,遂計色受想三,現前雖滅,將來必生,故墮入死後有相顛倒中。如說色即是我,或色在我身,或色屬於我,或我在色中等等,餘受想行三亦然,共有十六種相,一切諸法都是如此,真妄各立,無有轉煩惱之法,亦無成菩提之真性;此乃從心顛倒也。
⑺八種無相─前三先有今無,行陰現有亦必滅無,計度死後終歸斷滅。如色滅形無,想滅心無所繫,受滅則色與心失連綴,縱有行陰身同草木;如此類推,每一陰生前滅後都無相,四陰共有八無相。如是計度,涅槃因果一切皆空,究竟斷滅。
⑻八種俱非─色受想三已滅,行陰之有亦將滅,都是非有;行陰尚存,在其(P.182)遷流中觀前三之無,是同有而非無。如是,色受想行四陰有無俱非,共成八俱非相;任何一陰為所緣時,都可言:死後非有相非無相。有無俱非,如何確對?
⑼七際斷滅─見行陰念念滅以後之後後無,乃生計度說,後後之四洲 六欲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四空天等終要消滅不會再生,即是五陰中死後斷滅。
⑽五現涅槃─於行陰念念遷流無間之後後有、妄生計度,墮五種外道涅槃邪說。①以欲界天為涅槃真境②以初禪天為現證涅槃③以二禪天為現證涅槃④以三禪天為現證涅槃⑤以四禪天為現證涅槃;以有漏諸天誤為無為涅槃,乃是外道邪見。
結論:這十種禪那狂妄知解,乃是心魔自起的深孽,在行陰現前時,想以定慧力斷除妄惑,趣向真常,在真妄交攻中,出現了這類邪見。這十種狂解,都不出斷、常、空、有四字;前五屬斷、常,後五屬空、有;若以空有攝入斷常,此十僅斷見常見而已。
孽者禍之萌也,以能為地獄因故。書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外魔雖已不能擾,無令自己心魔起深孽而不可活也。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僧云:既有,為甚麼卻撞入這個皮袋?為他知而故犯。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州云:為伊有業識在。
僧問京兆惟寬禪師:狗子還有佛性否?師曰:有。曰:和尚還有否?師曰:我無。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獨無?師曰:我非一切眾生。曰:既非眾生,莫非佛否?師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師曰:亦不是物。曰:可見可思否?師曰: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議。
▽凡於可思可議處、遍計立論者,皆是顛倒!
六祖惠能大師偈: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釋:至高無上的大般涅槃,圓滿、光明、不變、如如不動、靈鑒不昧。凡夫愚癡說怹是死亡,外道卻執著說是斷滅;
那些二乘修行人卻認為不該作功德去求涅槃,錯誤最嚴重,真乃無作大惡;這些通通屬於妄情分別計度心,乃是外道六十二種邪見的根本。
都不過是妄立種種的虛假名相,那裡有什麼真實的意義呢?(P.183)惟有一些非常的人物,如諸佛與大菩薩們,能夠通達涅槃的真理,他們不取涅槃,也不捨涅槃,因為知道生死與涅槃、是一不是二;由於他們明白一切萬法都不離五蘊法(即五陰法),凡五蘊所成法,都是虛幻,五蘊中還有一個真妄合一的我,因此外境現出種種的色相,和一一不同的音聲相;這種種的形相與五蘊我,都是平等一如,都是如夢如幻; 因此他們的心中平等,能將諸佛眾生、山河大地一律平等對待,不會生起是凡夫是賢聖的區別見解。也不把生死與涅槃作分別解,這樣就能把有、無兩邊,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全都斷掉。
他們運用眼耳鼻舌身意諸根時,從不先用思慮考量,是有叩斯應的隨類應感,更不著印象。
他們也會將一切諸物諸法分門別類,但運用時,不會有不平等的差別之想。
宙大三災時,劫火把大海和須彌山初禪天燒成灰燼,劫水沖毀二禪天,劫風括到三禪天,使得諸天宮和須彌山互相撞擊,但在這種動蕩極大的境界中,還是有不動者永遠常在,那就是,圓明清淨、真常寂滅的涅槃法相。
我只是用言詞勉強的說些道理,能讓你們捨棄掉那些邪知邪見;你應當遠離文字相,不可執著我所說的加以解釋,這樣,你才能多多少少的得到一點佛法了解。
識陰區宇十魔境
禪人既已越過行陰,行陰亦已消散,中陰身(補特伽羅)與因果、酬業等感應都斷絕;涅槃性天從前被五陰覆蓋,現在也將大放光明,已如東方之初白。六根虛明寂靜,不再隨著六塵境界奔逸;內根外塵融成一片光明,到此己是入無所入。根塵既然兩亡,業識自然顯露,就可以觀知十二類眾生各自受命的元由,於是就不會再互相感召牽引而受生;唯見十方世界同一識性。此時假若禪者了解眾生受命本元,即是識陰( 第八識 ),乃無明幻力所起,能離於依他起性,則識陰可以頓超;可是禪者卻執此本元為
本元真心,識陰終未能破。雖未能破,但已初見性天如東方之剛白,已能顯現幽暗隱密之識陰;此時似乎仍有一層薄霧遮障,故名之為識陰區宇。
因行陰已破,十二類群生皆是同體變現,禪者當更用金剛智力,去消磨六根門戶的局限,使六根能夠合而為一,開又成六,開合自如,可以相互為用( 如眼也能聞,鼻也能看 );十方世界與自己身心合為一片晶瑩琉璃,內外明徹。這種狀態就是識陰已盡的境相,這人就能超越命濁;此時反觀識陰來由,原來不過是虛幻的妄想顛倒而成。
△經文前「命濁」云:汝等見聞元無異性(一性也),眾塵隔越,無狀異生(六用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名為命濁。如今將六根之用又合成一性,一六俱亡,不再相織,所以能超越命(P.184)濁。
佛說:一切唯心造。佛法就是心法,如果一念計執,就會墮入外道,或聲聞緣覺種性,行者本修圓通,就不得究竟圓滿了!下面十種都是最易計執之處,多多注意;色受想行四陰雖破,但行百里者半九十,禪者還祇是在修圓通的半路上而已!
⑴因所因執─四陰既盡,識陰現前,禪者以為這是眾生的本元(因),為色受想行(所因)的歸宿,於是執之為真常,可依之而住,遂墮娑毗迦羅(黃髮外道)冥諦邪見,生外道種。
⑵能非能執─躡上文,竟以為識心是自體(能流),十二類眾生皆從我身流出(所流),生出我能生他(能),他不能生我(非能)之執,遂墮摩醯首羅(色界頂大自在天)之我能流出一切眾生之邪見。立能為心,成能事業,遠圓通,背涅槃,必生大慢天(即大自在天)。
⑶常非常執─禪者認為我乃從所依之識元流出,虛空一切也從此流出,此識元就是真常身無有生滅。他太早作常住和無生滅解,以識陰為常,虛空一切是非常,故墮常非常執,正如塗灰外道所說,『計自在天為萬物因』相同,背涅槃,墜生顛倒圓種族。
⑷知無知執─見識陰知無不遍境無不圓,認為人與物同出一源,草木與人無異,亦當稱為有情,人死還為草木,互為輪轉,無所揀擇;謬計無情有知,就是無知,墮一切有情無情皆有知覺之外道邪見,遠圓通,背涅槃,生顛倒知見種族。
⑸生無生執─禪者已能隨意運用圓融互用的六根,遂誤認四大能變化一切,常住不壞,於是樂求火的光明水的清淨風的流動地的成就,乃有能生一切(生),實則不能生(無生)執;墮諸迦葉與婆羅門外道之拜火、尊水等邪見。背涅槃,生於顛倒化生種族。
⑹歸無歸執─在圓明中見十二類生皆虛幻不實,故認為非毀滅一切幻法不得真法,乃計毀滅其所依之一切身土,以所滅得之空為自身歸依處(斷滅見也);遂墮依於無所依,歸於無所歸計執。以虛無之心為因,得空亡之果,背涅槃,生斷滅種族。
⑺貪非貪執─妄計識體是圓滿常住,又見其為一身之主,就想使此身同於識精一樣圓明,長生不死;妄生貪著長生 而實非可貪計執。墮諸長壽仙(阿斯陀)邪說,墜生妄延壽種。
⑻真無真執─了知眾生之命起於識陰,識陰有盡,命根亦盡,塵世一切(塵勞)不能久享,所以變化出宮殿珍寶美女享受;遂墮一切塵勞非真,卻執以為真計執。與天魔( 吒枳迦羅 )在他化自在天變化欲境享樂相同,背涅槃,墜生天魔一族。
⑼定性聲聞─禪者認為四陰有相是粗必偽,識陰無相是精必真;真偽是由因果而生,有為因生粗偽果,無為因生精真果。於是趣修無為,在苦集滅道中,修到滅諦涅槃就停止,不求更進大乘,得少為足;遂墮定(P.185)性聲聞(鈍阿羅漢),與無聞比丘、增上慢者為伴,墜生於永纏虛空、毫無解脫志向一族。
⑽定性辟支─於眾生命元圓融清淨覺明處精研深妙,得到悟境,即以悟境立為涅槃,不再前進,墮為定性辟支,與緣覺獨覺及不迴心羅漢成為一類;墜生於自了生死,不利益眾生之小乘緣覺獨覺一類種族。
結論:◇在禪那過程中,識陰將破未破時,因為用心不純,妄念與正念交戰,若妄念勝,就會產生以上十種中任一謬執現象。眾生愚頑迷惑,不肯仔細思考,遇到境界現前時,就以自己的愛好和多生的積習,偏愛邪說以迷罔自己,便欣然執著現境,以為這就是安身立命之處,自以為證得了無上菩提;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成了大妄語,外道邪魔。等到所感得的有漏禪定福報盡了後,必墮無間地獄,或是聲聞緣覺,難有再度長進親證菩提的機會。你們一定要將這些道理,傳示末世眾生,多多警惕,千萬不要讓他們見魔而自遭沉淪之苦;務必令他們身心清淨,入佛知見,自始至終不會遭逢歧路。
這個辨別五陰之魔的法門,是過去恆沙劫來,無數微塵如來因之而得證無上佛道的重要法門。因為識陰乃是真妄和合之識,識陰若盡,就可以六根互用,從而可以直接超入菩薩金剛乾慧地,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純真無妄的精明清淨心,發起神通變化,超越五十五位階,直入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這都是契合真性本有,不從外得,一般所謂「歸無所得」是也。
這些五十陰魔之事,都是過去諸佛世尊,在修習奢摩他止定中,用毗婆舍那觀慧,仔細分析得來的智慧;你們若能熟識,知道定中著魔,實在是由內心生起。只要內心不起是法殊勝,執著不捨的心理,不落邪見,就不會受到魔惑;陰魔一滅,天魔必定粉碎,其他妖魔小鬼就不會來了。因此你們就能超越而有成就,縱然下劣小乘,如果能夠迴小向大,勵志進修,不再迷惘,如來大涅槃亦得成就。

拾伍、如何消滅五陰妄想  ─一併消 或次第盡?
阿難即從座起...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妙開示。又此五陰,為併消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阿難聽完佛陀講述五陰魔障的教誨,立即從座位站起來,向佛頂禮...再次向佛啟請說:我還有三個問題:
第一,如佛所說,五陰相中有五種虛妄,如色陰之堅固妄想,受陰之虛明妄想,想陰之融通妄想,行陰之幽隱妄想,識陰之虛無妄想等,都是自性妄想心所生的差別境界,還請如來微妙的開示,何以五陰皆以妄想為根本?
第二,這五陰既然都是妄想,現在要破除它們,是一次同時頓除呢?還(P.186)是要次第滅盡?
第三,五陰有五重,要破除,各陰須以何處為該陰的邊界?
佛回答阿難說:本覺本來圓滿清淨,一念不生,一塵不染,沒有生死的身根,沒有依而生存的世界,更沒有虛空,那裡會有五陰的種種呢?這一切都是由妄想所產生;推究這妄想的根源,都是因為本覺真心一念隨緣,轉成妄想( 此即前面曾說過的無始無明的來由 ),就產生了一切物質世界的境相。這一切本非實有,卻被誤認為真實的存在,這就和前面所說的演若達多,迷失自己本來的頭,反認鏡中影像為自己的頭一樣。
妄想的產生並沒有實在的原因,祇是妄想展轉相因,學者為方便乃建立了因緣性,也沒有實義,但一些迷於因緣者和外道撥無因果者,就稱五陰為自然性;因緣、自然都是眾生的妄心所顛倒分別計度而已。因此,如果能夠知道妄想的起處,尚可以說說妄想因緣,現在知道無起處可尋,又怎麼說呢?外道之講自然一說,更是亂說。所以我才對你明白指出,五陰雖有各各差別,但都是以妄想為根本。
⑴色陰妄想─你的身體是你的父母妄想生,若是你不妄想來,就不會出生;三妄想和合才傳續了命根。前面我曾說過,心妄想醋味,口中就流口水,心妄想登高,足心就起酸澀感;如果眼前沒有極險峻的懸崖,酸醋不來,你的身體一定不會足酸和流口水。但是你的肉體和虛妄同類,所以一想醋就流口水,一想懸崖,腳就發麻,因此你現在的色身就是堅固第一妄想。
△想從何來?生於識也;識初動處就是「想元」。識是命根,依想而傳。可知:識動則想生,想生則命立,命立則四大具;所謂命、煖、識三和合而成人是也。今口中水出,足心酸澀,未必實境,但因想生,可知此身就是妄想倫類,故與妄感相應;又何怪乎此身不從父母妄想生哉!以想從想,則此色身明是一大堅固妄想也。  ( 識動,就是通常說的心動,心動就有感受也。)  ( 宗通 )
⑵受陰妄想─從前面譬喻來說,想到爬懸崖,就能使你的形體感受酸澀痛苦;由想而受陰生起,就是由妄想能令你的色身接受妄境影響。處有益的順境,就有快樂的感受(樂受)出現;處有損的逆境,就有苦受出現。苦樂二現、能驅役自己的身心,然而順逆皆妄,受陰無體,都是虛有所明,所以虛明是第二妄想。
⑶想陰妄想─你的思想考慮(想陰也)能夠役使你的身體;身屬色法,為有形物質,思想屬心法,無形無相,兩者不是同類。但你的身體為什麼會受思想役使,發生種種作為呢?心怎麼想,形體就怎麼做,完全與心念相應。不但如此,就是醒時怎麼想,睡時還會做那個夢;可見想心可以搖動妄情,融合色心二處,通於寤寐二境,所以融通是第三妄想。
△想陰為第六識,乃煩惱窠臼;若識此想非因緣生,非自然生,當體(P.187)空虛,即當體空寂。想本無生,又何煩惱之為祟哉!
⑷行陰妄想─造化的理體,遷流生滅,暗暗隱密推移,如指甲日長,鬚髮漸生,銳氣消失,面容生皺,日日夜夜從未停止,無有一人曾因此而覺悟,行陰作用也是如此。阿難!若說這遷流的行陰不是你的心,怎麼又能使你的形體發生變遷呢?若說真是你的心,為什麼你又毫無覺知呢?可知你的行陰,念念不停,幽隱難察,是第四妄想。
△行陰屬第七識,已離諸想,故不可覺;生滅流注最為微細,總不出三界輪轉,故名之為眾生濁。若於念念不停處有個停處,即不受眾生輪轉。( 宗通 )
⑸識陰妄想─你那識精,精明似一,湛然不動似常,在身不出見聞覺知六根;若真是精一不雜,真實不妄者,就不應再受到污染的熏習。但為什麼你們從前看到過的什麼奇物,多年以後,本已忘記,忽然又看到那奇物,卻又記憶如新,絲毫沒有遺忘;由此可知:你那精明,在湛然不動中,仍然念念受到前六識的熏習,無可計算。
你要知道,這個識陰不是真湛,以真熏之則真,以妄熏之則妄;譬如急流水,遠望好像恬靜平穩,因水流急速,反而看不到流動的相狀,並不是真沒有流動。這識陰若不是前四陰的妄想根元,自己猶有微細妄想,怎麼會受到妄染所熏習呢?
一直要等到你的六根能夠互用開合時,這些微細妄想才能夠消滅。所以你現在的見聞覺知中,相互貫穿的習氣,雖然極其微細,但在湛精了別方面,似實而虛,無而卻有,這種罔象虛無,就是第五種顛倒的微細精想。
結語:這五種眾生所受、被蓋覆的「五受陰」(五陰 五取蘊) 就是由五種妄想所成。
△寶鏡疏云:眾生自迷如來藏性而有妄色妄心,依此色心而成五陰,故有世間凡聖差別也。若以眾生知見執此五陰為實有者,即世間法;若以二乘知見執此五陰為空寂者,即出世法;若在諸佛菩薩善得中道,了色即空,達空即色,即為出世上上法,乃第一義諦,不思議境界也。設若離此五陰之法,則五乘聖教亦無安立之處;以故,迷之則凡,悟之則聖,皆不出此。凡修定者,苟能於是用金剛觀智,蕩滌空有情計,掃除斷常知見,了一真之本具,達諸妄以本空,則其五陰妄想之心,當體清淨,即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矣! ( 圓瑛 )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惟色與空、是色邊際;惟觸及離、是受邊際;惟記與忘、是想邊際;惟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是回答阿難的第三問。
因者起源也,界者境域也,因界即是某陰起源處及其範圍大小之意。故經文說邊際,即指二者交接之處,若範圍亦有深淺。五陰是十八界的開合,(P.188)故名因界。
色陰是以有相為色,無相為空,即以此二為邊際。修行若單離色相,棲心空寂,是謂之「一色邊」,唯識稱之為「空一顯色」,這都是知盡色而不知盡空,都沒有超出色陰邊際;可知一切空忍都不是究竟。
受陰中,取著曰觸,厭捨曰離;斷諸取著,忘了厭捨,還是住在捨受之中。所以佛在經中總是告誡、要在離幻(離有、離瞋等)之後,一定要離離;可知盡觸而未盡離,仍未出受陰邊際,一切背捨都不是究竟。
想陰中,有念為記,無念為忘;除諸念而不忘無念,是仍住於靜念之中。故佛言:有念無念,同歸迷悶。禪祖云: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由此可知:盡記而未盡忘,並沒有超出想陰邊際,而一切無想都不是究竟。
行陰中,以迷位、散心粗行為生相(粗相如瀑流),以修位、定心細行為滅相( 如野馬 即陽燄輕飄 )。然此細行似滅非滅,仍是清擾細遷,如定中人不免爪生髮長,可以驗證;由此可知:盡生而不盡滅,並未超出行陰邊際,一切滅定皆非究竟也。
識陰中,以有入為湛入,意謂:泯諸行流,使滅歸識海;經前云: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是也。
以無入為合湛,經云: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是也;「合」有不動之意,就是流急而不見其流也。然此合湛境界甚深,切勿輕視;因為開始是湛入,是表示行陰方消,識海初入,其位已當七信,齊於四果,而圓通正在「聞所聞盡」。終言合湛,又說識海久停,湛明淨極;看起來是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識境,難免於最細四相所遷。可知盡湛入,而不盡合湛,仍未出識陰邊際;所謂清光照眼,猶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猶未究竟也。
或問:識陰盡時,畢竟何位?答:入初住,證圓通也;經云: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是其明徵也。
問:此識陰既惟第八,即是業識;而別經論皆謂,無明生相等覺後心方盡,今言初住即盡,而後位依何住持耶?
答:那是漸教所談,初住等覺尚隔天淵,豈遽說盡?這是圓頓之旨,經文從互用中,頓超諸位,能入金剛乾慧,非等覺後心而何?應知勝義中真勝義性,大不思議,不應以漸而難圓也。
然以此總較、因界之淺深者:若但知色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淺者也;若知空、色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為識,而不知合湛亦識者,知識界之淺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識者,知識界之深者也。  (交光法師)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這是回答第二問:(P.189)這五陰是從細向粗、一重一重的依次而生:生起是因眾生一念不覺,以致真妄和合而成識,由識而行,由行而想,由想而受,由受而成色;要滅,則應從粗向細,先從色陰滅起,然後依受、想、行、識,次第漸除。依理上說,五陰同是妄想,妄性本空,一念頓悟,五重妄想立時一併消除,沒有什麼深淺次第好講;若就事相上論,色心諸法必須由淺而深,循五陰之次第而逐漸修斷。
我前面已經用夜摩天華巾(見116頁)打六結告訴你,六結本以次第綰成,故當依次第而解,你已經有所了解,為什麼現在又有這種疑問呢?!
△若但頓悟而不漸除,則有解無行,執理迷事;若但漸除而不頓悟,則有行無解,執事迷理;均非正修真三摩地也。


 明心不難,見性匪易;大佛頂法,即是圓覺,原本自具,保任自得。
云何保任?奢摩他是。云何奢摩?念佛修靜,事理一心,漸次而進;
 西方凡聖,可為保證。

                         孫劍鋒誌於洛杉磯哈崗寄寓     時年八十又三
                                 二○○三年七月七日  讀記增訂結束
                                       二○一五年六月一日  整理轉錄于台北市

附 錄 一
      大 方 等 如 來 藏 經 摘 要
大方等如來藏經    東晉三藏法師佛陀跋陀羅 譯
大方廣如來藏經    唐朝密宗不空金剛阿闍黎 再譯
◇經名:最殊勝偉大無上的方正、平等的如來藏經。
△如來藏者,如來法身功德,隱藏在一切眾生色身之內;所以一切眾生本具,縱於煩惱之中,一分未減,故佛說此經以起信。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有方等經名如來藏,將欲演說,故現斯瑞。;
△此經是對菩薩宣講,大菩薩中有金剛慧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四位於久遠劫前,已聞常放光明王如來宣說此經,當時無量會眾都己成佛,世尊亦是因聞此法而成佛;這四位菩薩為度眾生,尚未成佛,也來此會,由金剛慧菩薩當機發問,佛答如上。
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P.190) △貪欲恚癡,即是貪瞋癡三毒;眾生雖處三毒中,有如來智慧、眼目、身,完全沒影響。
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一切眾生,包括螞蟻,豬狗,飛禽,以及人類,通通都有如來藏在身內,與佛無異。這就是世尊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所悟的大事;一代教化之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這一件事情;也就是華嚴所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可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就是眾生的病根。
譬如岩樹蜜,無量蜂圍繞;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眾生如來藏,猶如岩樹蜜,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
△世尊舉了種種譬喻,希望聞者能生信解。這一個譬喻,是說煩惱就像守護蜂蜜的群蜂,除掉了蜂,蜜是現成的可吃;我們只要把煩惱去掉,如來藏顯現就成佛了。
譬一切粳糧,皮殼未除蕩,貧者猶賤之,謂為可棄物;外雖似無用,內實不毀壞,除去皮殼已,乃為王者膳。
△又如頂好的米榖,還沒有打去皮糠,連窮人都看不起,要丟掉;如果去糠,打成精白米,就可以供應國王作御膳了。糠中白米,代表如來藏,是現成的東西,只要去掉煩惱的米糠,就可以享用及成佛了。由此可知:學佛是要去掉一些東西,不是要『得』到一些東西;得到的越多,所知障越重,知識份子學佛,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譬如大冶鑄,無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觀,但見焦黑土。鑄師量已冷,開模令質現,眾穢既已除,相好畫然顯。
△又如冶鑄一個大真金佛像,金液注入模型中,金子冷了,佛像就鑄成了;可是,從外面看,只能看到黑黝黝的模型殼子。等到把模型殼子一打開,真金佛就現前了;這說明了我們只要把煩惱殼子打開一點點,就能看到真佛在裡面,那是「悟」;全打開,就是成佛。
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為顯說。彼諸眾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搥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這一段是說明上面的譬喻;知道模型裡有佛,是因;把模型掰開一點,看到有佛在,是悟;繼續努力把模型全掰開,真佛出來,就是證果,舉手之勞,直接了當。這也就是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或者說是:由比量之知,修到現量之知。( 在道理上知了自心,是為比量;打開模型,見到自心,是為現量。 )
觀經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已經說明了是心是佛,可是大家都不敢直接承當,讀了如來藏經後,就應該大膽承當了。我心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本覺;口唸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的真心佛,就是始覺;一直念下去,就是要求始覺能與本覺接合,那就是把模子全掰開來的時候了。(竟)

附 錄 二
          信  心  銘     隋僧璨大師作       禪宗三祖,諡鑑智禪師。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現,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題解:禪宗以妙真心為本,真心無念無住,離一切相,不假修證,沒有凡聖位階,但得妄心盡處,自然全體現前;輪迴六道時,毫無欠缺,縱經修滿三祇,分寸不增,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學者只要一念迴光,自見本來面目,一霎 時,眾生界盡,佛境宛然;因此說:眾生即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題標﹁信心﹂即是要學者,信此妙明真心 ,加以修證,時時護持運用,不但可以生死永離,亦可成佛作祖也。